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樹》:“啃老”是出於懶惰還是無奈?怎樣避免或減輕?

有個小男孩每天爬樹、摘蘋果、盪鞦韆,小男孩很開心,大樹也很開心。可是,小男孩漸漸長大,不再與大樹玩耍了,大樹很失落,好容易盼來男孩,男孩每次卻都是帶著需要而來,大樹把自己的蘋果、樹枝、樹幹漸漸給了男孩,最後一無所有,只剩下一個幹樹墩,依舊盡力挺直身軀讓男孩坐下來休息。

這是一個溫暖而悲傷的繪本故事《愛心樹》,作者是美國謝爾·希爾弗斯坦,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繪本作家,也是詩人、插畫家、劇作家、作曲家、鄉村歌手。

“他走在紐約的人行道上,挎著一箇舊郵包,鼓鼓囊囊的包裡塞滿了歌譜。他腳穿破舊的牛仔靴,身上穿的是不知洗過多少遍的牛仔褲……”這樣一個身材魁梧、衣著邋遢的光頭佬,從未學過繪畫,卻以繪本震驚、感動了全球。《愛心樹》於2003年第一版隆重發行,迅速風靡全球,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時隔17年,至今仍是繪本世界的典範,書中用簡單的文句、樸實的插圖娓娓道來一個富有哲理、溫暖人心而又充滿悲涼的故事。

《愛心樹》:“啃老”是出於懶惰還是無奈?怎樣避免或減輕?

與其說它是一個故事,不如說它就是很多現實家庭的真實寫照。

有這樣一個群體,雖已成年,但仍未“斷奶”,要依靠父母,有的衣食住行靠父母,有的撫育下一代靠父母,有數據顯示,在中國這類群體目前已佔據了60%的家庭,他們被成為“啃老族”,也叫“尼特族”,其中“尼特”是NEET(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的音譯。

一向自認為且被身邊親戚朋友公認為孝順的我,卻也在“啃老”。剛大學畢業時,我在事業單位工作,因為當時單身,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雖然當時工資1000元,不過單位有住有吃,自己一小部分就夠用了,其餘的包括年終獎我都毫無保留的給了老媽。工作三年後,看到身邊的同事同學邁入婚姻的殿堂,我以為人生不同的年齡就有不同的使命,所以稀裡糊塗也結了婚,一年多後有了大寶,因為趕上了單位集資買房,當時也沒用付太多房款。但當大寶兩歲多時,我們到了深圳後突然發現房價竟然是老家的八倍之多,賣了老家的房子,父母拿出自己的積蓄,又和親戚同學朋友借了一圈,才湊上首付。房子裝修也是父母支援,典型的一種啃老。

現在經過十多年的打拼,經濟上我們不需要父母資助了,但作為上班族,照顧孩子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小寶還小,和父母住在一起,還需要父母付出精力,每天幫忙照顧,這種狀態要持續五六年到孩子上小學。這又是一種啃老。


《愛心樹》:“啃老”是出於懶惰還是無奈?怎樣避免或減輕?

啃老族形成的原因不僅有主觀上的懶惰,還有客觀上的無奈。

1、有些人從小被寵溺,承受不得委屈受不得苦,長大後會容易眼高手低。

找不到喜歡的工作,或者一旦對工作不滿意就跳槽,越跳槽可比性越多,越有落差,造成沒有穩定的收入。而父母賦閒在家,也樂得孩子在身邊,“啃老”就這樣兩廂情願的形成了。

2、高房價讓我們難以自食其力。

結婚有孩子後,按中國固有的觀念,有自己的房子才算安了家、紮了根,但這種人群往往工作年限還短,沒有足夠積蓄。如果想等自己攢足積蓄再去買房子,對大多數工薪階層而言是不可能的,因為房價總是比工資上漲得快很多。我身邊就有這種朋友,來深圳很早,當時的工資水平是一個月工資相當一平米的房價,首付是遠遠不夠的,朋友很獨立,希望自己攢攢錢再買房,可是現在過了十幾年,工資翻了三四倍,但房價漲了十倍,買房的目標竟然越來越遙遠。

3、上班族時間和精力有限,迫不得已需要請老人幫忙照顧孩子。

大寶上小學時我堅持自己接送,可幾次出差就已將現實打破,還記得有幾次我出差廣州,當天晚上趕回時到學校七八點鐘,學校保安笑說“還以為你不要孩子了呢,才來接”,保安師傅說看到孩子一個人趴在學校大廳地上寫作業所以喊他到了保安室。不過大寶在這種條件下對作業和學習真沒用我們操心。但小寶現在才上幼兒園,沒辦法也不忍心那麼小去磨練她,只能老人受累,幫忙照顧。想不啃老都難。

《愛心樹》:“啃老”是出於懶惰還是無奈?怎樣避免或減輕?

怎樣能避免或減輕“啃老”現象呢?

1、對於“巨嬰”主觀原因形成的“啃老”,我們要從娃娃時代抓起。

重視孩子的親子教育,“三歲看老”不無道理,在孩子小時候,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信心和適應性。

現在社會對親子教育也越來越重視,親子教育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教育的方式方法,最常見的比如孩子一兩歲可以獨立進食,家長就應該放手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兩三歲喜歡勞動,家長就可以帶著孩子做家務、擦灰掃地,不但培養孩子的勤勞品質,還有助於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發展,對孩子樹立自信心也有長遠的意義。

獨立、有自信的孩子長大後才經得起工作和生活的風風雨雨,不會遇到困難就急於尋求父母的庇護。

2、高房價這一客觀原因形成的“啃老”,一方面靠國家的政策,另一方面靠孩子們練就本領,儘快適應社會。

我們發現,國家近年對房價的調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已經深入人心,高房價的源頭控制住了,相信啃老的現象即使不能消失,也能一定程度有所減輕。

近年來高校也比以前更與社會接軌,並且有相應的補助政策。孩子們有很多機會,不但可以勤工儉學,也可以嘗試創業,趁年輕可以不斷試錯、糾錯,真正踏入社會時也會更多幾分底氣。

3、上班族對後代的照看上,還是個難題。

除非產假能有三年,工作地點有託兒所……記得我小時候,媽媽上下班用自行車帶到單位,送到單位託兒所,所以從三歲以後都是跟著父母,祖輩不用照顧孫兒,可以安享晚年。幾十年的今天,生產力發達,信息業蓬勃發展,我們已經進入快車道,現在環顧我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如果沒有老人幫助帶孩子,父母只能犧牲自己的工作,工作上請假和在家辦公格外多。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可以享受到豐富的社會資源,做好工作的同時也能照顧好孩子。

《愛心樹》:“啃老”是出於懶惰還是無奈?怎樣避免或減輕?

最後,我想用彼得·席格《聖經傳道書》結尾:尋找有時、放手有時,保持有時、捨棄有時。

希望長大成人的孩子們能獨立掌控好自己的人生,能成長為一棵棵茁壯的蘋果樹;希望忙碌一輩子的父母們能適時放手,有清淨的心享受美好的夕陽紅,在年邁時仍舊可以是枝繁葉茂的蘋果樹。

《愛心樹》:“啃老”是出於懶惰還是無奈?怎樣避免或減輕?


@心有暖陽丁丁,讓我們心有暖陽,一起關注和探討孩子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