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鄧州是一座歷史名城,關於它你瞭解多少?

歷史今朝


題主重點強調了“歷史名城”,葭明通就說說歷史上的鄧州吧!

如果從歷史文化角度來講,河南就沒有簡單的城市。

鄧州!就很不簡單。

一開始,鄧州是作為一個國家——鄧國登上歷史舞臺的。

鄧國——公元前1264年,商朝第二十二任君主武丁,封自己的叔叔為鄧候,鄧候在今鄧州市這塊土地上建立了鄧國,代代相傳,一直傳了600多年,歷經西周,春秋,到了戰國時代,天下諸侯各相兼併,公元前678年,楚國君楚文王發兵消滅了鄧國。

當時的鄧國不算小國家,鄧國的國君在公、侯、伯、子、爵五等爵位中,位列第二等的侯爵,國土面積怎麼也有幾百裡,比現在的鄧州市大太多了,因為大,所以他才活了600多年,終於被超級大國楚國所滅。

鄧國國家雖然滅亡了,國君的後代並沒有被屠殺,那個時代,還沒有後來的失敗者動不動被族滅的傳統。

並且被滅的鄧國國君鄧祁候還是楚文王熊貲的親舅舅,外甥殺舅舅下不去手的。

鄧國國君的後代們也就“指國為姓”,全部姓鄧了。

對,現在姓鄧的人都是鄧國國君的後代,厲害吧!

鄧國是一塊豐饒的好地方,年年“禾實封登,”楚文王看著源源不絕運到宮中的糧食也就給鄧州起了一個名字——“穰邑”!

凡是古書中說到“穰邑”的時候,就是在說“鄧州”。

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實行郡縣制,鄧州被一分為三穰縣、山都縣和鄧縣,劃給了南陽郡,穰縣就是現在的鄧州城,一直到朱元璋時代,穰縣這個名稱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洪武之前的歷史書中戰爭史中凡是提到“穰縣”也即是在說鄧州。

上張地圖好了:

從地圖上也看的出來,鄧州是萬山叢傍邊的平原,又臨著交通要道漢江,戰略位置重要。

南北朝時,北魏曾經把穰縣(鄧州)作為荊州治所,一度鄧州下轄8郡41縣達40年之久,這是鄧州歷史上所管地區最大的時期。

隋唐的節度使從來是要駐紮在重點地區的,穰縣(鄧州)先是宣化軍後是武勝軍的節度使辦公之所,武勝軍節度使在鄧州駐紮了300多年。

宋金對峙之際,鄧州作為前線,曾經作為“貿易特區”(榷場)大放異彩,繁榮一時。

到了元明清,鄧州成了內地,仗是不經常打了,但,因為一千多年的積澱,鄧州依然是繁華之地。

然而,終究是不如以前了。

因為京杭大運河搶走了很多漢江的運輸量。

因為政治中心也由西安搬去了北京,鄧州——商洛——西安這條線也就沒落了。


葭明通半瓶歷史



“解放南陽十三縣,沒有鄧縣恁搗蛋!”,鄧州古城固若金湯,這是當年解放鄧縣時流傳的一句話,毛爺爺在寫的一篇新華社通訊中也提到鄧縣……


六十年代鄧縣上交糧食一億,高居全國第一。歷史上的鄧窯也曾經名噪一時。


鄧窯原在鄧州市杏山管理區柏扒與張崗村之間就有的“鄧瓷”舊窯遺址,現據張崗村西南不遠還有個村名就叫“南窯上”。在張崗村的西北方向發現有大儲量的石灰石及釉土。後因杏山及周邊山林木柴用盡才移窯到今內鄉縣岞曲鄉白楊村大窯店,仍然以“鄧窯”為名。現張崗村附近有一上世紀八十年代——龍窯窯址,在歷史上與汝窯齊名。”,直到現在,還能看到漫山遍野的碎瓷片。


早在四五十萬年以前,“南召猿人”就已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開始了原始的土地利用。


元朝有一個總兵頭子叫刺什麼喇的混賬玩意,曾經率軍大軍血洗鄧州,致使洪荒四野無人居守,鄧州近20年無人煙。原鄧州管轄的九重鎮,現在仍然居住著數千人的蒙古族村民。




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是遠近 聞名的“臺灣村”,全村兩三千人,約60%為臺灣高山族後裔,已經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鄧州“臺灣村”聚居臺灣同胞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在祖國大陸絕無僅有。陳、周、蔡、黃、林姓居多,在300多年漫長的歲月中,五姓後裔繁衍壯大,但高山族的風俗習慣一直沒有改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臺灣村”。


鄧州趙集鎮還有一個黑白窪村,是中國圍棋的起源地。村裡一半人姓黑,一半人姓白。黑白窪村位於南陽盆地西南,湍河以北,地勢平坦低窪,黑土質地肥沃。周圍的村莊都是黃土,唯獨黑白村是黑土。黑白兩姓同居一村全國獨有。CCTV紀錄片好像叫圍棋什麼四部曲的,有一集講的就是黑白窪村。臺灣出了一位女圍棋冠軍,名字忘記叫啥了,祖籍就是在黑白窪村。


“鄧州有個塔,離天一丈八”,可惜我這個原鄧州人沒去看過,實在慚愧。鄧州是南水北調水源地中心城市,南陽人民歡迎大家來遊。


南水北調渠首,野生動植物博物館——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恐龍化石恐龍蛋出土處,恐龍遺蹟園,中國唯一一座保護完好的縣衙,“北故宮南縣衙”——內鄉縣衙,我現在的新搬的家就在縣衙街。淅川范蠡,南陽張衡,張仲景故鄉就是鄧州……武侯祠臥龍崗就更不用提了……


磨洗心鏡


作為湖北省的鄰居,河南省的防疫情況非常受關注,尤其是與湖北省接壤的一些城市,比如鄧州。鄧州在哪呢?打開河南省地圖,西南部有個歷史名城南陽市,鄧州就在南陽市主城區的西南方向。

說到鄧州,有些人可能不是很熟悉。沒關係,咱們來背一篇大名鼎鼎的文章,這就是《岳陽樓記》。其開篇曰:“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本就有名的湖南省岳陽市因為這篇雄文而世人皆知,但這和鄧州有關係嗎?當然有了,這篇文章就是范仲淹在當鄧州知州時寫的。

鄧州位於南陽盆地的西部,地勢非常平坦,似乎易攻難守。但鄧州以西不遠就是河南、陝西、湖北三省交界的山區,西南不遠是武當山,往北不遠是伏牛山,東南稍遠位置有桐柏山,正南方向有歷史上的軍事重鎮襄陽,往北是另一座軍事重鎮南陽。

有人讀過《山海經-海外北經》,講的是夸父追日的故事。說夸父追日口喝了,但因為補水不足死了。夸父用的那根杖化成了一片山林,稱為鄧林(桃林),就在鄧州境內。這當然是傳說,但鄧州境內多產樹木。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就說過:“楚國以西多山谷大河,鄧林處之,可扼郢(楚國國都,今湖北荊州)之頸,當商洛之門戶。可倚山高為險,水深為池。”鄧州以西確實是廣大的山區,作為長江最大支流的漢江就出自陝西南部的山區,進入湖北後穿群山而出直至平原地帶的襄陽。

我國的地形大致可分為山地地帶和平原地帶,從東北的大興安嶺往西南延伸,包括燕山山脈、太行山脈、伏牛山、大巴山、巫山、苗嶺為界,西北高而東南低。鄧州大體上就位於這條分界線的結合處,鄧州以西(北)是山區,鄧州以東(南)是平原。中原軍隊如果進攻這條線以西的關中,往往會走南陽再出武關進入關中,比如秦末的沛公劉邦。

武關位於陝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市境內,自古以來就是關中長安的南線門戶。歷代兵家欲圖關中往往先圖武關,而欲圖武關必先拿下鄧州。中原軍隊如果要圖漢江中游的重鎮襄陽,同樣需要先得鄧州。襄陽是荊湖地區的門戶,一旦南方王朝丟掉襄陽,則荊湖、巴蜀皆不能保。所以古人說:“中原、荊湖若有事,則襄陽、鄧州為之咽喉,未有扼其喉而能存者。”

到了唐朝,襄陽和鄧州同為朝廷威懾兩淮、荊湖地區的重鎮,同時也是長安與這些地區聯繫的要道。唐玄宗李隆基開創了開元盛世,但又親手毀掉了這一切。公元755年,李隆基的乾兒子安祿山反於范陽(今北京),“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年),叛軍頭子史思明派重兵攻鄧州,目的就是取鄧州、襄陽,然後打通進入荊湖、江南、巴蜀的戰略通道。

唐朝南陽節度使魯炅在鄧州死守拒敵,打了一年,叛軍始終沒有拿下鄧州。由於吃光糧食,魯炅被迫放棄鄧州撤到襄陽,但在襄陽依然沒有讓叛軍南下。史稱“賴炅扼其要衝,南夏始得保全。”我們都知道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打破了叛軍進入江南的企圖。從戰略角度看,魯炅守鄧州和張巡守睢陽的意義同樣巨大的,不然縱敵進入長江流域,大唐朝就真的要完了。

之後的歷代兵家都知道欲得襄陽先得鄧州。比如黃巢為了控制荊湖地區,派大將朱溫(五代梁開國皇帝)攻陷了鄧州。不久後,朱溫就被唐軍打出了鄧州,但朱溫就是從此事中看出了鄧州的戰略價值。他控制中原後,就加強了對鄧州的控制。無他,襄陽是後梁的南線重鎮,絕不能有失。重兵置於鄧州,就能與襄陽互為犄角之勢,同進則可以圖取湖南,同退可以屏捍中原。南宋大英雄虞允文也說過:“鄧州實為襄陽門戶,秦川楚咽喉。”

現在的鄧州夾在河南南陽與湖北襄陽兩大歷史名城之間,有鐵路連接二市,西距離著名的丹江口水不遠,區位優勢非常明顯。


地圖帝


鄧州,原名鄧縣,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鄧國,鄧國的“國都”在襄陽市樊城區鄧城大道南側,距今已有三千年,都城“鄧城”遺址目前基本保存完好,四周夯土城牆形狀還在,護城河仍然健在,部分河段還有水,被村民開發成池塘種藕養魚。

九十年代襄陽城市擴容過程中,在鄧城周邊發掘出大量的“鄧國”貴族墓地,數量驚人!歷史上的“鄧國”曾經是漢江流域重要的諸侯國,地位甚至超越楚國之上,周邊有楚國、谷國、曾國等中小諸侯國,除了鄧國,楚國同樣起源於襄陽,原楚國被周王分封在襄陽的南漳、保康的荊山一帶,後來不斷髮展壯大實力越來越強,開始兼併周邊的諸侯國,鄧國首當其衝被楚國吞併滅亡,鄧城遺址周邊一直流傳著鄧國王室潰散時攜帶“金豆子散落一地”的傳說,說明鄧國當時還是很富足的,鄧國被楚國滅亡後,國都鄧城仍然比較繁榮,一直延續到漢代初期,隨著出現中國大一統的局面,全國相互的往來交流變得頻繁,城市重心向河流附近偏移,鄧城的功能性被取代!

鄧城是中國存世極少的諸侯國都城,城池格局保存基本完整,有著重要的歷史文物古蹟價值!

因為是襄陽人,鄧城我去過多次,數次徒步行走在夯土城牆上,撿拾過很多各個歷史時期的陶器和瓷器碎片,甚至偷過村民砌在豬圈上的古磚,鄧城遺址,是中國人共同的歷史財富!

襄陽鄧城遺址,理應是天下鄧姓人和鄧州人共同的精神圖騰,這裡是你們的起源,行走過你們的祖先,你們的祖先在襄陽這個地方,曾經很輝煌,也留下過燦爛的文化!每一個鄧姓人和鄧州人都應該來襄陽“鄧城遺址”看看,你們的根在這裡,這裡也埋葬著你們的數千年前的祖先,你們也是周代皇室後裔!


塞下秋


河南鄧州-醫聖張仲景的故鄉,一個擁有著眾多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

鄧州簡介

鄧州市古稱“鄧”或“穰”,河南省轄縣級市,豫西南門戶城市,享有中原天府,丹水明珠之稱,地處豫西南、湖北交界部,是國務院確定的丹江口庫區區域中心城市。鄧州在歷史上曾是上郡據區和軍事重鎮。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於鄧州花洲書院,它還是全球華 裔"鄧姓"發源地、醫聖張仲景故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勳祖居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市、丹江口水庫庫區市、享有“中國第一雷鋒城”榮譽稱號;曾先後被授予對外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校油泵之鄉、優先發展中等城市試點市。著名景點有花洲書院、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等。

鄧州歷史

關於鄧州,《山海經》和《史記》均有記載,根據鄧州發現的八里崗仰韶文化遺址推斷,在6400多年前鄧州花洲書院便有人類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諸侯國鄧國的國都就在鄧州,鄧國還有一個附屬國鄾國(在今襄樊市北)。東漢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軍發起“宛城之戰”,就把鄧州當做後備糧倉。自北魏至金朝,統治者曾六度考慮將國度遷至鄧州,但最後卻在蔡州遭到宋、元聯軍的包圍而未能成行,最後帝亡國滅。後來歷經諸朝,在1988年11月17日,經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級),仍由南陽市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鄧州市享有全部省轄市經濟及社會管理權限,為經濟單列市 。

旅遊景點

鄧州旅遊獨具特色。鄧州市建置較早,屬中原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考古發掘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處之多,有文字記載鄧州歷代為國、郡、府、州、郡、縣、市治所所在地,故地上地下文物蘊藏很豐富。鄧州市文物古蹟甚多,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有太子崗、八里崗、黑龍廟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穰、涅陽、冠軍、安眾、樂城、臨湍等古城遺址;秦漢墓群,南北朝彩色畫像磚;福勝寺塔、花洲書院、鄧國侯吾離陵等名勝古蹟;漢華表、金元碑等珍貴文物。北宋名臣范仲淹曾任鄧州知州,在花洲書院寫下了千古名篇《岳陽樓記》。1985年5月,在福勝寺塔下地宮中發現的金棺、銀槨、舍利子等稀世珍寶,更是輝映鄧州。1.杏山地質公園,屬北方典型稀有的喀斯特地貌,有岩溶窪地、溶洞、溶溝、石芽、泉水、水體和地原古生物、倒轉褶皺地質構造遺蹟等景觀,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觀賞性和良好的自然屬性,並融合了山寨園林、名勝古蹟(楚長城遺址)、地質工程遺址(隧道)等底蘊豐厚的人文景觀。在朱連山南北兩側各有一個規模較大的巖熔窪地,在窪地南部邊緣有多個岩溶漏斗(落水洞),漏斗向下數米,為互相連通的喀斯特溶洞,溶洞內有石鐘乳、石筍等鈣質沉積物奇觀。在朱連山東面的清泉溝,西面的格提寺均見湧水泉出露。



2.花洲書院,花洲書院位於鄧州古城東南隅,是一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的千年學府。書院系北宋著名政治家參知政事范仲淹因推行“慶曆新政”失敗被謫知鄧州後,為造就人才而創建。慶曆六年(1046年),範公應摯友滕子京之邀,在花洲書院揮毫寫下了膾炙人口、中外傳頌的《岳陽樓記》。範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遂成為天下之千古絕唱,花洲書院也隨之名暢海內外。

3.臺灣村 即鄧州市張村鎮上營村,全村2300多人,約60%為臺灣高山族後裔,已經在此居住了300多年。鄧州“臺灣村”聚居臺灣同胞數量之多、歷史之久,在祖國大陸絕無僅有。

美食特產

1.鄧州窩子面原為熱乾麵,傳入鄧州後經過改良更上一層樓,加入了綠豆芽,牛肉丁,澆上牛油辣椒,香辣無別,在武漢最老的熱乾麵館因為沒人去吃而倒閉,鄧州的窩子麵館卻是日益紅火。

2.鄧州美食糊辣湯配料以鮮肥羊肉、麵筋、麵糊為主,雜以大蔥、生薑、花椒、胡椒、辣椒、茴香、金針菇等20餘種菜蔬作料。其色褐,其味鮮。食前加幾滴小磨香油、陳醋,則更是異香撲鼻。已知,鄧州經營糊辣湯的,小戶近千家,大戶也有數十家,而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任記糊辣湯”和“韓家糊辣湯”了。這兩家均為百年老店,在色香味的調製方面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極受市民歡迎。



購物

在鄧州市,有一條著名的購物街道,一條長長的街道看不到盡頭,街道兩旁各種店鋪,置身其中,一種眼花繚亂之感便油然而生。具體我就不一一闡述了。



著名人物

鄧州市地靈人傑,歷代名人輩出。古代有東漢"二十八宿"中的賈復、杜茂、劉隆,名傳千秋的漢代"醫聖"張仲景,南北朝時的政治家宗懍,唐代名將張巡,南宋名將王堅,明代賢相李賢、名臣李永茂,清代雲南左布政使彭而述,清雍正帝師彭師摶,臺灣知府高叔祥等。 唐宋時期的韓愈、寇準、范仲淹都曾先後在鄧州任職。最後,歡迎大家來鄧州做客,感受千年年曆史文化。


歷史今朝


鄧州市位於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區,豫、鄂、陝三省交界部位。素有“三省雄關”“豫西南門戶”之稱。鄧州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勝地,那麼鄧州到底有多久遠的歷史呢?這就要從距今四千餘年前談起了。

鄧州市政區圖

鄧州是世界上鄧姓的發源地。遠古時期這裡就有一個以登命名的部落,後來又被稱為鄧林,傳說夸父追日棄其杖所化的樹林就是指這裡。

夏朝初年,大禹把鄧州作為第一個都城。而到禹的曾孫仲康時,則把這裡作為封地賜給他的一個兒子,這個諸侯國因地得名,歷史上被稱作鄧國。

《路史•國名紀四》曰:“鄧,仲康子國。楚之北境。史雲阻之以鄧林者,今南陽也。”

此說鄧人之國,可追溯到夏代仲康時期。後來南陽以鄧林為都。今河南省鄧州市西南有林扒鎮,古稱“鄧林鎮”,當時是鄧國都城所在。

《元豐九域志》有記載:“鄧州,‘南陽縣,古申伯國’,荊州記雲:丹川,堯子之所封。”

《嘉靖鄧州志》也有記載:“鄧為禹貢荊州之城,夏仲康始封其子於鄧。” 夏朝始於約公元前2070年,由此說明大約在公元前二十世紀就有了鄧國。

公元前十六世紀,商取代了夏,鄧成了商朝的一個諸侯國。傳至第二十三個商王武丁時,又改封湯的裔孫於鄧(見《乾隆鄧州志》)。

周朝初期,鄧國歸屬於周。《嘉靖鄧州志》載: “周文王化及江漢汝墳,鄧在周南境內。”

鄧國位於北方華夏與南方荊蠻之間,是中原南進、荊楚北圖的孔道。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雖然鄧國地盤不大,但是政治地位卻很高,被封為侯國。屬於按公、侯、伯、子、男分封的諸侯國中的二等國爵。

周王將鄧國與申、呂等國一樣,視為周之“南土”。西周初的青銅器盂爵上有銘文曰:“唯王初於成周,王令盂宇鄧伯,賓貝,用作父寶尊彝。”記載了周初周王曾派盂為使者,前往安撫鄧國君,並賜予貨幣,讓其鋳做青銅器。這是當時對諸侯國的特別獎賞,可見周王對鄧伯還是很重視的。

這是先秦時期關於鄧國的歷史,可以說是鄧州最早的淵源了。瞭解這些,可以讓我們對鄧州悠久的歷史有一個初步的把握。鄧州歷史上更有很多的名人和軼事。且聽以後講解。

更多關於鄧州的文史類知識,敬請關注 @熊二History


歷史寶藏


鄧州在歷史上曾是上郡據區和軍事重鎮。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於花洲書院,鄧州也是全球華裔“鄧姓”發源地、醫聖張仲景故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勳祖居地;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市、丹江口水庫庫區市、享有“中國第一雷鋒城”榮譽稱號;鄧州先後被授予對外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特別試點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校油泵之鄉、優先發展中等城市試點市。2011年進行省直管試點,2014年正式成為省直管市。2015年12月30日鄧州被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評為國家園林城市等光榮稱號。2016年,鄧州市被河南省規劃建設為南陽市區域副中心城市。[3]


看不見的城1


我的家鄉。鄧氏姓氏起源地。南水北調中線源頭處。習氏祠堂。杏山楚長城遺址,石頭村。中國最大紅旗建築鄧州編外雷鋒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創作處花洲書院。四A湍河溼地在建等等。杏山機場“在建”鄭萬高鐵“在建”焦柳鐵路貫穿,國道省道高速必達。小磨油,黃酒不可缺。窩子面,胡辣湯必嘗。上述所述繁星點點。最美不過屋後廣闊麥田,深吸一口。家的味道!一位家鄉遊子留


亭樓雨榭


白雲蒼駒,歲月悠悠,仲康封曼,鄧國始有。四千史載,華夏競秀,鄧師鑄劍,春秋風流。中興之君,吾離訪魯,盟誓訂約,和平共守。秦漢隋唐,多有重當,北宋一朝,曾創輝煌。福勝寺塔,雲端之上,花洲書院,屢出棟樑。岳陽樓記,春風堂上,憂樂精神,範公所創。元明清民,依舊盛揚,名相李賢,輔佐五皇。堰子川畔,美麗村莊,鄧州習營,偉人祖上。無畏精神,改革開放,南國鉅變,盛越香港。穰原鄧州,底蘊深厚,今逢盛世,前程錦繡!


唯我獨尊53723407


鄧州,很簡單,是一個青春的城市,在中國城市排名上,可能是4.5線城市,不像大城市那麼妖嬈。鄧州有自己的美,人文歷史深厚,像醫聖張仲景,商聖范蠡,還有夏王朝舊址。花洲書院,楚長城。鄧州地廣水美,境內有很多條河流。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本。水也象徵著善良包容。水滋養著這座城市孕育著鄧州人賦予了鄧州人的善良,誠實,勇敢和智謀……最為特殊是鄧州人的善良樸素孕育著這座城市,她的代表可以說很多很多。像南水北調陶岔那邊,為了給北京用上丹江水他們拱手讓出了祖祖輩輩在這裡生存的家園。像武文斌小戰士為救汶川地震受災的同胞們他獻出了自己生命。鄧州是中國雷鋒編外團賦予愛的城市。鄧州人,那顆善良至誠火熱的心。視中華兒女為親人的鄧州人中國愛你,鄧州人愛你,讓雷鋒精神在你我之間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