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在哪裡?

夏朝,在哪裡?

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商王朝之前有一個夏王朝,以西漢時期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載最為詳細,記有夏王世系和大致連貫的史事。

更早的周代文獻如《尚書》《詩經》《論語》《楚辭》《孟子》《墨子》《荀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等也或多或少提到夏朝的事蹟。出土文獻像《豳公盨》《秦公簋》《叔夷鍾》《竹書紀年》《上博藏楚簡》等也有關於夏朝人物和事蹟的記載。其中大禹治水、太康失國、商湯放桀等事件為後世熟知。

夏朝,在哪裡?

豳公盨 保利藝術博物館藏(圖片來源:保利藝術博物館)

以往有學者認為,夏族當時可能還沒有使用文字。顧頡剛先生曾經感慨道,河、洛之間為夏代政治中心自無疑義。所恨者,夏代史蹟無文字可證明耳。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夏代已經出現了文字。唐蘭先生就表示,夏代一定有過很豐富的文化,可惜所能看見的材料太少了。只要能考出有一兩個字,也很能夠證明那時候已有了文字。

夏朝,在哪裡?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來源:商務印書館)

受1928年安陽殷墟發掘證實商代晚期歷史屬於信史的啟發,有學者開始在已經發現的考古學文化中探索夏文化遺存,比如20世紀30年代徐中舒先生提出仰韶文化是夏文化,20世紀40年代范文瀾先生提出龍山文化是夏文化。現在看來,當時發現的相關考古學文化還存有缺環、並不連貫。

夏朝,在哪裡?

二里頭遺址與夏墟的聯繫,最早可以追溯到1959年5月16日,徐旭生先生因調查夏墟而來到二里頭遺址調查。同年秋天,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工作隊發掘二里頭遺址。


夏朝,在哪裡?

《考古》1959年第11期

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偃師西南約9公里,北面有洛河流過。所謂“頭”,當地方言指凸起的高地,就是崗地。

二里頭的意思是指長約二里的崗地,當地曾經有“二里崗”之稱,後來稱為“二里頭”。

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60年的考古發掘,在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宮城、宮殿,井字形道路網,鑄銅、制骨、製陶、制玉作坊,青銅器、玉器、原始瓷、象牙器等高規格文化遺存,顯示出一代王朝氣象。1977年,夏鼐先生以二里頭遺址為典型遺址稱名“二里頭文化”。目前在發現二里頭文化遺址約400多處,主要分佈在河南省境內。

夏朝,在哪裡?

二里頭遺址平面佈局圖(來源:杜金鵬《偃師二里頭遺址祭祀遺存的發現與研究》,《中原文物》2019年第4期)


由於當時徐旭生先生認為二里頭遺址為商湯都城的可能性很不小。從此引發學界有關二里頭遺址是夏都還是商都、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還是先商文化或早商文化、二里頭文化屬夏文化一部分還是夏文化全部、河南龍山文化晚期是否屬於夏文化早期遺存等一系列討論

北京大學的鄒衡先生認為,中原地區仰韶文化至殷墟文化之間的考古年代序列和發展線索已經比較清楚,基本上已經沒有什麼文化缺環,在這個範圍內的諸文化的分佈及其文化性質也大致有了眉目。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主要根據是:

二里頭文化編年位置介於當地龍山文化和二里崗文化(早商文化)之間

夏朝,在哪裡?

乳釘紋銅爵,1975年二里頭遺址出土(來源:洛陽博物館)

二里頭文化標本碳十四測年數據範圍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之間。這一數據範圍與根據文獻記載推出的夏紀年大致相合。

二里頭文化分佈地域與文獻記載夏人活動區域大致符合。《國語·周語上》說“昔夏之興也,融降於崇山”“伊洛竭而夏亡”。這一帶正是二里頭文化分佈的中心區域。

夏朝,在哪裡?

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1984年二里頭遺址出土(來源:河南博物院)

夏朝,在哪裡?

國內外有學者強調,二里頭文化迄今沒有發現文字,更沒有發現與夏人有關的“夏”字。所以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的觀點還需要有當時的文字證據。

二里頭文化是否有文字,以往學界多關注二里頭文化陶文,有學者認為是文字,有學者認為是符號。

我對二里頭文化陶文做過一番梳理研究,認為二里頭文化中有文字,也有符號,合稱為字符。

夏朝,在哪裡?

無人機拍攝的二里頭考古遺址公園內的2號宮殿基址。新華社發

二里頭文化陶字符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偃師高崖等遺址均有發現,基本字符形不少於64種。這些字符多見象形,也見會意,存有文辭,具有屬地、數量、日期、祭祀等寓意。其中有些字符可尋源於當地龍山文化,又被二里崗文化繼承,符合文字超越時間空間的記錄功用特徵,當屬於文字。

夏朝,在哪裡?

二里頭遺址部分陶文拓本(來源:曹定雲《夏代文字求證—二里頭文化陶文考》,《考古》2004年第12期)

二里頭文化有沒有甲骨文,這個問題以往很少有學者研究。我在十幾年前曾經梳理過二里頭文化的骨刻字符,收集到偃師二里頭、密縣黃寨、澠池鄭窯、方城八里橋等遺址出土二里頭文化牛、羊、豬骨刻辭,共5件。刻辭以雙字符居多,有3個字符者。

夏朝,在哪裡?

由於二里頭文化骨刻字符具有一定數量和分佈地域,與鄭州二里崗早商文化骨刻辭、安陽殷墟晚商文化骨刻辭,在卜骨材質、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構成會意字刻辭等特徵上形成承接。據此判斷,二里頭文化骨刻辭性質屬甲骨文字。

夏朝,在哪裡?

二里頭文化骨刻字符與陶刻字符之間具有相似性,屬於同一系統文字。二里頭文化甲骨文與陶文形成聯證,證明二里頭文化不僅有符號,也有文字。

2008年9月25日,我在觀察河南密縣黃寨遺址出土的一件二里頭文化占卜用的牛肩胛骨(H1:12,長23.6釐米,寬6釐米)時,發現這件卜骨上有兩個字符。由於刊出這件卜骨考古繪圖太小,所以卜骨上面的兩個字符就更小,容易被人忽略。這件卜骨刻辭與安陽殷墟晚商文化牛骨刻辭,在卜骨材質、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構成會意字刻辭等特徵上具有承繼性,可以斷定為二里頭文化甲骨文字。

考慮到,密縣黃寨地處二里頭文化分佈中心區域,屬傳世文獻記載中夏族活動範圍,推斷這一刻辭記錄了夏族的一次狩獵活動

夏朝,在哪裡?

鄭州二里崗出土的商代牛肋骨刻辭的“乇”字,為確定鄭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都,即亳都)增添了文字例證。我認為,綜合鄭州商城考古遺存內涵、出土文字、文獻等材料,鄭州商城是商代第一都——乇(亳)的學術判斷可以定論。

而密縣黃寨出土的二里頭文化牛骨刻辭,我認為是將甲骨文出現的時代由商代早期前推至二里頭文化。

當然,關於夏王朝的問題,由於時代久遠,涉及問題複雜,我相信,討論還會持續進行下去,學術道路會很長,仍舊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斷求索。

夏朝,在哪裡?

李維明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中國夏商周時期考古學文化,出版有《考古學家鄒衡》《文物中國史·夏商周時代》《豫南及鄰境地區青銅文化》《鄭州青銅文化研究》《司母戊鼎還有多少待解之謎》《畫記:一個考古學者的寫生歷程》等,發表學術文章百餘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