为什么有人说战国七雄只有秦国没有出过昏庸的君主?

秦人谈历史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对秦国的历史缺乏全面的了解。从秦孝公开启商鞅变法后,秦国基本上没有昏庸无能的君主,这个是事实。但是,不要忘了,在秦孝公之前,秦国还有好几任君主呢,你不能当他们不存在啊。

自公元前476年后,历史由春秋进入战国阶段,此期秦国曾经出现剧烈的政治动荡,有两位君主死于非命。这个时期的史料比较欠缺,历史事件记录不是很完整详细,因而多数人并不了解。在这里,我就略述一下此期的秦史,点评一下秦国君主。

战国时代第一位死于政变的秦国君主:秦怀公

在整个春秋时代,东方诸侯政变频繁,被孔老夫子斥为“礼乐崩坏”的年代。然而西方秦国的君主制居然稳如泰山,一起政变也没有。不过到了战国时代,秦国也终于迎来一起政变。

进入战国时代,秦国第一位君主是秦厉共公。这位老兄的情况我们也知道不多,但是从“厉”的谥号来看,应该是比较残忍的君王,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厉”是一个恶谥,谥号有评论一人生平之义,故而从谥号看,秦厉共公算不得贤明之君。秦厉共公的儿子秦怀公,成为战国时代第一位死于非命的君主。

公元前429年,秦怀公立。仅仅四年后,秦国便爆发一起政变,秦国庶长晁伙同一帮大臣,围攻秦怀公,秦怀公在绝望中自杀身亡。这起政变,在史书上只是轻描淡写,我们无法了解更多的内幕。

政变过后,秦怀公的孙子秦灵公继位。

秦灵公与秦简公:丧失河西之地

秦灵公的生平,我们同样知之甚少。但是他也获得一个不好的谥号“灵”。谥法曰:乱而不损曰灵。也就是说,这时的秦国是挺混乱的。

在秦灵公时代,秦国遭到魏国的重大打击。秦灵公六年(公元前419年),魏军渡过黄河,在西岸修筑少梁城,拉开河西之战的序幕。不久后,秦灵公去世,秦简公继位。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魏斯亲自率领大军,渡过黄河,入侵秦国,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把秦国势力完全驱逐,尽占河西之地,而后又筑洛阴、郃阳两城。秦简公颜面扫地,只得全面退守洛水。如果不是魏文侯把进攻的矛头指向北方的中山与东方的齐国,秦简公恐怕要蒙受更大的损失。

在秦简公之后是秦惠公。秦惠公时代,魏国驻守西河的守将,便是大名鼎鼎的吴起。在吴起的军事生涯中,从无败绩。吴起甚至制定了一个计划,打算以几年时间,灭掉秦国。倘若这个计划得以实施,就没有后来统一天下的大秦王朝了。

幸运的是,由于政敌的迫害,吴起于公元前387年出走魏国,离开西河。在这位秦国克星出走的同年,秦惠公去世,秦出公继位。

战国时代第二位死于政变的秦国君主:秦出公

公元前425年,秦怀公被大臣所逼自杀身亡;四十年后,即公元前385年,又一位秦国君主死于政变。这位君主就是秦出公(又称秦出子)。

秦出公即位时只是个小孩子,大权落入其母(史称小主夫人)手中。小主夫人临朝,任用奸臣,于是“群贤不悦自匿,百姓郁怨非上。”秦出公的母亲,着实不得人心。当时侨居魏国的公子连(秦灵公的儿子)风闻消息后,打算乘机入秦,取代年幼的秦出公。时任庶长的菌改驻守边塞,暗地里与公子连相通,放他入塞。

小主夫人得知公子连回国,大惊失色,急急派军队前往截击。为了掩人耳目,士兵们得到的命令是:“有外敌入寇边关。”菌改暗中与军队将领联系,当这支队伍行进到一半时,公开宣布拥立公子连。

形势不可思议地发生逆转了。公子连非但毫发未损,反倒率领这支军队进军雍城。杀入城后,包围小主夫人的宫殿,小主夫人自杀,年幼的秦出公也糊里糊涂被杀。

政变的结果,公子连登上国君宝座,史称秦献公。从秦献公始,秦国才开始走上正轨。其子秦孝公继位后,以商鞅推行新法,秦国迎来第二个春天。


综上所述,在秦献公之前,秦国实际上一直处于政治动荡的状态,先后有两位国君死于政变,历史上把这段秦国混乱时期称为“四代乱政”。所以,秦国不是没出过昏庸之君主,只是多数人不了解这段历史罢了。


君山话史


秦国从秦孝公商鞅变法开始直到秦始皇统一华夏,一位昏君都没有出现过,确实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奇迹。嬴渠梁、嬴驷、嬴荡、嬴稷、嬴柱、嬴异人、嬴政七位君主确实一位昏君都没有;当然嬴柱、嬴异人父子俩只能算平常守成之君!我认为秦国无昏君的原因有三,分述如下。



其一、法治秦国难出昏君。秦孝公之后,秦国以法治国,历代秦君都坚守法治,凡事有法可依,则难出昏君。秦孝公死前在太庙刻石留碑,其言曰“嬴秦子孙不守法治者,死不得入宗庙”!因此各代秦君都守法护法,没有做出出格的事。只要以规矩制图,则图形大致不错;以法治治国,则国事大体不会出错。国事不出错,自然没有昏君。


其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秦国变法后,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山东六国对秦国恨之入骨,时时都在谋秦伐秦。外部环境如此残酷,稍有不慎就有亡国灭种之危,因此秦国历代国君都时时警惕自己,不能骄奢淫逸,不能胡作非为!嬴政更是在大殿之上悬了六口宝剑,天天坐在宝剑之下,以示六国未灭,不可一日懈怠!

其三、代有名臣名将辅助。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尊贤敬士,每代都有山东名士入秦效力!有了这些名臣名将的辅助,秦君依法行政,那么很难成为昏君!嬴驷有张仪、司马错,嬴荡有甘茂,宣太后有魏冉、白起,嬴稷有范雎,嬴柱、嬴异人父子有吕不韦,嬴政则有李斯、王翦。比如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有张居正辅政,所以万历皇帝也没有成为昏君!




大秦铁鹰剑士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历史悠久,在历史的长河里诞生了无数的君主,每个朝代的君主都有贤能而知人善任的,也有昏庸无道的。但是有一个国家,他的历代君主都佷贤能,直至灭亡出过的昏君也是屈指可数的,这个国家就是秦国,今天我主要分析一下同时代的战国七雄中为什么秦国贤能君主最多。

或许对于不太了解历史的朋友可能认为,秦国不就传了两世就灭亡了吗?事实并非如此,秦国历史相当久远,秦国赢姓的祖先最先效忠于商朝,并且秦国的起源竟然和马有很大关系。秦国的祖先费昌曾为商汤驾驭马车,而立战功得到的奖赏,而后在周朝时因为秦国的祖先造父养马养的特别好,得到了官职,又因周宣王时秦仲因救驾有功,得到了封地,就这样建立了秦国。

秦始皇嬴政

秦国在春秋时期,虽经历了无数的君主,但是一直自强不息,开拓土地,直到秦穆公时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后由于国家也曾发生内乱导致国势转衰,春秋时期历时太久今天我不做讨论,而战国时期秦国君主贤能的原因我分析主要如下。

秦国法制完善

自秦孝公起,秦国的法制得到了空前的完善,由于商鞅变法带来的影响,导致秦国全国上下法律意识普遍比较强烈,而最主要还是秦国的法律不会因人而异,真正做到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主要表现在,秦国太子赢驷犯法杀人,虽然年幼还是被放逐十几年,同时还处置了太子的老师,这样严格的法律深深制约了君主,让秦国的历代君主,都明白自己不能任性而为,必须以法为基础。

秦惠文王赢驷

期间还发生过这样一桩事,商鞅得知秦惠文王要杀他,便准备出城逃往魏国,可是走到边界天已经黑了,因为秦国的法律不让出城,商鞅又想投宿到客栈,可是秦国的法律要求投宿必须要证明,店主还说到就算商鞅来了,没有证明也不让他留宿。商鞅苦笑到,秦国的法律是自己定的最后却因法律害了自己,由此可见秦国的法律多深入人心。

对于君主而言往往权力越大,越容易不受制约肆意而为,在秦国这样严格的法律下,就算太子和制定法律的人都不能违抗,这也成秦国君主不肆意妄为的保障。反观其余六国,虽然也有法律,但是法律不会要求到君主的头上,所以封赏都比较任性,也不加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昏君辈出。

秦昭襄王赢稷

秦国建国艰难

因为秦国的土地以前都是西戎人所占据的地方,每一寸的土地都是秦人浴血奋战,用生命所打拼出来的,所以每一个秦人都倍感珍惜自己的土地,每一个国君也都知道先辈的不易,不同于东方六国,秦国的土地贫瘠,而且地势险峻,不利于农业种植,所以秦国的粮食产量有限,更不能随便浪费,国力有限,所以君主不会肆意浪费。

也正是因为秦国曾经建国的艰辛,所以历代君主都念先辈之恩,所以战国时期历代君主传位基本没有发生政变,就算是秦孝公取代自己哥哥继位,武王死后传位弟弟秦昭镶王,也都没有人反对,最主要还是因为一致对外,不以私利而阻止君位的传承,而其余各国,君主之位在交替过程中多少充满了政变,所以导致国家根基不稳,君主没有责任感。

战国七雄图

秦国国君更具有雄心壮志

秦国历代国君都是以开疆扩土为己任,最为让人震惊的就是秦国的历代君主的墓碑全都面朝东方,这象征了秦国逐鹿中原的野心,也正是这样的野心,让他们把开疆扩土当成了一种责任,不管是秦惠文王的称王,还是秦始皇的称帝,都是一种对自己先祖的一种交代,也因为秦国君主更具有雄心壮志,也只有君主有了雄心壮志,国家才能发展,才能兴起。

或许历史已经远去,但给我们留下的不光是叹息和纪念,给我们的教训同样值得深思,秦统一六国不是偶然,七代君主呕心沥血,苦心孤诣才完成了这样的统一大业,也正是以上的原因,让秦国的七代君主都为贤能,或许历史不能在重演,但我们会永远引以为谏。

秦孝公赢渠梁


秦人谈历史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战国七雄,有哪一个国家的君主昏庸了?

在大争之世,昏庸的人能够存在于那个世界上吗?再说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历史记载,都是以秦国为视角的历史。其他国家的历史记载只有简单的记录,很多资料都已经失去。

秦国国君贤明,六国国家昏庸,就是一叶障目这个成语对持有这些观点的人的最佳评价。齐、楚、魏、赵四大国,如果国君昏庸,不用秦国来灭,早就被邻国所灭了。别真的单纯意味战国时期具有一统实力的只有秦国,其他国家就没有。秦国之所以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走到最后,最简单一条就是没有人在它背后插刀。山东六国各个国家都被其他国家在背后插刀的情况,秦国是唯一的例外——因为真的没有人在秦国身后。


谁是六国的昏君

这里我们简要的回顾六国:

齐国:齐国有昏君吗?从田和称侯,建立田齐之后,到齐威王时,齐国崛起。齐国是战国时期第二个仅此于魏国崛起的国家。齐威王、齐宣王、齐湣王,这三人没有能说他们是昏君吧?

齐威王崛起,齐宣王败魏、灭燕,齐湣王灭宋西攻魏韩以逼迫东周。齐国被破国,并不是齐湣王的昏庸无能,恰恰相反,正是各诸侯国看到了齐湣王一统天下的可能,才组建五国伐齐击败齐国。

齐国再强大,也不能同时能和秦、魏、韩、赵、燕五国抗衡吧?齐国有没有黄河、终南山、函谷关等可以据守,被破国也是自然的。至于齐襄王、君王后、齐王建时期的孤立政策,其实也很好了解——韬光养晦、休养生息。

如果说韬光养晦是错的话,那么80年代以来中国的政策都是错的了?

没有那个实力,就只有隐藏自己,保存实力。这不见得就是齐国的错。也不能因此说齐国君主昏庸。

从战国后期楚国春申君和赵国各自组织的合纵伐秦等就可以看出,山东六国实力越来越低。面对着秦国疆域越来越大,六国的疆域毫无变化,甚至变小,如何能够不弱。最典型的就是:

魏国救赵,就是一个错误。


楚国:

楚国最大的悲剧是吴起变法时间太短,很多变法的措施都没有来得及变更和巩固。虽然吴起死后,楚肃王继续了吴起的变法,但由于时间太短,楚国没有能够如秦国一般脱胎换骨。楚肃王也聪明,利用吴起的死,处死70多家贵族,削弱了楚国贵族世家的力量,给了自己继续吴起变法的时间和空间。

楚国是战国时期仅次于魏国进行变法的国家。楚肃王没有得到吴起的辅助,是楚国变法的最大损失。

楚宣王时,楚国已经摆脱战国初期的没落,开始和齐国帮助赵国对付魏国。这就意味着楚国的崛起。

到了楚威王时,楚国更是到达战国时期的鼎盛,北击败魏国,东在徐州大战击败齐国,东击败越国。

到了楚怀王,也是个个都认为他是昏君了。但楚怀王这个昏君形象是出自秦国史书。秦昭王用下三滥的手段扣押楚怀王,为了要洗白自己,说楚怀王是昏君就是最好的手法。

试想下,楚怀王集中楚国精兵直接攻打到关中蓝田,如果不是韩、魏等国趁机进攻,秦国能守得住咸阳吗?要知道,一旦进入了关总,无力是咸阳、雍等都是无险可守的地方。

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对方进入关中之后自己能够据城坚守的案例。刘邦入关中,子婴投降。李渊入关中,隋朝投降。等等,这都说明,秦军在敌军进入关中之后,唯一的选择只有——主力决战。战胜了,就如同宇文泰一样巩固政权,战败了,就只能像周幽王一样身死国灭。

别只看丹阳之战秦军大胜楚军,蓝田之战、垂沙之战都足以说明楚国的强盛。相反秦昭王扣押楚怀王,才是真正的昏庸行为,彻底毁灭了秦惠王即位以来所辛苦建立的秦国仁义形象。

楚顷襄王,也会有人认为他是昏君。但他是一个常年在外的质子,虽然是太子,但在国内毫无势力,在他即位早期,他只有两件事情要做:1、休养生息,练军备战;

2、巩固自己的势力,建立自己的威严。

但显然秦国没有心软,在趁楚顷襄王刚即位、急于和秦国和好的心理,击败楚国,夺取大片土地。

“群臣相妒以功,谄谀用事”,表面上是楚顷襄王昏庸,但其实正是说楚顷襄王没有足够的势力、威严去震慑楚国大臣们。一盘散沙,君臣不能同心,这正是秦国轻松夺取楚国打破土地的原因。

楚考烈王:没有楚考烈王的休养生息,哪里来王翦60万灭楚的恐惧?!秦昭王自己说的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

这是范睢准备下台时秦昭王对他所说的话。连晚年的秦昭王都在担心楚国的强大——你还觉得楚考烈王是个昏君?!

楚考烈王一生只重用两个人,一是春申君,二是李园。前期的春申君还是积极上进的,和楚考烈王配合得很好,但后期春申君就堕落到和赵国人斗富!

春申君组织合纵攻秦的事实告诉楚考烈王,到了换人的时间了。这才有楚考烈王重用更年轻和积极上进的李园。但是楚考烈王的死去,再次扼杀了楚国再次崛起的机会。

李园主持时的楚国,还是不错的。李渊死后,楚国陷入了内斗,即位的楚王都是年幼无知的小儿,楚国国内有没有一个有威望的大臣来主持,楚国想不灭都难。

楚国就是那么运气不好,楚悼王的死,让吴起变法被中断;楚考烈王的死,让楚国失去了平稳过渡的时机。


至于其他国家:赵国的骑射变法,让赵武灵王独树一帜;魏国早期变法强大;韩国依靠铁矿强盛。不能说这些国家的国君是昏庸的,而是它们都出于经常被邻居、朋友从背后插刀的情况。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的昏招

1、秦惠文王商鞅因内斗而死,给人秦国不善待功臣的坏印象;

2、张仪被秦武王驱逐,同样对秦国形象造成坏影响,但还好,秦武王还是赞同张仪理念的,也基本实现了张仪的愿望;

3、秦昭王驱逐甘茂,让本来能够和张仪不相上下的甘茂成为了沙子,不过还好秦国还有个嬴疾顶住;

4、秦昭王坚持要孟尝君做秦国相邦,结果不欢而散,反而造成孟尝君组织合纵攻秦,攻入函谷关中,迫使秦国割地议和;

5、秦昭王以欺瞒手段扣押楚怀王,搞臭秦国名声;

6、秦昭王不听白起劝谏,坚持邯郸之战,造成秦军损失30万,造成秦国空虚。

7、秦始皇没有听从丞相王倌的半封建半郡县建议,造成他死后秦国无力镇压楚、齐、燕、赵等地的叛乱。

8、胡亥没有听从赵高封刘邦为王以对抗项羽的招抚建议


总而言之,说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没有楚国昏君,只是一种自我的臆想,并非事实基础。再说,战国时期哪个国家能允许一个没有统治能力的昏君统治呢?

平庸的国君是有,但昏君,在战国时期,无论是秦国,还是六国,却是没有的!给我们秦国没有昏君的印象,是因为秦国走到了最后,而故事是由他们写的。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首先我们先看看秦国的君主到底有几位,严格意义上来说秦国的君主应该是从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周王列封诸侯开始的,因此秦国共经历31位君王,始于秦襄公,终于秦始皇,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能从一个由养马而获得封地的国家发展成为最终横扫六国、统一华夏的大一统国家,这些君王绝对是功不可没。比如秦襄公因率兵救周有功,进而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于公元前770年被赐封歧山以西之地,使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文公击败西戎,收编周朝遗民,扩地至岐以西;秦宪公灭西戎小国荡氏;秦武公诛弗忌等三族,终将本属于赢氏的王权夺了回来,并先后吞并了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戎族,让秦国势力达到关中渭水流域;秦穆公,正式将秦国带入到春秋五霸的君主,他为秦国开辟了千余里的国土,并被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秦景公治理秦国长达39年,将秦国势力不断推向中原;秦孝公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最终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等等。

可以这么说秦国能强大直到最后能灭掉其他六国,与这些君主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绝对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说秦国没有昏庸的君主,秦国绝对有这样的君主,甚至在我们现在看来还有暴君的存在。

那么秦国到底有几任君王是昏庸之君或是残暴之君呢?

1、秦武公,他对秦国的贡献很大,但对于我们现代的人来说,他有点残暴,至于为什么,很简单,秦国的活人殉葬制度就是从他开始的,秦武公的陵墓里陪葬的人多达六十六人。而这种活人殉葬制度直到秦献公的时候才正式被废除。

2、秦康公,秦国第一次衰落的时候就是从秦康公开始的,从他开始秦国就慢慢的从西戎霸主逐渐走向衰落,可想而知能把一个国家从霸主带到衰落的君主,他肯定不能算是一个英明之主。史书对秦康公的事迹记载的不是很多,但是从被记载的这些事情上来看,秦康公绝对算是一个昏庸之君,比如“秦康公筑台三年,荆人起兵欲以攻齐。任妄曰:“饥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荆人起兵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这件事大概的事情表明的意思是说,秦康公建造台观三年之久,这个时候楚国突然要攻打齐国,任妄对秦康公说:“饥谨招来战争,疾疫招来战争,劳役战争,动乱招来战争。您筑台观三年,楚人起兵攻齐,恐怕他攻齐是虚张声势,偷袭秦国是实,不如早作准备。”从任妄对秦康公的一番话我们可以看出,秦康公的昏庸,康公为了满足自己的玩乐,竟然让百姓修建豪华的观景台,而且都三年了还没有完成,可想而知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有多么大,到最后,竟然连楚国都知道秦国已经出了问题,都开始准备进攻秦国了,可想而知,秦康公把秦国弄的是多么的糟糕。不过好在秦国的臣子还是很聪明的,而且秦康公还不至于昏庸的彻底,秦国才得以能够继续的延续下去。不过再怎样,秦康公也算是一个昏庸之君啦。


3、秦厉共公,我们看谥号就知道,何谓厉,“杀戮无辜曰厉”,“不思忘爱曰剌”、“愎俍遂过曰剌”,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秦厉共公就是一个昏庸之君,残暴之君。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秦厉共公前期,秦国的国力达到鼎盛,即便是当时如日中天的越国,也难以忽视秦国在中原的地位,特地派遣使者向秦历共公求婚,推行秦越联姻之策。可是事实是盛极而衰,列国来贺的良好态势,助长了秦历共公的骄傲情绪,更是助长了秦人贵族淫逸之风的传播,中原人的优点与糟粕,被秦人全盘吸收。秦人的攻伐之路,类似回传球的频繁出现,其盲目自信的孤傲情绪,都将在东方即将崛起的韩赵魏的声势下,进入焦灼的迷茫期。

所以说我们不能说秦国没有昏庸之君,只能说秦国较之六国,出现的昏君的几率低,或者说很少,那么为什么秦国会给人一种没出现昏庸的君主的印象呢?其实很简单,因为大家熟知的一段秦朝的历史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而从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开始,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直至秦始皇,秦朝就从未出现过昏庸之主,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秦朝就没有出现过昏庸之君。

那么为什么秦国的昏庸之君很少呢?个人觉得有以下一点原因:

1、秦国所处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化外之地”,在这里的人基本上没读过什么书,而且也都很穷,相对于中原的那些诸侯国,秦国真的可以算是蛮夷之地,但是我们都知道穷困的地方,虽然有很多的坏处,但是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这里的人都很淳朴,没啥心眼,基本上都很节俭,而也这解释了为什么秦国很少出昏君,毕竟你在这么一个穷的地方当君主,如果你不节俭,或者说不努力发展,总有一天会被人灭掉。而且别忘记了,穷人永远害怕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被人夺去,他一旦获得好的东西就会倍加珍惜,而且会努力的去保护这个东西不会被人拿去,那这个我们放在秦朝的君主身上也一样,秦国是小国的时候,那些君主就会告诉后代,一定要努力去占领更多的领土,发展国家,让国家变得富,而到后面秦国成为大国了,秦国的君主又会告诉自己的继任者,说这么大的国家是我们的祖先好不容易牺牲了无数的生命夺过来的,你绝对不能把它弄丢了。你说就这种精神一代代的在秦国的君主当中传承下去,你说秦国能出几个昏君呢?

2、秦国的君主都很尚武,或者说都很喜欢打战,可以说秦国所有的领土基本上都是打下来的,你说君主一辈子基本上都在打战度过,能有几个有做昏君的机会呢?

3、秦国的周边局势绝对不容许他出现太多的昏君,当时秦国可以说是被其他的诸侯国所敌视的,尤其是在战国时期,秦国可以说是被其余六国联合对付的,一旦秦国连续出现2个昏君,秦国必死无已,而这种很明显的情况,我想秦国的国君绝对不会不知道,而这就促使这些国君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想想当秦始皇灭了其他六国之后,无任何的威胁的时候,秦国到了二世就灭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秦国的威胁消失了,而君主也就没有任何的压力,秦二世贪图享受,最终秦朝灭亡了。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所有观点,有错误的地方请指出,谢谢。觉得好请多点点赞,多关注


澳古说历史


就因为秦国能用卫国人卫鞅变法,使国家成为第一大强国,经过一百多年一努力统一全中国。有昏君能做到吗?


三兴771


不但要说秦国没有昏庸君主,更主要是其他六国都有内乱,致使六国国力衰弱!1、楚国,在春秋末年武子胥复仇,由吴王阖闾带领下差点灭了楚国,由楚庄王积累的实力被破坏了!!2、魏国,魏惠王在三晋之内征战,经围魏救赵和马陵之战,在齐国孙膑带领下把魏打残了!3、燕国也经历了燕王禅让和子之之乱!4、齐国,在乐毅和五国联军打击之下,齐国也差点灭国!!5、战国后期有实力抗秦的赵国,刚刚胡服骑射,就经沙丘之变!!6、韩国本就是最弱小!7、秦国,有天险函谷关把守,不似魏国处于四战之地,得地利优势,不易被外国攻入灭国(如楚国、齐国差点灭国),又没有内乱发生(赵国燕国有内乱),而得人和之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