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三句話,三種處世大境界


《史記》:三句話,三種處世大境界

《史記·商君列傳》中有言:“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其意思是對別人的話能聽之於耳,慮之於心,叫作聰明,聽後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進而能謙虛克己,叫作強者。

這三句話言簡意賅、意蘊深刻,說明了人對自我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認識。能夠聽取不同的意見,為最低的層次;聽到不同的意見,能在內心進行自我反省,為較高的層次;在自我反省的基礎上,能治服己心,戰勝自我,方為最高層次。“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常排傷心事,不為長嘆息。”只有進入“自勝之謂強”的最高層次,才能進入一種自我超越的境界,有一種戰勝自我的力量,從而攀登人生和事業的高峰。

【01】反聽之謂聰

反聽之謂聰,反之,則塞耳自閉,帶來的禍殃自不待言。有人列舉了“昔秦王營阿房而天下反之,項羽不納諫言終致身亡,劉備自驕連營為陸遜火攻而走”等事例予以佐證。其實,這類例子歷史上舉不勝舉。《呂氏春秋·壅塞》中記載:宋王得到消息,齊國要派兵進攻宋國,便立即派人去偵察齊軍入侵到了什麼地方。先後有三個偵察使者因說真話而掉了腦袋,第四個使者見狀就對宋王謊報軍情說:“連齊軍的影子也沒看見,百姓十分安定。”宋王聽了非常高興,賞賜了他很多金銀。結果沒過幾天,齊軍便攻進城來,宋王也成了喪家之犬。

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有一段經典對話。李世民問:“人主何以為而明?”魏徵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李世民成就“貞觀之治”,一個重要方面在於其從善如流。他的兼聽之能,即是今人所言的“耳功”。人有兩隻耳朵,“一耳之聽也,不若二耳之聽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些過錯可以經由自我省思得到發現和糾正,但很多情況下一些問題,旁觀者最清,能夠聽到別人對自己問題錯誤的不同意見,進而有針對性的提升自己,這是一件幸事。

虛心對待多種不同意見,若能虛懷而納之必能得其真、受其益。聽不進任何意見、容不得任何批評,連聽到善意的反映不同觀點的建議都感到刺耳,這是沒有修養的表現。《弟子規》告誡:“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如果聽到批評就生氣,聽到表揚就歡喜,那麼狐朋狗友會慢慢接近諂媚巴結,而良朋益友則會逐漸疏離。《資治通鑑·晉紀》有云:“聞其過者,過日消而福臻;聞其譽者,謄日損而禍至。”就是喜歡聽人指出自己的過錯,檢討自己的言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過錯就會日漸消除而福分就會增加。

《史記》:三句話,三種處世大境界

【02】內視之謂明

內視之謂明,內視者,以銅為鏡正衣冠,以人為鑑明得失。聰明的人,不僅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而且能從不同的意見中反躬自省、警醒自我,達到兼聽則明之效。

俗話說,聽話聽音,鑼鼓聽聲。人性的弱點在於喜聽甘言、愛聞美語。如若只聽順耳之聲、阿諛之言,是很容易昏昏然、飄飄然,甚至上當受騙的。歷史上,“美言”害人之事不勝枚舉。“口蜜腹劍”的唐朝宰相李林甫,就使一代明君唐玄宗晚年掉入“美言”的陷阱不能自拔,最終釀成了“安史之亂”,險些丟掉了大唐的江山。

古語云“為人之友易,為人之諍友難”,聽得進順耳之言,更要接受不同的意見,欣然接受別人批評自己的缺點或錯誤。對於不同的聲音,要有一定的鑑別能力,更要有胸懷和境界,學會辯證地思考,善於從紛繁複雜的事物中洞察真相,抓住本質,這樣才不容易被假象和“美言”所迷惑,成為一個“耳聰目明”的人。

聽到不同的意見,要在內心進行自我反省,這是一種自身審視,也是一種自身調節,是不斷完善自我、不斷超越自我和昇華人格品質的必經過程。只有從內心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同時深刻剖析發生問題的原因,形成內心深處的清醒,如此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真正做到“內視之謂明”。

《史記》:三句話,三種處世大境界

【03】自勝之謂強

自勝者,克己而修身,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東漢太尉楊震,其“四知拒金”的故事至今為人稱道。關於楊震,每每被人們說起的便是他在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路經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也就是他在任荊州刺史時舉"茂才"提拔起來的官員,聽說楊震途經本地,為了報答,特備黃金十斤,乘夜深人靜,打算送給楊震。楊震不但不接受,還嚴厲批評了王密。王密說:“三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更不會影響到老師的人品。”楊震說:怎麼會沒人知道。你頂天而來,天知道;踏地而來,地知道;攜金而來,你知道;贈金與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為不知。從此“四知卻金”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一千九百年後的今天,雖然歷史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楊震時時自律自勝的故事也離我們久遠了,但其中所蘊含的信息卻如春風拂面,讓人感受到正氣的力量、人格的力量、超越自我的力量。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電影《指環王》中,有一個奇醜無比的小半獸人——咕嚕,當人性的陽光指引他時,他就是一個充滿正義感惹人憐愛的小精靈;可當人性的陰暗面控制他時,他就變成了一個貪婪無度嗜血成性的魔鬼。平心而論,人皆有七情六慾,身處紛繁複雜的社會環境,這樣那樣的衝動難免,這就帶來了挑戰與壓力,也是考驗人、鍛鍊人的契機。求強在自身不在勝人,面對外界誘惑和自身內心的動盪,只有穩住心神,剋制內心的“惡念”,把握好人生的方向,改正自己的缺點,如此方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老子說“勝人者力,自勝者強”,曾國藩亦有言“古來英傑,非有一種剛強之氣,萬不能成大事也”,真正的剛強,不是戰勝別人,而是自我戰勝。只有嚴於律己,不甘頹廢自棄,自勝方能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