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它以真實生活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加工與展現,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者藝術形式。

今天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是張以慶,應該很多人都看過他拍的《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大家都覺得他很幸運,總是能用獵奇的題材拍出打動人心的影片。但是張以慶在採訪中說:既然這樣,那就來一個普通的,誰都可以拍的,普通的題材照樣可以拍出出彩的東西,我強調的是片子背後的東西。

張以慶說的這個普通的題材就是《幼兒園》,他以全託的孩子為拍攝對象,看似是講的在幼兒園孩子發生的故事,實則是藉助孩子的世界影射出社會的所有問題。

\u0010三次觀影,都是在不同的階段,給我的感受也是每每不同,從孩子本身的問題上升到我們自身的問題再到現在社會的問題,從孩子身上看到了現在的我。

現在兒童的思想已經超乎了我們想象,他們被家庭、被社會催熟,看似是“小大人”的背後他們經歷了怎樣的變化?能讓張以慶感覺: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01、孩子不僅僅是要獨立,更需要的是完整的人格

“獨立”這個詞已經被我們用濫了,不少文章直言說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這樣長大後才能更好的規劃自己,現在還有不少全託學校,也經常在跟父母說“全託的孩子獨立能力好”,的確,全託的孩子在獨立能力上面是有優勢的。

但是孩子較小的年齡,過度要求獨立,更多的是壞處,就像這部影片中的孩子一樣,被家長丟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看到孩子的哭喊,大叫著媽媽,求著媽媽不要走,這樣對他們的發展真的好嗎?

我們不能把一個完全沒有準備的孩子投入到屬於他的小社會,這無異於就是把一個不會游泳的的人仍進了泳池,開學第一天,影片中的孩子意料之中的各種哭鬧,眼睛委屈巴巴的看著窗外,含著眼淚在餐桌上吃飯。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第一次離開媽媽入園的孩子

也許在我們看來只要順其自然,時間長了就好了,但是卻會給他們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這種傷害是看不到摸不著的,有的孩子長大會慢慢改觀,學會自我安慰,但是有的孩子就不會那麼幸運,有可能過早的獨立,帶給他們一生的創傷。

影片中沒有過多的記錄孩子們遊玩嬉戲的場景,更多的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裡拍攝,沒有他們的笑容,展現最多的是打鬧,換句話說有很多被欺負的孩子,比如片中一個小男孩,他板著臉瞪著眼睛指著女孩做出生氣的樣子說“莫挨著我坐”,然後轉臉就對另一個男孩做出捉弄人的笑,而後又板著臉對著女孩,這樣的“變臉之快”不禁使人一驚。

那個女孩前後都沒有抬過頭,一直在桌子上趴著,難以想象這個男孩是第幾次欺負這個女孩子了,她明明什麼都沒有做錯,就被這樣的指責,調侃,那個男孩一面笑嘻嘻,一面看到女孩又擺出厭惡的表情,真心為女孩心疼。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男孩在訓斥自己的同桌

男孩的行為來源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學校和家長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相比最可憐的就是女孩,沒有人能幫她,她只能依靠本身的自我保護,沒有人教會她們遇到這種事情怎麼辦。

如果以後還有人欺負女孩,她很大幾率還是會忍著,就像我們小時候一樣,因為我們知道,告訴老師和家長都沒有用,她們只會覺得是孩子之間的打鬧,過段時間就好了,這樣的事情在幼兒園中有很多很多,他們不得不被迫接受現實。

哭了沒人抱、摔了沒人扶,冷了沒有蓋被子,被欺負了沒有人幫,想回家了沒有人理,這種獨立,是在無助和絕望中站立起來的,一方面會給他們帶來堅強,而另一方面也會帶來怨恨和冷漠。

我大學同學,畢業後被人騙了2萬,而且還是高利貸,最後不得已告訴父母,才還清了這些錢,事後他父母罵他,現在越來越管不了了,缺錢為什麼不跟我們說,有事情也不跟我們商量?我同學沒有回答,其實他心裡知道,說了也沒用,他們只會出事的時候讓你商量,沒事的時候讓你獨立。

他從小就很少住家裡,家裡也沒有他的房間,回家就住在儲物間,滿屋子的雜物,一張他爺爺奶奶留下來的破床,沒有床,也沒有房間,是因為他父母說,反正他住校不需要房間,大學畢業出去工作也不需要回來住,所以一直到現在都沒有。

父母的教育真的很奇怪,一方面要求你獨立,另一方面又要你多找他們商量,我想說二者不可兼得,當一個人習慣一個人思考一個人拿主意的時候,他遇到事情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解決。

片中對於這個問題的反射有很多的場景,例如裡面有個小男孩在摞凳子,小小的身軀,連搬動凳子都很費勁,還要摞到另一個凳子的上面,可想而知有多麻煩。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獨自一個人在摞凳子

他其實很痛苦,可能是幼兒園老師想培養他們獨立的性格,所以沒有人幫他,但是我認為,孩子這時候最需要的是幫助,如果不在這個時候幫助他,那麼他將來長大了也不會去幫助別人,難道這個年齡教會孩子互相幫助不比學會獨立更好嗎?

像摞凳子、穿衣服、繫鞋帶、被同學欺負,這樣在我們看來很小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就是大事,幼兒園對他們就是一個小社會,一不小心就會給孩子留下很深的陰影,他們現在需要的是完整的人格,是家人的愛護,父母的陪伴,而不是獨立。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馬玉蘭在偷偷看門外的世界

02、童年折射出成人的慾望,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我們從小會用的句子就是,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一個家庭的希望,而對這句話我們也是毋庸置疑的,成人眼中的兒童是天真無邪的,但是記者在經過很長時間近距離的觀察和記錄後才發現,這個觀點只是一葉障目,單單是我們想要看到的樣子而已。

幼兒園中不同的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通過鏡頭導演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孩子各有各的性格特徵,這些小小的人兒組成了一個小小的社會,我們從中沒有看到孩子的單純可愛,相反看到更多的就是成人世界的言論和思想。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在看著別人摞凳子的男孩

片中老師叫的名字次數最多的就是馬玉蘭,老師叫她不是因為她表現優秀,而是經常搗亂,“馬玉蘭又用手拈著吃,不講衛生” “馬玉蘭,你又在害人了” “馬玉蘭,快點吃啊” “馬玉蘭,你在幹什麼啊” “馬玉蘭,你又在玩水”。

之前看評論,有很多人都在抨擊這個老師,她沒有做到合理的引導孩子,一直都是在語言暴力,沒有告訴孩子什麼可以,什麼不可以,甚至還在班級直接罵孩子是神經病,這無意中就給孩子帶來了壞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孩子最初的時候就是模仿,模仿大人說話做事,模仿大人的行為舉止,如果這時候沒有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那麼就會影響到孩子和周圍的同伴解決其他問題的方式。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老師在批評班裡某個男孩

而且對被批評的孩子來說,會始終是一道坎,會一直芥蒂,她不明白老師為什麼會說他是胖子,是神經病,她會感覺到無助和無奈,慢慢的她的思想便不再像孩子一樣單純快樂。

裡面最直接反映這個問題的一條主線就是採訪,這條主線主要是由心算、對日本的印象、關於愛、對家庭和金錢的認識、對足球比賽的看法等問題組成的,被採訪的就是這些孩子。

片中,記者問一個小男孩:“警察是幹什麼的呢?”這個男孩卻說出了我們都很驚訝的答案:“警察?交警也可以收蠻多錢的,我的乾爹他是交警,他收那個車子”。說這些話的時候,小男孩臉上一臉的驕傲,後來記者又問他:“如果你收了這些錢之後,是交給你們領導還是自己拿回家呢?”他說:“交給領導也分一點,都分一點”。“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啊?” “不分?那我的領導沒錢怎麼辦?”這時候鏡頭戛然而止。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記者採訪男生:自己收了錢不分給領導行不行

看到這裡大家會覺得這個孩子很可愛,有什麼想法就說出來,但是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交警、分錢、給領導,這些句子和想法從一個孩子嘴裡說出來的時候,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生活的世界充滿了大人的影子,我們大人的世界正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們。

這部紀錄片拍攝歷時14個月,導演張以慶說這14個月很煎熬,從拍攝第一天開始壓力就非常大。

其實從影片出來的時候就受到過很大爭議,原本紀錄片是記錄真實的事件的,但是這個影片裡面有采訪孩子的成份,讓觀眾覺得是在人為的引導孩子說出一些問題,後來有記者問張以慶為什麼要安排採訪小孩子?提問還有引導式語言。

張以慶說:孩子總得引導吧,還是有人指責—你為什麼總問跟大人有關的問題,不問孩子的問題?可是你們只之其一不知其二,問孩子的事情,孩子一點興趣都沒有,孩子一聽國際問題就很興奮,一聽他們班上小孩子的事兒就覺得沒勁。


問他很孩子化的問題,比如說,問他班裡跟哪個同學好,他想一下,說:“女的?”他自己就會往男女關係上扯。他們現在接受的都是成年人的東西,為什麼說14個月是在煎熬,這就是煎熬。

確實,我們在看片中採訪部分的時候,孩子說出的答案都讓我們很震驚,比如當被問到:“你為什麼這麼高?”孩子的回答居然是“我是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乍一聽,覺得很好笑,他把與自己有關的都說了一遍,而我們以為他會說:“我吃的多,能長個”。

但是他沒有,他的回答有點像成人世界的“官話”,說的很全面,就像別人在問你:你為什麼工作這麼優秀?你會把你的上級都說一遍,說道最後,這件事其實跟你沒任何關係了是一樣的,這就是成人化,他們已經完全滲入到孩子身上去了。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記者問孩子:為什麼長這麼高?

再比如記者問孩子:“什麼時候你會說我愛你?”孩子回答:“不知道” “說過沒有” “沒有” “聽過媽媽說我愛你沒有” “沒有”。當記者問孩子問這些孩子問題的時候,他們表情都很淡定默然,覺得很正常的事情,然後記者問另一個孩子:“什麼是愛?”他說:“就是我把你抱著”

最後記者又問一個孩子:“你想對誰說我愛你” 他說:“我覺得那個不好說” “不好說還是不好意思說” “我不好意思說” “為什麼” “因為那個很噁心”。

通過影片中採訪片段我們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普遍對愛的認知不足,並且覺得表達愛是可恥的噁心的,在我們印象中,孩子活潑可愛,應該經常會跟媽媽爸爸說‘我愛你’,但是他們沒有,他們過早的接受了一些成人的東西,才會覺得‘我愛你’噁心,‘我愛你’就是把你抱著。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記者採訪:為什麼不好意思說我愛你

孩子們對愛的曲解和冷漠是我們應該反思的,現在的他們都很早熟,它是家長、學校、幼兒園、媒體、機器、食品、集體催熟的,因為他們滿眼看見的都是這些成人的東西,他們太確少關愛了。

張以慶曾在他自己的一篇短文中這樣寫道:穿過幼兒園表象生活,我們很容易發現很多人類本質的東西,現在孩子生活在一個資訊的世界,他們已經不是哪個人可以直接影響的了,他們被公眾媒體影響並滲透,今天孩子面對這個社會跟成年人是一模一樣的社會。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幼兒園帶著孩子們去可口可樂廠春遊,竟然是喝可樂?

03、兒童成人化的世界裡,或許原型就是我們自己

影片開頭的兩行字“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令人印象深刻,剛開始我們可能無法理解這兩句的意思,當我們看完影片再回過頭來想時就不難理解其中的含義。

導演張以慶在接受採訪時就反覆強調,《幼兒園》其實是拍給大人看的!”他的受眾就是大人,並非孩子,所以裡面有很多鏡頭語言都影射了一些社會問題。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或許就是我們自己......

比如第一次孩子睡完午覺起床時,導演著重拍了三個孩子起床的表現,一個孩子在床上衣服一直穿不好,最後氣的摔衣服;另一個孩子坐在地上,靠著牆在繫鞋帶,動作不緊不慢,顯得很耐心;最後一個在弄涼鞋的帶子,一開始還是很耐心的,但是到最後竟然哭了起來,可能是覺得沒辦法搞定鞋子。

這些場景讓我們看到個性不同的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也不同,這裡也也映射了片頭出現的“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是我們自己”。

雖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是對孩子來講就是天大的事情,更何況還有他解決不了的事情,比如想回家,比如與同學有衝突,比如被老師批評,這些對孩子來講就是現實問題,不是教育問題。

這其實跟我們成年人一樣,不同的性格就會有不同的解決方式,以小見大,對比他們解決不了的事情就是我們成人世界的房子、車子和同事矛盾,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現實問題。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小男孩因為自己穿不進去外套著急,氣哭

從孩子的身上看到了我們自己,你可以想想如果你是他們,你該怎麼解決這些現實的問題呢?裡面還有班級的“小霸王”,經常欺負同學,我們上面有說過,面對欺負,女生就是忍著,男生氣急了就對打,這些像不像在社會中的我們,被領導或者同事“欺負”,你會選擇哪種方式,是隱忍還是回擊呢?

我們不止一次說道,現在的孩子從小都是煩惱,他們已經不是我們眼中的快樂單純的孩子了,裡面的孩子一直在說“我在這裡好煩”,他們渴望的是出去玩,就像我們一樣,想要逃離工作的地方,逃離一成不變的生活。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對中日曆史提問時,孩子們對日本的評價呈現了兩個方向,一個男孩說:所有日本人都恨,不管好人還是壞人我都恨,只要打過我們的都恨,對於恨的人,我都要去打他;另一個說:日本人並不全是日本鬼子,日本人裡最壞的一種人才是日本鬼子。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記者問孩子:對日本鬼子的評價

同樣的問題,得到的是不一樣的答案,前者就顯得太極端,這兩個答案在我們看來,肯定是第二個更符合正常人思維一些,再壞的國家也有好人,我們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因為我們明白這個問題所以才覺得這不是個問題。

但是孩子們不懂,他們不會跳出來看問題,所以孩子的兩極分化也影射出我們成年人的一些問題,其中就是社會遺留問題,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日本人,但是他知道一說日本人就是壞人,這就是我們一個民族從父輩開始在一代代人身上始終遺留的烙印。

另一個就是認知的觀點,另一個孩子能準確說出日本人哪裡不好,所以他就比第一個孩子知道的多,也更能清楚的表達自己想法,就像我們遇到事情一樣,不能只分還壞,還要知道為什麼好 壞,不能盲目的去憎恨別人,不要輕易被人當“槍”使。

紀錄片《幼兒園》:成人化的兒童世界,真正意義上的孩子已經死了

記者問男孩:對日本鬼子的評價

結語

我們在看《幼兒園》的同時也在看過去的自己,當我們彎下腰審視孩子的同時,我們也審視了自己和這個世界。

不是所有人的童年都是快樂的,當我們30、40歲的時候,會覺得童年很美好,但事實並不是,成長路上總是會有坎坷和荊棘,正如影片中的採訪,那就是現實,現實就是灰色的,它並不完美,但是我們的回憶卻是金色的,因為童年和青春都是寶貴的。

如果真的讓你回到過去,有多少人是開心的?起碼我不是,雖然我也覺得童年很快樂,但是我不想再重複一次,希望我們現在能重新認識自己,過去的就不要再念念不忘,審視當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