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敏感的難搞寶寶,為什麼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1

女兒快兩歲的時候,我每天晚上都要在朋友圈寫下這樣一句話:老母親終於寫完了崩潰二字。

那個時候,女兒總說渾身癢,每晚睡前不停地拉著我的手,讓我給她撓。

她的癢癢程度,一度讓我懷疑她得了某種嚴重的皮膚病。因為她經常已經很困了,卻還強打著精神讓我給她撓。

還有的時候,她明明已經睡著,卻好像突然想起什麼“大事”一樣,趕緊拉過我的手,讓我繼續撓。

第一次去醫院,醫生說兒童皮膚敏感,北方冬季又幹燥,每天睡前抹點橄欖油也許會好。

可到了晚上,日常的“癢癢”,變成了“抹油油”,女兒又纏著我一整夜一整夜地給她抹油。

更神奇的是,她的癢只發生在夜裡,只發生在和我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奶奶帶她時,一點也不癢。

再次去醫院,醫生告訴我,她不是生理的癢,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她只是渴望媽媽的撫摸。

那一天,從醫院走回家,回想女兒出生到現在一幕幕,真的感慨萬千。

哭鬧敏感的難搞寶寶,為什麼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從一出生的腸絞痛整夜哭,到每天夜裡吃奶十多次;

從“溜達”著抱在懷裡才能睡著,到要給她撓癢癢一個多小時,我已經將近兩年沒有睡過一個整覺。

不僅如此,她還是一個“飯渣”,不該吃的都咬遍了,該吃的一點興趣都沒有。

有時候又像個“小霸王”,總是沒有緣由的就發脾氣大哭……

多少次,我懷疑人生;多少次,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多少次,我懷疑自己的養育方式有問題。

有不少“過來人”告訴我們:

孩子哭鬧只是在試探家長的底線,不能慣著他們;老抱著就把他們抱“饞”了,不能抱;而孩子不吃飯不睡覺,多半是欠揍。


身邊很多像我女兒一樣的“惡魔寶寶”,被貼上“皮孩子”、“討債鬼”這樣的標籤,媽媽們採取的方式也只是吼叫、壓制。

而粗暴的壓制,對“惡魔寶寶”往往是無效的,他們反而會變本加厲。

很慶幸,這次女兒的“癢”,讓我提早認識到自己中獎了,醫生告訴了我一個詞語——高需求寶寶。


哭鬧敏感的難搞寶寶,為什麼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2

高需求寶寶的概念,是西爾斯博士提出的,他歸納了高需求寶寶幾個特徵。

這些特徵的確會讓人氣得“牙根癢癢”,但是積極的看,每一個特徵都有令人欣喜的一面:

情感強烈——哭的時候聲音響亮,吃的時候狼吞虎嚥,笑起來格外帶勁;超級好動——不喜歡被束縛,很難安靜下來,好像永遠充滿活力;強烈求抱抱——會不斷地向媽媽索取,沒完沒了地要求抱抱、餵奶、撫慰;“苛求”多多——他們的要求必須立刻滿足,不存在“延遲滿足”的概念;經常醒來——睡眠與常人不同,他們似乎不需要很多的睡眠;無法滿足——使出渾身解數安撫,但是寶寶依然不買賬,大哭大鬧;不可預料——昨天用過的安撫方法,今天也許就不管用了;超級敏感——很容易被打擾、被刺激,環境被改變後,立馬抗議;分離焦慮——只有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候,他們會覺得舒服,和媽媽分開時會覺得害怕。


心理學將人分為四種氣質類型:情緒強烈的膽汁質、熱情強烈的多血質,慢條斯理的粘液質,敏感脆弱的抑鬱質。

這些特質是與生俱來的,就像我們的雙眼皮、高鼻樑一樣。

同樣的,高需求寶寶是天生的,並不是一種疾病,更不是孩子故意在“作妖”,不能通過壓抑來制止。

通過積極的疏導方式,正確的教育方式,你可能會發現,我們的高需求寶寶,能帶來更多驚喜!

哭鬧敏感的難搞寶寶,為什麼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3

養娃就像一個升級打怪的遊戲,雖然前期痛苦,但是後面收穫滿滿。因為你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在什麼事件上,突然“長大”。

心理學家傑伊·貝爾斯基,從進化論的角度解釋了為什麼高需求寶寶更能適應社會:

容易養育的天使寶寶,相當於保守投資,他們在各種情況下都會表現得很穩定,環境對他們不那麼敏感。而那些敏感的孩子,面對壓力、災難的時候,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這些優勢;面對和平、富裕,也能更好地享受生活。


每一個高需求的孩子,都可能是高回報的孩子。

同事家的孩子璇璇,從小是出了名的“磨娘精”,吃飯、睡覺是老大難問題。

但是同事一家沒有粗暴處理,而是儘可能的滿足她。因為他們發現經常抱著她,和她親密一些,她就沒有那麼難養。

既然上天賜予了他們這樣一個孩子,就意味著他們要提升養育方式,也不是什麼壞事。

璇璇上幼兒園時,同事已經做好了非常充足的心理準備:哭的時候怎麼辦,非要回家的時候怎麼辦,不合群怎麼辦。

驚喜的是,這些都沒有發生。璇璇上幼兒園並沒有很抗拒,晚上回到家也沒有大哭大鬧。

而且還像個“小大人”一樣,和同學關係都很好,一副熱心腸,還經常幫助同學解決問題。


哭鬧敏感的難搞寶寶,為什麼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這一切,其實都源於璇璇爸媽堅持的親密育兒方法:

因為她從小被愛包圍,非常富有同情心;她內心充滿安全感,願意信任別人,願意和陌生小朋友玩;她很敏感,能敏銳地觀察到別的小朋友的變化,從而幫助她們;她很瞭解自己的需求,也習慣了表達需求,能在幼兒園的環境中,生活得很好。雖然有時候,還是不能午睡,或者要老師抱著才能睡著,吃飯也是時多時少,但是她不會去打擾別人,和幼兒園的一切相處融洽。


高需求的寶寶就像一顆種子,用愛滋養,他們會結出令人驚喜的果實,你永遠不知道他們身上還有哪些閃光的特質。

《西爾斯橙色親子課》中,歸納了孩子從高需求到高回報的改變。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高需求寶寶那些磨人的特質,最終都可能變成優秀的品質。


哭鬧敏感的難搞寶寶,為什麼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4

從某種角度說,所有的寶寶都是高需求的,大多數寶寶至少在某個方面是高需求的,只是有些寶寶高需求的方面特別多。

但不是所有的高需求寶寶,都有成為潛力股的特質,這還取決於父母的養育方式。

只有足夠的愛,才能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採用壓制、漠視等“傳統”方式,孩子內心不安的種子會生根發芽,融入性格,長大後反而變得膽小、自卑、抑鬱。

這幾個小方法,可以幫你應對孩子的高需求,讓孩子的成長“順勢而為”,真正的成為潛力股。

一、不和“天使寶寶”比較

避免自己陷入比較的陷阱,客觀地看待孩子。別的孩子身上有我們看不到的缺點,我們的孩子身上,也一定有他獨特的閃光點。

你的孩子只是和別的孩子不一樣而已,這世上,本就沒有一樣的孩子,沒有誰好誰壞的差別。

二、堅持自己,回應別人的批判

育兒最大的挑戰,不是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回應別人對我們育兒方式的批判。

別人否定的聲音,或許有些嘲諷,有些不理解,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我們要相信自己。

只有你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只有你知道最適合孩子的養育方式。


哭鬧敏感的難搞寶寶,為什麼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三、理解孩子的沮喪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籤,他們也會很困頓的。

在幼兒園,每個孩子都能安靜地吃飯,只有他不能。每個人都能躺下睡覺,只有他無法入睡。這個時候,他也會沮喪。

如果家長也不理解他們,他們也會覺得是自己的錯。

畢竟,不同不等於不對,我們的孩子沒有做錯什麼。

四、原諒自己的崩潰

如果你真的要崩潰,理智馬上餘額不足,想要衝著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停下來,把孩子交給一個情緒相對穩定的人抱一下。

讓自己走出屋子冷靜一下,給自己的沮喪找一個發洩口,也是很有必要的。

並不是說,你會衝著孩子憤怒,你就是一名不合格的媽媽了。

不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是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媽媽也不是超人。

五、給孩子更多的親密與積極回應

親子關係越穩固,孩子的性格越健全。

親密的育兒方式是父母與孩子的深度對話,能讓我們更好的瞭解孩子,也能讓孩子理解我們,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來源。

孩子的需求從來都不是無緣無故的,從心出發,才能給孩子撫慰。

不要擔心會把孩子慣壞,3歲以前,給多少愛都不算多。被愛供養的孩子,比在怨懟中長大的孩子,性格要健全多了。


哭鬧敏感的難搞寶寶,為什麼長大後會更有出息?


5

作為媽媽,我們更應該明白,被孩子黏著的時間是幸福的,而且只有幾年的時間。

那種無所畏懼,沒有任何條件的依賴與信任,只有孩子能給予我們。

等孩子長大獨立之後,當我們回首,那種失落感才提醒我們,孩子的黏人,真的很可貴。

皮小子是好的,皮閨女是巧的。

高需求寶寶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我們要輕手輕腳地“拆開”,才能收穫盒子裡完整的美好。

媽媽育兒走過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高需求寶寶的那些“養育之苦”,早晚會成為收穫。

親寶寶APP:一家人的親子空間,千萬家庭的選擇。懷孕、育兒必備,輕鬆記錄寶寶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