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殊不知在劉備之前曹操早已有三顧之舉

人們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卻很少有人知曉早期的曹操也有“三顧”之舉,不過他請的不是諸葛亮,而是許昌的荀彧。

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殊不知在劉備之前曹操早已有三顧之舉

荀彧字文若,河南許昌人,出生於本郡望族。祖父荀淑、父親荀緄、叔父荀爽均擔任過地方官,在當時頗有名望。在這樣的環境中,荀彧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薰陶。他少年時代就出類拔萃,在同齡人中特別突出。他年齡雖小,但已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加上他品行端正,深得鄉鄰讚譽。南陽何顬善於識別人才,一見荀彧,連聲稱奇,說他不同凡響,將來必定能成為王佐之才。

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荀彧的神機妙算、力阻退兵,為官渡之戰的獲勝立下了汗馬功勞。由於荀彧跟隨曹操多年,戰功卓著,曹操深表欽佩,並給予很高的評價。他曾向漢獻帝上《請爵荀彧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後來又增封千戶。曹操還要把荀彧的官銜由代理尚書令晉升為正式尚書令,經荀彧數次辭謝才作罷。

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殊不知在劉備之前曹操早已有三顧之舉

東漢末年,曹操的兵馬在山東壯大起來後,他看到兵多將廣的陣勢,滿心歡喜。可是他漸漸地覺察到,只有能衝鋒陷陣的將士不行,還要有才智超群的人出謀劃策。可去哪裡找這樣的人呢?於是他上了泰山,請教高僧——明鏡指點。明鏡給了他一個錦囊,上寫“遇怒則拆”四字。曹操也沒多問,揣好錦囊下山了。

不久,曹操率大軍進入中原。經過許昌時,他覺得這裡是藏龍臥虎之地,就命大軍安營紮寨,駐守在這裡。他把中軍帳設在許昌城北門外一個廟裡,號令士兵不得騷擾地方。可他沒想到不少新招來的士兵野性未改,連他的堂弟曹仁也在背地裡帶兵搶掠商家和百姓。一時間,許昌被鬧得雞飛狗跳,百姓惶惶不安。但這一切曹操並不知道。

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殊不知在劉備之前曹操早已有三顧之舉

這天,曹仁急火火地進了中軍帳,手握一張帖子呈給曹操。曹操一看,見上邊寫:“許昌來了曹孟德,千家萬戶齊遭災。喪失民心如鼠輩,總有一天難過街”。下面的落款是荀彧。曹操不禁一股怒火衝頂:這荀彧是何人?膽子也太大了,不懲戒警告他,我們在許昌就難以立足。曹操剛要令曹仁去查詢捉拿,猛然想起泰山高僧的話,就住了手,趕緊找出錦囊拆看。看畢,不由慶幸自己沒有魯莽行事。

原來錦囊中的帖上寫:“寫帖斥罵你者,即是欲求之賢人奇士”。這一句話使曹操轉怒為喜,激動得大聲說:“賢人有了,賢人有了。”

荀彧在中原是無人不曉的大學問家。他早有出山幹一番事業的心意。這次曹操統率大軍來到許昌,他想投奔,可對曹操不瞭解,恰好得知曹仁領兵搶掠了商家和百姓,他便靈機一動,藉此事責罵曹操,以試探曹操的態度。

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殊不知在劉備之前曹操早已有三顧之舉

曹操吩咐曹仁快去備一份豐厚的禮品,要他陪同自己立即去請那個寫帖子的人。曹仁莫名其妙:“人家罵了你,你倒帶厚禮去請人家,這叫什麼事兒呢。”此時正值寒冬臘月,朔風如刀。二人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荀彧的家,但是門卻鎖著。曹操一直恭候在門外。過了好久,不見有人回來,曹仁實在凍得忍耐不住,就想砸開門進去等候,馬上遭到曹操的嚴厲呵斥。又恭候了一會兒,曹操的鬍鬚上結了冰,兩人才掃興而歸。

過了幾日,曹操讓曹仁帶上禮品,兩人又一同去請荀彧。這次又很令人掃興,荀或仍沒在家。曹操仍如前次那樣,恭立等候。天空紛紛揚揚下起鵝毛大雪,雪花很快蓋住了曹操的腳背,他的腳都被凍僵了,這一次又是快快而返。

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殊不知在劉備之前曹操早已有三顧之舉

曹操走後,有人將曹操的形象和恭候的情形告訴了荀彧。荀彧聽了點點頭說知道,知道。”

此後數月,曹操一時忙於軍務,脫不開身,未能再請荀彧。轉眼到了第二年的三月,清明節這天,荀彧攜帶紙馬、供品到城東祖墳掃墓去了。他跪下磕頭時,忽覺身後不遠處也有人在磕頭,不由心中一怔,暗想:曹操又來了。但仍裝作不知,頭也不回。磕罷頭,他立起身,默默地盯視一番墳塋。這時,他感覺身後那人也已立起身,佇立在不遠處。荀彧估摸時間不短了,再不能不回頭了,他故意問道:“你是何人?來這裡幹什麼?”

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殊不知在劉備之前曹操早已有三顧之舉

那人打躬施禮道:“我是安徽亳縣曹孟德。曾幾次到府上恭請,怎奈孟德無緣,均未能見。今猜荀公定到祖塋致祭,便再來請。已恭候多時,不敢打擾。”

荀彧心中發熱,面上卻淡淡笑:“荀某乃山野百姓,不懂治國安邦的道理。曹公您請錯人了。”

曹操慌忙又打躬作揖:“荀公,誰人不知您胸藏緯地經天之才,腹隱安邦定國之謀,何必謙辭。孟德決心已下,非先生不請。”

荀彧說:“曹公,不恨我罵您嗎?”

曹操連連搖頭:“荀公指帖子嗎?孟德覺得罵得有理。治軍不嚴,該當如此。願今後多罵才好。”

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殊不知在劉備之前曹操早已有三顧之舉

荀彧終於點頭答應出山。曹操大喜,即請荀彧去軍帳中一敘。荀彧推說患有腿疾,行動困難。曹操立即伏身,要把荀彧背出墓地。荀彧也不客氣,就伏到曹操背上。曹操把荀彧背出墓地,又親自牽過馬來,扶荀彧上馬。

192年,曹操出任兗州牧,不久又出任鎮東將軍。荀彧則以鎮東司馬之職隨從左右,替他出謀劃策。曹操和荀彧食同桌,寢同床,終日形影不離,談論兵書戰策和安邦定國之道。之後他根據荀彧的建議,連續發出五道《求賢令》,廣招天下文武人才,勢力大增,為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

劉備三顧茅廬成為千古美談,殊不知在劉備之前曹操早已有三顧之舉

212年10月,曹操南征孫權,便上書朝廷,請求派荀彧到譙縣慰勞將士。於是荀彧前往譙縣犒賞三軍,行飲饗之禮。隨即,不等荀彧勞軍結東,返回許城,他又乘機讓皇帝劉協把他留在軍隊中。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不久憂鬱而死,時年50歲。荀彧臨死之前,將他的書稿全都付之一炬,使他的大量謀略灰飛煙滅,令人惋惜。

苟彧想投靠曹操,所以不止一次地反向試探,甚至還大罵曹操。人要適時地說反話,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映。這是處事的一種方略。因為,只有在反和逆中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實面目,這樣才會使自己在發展的路上選擇無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