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夜盜珍妃墓》是1989年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在當時是一部號稱:懸疑、恐怖的動作片。由於整個電影是藉著清末民國的亂世背景來敘述盜墓這件事的,再加上電影是經過藝術化處理的,這也導致電影裡面有很多故事和細節與歷史真相大相徑庭。

當然作為觀影者,在三十餘年後這樣說並不是為了批判或者指責,而是歷史真相需要還原和追溯。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夜盜珍妃墓》劇照截圖


  • 錯把瑾妃當珍妃

整個電影最大的問題,其實就是盜墓的對象錯了!根據清西陵管理處人員的排查,1938年被盜墓賊盜掘的其實是珍妃姐姐——瑾妃,也就是後來清末四太妃之首的端康皇貴太妃的墳墓。

歷史上珍妃與瑾妃是正紅旗他他拉氏的親姐妹,在光緒十四年兩姐妹同時選為瑾嬪和珍嬪,光緒二十年,又同時晉封為妃。後再因為珍妃忤逆了慈禧,兩姐妹又同時被降為貴人。

這對姐妹也是光緒皇帝唯二的兩個妃子,因此在入葬光緒皇帝死後的崇陵時,也是按照等級身份在同一區域下葬的。所以這也就導致了盜墓賊在沒有準確的定位時,錯把瑾妃墓當珍妃墓給挖了。

但電影拍攝時,出於市場的考慮和珍妃在晚清宮廷史中的特殊地位,索性將錯就錯,藉著姐姐瑾妃的墓來講妹妹珍妃的故事。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端康皇貴妃(1873年—1924年),即瑾妃,是光緒帝僅有的三位后妃之一


  • 珍妃準確的下葬時間

拋出這個不成立的大BUG,電影的很多細節和說法上也值得商榷。

當然要首先解釋,珍妃是被慈禧下令投井而死的,怎麼會又和她的姐姐,直到1924年才去世的瑾妃埋在一起了呢?就電影中的敘述時間來說,珍妃是1915年被埋進清西陵的,這個時間段的敘述也是錯誤的。

1900年慈禧光緒兩宮西狩之際,以不遭洋人羞辱為由,慈禧下令將珍妃推入井中,在次年1901年兩宮還京之後的第二年春末,將珍妃的屍體從井中打撈出來,並追認珍妃為貴妃,但不得入皇家墳塋,只是草草埋葬在了恩濟莊的宮女墳地。

等到慈禧去世,隆裕皇太后對於珍妃這個情敵也並沒有多少好感,所以一直無人理會。直到清朝滅亡後,1913年十一月十六日申時,才由珍妃的姐姐——當初的瑾妃,此時的端康皇貴太妃做主,將珍妃的屍骸遷入光緒皇帝崇陵的后妃墳塋中。所以珍妃二次下葬的時間是在1913年而非電影中所說的1915年。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劇中1915年安葬截圖


那麼姐姐瑾妃為什麼要給死去的妹妹這麼隆重的身後哀榮呢?

除了親情之外,可能更多的是愧疚。據慈禧的貼身宮女榮兒回憶說,瑾妃與珍妃在宮中的關係並不是很和睦,甚至在珍妃和瑾妃同時被降為貴人,珍貴人被隆裕皇后掌嘴的時候,瑾貴人為了自保“也曾順水推舟的說過些不合人情的壞話”。

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選為妃嬪、降為貴人的緊要關頭都被太后一視同仁的親姐妹,在八國聯軍進京時,姐姐被太后帶走得以活命,妹妹卻慘遭毒害的情況。所以在端康執掌遜清小朝廷大權之後,大抵出於親情和愧疚才做主,將妹妹珍妃在1913年再次入葬光緒皇帝的崇陵。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繪滿經文的朱棺劇照截圖


  • 不合規矩的喪葬制度

在電影中在盜墓賊們千方百計進入墓室後,就朝著紅色繪滿經文的棺槨動手了。此處繪滿藏傳佛教經文的棺槨,應當是為了向清代皇室獨有的喪葬習俗,即在棺材上覆蓋陀羅尼經被的制度靠攏。但陀羅尼經被是絲織品,並非直接將經文描繪在棺材上,這樣的表現手法,更像是同時代港臺殭屍類型片中鎮邪的做法。

在盜墓賊破開“珍妃”的棺槨時,問題又出現了。按照中國古代的喪葬制度,棺槨是兩個東西,棺,即盛放死者的木製葬具;槨,是套在棺外的外棺。但仔細觀察發現,電影中盜墓賊僅僅砸開了一層槨之後,就見到的“珍妃”的屍體,這是極度不符合喪葬制度的。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僅有一層槨劇照截圖


在中國古代,逝者的棺槨是在陰間的居所,且不說漢代極為龐大繁雜的“黃腸題湊”,單就清代帝后去世後的“梓宮”,都異常奢華龐大。梓宮有兩層,嚴密地保護著安放屍體的內棺,這是帝后區別於普通人的喪葬制度。

雖然棺槨裡真實的主人瑾妃不是皇后,不能僭越使用“梓宮”,但在1924年她死後遜清皇室是以皇太貴妃的等級將她進行安葬的,所以外槨內棺的基本制度是不可能缺少的,所以電影中的一層木板棺材實在是無理。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保存完好的遺體劇照截圖


  • 珍妃遺體的真實保存情況

在打開棺槨後,拉開身上覆蓋的織物,映入盜墓賊眼簾的就是栩栩如生的“珍妃”屍體。此處又是一個大漏洞。珍妃死時是被推入井中,一年後才打撈上來,屍體在沒有經過特殊處理,且經過長時間的被水浸泡後,保存狀況是不可能完好無損。

而且按照宮裡打撈珍妃屍體時的說法,是由於慈禧太后心緒不寧,同時為了堵住坊間悠悠眾口,才決定追封珍妃為珍貴妃,並將她的遺體打撈上來的。打撈到過程中,先將貞順門到樂壽堂一片化為禁區,徹夜拜佛唸經,之後再由薩滿法師跳神,同時讓瑾妃跪在靈前行叩拜禮,為妹妹致祭,之後才由珍妃的孃家人將井口拆開,打撈屍體。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珍妃井


據宮人回憶,當時最先打撈上來的是一領破席子,據說是當時裹珍妃屍體的,這也就引出了一個題外話,按照一貫的說法,珍妃是被二總管崔玉貴推入井中的,那這張裹屍體的破席子又從何而來呢?

在屍體打撈上來以後,由於在井底一年有餘,珍妃的“屍體面目浮腫,已經辨認不出五官了”。從1902年春末從井中打撈出來,葬入保存條件較差的恩濟莊宮女墳地,又歷經1913年端康皇貴太妃為妹妹遷墳,25年的時間裡,屢次驚擾的珍妃遺體保存情況,絕對不會是完整的,所以棺材裡栩栩如生的遺體是不存在的。但根據真實事件中,盜墓賊們被捕後招供所說的栩栩如生,也從側面證明了,當時他們盜掘的墳墓是1924年端康皇貴太妃的墓葬。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恪順皇貴妃(1876年—1900年),即珍妃,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光緒帝妃,光緒后妃之中最受寵愛


  • 顛倒制度的隨葬品

電影中,在棺材裡種類繁多的隨葬品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端康皇太貴妃遺體上那兩串交叉在胸前,奪人眼目的東珠朝珠。這裡固然為了突出隨葬寶物非同凡響,但東珠朝珠相交叉的情況,是與清代后妃的“服色”制度相違背的。

首先東珠朝珠,在整個大清的禮法層面只有三個人在身穿朝服時可以用。即皇帝、太后和皇后,這其中皇帝在胸前只使用一掛東珠朝珠,太后和皇后除了胸前佩戴東珠朝珠之外,還要在肩部兩側十字交叉佩戴兩掛珊瑚數珠。作為最後被尊奉為皇太貴妃的端康,按照等級她應該佩戴的是三等珍珠朝珠一串和青金石數珠兩串,所以朝珠的胡亂使用,在等級森嚴的小朝廷裡,是不可能的。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不合制度的珍珠朝珠 劇照截圖


何況端康死後是要入葬到光緒皇帝的崇陵的,隆裕皇后也同樣在這裡,所以這樣的錯誤是不能出現的。縱然是端康皇太貴妃死時已經獨攬小朝廷的大權,僭越了膚色制度,使用了她不夠級別的東珠,但是將尊貴的東珠當成珊瑚數珠佩戴也是不可能出現的。

同時在端康遺體的耳朵上出現了一對碩大的寶石耳墜,這也是不合理的。託《延禧攻略》的福,讓很多人知道了滿族女性“一耳三鉗”的耳環制度,且不說端康耳朵上只有一對沉甸甸的耳墜,就連與皇貴妃專屬的“嵌二等東珠十二顆”的金耳環制度都不相吻合。

盜墓電影鼻祖《夜盜珍妃墓》裡,都有哪些與歷史不符的情節

上圖_ 寶石耳環劇照截圖


當然就劇情而言《夜盜珍妃墓》還是可圈可點的,但是這些出現在整體中的小小史實瑕疵,也造成了一些缺憾。尤其藝術作品中關乎到歷史上存在的制度和史實的細節,更應當慎重,因為任何的不準確和過度的簡化,都會起到誤導的作用,這也就是為什麼相當一部分清代影視作品,服裝道具粗製濫造的原因。

作為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清代的歷史和宮廷在不斷地演繹中,逐漸迷失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存在於歷史人物身上的故事有不確定性,但是故事裡出現的東西,也應當與歷史背景對應,如此才不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盲目的效仿。

【1】《宮女談往錄》.金易、沈義羚 紫禁城出版社

【2】《清史稿》.趙爾巽(主編)

【3】《欽定宮中現行則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