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強,這麼快就讓盛唐走向衰落?

尤尼烏斯seven


安史之亂,給處於鼎盛時期的唐朝強行畫了一個休止符,使得唐朝由盛而衰,最後滅亡在安史之亂的衍生物藩鎮勢力中。

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史之亂始終沒有得到平息,他的餘波一直延伸到了宋朝。

安史之亂的發生給整個大唐帝國帶來了災難,首先是兵災,熊熊燃起的戰火沉重打擊了唐朝在中原地區的統治,使得中原經濟受到了巨大的破壞。在整個平叛戰爭過程中,官軍和叛軍反覆拉鋸的地區人民簡直生活在了地獄之中,受到了雙方軍隊來來回回的洗劫。

你方搶完我來劫,尤其是作為唐朝兩京的長安與洛陽,原本作為全世界最繁華的城市,在歷經的戰火洗禮之後。甚至出現了人煙斷絕,野獸出沒其中的荒涼景象。

尤其是叛軍,安祿山的士兵多是胡人這些人殘忍嗜殺,所過之處造的殺孽極。再者唐朝還曾經向周邊少數民族借兵平叛,這些異族人士進入中原花花世界之後,自然免不了劫掠一番,更加加劇了人民的苦難。

在這場戰爭中,大批的百姓流離失所或逃亡或死亡。這使得大唐中央政府的實際控制人口數量急劇下降,人口就是實力,人口數量下降就導致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幅下跌,中央威信開始下降。

其次在平定這場軍閥勢力引起的叛亂的過程中,湧現了更多的軍閥。安史之亂的平定,只是字面上的含義。在平叛的最後階段,存在以養寇自重心思的鐵勒族軍事將領僕固懷恩,竟然建議唐朝皇帝任用安史之亂的降將在叛亂的發源地河北地區擔任節度使,唐朝政府竟然答應了,這操作簡直是騷出了天際。

於是乎,田承嗣,李寶成,李懷仙這些安史集團的大將,搖身一遍,成為了大唐帝國的河北三鎮節度使,完全不遵守朝廷的政令,在他們的地盤自成一國。就和周杰倫唱的那樣,我的地盤我做主,任何官員的任命都不需要經過朝廷的允許。

甚至在節度使死後,繼任人選也是有近親屬或者部將攘奪,朝廷的作用就是一個橡皮圖章而已,對既成事實予以承認。這種局面後來蔓延到了更多的節度使轄區,大唐帝國的掘墓人後梁太祖朱溫也是一個節度使軍閥出身,可以說就是藉著安史之亂平定的不夠徹底,所遺留的後遺症,才得以篡位稱帝。

而這些割據勢力並不是鐵板一塊,今天這幾個節度使打朝廷,明天那幾個節度使夥同朝廷打另外幾個節度使,有時壓根就不管朝廷的感受。

大家各打各的,整個中晚唐戰爭的頻率相當的高,平凡的戰爭又反過來,影響了唐朝的經濟與生產,使得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沉重打擊之後,再也沒有緩過來,一步一步的邁向了死亡。


歷史評說


安史之亂的破壞性不在於殺了多少人,毀了多少城,因為即使滿目瘡痍、屍橫遍野,用幾十年時間也能逐步恢復過來。其實關鍵在於,安史之亂像多米諾骨牌一樣,連鎖觸發了唐朝中後期的四大致命問題——外族入侵、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大臣黨爭。

一、外族入侵


唐朝的軍事在太宗李世民時期達到鼎盛,被尊為“天可汗”,高宗中期開始一度衰弱,吃了幾個大敗仗,西域、朝鮮半島都有不少政權不服從唐朝管制,紛紛侵擾,直到玄宗李隆基重整旗鼓,前期政治清明,軍事上也是人才輩出,恢復了太宗時期的威望。然而,玄宗中後期隨著皇帝志得意滿,朝政腐敗,盛唐的軍事實力似乎成了一個傳說。而安史之亂,就是戳破這個泡沫的針,讓外族認識到唐朝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戰無不勝,不可一世了。

隨著安史之亂爆發,玄宗又昏庸地自毀長城,處死高仙芝、封常清,逼得哥舒翰投敵,三大名將隕落,潼關和“兩都”長安、洛陽都落入敵手,原本可以快速解決的安史之亂延續了幾十年,各地守軍不敵叛軍,紛紛潰敗。最終肅宗李亨為了儘快收復長安、洛陽,向回紇借兵,並允諾城克之後,土地、士庶歸唐朝,財帛、子女歸回紇。因為這個承諾,回紇洗劫了洛陽,長安靠當時的太子、後來的代宗李豫求情才得以保全。經此一役,外族也就徹底認清唐朝已經早非當年的強盛。


此後,吐蕃還曾殺入長安,回紇也一度跟吐蕃聯合,其他如南詔等小國也不斷侵擾邊疆,唐朝自此四方不安。

二、藩鎮割據

唐玄宗在位時,對藩鎮已經開始放鬆警惕,這才有了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起兵造反。但是玄宗時期的節度使至少還能受朝廷制約,除非真的謀反。但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就不一樣了。隨著長安淪陷,玄宗西逃,太子李亨拜託玄宗,前往除了安祿山外最強的藩鎮朔方,在朔方軍將領的支持下於靈武即位,是為肅宗。也就是說,李亨的皇位都是靠藩鎮將領支持得來的。藩鎮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之後,朔方藩鎮也就成為肅宗攻打安祿山叛軍的主力。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都是朔方藩鎮將領。這些將領在平定叛亂中也不斷擴大著自己的兵權和領地,成尾大不掉之勢。就說郭子儀、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除了郭子儀真的是一直兢兢業業,忍辱負重,連李光弼後來都因為對朝廷不滿,拒不執行軍令,僕固懷恩更是最後直接造反。他們尚且如此,更不要說其他人了。之後的藩鎮將領一個個擁兵自重,唐朝的最強戰力都在藩鎮,他們抗拒朝廷命令,不上繳稅收,直接父死子繼,然後逼朝廷承認,朝廷偶有派兵征討,這些節度使就互相幫助,大多數情況都能輕易擊敗朝廷軍隊。即使不行,也能把朝廷拖的熬不住,最後雙方各自讓一步,藩鎮承認錯誤,朝廷既往不咎,都不敢嚴懲。就這樣,藩鎮割據一直鬧到唐朝滅亡。

三、宦官專權


藩鎮割據帶來的進一步結果就是宦官專權,因為皇帝信不過藩鎮又不能不靠藩鎮。安史之亂中,有一場著名的鄴城之戰,包括郭子儀、李光弼在內的九大節度使六十萬大軍會攻安慶緒的大本營鄴城,結果肅宗擔心任命任何一個節度使為主帥都會難以控制,就派宦官魚朝恩擔任觀軍容使,節制九大節度使。結果指揮失當,唐軍慘敗。雖然宦官往往會瞎指揮,但皇帝還是對宦官絕對信任。因為這些人才是一直陪在自己身邊的。

肅宗還任命親信宦官李輔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府行軍司馬(大元帥由皇子兼任,李輔國實際上就是執掌全國兵權),李輔國由此涉足朝政,甚至最後自己做了宰相。從李輔國開始,宦官權力日盛,一直由宦官師徒相傳控制禁軍,到後期甚至宦官可以毒殺皇帝,廢立天子,還發動政變,殺盡朝臣。這都是由安史之亂開的壞頭。

四、大臣黨爭


這條和安史之亂關係少一些,但與藩鎮割據、宦官專權都密不可分。由於在外藩鎮無視皇帝權威,在內宦官大權獨攬。原本應該主管朝政的宰相們權力大大削弱。簡單來說,沒事可幹了。

於是,他們能做的恐怕就是互相攻擊,以求獲得那些已經被削弱很多的權力。他們攀附宦官或者藩鎮,今天甲黨官員依靠宦官將乙黨首領貶出長安,明天乙黨首領依靠當地藩鎮的勢力捲土重來再踢走甲黨。週而復始,朝局更加動盪。

就是這樣,由安史之亂引發的外族入侵、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大臣黨爭,最終讓唐朝遭受重創,始終不能恢復,最終走向滅亡。


伊耆角木


唐王朝最心痛的一件事,當然就是安史之亂。在大亂之前,唐王朝的盛世幾乎達到了巔峰,唐玄宗創造的開元盛世,被安史之亂毀於一旦。

在唐肅宗和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的努力之下,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唐王朝的盛世也一去不復返了。

從此唐王朝進入了中唐、晚唐時期,逐漸走向了落幕。安史之亂的殺傷力有這麼強嗎?這場暴亂,到底是如何重創唐王朝的呢?

01安史之亂被平定後,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不受約束。

安祿山是唐玄宗非常器重的心腹大將,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這些節度使手裡的權力其實是比較大的,尤其是軍權,直接可以威脅到皇權。

為什麼唐玄宗要做這樣的安排呢?天子有自己的權術謀略,他始終不相信任何一派的力量,就算是自己的親兒子,唐玄宗也不相信。

  1. 唐王朝皇子造反的事情,根本就是家常便飯,所以唐玄宗是見怪不怪,必須要提防著。此前太子李瑛因為有作亂的嫌疑,唐玄宗問都不問,就給賜死了。
  2. 這個時候唐玄宗的新太子李亨,手握重權,在朝中擁有了一定的權勢,這是唐玄宗所不能忍受的。他認為至高無上的權力,只能由他一個人掌控,所以他打算扶植起另外一股忠於自己的力量,以此來制衡太子李亨。這個時候他便看上了安祿山。
  3. 安祿山肥胖臃腫,一臉憨相。而且行事直接了當,深得唐玄宗喜愛。安祿山趁機還拜唐玄宗為乾爹,拜楊貴妃為乾孃,終於成為了唐玄宗的心腹。

從此唐玄宗下放大權給安祿山,使得安祿山有了造反的資本。其實從這個時候開始,地方節度使的力量就足夠強大了。

等到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各地節度使紛紛起兵平叛,在平叛結束以後,這幫人嚐到了甜頭,似乎有了自立為王的想法。

林甫疾儒臣以方略積邊勞,且大任,欲杜其本,以久己權,即說帝曰:"以陛下雄材,國家富強,而夷狄未滅者,繇文吏為將,憚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將,彼生而雄,養馬上,長行陣,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圖也。"帝然之,因以安思順代林甫領節度,而擢安祿山、高仙芝、哥舒翰等專為大將。---《新唐書》

尤其是河朔地區的節度使,唐王朝中後期根本就沒有能力去控制。這些人擁有募兵權、財權、甚至世襲的權力,完全不受唐王朝管控。

但是他們名義上還都屬於唐王朝的管轄範圍,所以這是造成中後期的唐朝衰敗的重要原因,地方財政都被他們給節流了,朝廷當然是入不敷出了。

02中晚唐時期,中央政府軟弱無能,不足以再造盛世。

唐朝最出名的皇帝和丞相,基本上都出現唐玄宗以前的這一段時期。比如說開疆拓土的唐太宗李世民,滅亡高句麗的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被老婆女兒毒死的唐中宗李顯,以及被兒子架空的唐睿宗李旦,包括唐玄宗李隆基。

十一月,反於范陽,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以諸蕃馬步十五萬,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嚴莊為謀主,孫孝哲、高邈、何千年為腹心。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戰,聞其兵起,朝廷震驚。禁衛皆市井商販之人,乃開左藏庫出錦帛召募。因以高仙芝、封常清等相次為大將以擊之。祿山令嚴肅,得士死力,無不一當百,遇之必敗。---《舊唐書》

這些皇帝這麼出名,跟所打造出來的唐朝盛世,是分不開關係的。正是因為他們的努力,所以才會有大唐盛世的出現。

可是你知道唐玄宗以後,還有哪些比較出名的皇帝嗎?完全沒有。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唐王朝不衰敗才是奇怪的事情。

  • 中晚唐時期的唐朝,壓根就沒有比較出色的皇帝,可以說整個中央政府,都是非常軟弱無能的。他們怎麼能允許河朔節度使如此自立的行為呢?
  • 如果換成是唐太宗李世民,分分鐘就殺過去了,這有什麼好害怕的呢?他們當然有自己的顧慮,就算是唐肅宗時期,有郭子儀李光弼這些大將在,也沒有跟這幫節度使鬧翻了的情況出現。
  • 因為這幫皇帝擔心因為戰爭,再次出現類似安史之亂的情況出現,這幫宰相們覺得,其實他們的日子已經過得不錯了,為什麼還要給自己找不痛快呢?

正是因為這種不求上進的想法,使得唐王朝在中後期,再也沒有崛起的可能性。河朔節度使雖然強橫,但是他們也沒有威脅到中央政府的統治,所以就這麼一代代拖了下來。

可是唐朝的皇帝和宰相們不知道的是,這麼拖下去,會使得唐王朝徹底喪失民心。任何一個強大起來的軍事集團都有了挑戰唐王朝最高統治者的膽量。

03日益腐化的唐朝官場,加重百姓負擔,本就是一場浮誇的盛世。

開元盛世真的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太平盛世嗎?很多歷史學者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可是我不這麼認為。

在姚崇、宋璟等人的努力下,唐王朝的確出現了一段時間的盛世。可是這種盛世是在怎樣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呢?

唐王朝的官場此刻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尤其是唐王朝的高層們過著各種腐敗糜爛的生活。這些高質量的糜爛生活,都是基於百姓沉重負擔之上的。

朝義悉其精兵十萬救之,陳於昭覺寺,官軍驟擊之,殺傷甚眾,而賊陳不動;魚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戰,賊雖多死者,陳亦如初。鎮西節度使馬璘曰:“事急矣!”遂單騎奮擊,奪賊兩牌,突入萬眾中。賊左右披靡,大軍乘之而入,賊眾大敗;轉戰於石榴園、老君廟,賊又敗;人馬相蹂踐,填尚書谷,斬首六萬級,捕虜二萬人,朝義將輕騎數百東走。懷恩進克東京及河陽城,獲其中書令許叔冀、王伷等,制釋之。---《資治通鑑》

因為沒有外匯收入,唐王朝完全是自給自足。這個時候高層們的消費實在是太高,自然是要平坦在各地賦稅之上。

各地官員們也都上行下效似的過著貪汙腐敗的腐朽生活,更加加重了百姓們的負擔。所以說盛世的確是盛世,可是是貴族、官員們的盛世,不是百姓們的盛世。

在這種大前提之下,這樣的盛世早晚都會像泡沫一樣消失不見。而安史之亂就是去泡沫的最好催化劑。

安史之亂過後,唐王朝露出了本來的面目。百姓們依舊負擔沉重,所以再也沒有振興的希望了。

總結:盛世若是真正強大,絕不會因為一場戰亂而消失殆盡。

唐王朝的盛世,似乎就是一場短暫的狂歡。因為一場安史之亂,就徹底被銷燬。由此可見,這種盛世,根本就是一場巨大的泡沫表演而已。

  1. 貴族們在這場盛世中狂歡不止,官員們在這場盛世中賺的盆滿缽滿,可是老百姓們呢?他們始終都在為這場毫無意義的盛世買單。
  2. 歷史學者們當然可以吹噓這是盛唐的正常狀況,因為他們要面子,他們覺得盛唐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時期,必須要拿出來好好吹噓一番,可是他們就是不懂得反思。
  3. 一個不懂得反思的人和一個沒有信仰的人,都是非常可怕的。打造盛世不是什麼壞事,可是如果連地基都沒有造好,就想著去蓋摩天大樓,豈不是太可笑了?

很多人不懂得是,一棟摩天大樓要蓋起來,百分之六十的資金和時間,都需要花費在地基基礎之上,可是浮躁者等不了。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鑑》


江湖小曉生


安史之亂破壞性有多強?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裡說過,“安史之亂”不僅僅是盛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他還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一、“安史之亂”造成近2000萬人死亡。

唐朝在經過貞觀之治和開元天寶幾代皇帝的勵精圖治之下,到了唐玄宗後期確實已經發展到了極高的水平。不論是政治文化經濟還是人口,都是整個唐朝的最高光時刻。

然而,大家都不知道的是,在大唐盛世繁華的外表之下,其實早已危機四伏。

唐玄宗老了,早年那個中興之主躺在祖宗功勞簿上的唐玄宗慢慢地變老了,變得年老昏聵了,開始重用奸臣小人,聽信讒言。其最大的敗筆就是重用胡人,設立藩鎮制度,這不光為安祿山謀反提供了條件,也為大唐最後是覆滅埋下了伏筆。

奸臣小人當道,整個大唐朝廷一時間被他們搞的烏煙瘴氣,朝政腐敗,民不聊生。

積蓄實力、瞅準機會的安祿山謀反了,身處大唐政治中心的他,深知眼前的大唐只是一隻紙老虎,於是手握不到十萬精兵的他竟敢發兵直取長安。

事實也如他預料到的一樣,腐朽不堪的唐軍根本不是其對手,安祿山兵鋒所到之處,軍民皆望風而逃。儘管後來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勾結李豬兒所殺,但其部將繼續領兵作亂。

大唐平定這場由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前後共用了近八年時間,據戰後統計,大唐人口較戰爭前銳減近2000多萬人。

二、“安史之亂”造成軍閥割據,為大唐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如果說安史之亂前,藩鎮制度只是為了讓藩鎮替大唐看家護院,那麼,安史之亂後,這些藩鎮便成了真正的軍閥。

“安史之亂”前,藩鎮雖有掌控一地之軍政的權利,但多多少少都會收到中央朝廷的制約,但安史之亂後,因軍閥大多數都有平亂之功,加之手上有大量兵力,中央朝廷再也不能把他們怎麼樣了。

換句話說,“安史之亂”前,藩鎮只是大唐的看門人,“安史之亂”後,軍閥便成了大唐國土上的主人。於是,大唐中央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軍閥做大,並最後取大唐政權而代之。

三、“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無力經營西域諸地,改變了國際歷史進程。

“安史之亂”前夕,唐朝正在積極經營西域,但“安史之亂”給唐廷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唐朝再也無力經營西域。

待得西域諸地再次迴歸中原王朝的懷抱,中間已經過去了數百年的時間。

因此,雖然是安史之亂只是唐朝內部為了爭奪統治權而發生的叛亂,但其影響不光是對唐朝,哪怕是對世界都影響深遠。


史海鉤沉


安史之亂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其破壞性在安史之亂結束後幾十年中都沒有完全得到恢復,而且,安史之亂直接導致了這些後果:北方遊牧民族的興起與入侵、藩鎮節度使的割據、宦官專權與大臣黨爭、經濟發展南移導致北方經濟出現問題。

先說第一點,北方遊牧民族的興起於入侵。因為安史之亂導致了大量士兵的死傷,導致唐朝軍隊、軍制都出現了不少問題,這樣一來,雖然唐朝有不少藩鎮和節度使,下面還會具體說到,但是他們不顧全大局,導致北方遊牧民族一個一個起來了,我們看到契丹、党項甚至更遠的女真人,都是在唐朝中後期開始起來的。且一個一個接著來中原進行侵略。影響不僅僅只是唐朝中後期,甚至在之後幾百年中,都有影響。

(安史之亂示意圖)

第二點、藩鎮節度使的割據。簡單說就是唐朝軍隊不行了,安史之亂都是又這些節度使解決的,這樣一來,節度使對自己軍隊就更有發言權,成為了一個個的藩鎮。大的藩鎮可以兼任幾個節度使,小的藩鎮那就一個吧。這裡面,只有少數藩鎮節度使對唐朝盡忠,多數都對唐朝置若罔聞,甚至連稅收都不給。唐朝中後期雖然有個別時候,中央政權對藩鎮勢力有優勢,但是多數時候是一塌糊塗。這導致了唐朝中央權力越來越差。

第三點、宦官專權與大臣黨爭。其實宦官勢力起來是因為李隆基,而到了岸上種蓮豈得生及其之後,宦官權力就更大了,甚至可以監軍和其他職能。宦官專權必然導致黨爭。因為宦官內部也會有矛盾,大臣也會依附於不同的宦官。一方面是宦官專權,一方面是大臣黨爭,導致唐王朝一直不能真正有效進行執政。著名的如牛李黨爭、二王八司馬事件就不多說了。

第四、經濟發展南移導致北方經濟出現問題。這一點,是很多答主所沒有提到,但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我們知道安史之亂之後,經濟南移,但是同時,也說明北方經濟發展進入到低谷,一個很困難的時局。考慮到中央政權運營需要錢,而又因為藩鎮割據,實際上,侷促於北方的中央王朝沒錢了。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唐朝最後滅亡,李隆基責任很大)

因為這幾個因素,唐王朝還能堅持好長一段時間,真心是不容易啊!


張傑談史


可以說安史之亂對唐王朝是毀滅性的打擊!我就用幾點闡述分析安史之亂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大家對這段歷史就會有清晰的認知。

安史之亂的性質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更具體說,是唐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鬥爭。安史之亂的首領們雖曾利用了人民對唐王朝的反抗情緒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這並不能影響這次叛亂的根本性質。另一方面,在戰亂中由於安史叛軍對人民的殘暴行徑,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顏杲卿、平原太守顏真卿以及張巡、許遠的死守睢陽等的反抗鬥爭,這些局部地區反暴政的鬥爭是正義的,但同樣也絲毫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安史之亂對整個中國的影響

其一,社會混亂

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這說明經過戰亂,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其二,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摧毀了統治基礎,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安史餘唐末藩鎮割據形勢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當史思明之子史朝義從鄴城敗退時,唐遣鐵勒族將領僕固懷恩追擊,僕固與唐王朝有矛盾,為了私結黨羽,有意將安史舊部力量保存下來,讓他們繼續控制河北地區,使安史舊將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不服朝廷管理。這些方鎮有的自補官吏,不輸王賦,有的不入貢於朝廷,甚至驕橫稱王稱帝,與唐王朝分庭抗禮直到唐亡,這種現象沒有終止。

其三,剝削加重

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裡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政府卻把負擔強加在猶在戶籍上的農民。唐憲宗元和年間,由於政令不及,稅收只能徵自東南八道(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在方鎮統治下的人民,也遭受著“暴刑暴賦”,如田承嗣在魏博鎮“重加稅率”,李質在汴州搞得地區“物力為之損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鎮的橫徵暴斂,終於激起了農民的不斷武裝叛亂,代宗一朝,全國各地叛亂四起,其中規模較大的有發生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浙東袁晁之亂,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亂,以及同期的蘇常一帶的張度之亂,舒州楊昭之亂,永泰年間(公元765年)邠州之亂等等。這些叛亂雖說很快就被鎮壓,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其四,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其五,經濟重心南移

安史之亂,促使中國歷史上北民南遷,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其六,西域獨立

753年前後,正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全盛時期,但是此後隨著國內政局的的劇烈變化,唐朝在西域的勢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寶十四載),唐朝國內爆發了有名的安史之亂,由唐朝蠻族將領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東北邊疆叛軍長驅南下,攻陷東、西兩京,唐玄宗愴惶逃出長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兒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後,調集西北邊軍勤王平叛,守衛西域的安西、北庭節度使屬下的邊兵也被大批調往內地。

756年(至德元載)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其中李嗣業、段秀實率精兵五千,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率兵七千,馬磷精兵三千,三支軍隊共一萬五千人返回鳳翔,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後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鬥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

歡迎大家點評分析。





點滴見證


我來回答。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

在回答題主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要了解玄宗為什麼重要安祿山?安祿山的實力為什麼那麼強?

唐玄宗天寶時期,全國邊境地區共有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這本來是個基本平衡的局面,各個節度使互相制約,沒有一家獨大,沒有誰能對朝延形成威脅。但隨著西北軍事壓力百增大,西北節度使出現了“兼統”,第一個兼統的大將叫蓋嘉運,被唐玄宗封為河西、隴右節度使,名將王忠嗣配四將印,兼統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鎮節度使。西北軍事集團一家獨大,是玄宗很擔心的一件事,因為從隋文帝開始,到武則天,關隴集團給朝廷帶來很大壓為,他們甚至能決定皇帝的廢立與改朝換代,陏文帝就是在關隴集團的壓力下不得不立楊廣為太子。為了平衡西北軍事集團,玄宗不得不重用胡人安祿山,於是安祿山兼統范陽、平盧、河東節度使。這樣一來,玄宗朝就出現了三大軍事集團:西北軍事集團,東北(安祿山)軍事集團,劍南軍事集團,其中劍南軍事集團最弱,只能算是“乙級”軍事集團。

755年,安祿山反了,帶著近二十萬的精銳反了,二十萬大軍,佔了當時天下總兵力的1/3。這場判亂長達七年零兩個月,在這七年多時間裡,大唐換了三個皇帝,從唐玄宗李隆基到唐肅宗李亨再到唐代宗李豫。

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平定過程就不說了),但安史之亂帶來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首先就是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和擴大,唐王室已不能實際上控制地方。

二,社會遭到浩劫。多年爭戰,致使土地荒蕪,水利失修,人民處於戰禍災難之中。尤其在西起關中,東至青、齊,南及荊、郢,北至亙衛、滑的北方地區“人煙斷絕,荊榛蔽野”,古都長安房屋僅存十之三,洛陽城裡“井邑窮民,不滿百戶”。當時人口損失大致在3600萬。戶數損失率高達67.1%,人口損失率高67.9%。

三,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鎮隨之全部喪失。此後,吐蕃進一步深入,唐政權連長安城也保不穩了。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綜上,安史之亂是盛唐走向衰落的開始。大唐榮光一去不復返,也是中華民族之痛,中華民族的一大浩劫。杜甫的《石壕吏》就是安史之亂時發生的事。




一個智者而己


盛唐走向衰落的原因不是因為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主要是一個爆發點,只不過這個爆發點太大,影響太深,把唐朝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因此普遍認為安史之亂是盛唐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那麼安史之亂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強呢。安史之亂持續七年零三個月,先後經過安祿山,安慶續,史思明等人領導,給唐朝致命的打擊。主要有二點:

第一,叛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江淮以北造成社會混亂,十室九空,生產遭到極大的破壞。

第二,從此藩鎮之間相互聯手,不聽朝廷調度,朝廷無力抵抗,政治威信降低

那麼唐朝真正衰落的原因是什麼呢?可以參考作者另一篇文章,《大唐帝國的末路》


考古論今


安史之亂髮生在大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戰爭之前,大唐歌舞昇平,一片繁榮,戰爭之後,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它的破壞性之大可以說是讓大唐的國力去了七八成,並且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得大唐再也無法回覆。簡單介紹幾點:

第一,社會混亂人口銳減。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幾乎包括整個黃河中下游,一片荒涼。杜甫有詩曰:“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安史之亂後,國家掌握的戶口大量減少。潼關和虎牢關之間,幾百裡內,僅有“編戶千餘”,鄧州的方城縣,從天寶時的萬餘戶,驟降至二百戶以下。 唐憲宗元和年間,由於政令不及,稅收只能徵自東南八道(浙西、浙東、宣歙、淮南、江西、鄂嶽、福建、湖南)。

第二,削弱了中央集權,藩鎮進一步加強。

田承嗣據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張忠志(後改名李寶臣)據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懷仙據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領節度使之職。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以後其他地區,如淄青(今山東淄川、益都一帶)李正已,宣武(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李靈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據。藩鎮地方勢力增強,國力更難恢復。

第三,邊疆不穩。

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大唐帝國更加危難。

第四,人口減少,社會勞動力不足,只能加稅,從而加重了階級對立和階級矛盾。使得農民抗爭不斷,最終被黃巢攻破長安。


重點直擊


安史之亂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因為發起反唐叛亂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一、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另一方面,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二、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三、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而中央軍則不僅數量不足,而且質量太差,平時毫無作戰準備,打起仗來,不堪一擊。節度使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矛盾日深,到天寶末年,終於爆發成為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因為是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人民並不是主導也就註定了無法推動社會發展,無法解決根本矛盾,爆發後唐朝陷入了更惡劣的社會危機。

一、《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老百姓比戰爭前更慘,站前只是吃不上飯沒有土地種,戰後廣大人民皆處在無家可歸的狀態中。

二、安史之亂,削弱了封建集權,為封建割據創造了必要條件,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三、由於戰爭,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使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四、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這些矛盾或者危機都因安史之亂而加重,本來唐王朝已經走下坡路,這等於給下坡的唐王朝又加了v12引擎離徹底倒臺越來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