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論語易解」6.26 井有仁焉

【原文】

6.26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譯文】

宰我問:“有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井裡掉下一位仁人啦。’那他會不會立即跟著跳下去呢?”孔子答:“為什麼要這樣呢?是君子肯定要過去營救的,但絕不會立即跟著跳下去而被陷於井下啊;君子也許是可以被欺騙的,但不可能被愚弄啊。”

【註釋】

(1)《後案》:“皇本作‘井有仁者焉’,《晉語》‘善人在患,不救不祥’,此意可通。仁、人二字,古多互用。如《詩》‘先祖匪人’,‘人’當作‘仁’;《本草》‘杏仁’‘桃仁’等字,古本作‘人’也。”

(2)《朱注》:“從,謂隨之於井而救之也。逝,謂使之往救。陷,謂陷之於井。欺,謂誑之以理之所有。罔,謂昧之以理之所無。蓋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於井,則不復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曉,仁者雖切於救人而不私其身,然不應如此之愚也。”

【解讀】

《周易·繫辭下》雲:“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宰我名列孔門十哲之言語科,或為“躁人”焉,故以“井有仁”這樣的話來測試和為難仁者,而孔子之答亦妙矣。此誠如朱子所言:“蓋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從之於井,則不復能救之矣。”雖然孔子說過“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17.8),但仁者並非真的是愚人,反而多是智者,他肯定能恰當判斷救人之策略,而不會盲目跟隨落井之人而下井;這是因為,拯救落井之人自為仁者所必為,但“殺其身無益於人,仁者之所必不為也。惟君父在險,則臣子有從之之道,然猶挾其具,不徒從也。”(朱熹《論語或問》引蘇氏語)

井在古人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周易》第四十八卦為井卦,其卦辭有“改邑不改井”“往來井井”之語,由此亦可略見井在當時老百姓中的崇高地位。但井又是危險的,它和陷阱有相似之處,故而井卦雖然主要是從“井養”取義,但也有“羸其瓶”之告誡;這就說明,“落井”之危險,無論對人、對物始終都是存在的。再結合本章內容來看,估計當時有人落井應是常有之事,這才導致宰我設局,提出如此刁鑽古怪之問題來問孔子。


《論語易解》作者,孫福萬教授,1964年生於山東省臨清市,現為國家開放大學教授,中國成人教育學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1986年山東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哲學、教育學及遠程教育研究及教學工作,曾在英國、比利時、馬來西亞等國的多所大學或機構訪問或學習,並在本校負責哲學引論、人文社會科學基礎、管理學、教育學等課程教學。著有《遠程教育哲學導論》、《敝帚集》,《遠程教育百詞辨析》、《遠程教育概論》和學術論文多篇。

「特稿」「論語易解」6.26 井有仁焉

孫·教授的《論語易解》是他潛心十年的力作,以《周易》精神逐章解讀《論語》,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系統的以《易》解《語》,以《語》證《易》的學術性著作。書中提出了諸多新見解和新認識,對於弘揚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具有重要推動作用。本書的重點在於對《論語》的解讀部分,書中大量彙集引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對於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很好的學術性參考資料。同時,對《周易》和《論語》的愛好者來說,也是一部很好的普及性讀物。好,我就說到這,隆重向您推薦孫福萬教授的《論語易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