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这么快就让盛唐走向衰落?

尤尼乌斯seven


安史之乱,给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强行画了一个休止符,使得唐朝由盛而衰,最后灭亡在安史之乱的衍生物藩镇势力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史之乱始终没有得到平息,他的余波一直延伸到了宋朝。

安史之乱的发生给整个大唐帝国带来了灾难,首先是兵灾,熊熊燃起的战火沉重打击了唐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使得中原经济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在整个平叛战争过程中,官军和叛军反复拉锯的地区人民简直生活在了地狱之中,受到了双方军队来来回回的洗劫。

你方抢完我来劫,尤其是作为唐朝两京的长安与洛阳,原本作为全世界最繁华的城市,在历经的战火洗礼之后。甚至出现了人烟断绝,野兽出没其中的荒凉景象。

尤其是叛军,安禄山的士兵多是胡人这些人残忍嗜杀,所过之处造的杀孽极。再者唐朝还曾经向周边少数民族借兵平叛,这些异族人士进入中原花花世界之后,自然免不了劫掠一番,更加加剧了人民的苦难。

在这场战争中,大批的百姓流离失所或逃亡或死亡。这使得大唐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人口就是实力,人口数量下降就导致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幅下跌,中央威信开始下降。

其次在平定这场军阀势力引起的叛乱的过程中,涌现了更多的军阀。安史之乱的平定,只是字面上的含义。在平叛的最后阶段,存在以养寇自重心思的铁勒族军事将领仆固怀恩,竟然建议唐朝皇帝任用安史之乱的降将在叛乱的发源地河北地区担任节度使,唐朝政府竟然答应了,这操作简直是骚出了天际。

于是乎,田承嗣,李宝成,李怀仙这些安史集团的大将,摇身一遍,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河北三镇节度使,完全不遵守朝廷的政令,在他们的地盘自成一国。就和周杰伦唱的那样,我的地盘我做主,任何官员的任命都不需要经过朝廷的允许。

甚至在节度使死后,继任人选也是有近亲属或者部将攘夺,朝廷的作用就是一个橡皮图章而已,对既成事实予以承认。这种局面后来蔓延到了更多的节度使辖区,大唐帝国的掘墓人后梁太祖朱温也是一个节度使军阀出身,可以说就是借着安史之乱平定的不够彻底,所遗留的后遗症,才得以篡位称帝。

而这些割据势力并不是铁板一块,今天这几个节度使打朝廷,明天那几个节度使伙同朝廷打另外几个节度使,有时压根就不管朝廷的感受。

大家各打各的,整个中晚唐战争的频率相当的高,平凡的战争又反过来,影响了唐朝的经济与生产,使得唐朝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之后,再也没有缓过来,一步一步的迈向了死亡。


历史评说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不在于杀了多少人,毁了多少城,因为即使满目疮痍、尸横遍野,用几十年时间也能逐步恢复过来。其实关键在于,安史之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触发了唐朝中后期的四大致命问题——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

一、外族入侵


唐朝的军事在太宗李世民时期达到鼎盛,被尊为“天可汗”,高宗中期开始一度衰弱,吃了几个大败仗,西域、朝鲜半岛都有不少政权不服从唐朝管制,纷纷侵扰,直到玄宗李隆基重整旗鼓,前期政治清明,军事上也是人才辈出,恢复了太宗时期的威望。然而,玄宗中后期随着皇帝志得意满,朝政腐败,盛唐的军事实力似乎成了一个传说。而安史之乱,就是戳破这个泡沫的针,让外族认识到唐朝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战无不胜,不可一世了。

随着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又昏庸地自毁长城,处死高仙芝、封常清,逼得哥舒翰投敌,三大名将陨落,潼关和“两都”长安、洛阳都落入敌手,原本可以快速解决的安史之乱延续了几十年,各地守军不敌叛军,纷纷溃败。最终肃宗李亨为了尽快收复长安、洛阳,向回纥借兵,并允诺城克之后,土地、士庶归唐朝,财帛、子女归回纥。因为这个承诺,回纥洗劫了洛阳,长安靠当时的太子、后来的代宗李豫求情才得以保全。经此一役,外族也就彻底认清唐朝已经早非当年的强盛。


此后,吐蕃还曾杀入长安,回纥也一度跟吐蕃联合,其他如南诏等小国也不断侵扰边疆,唐朝自此四方不安。

二、藩镇割据

唐玄宗在位时,对藩镇已经开始放松警惕,这才有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起兵造反。但是玄宗时期的节度使至少还能受朝廷制约,除非真的谋反。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就不一样了。随着长安沦陷,玄宗西逃,太子李亨拜托玄宗,前往除了安禄山外最强的藩镇朔方,在朔方军将领的支持下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也就是说,李亨的皇位都是靠藩镇将领支持得来的。藩镇地位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之后,朔方藩镇也就成为肃宗攻打安禄山叛军的主力。平定安史之乱的三大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都是朔方藩镇将领。这些将领在平定叛乱中也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兵权和领地,成尾大不掉之势。就说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除了郭子仪真的是一直兢兢业业,忍辱负重,连李光弼后来都因为对朝廷不满,拒不执行军令,仆固怀恩更是最后直接造反。他们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人了。之后的藩镇将领一个个拥兵自重,唐朝的最强战力都在藩镇,他们抗拒朝廷命令,不上缴税收,直接父死子继,然后逼朝廷承认,朝廷偶有派兵征讨,这些节度使就互相帮助,大多数情况都能轻易击败朝廷军队。即使不行,也能把朝廷拖的熬不住,最后双方各自让一步,藩镇承认错误,朝廷既往不咎,都不敢严惩。就这样,藩镇割据一直闹到唐朝灭亡。

三、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带来的进一步结果就是宦官专权,因为皇帝信不过藩镇又不能不靠藩镇。安史之乱中,有一场著名的邺城之战,包括郭子仪、李光弼在内的九大节度使六十万大军会攻安庆绪的大本营邺城,结果肃宗担心任命任何一个节度使为主帅都会难以控制,就派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节制九大节度使。结果指挥失当,唐军惨败。虽然宦官往往会瞎指挥,但皇帝还是对宦官绝对信任。因为这些人才是一直陪在自己身边的。

肃宗还任命亲信宦官李辅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大元帅由皇子兼任,李辅国实际上就是执掌全国兵权),李辅国由此涉足朝政,甚至最后自己做了宰相。从李辅国开始,宦官权力日盛,一直由宦官师徒相传控制禁军,到后期甚至宦官可以毒杀皇帝,废立天子,还发动政变,杀尽朝臣。这都是由安史之乱开的坏头。

四、大臣党争


这条和安史之乱关系少一些,但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都密不可分。由于在外藩镇无视皇帝权威,在内宦官大权独揽。原本应该主管朝政的宰相们权力大大削弱。简单来说,没事可干了。

于是,他们能做的恐怕就是互相攻击,以求获得那些已经被削弱很多的权力。他们攀附宦官或者藩镇,今天甲党官员依靠宦官将乙党首领贬出长安,明天乙党首领依靠当地藩镇的势力卷土重来再踢走甲党。周而复始,朝局更加动荡。

就是这样,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外族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大臣党争,最终让唐朝遭受重创,始终不能恢复,最终走向灭亡。


伊耆角木


唐王朝最心痛的一件事,当然就是安史之乱。在大乱之前,唐王朝的盛世几乎达到了巅峰,唐玄宗创造的开元盛世,被安史之乱毁于一旦。

在唐肃宗和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努力之下,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唐王朝的盛世也一去不复返了。

从此唐王朝进入了中唐、晚唐时期,逐渐走向了落幕。安史之乱的杀伤力有这么强吗?这场暴乱,到底是如何重创唐王朝的呢?

01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各地节度使纷纷自立,不受约束。

安禄山是唐玄宗非常器重的心腹大将,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手里的权力其实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军权,直接可以威胁到皇权。

为什么唐玄宗要做这样的安排呢?天子有自己的权术谋略,他始终不相信任何一派的力量,就算是自己的亲儿子,唐玄宗也不相信。

  1. 唐王朝皇子造反的事情,根本就是家常便饭,所以唐玄宗是见怪不怪,必须要提防着。此前太子李瑛因为有作乱的嫌疑,唐玄宗问都不问,就给赐死了。
  2. 这个时候唐玄宗的新太子李亨,手握重权,在朝中拥有了一定的权势,这是唐玄宗所不能忍受的。他认为至高无上的权力,只能由他一个人掌控,所以他打算扶植起另外一股忠于自己的力量,以此来制衡太子李亨。这个时候他便看上了安禄山。
  3. 安禄山肥胖臃肿,一脸憨相。而且行事直接了当,深得唐玄宗喜爱。安禄山趁机还拜唐玄宗为干爹,拜杨贵妃为干娘,终于成为了唐玄宗的心腹。

从此唐玄宗下放大权给安禄山,使得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资本。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地方节度使的力量就足够强大了。

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各地节度使纷纷起兵平叛,在平叛结束以后,这帮人尝到了甜头,似乎有了自立为王的想法。

林甫疾儒臣以方略积边劳,且大任,欲杜其本,以久己权,即说帝曰:"以陛下雄材,国家富强,而夷狄未灭者,繇文吏为将,惮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将,彼生而雄,养马上,长行阵,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图也。"帝然之,因以安思顺代林甫领节度,而擢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新唐书》

尤其是河朔地区的节度使,唐王朝中后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控制。这些人拥有募兵权、财权、甚至世袭的权力,完全不受唐王朝管控。

但是他们名义上还都属于唐王朝的管辖范围,所以这是造成中后期的唐朝衰败的重要原因,地方财政都被他们给节流了,朝廷当然是入不敷出了。

02中晚唐时期,中央政府软弱无能,不足以再造盛世。

唐朝最出名的皇帝和丞相,基本上都出现唐玄宗以前的这一段时期。比如说开疆拓土的唐太宗李世民,灭亡高句丽的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被老婆女儿毒死的唐中宗李显,以及被儿子架空的唐睿宗李旦,包括唐玄宗李隆基。

十一月,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以高尚、严庄为谋主,孙孝哲、高邈、何千年为腹心。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知战,闻其兵起,朝廷震惊。禁卫皆市井商贩之人,乃开左藏库出锦帛召募。因以高仙芝、封常清等相次为大将以击之。禄山令严肃,得士死力,无不一当百,遇之必败。---《旧唐书》

这些皇帝这么出名,跟所打造出来的唐朝盛世,是分不开关系的。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所以才会有大唐盛世的出现。

可是你知道唐玄宗以后,还有哪些比较出名的皇帝吗?完全没有。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唐王朝不衰败才是奇怪的事情。

  • 中晚唐时期的唐朝,压根就没有比较出色的皇帝,可以说整个中央政府,都是非常软弱无能的。他们怎么能允许河朔节度使如此自立的行为呢?
  • 如果换成是唐太宗李世民,分分钟就杀过去了,这有什么好害怕的呢?他们当然有自己的顾虑,就算是唐肃宗时期,有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大将在,也没有跟这帮节度使闹翻了的情况出现。
  • 因为这帮皇帝担心因为战争,再次出现类似安史之乱的情况出现,这帮宰相们觉得,其实他们的日子已经过得不错了,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找不痛快呢?

正是因为这种不求上进的想法,使得唐王朝在中后期,再也没有崛起的可能性。河朔节度使虽然强横,但是他们也没有威胁到中央政府的统治,所以就这么一代代拖了下来。

可是唐朝的皇帝和宰相们不知道的是,这么拖下去,会使得唐王朝彻底丧失民心。任何一个强大起来的军事集团都有了挑战唐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胆量。

03日益腐化的唐朝官场,加重百姓负担,本就是一场浮夸的盛世。

开元盛世真的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太平盛世吗?很多历史学者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是我不这么认为。

在姚崇、宋璟等人的努力下,唐王朝的确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盛世。可是这种盛世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呢?

唐王朝的官场此刻已经腐败到了极点,尤其是唐王朝的高层们过着各种腐败糜烂的生活。这些高质量的糜烂生活,都是基于百姓沉重负担之上的。

朝义悉其精兵十万救之,陈于昭觉寺,官军骤击之,杀伤甚众,而贼陈不动;鱼朝恩遣射生五百人力战,贼虽多死者,陈亦如初。镇西节度使马璘曰:“事急矣!”遂单骑奋击,夺贼两牌,突入万众中。贼左右披靡,大军乘之而入,贼众大败;转战于石榴园、老君庙,贼又败;人马相蹂践,填尚书谷,斩首六万级,捕虏二万人,朝义将轻骑数百东走。怀恩进克东京及河阳城,获其中书令许叔冀、王伷等,制释之。---《资治通鉴》

因为没有外汇收入,唐王朝完全是自给自足。这个时候高层们的消费实在是太高,自然是要平坦在各地赋税之上。

各地官员们也都上行下效似的过着贪污腐败的腐朽生活,更加加重了百姓们的负担。所以说盛世的确是盛世,可是是贵族、官员们的盛世,不是百姓们的盛世。

在这种大前提之下,这样的盛世早晚都会像泡沫一样消失不见。而安史之乱就是去泡沫的最好催化剂。

安史之乱过后,唐王朝露出了本来的面目。百姓们依旧负担沉重,所以再也没有振兴的希望了。

总结:盛世若是真正强大,绝不会因为一场战乱而消失殆尽。

唐王朝的盛世,似乎就是一场短暂的狂欢。因为一场安史之乱,就彻底被销毁。由此可见,这种盛世,根本就是一场巨大的泡沫表演而已。

  1. 贵族们在这场盛世中狂欢不止,官员们在这场盛世中赚的盆满钵满,可是老百姓们呢?他们始终都在为这场毫无意义的盛世买单。
  2. 历史学者们当然可以吹嘘这是盛唐的正常状况,因为他们要面子,他们觉得盛唐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时期,必须要拿出来好好吹嘘一番,可是他们就是不懂得反思。
  3.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人和一个没有信仰的人,都是非常可怕的。打造盛世不是什么坏事,可是如果连地基都没有造好,就想着去盖摩天大楼,岂不是太可笑了?

很多人不懂得是,一栋摩天大楼要盖起来,百分之六十的资金和时间,都需要花费在地基基础之上,可是浮躁者等不了。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江湖小晓生


安史之乱破坏性有多强?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安史之乱”不仅仅是盛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他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一、“安史之乱”造成近2000万人死亡。

唐朝在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天宝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之下,到了唐玄宗后期确实已经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不论是政治文化经济还是人口,都是整个唐朝的最高光时刻。

然而,大家都不知道的是,在大唐盛世繁华的外表之下,其实早已危机四伏。

唐玄宗老了,早年那个中兴之主躺在祖宗功劳簿上的唐玄宗慢慢地变老了,变得年老昏聩了,开始重用奸臣小人,听信谗言。其最大的败笔就是重用胡人,设立藩镇制度,这不光为安禄山谋反提供了条件,也为大唐最后是覆灭埋下了伏笔。

奸臣小人当道,整个大唐朝廷一时间被他们搞的乌烟瘴气,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积蓄实力、瞅准机会的安禄山谋反了,身处大唐政治中心的他,深知眼前的大唐只是一只纸老虎,于是手握不到十万精兵的他竟敢发兵直取长安。

事实也如他预料到的一样,腐朽不堪的唐军根本不是其对手,安禄山兵锋所到之处,军民皆望风而逃。尽管后来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勾结李猪儿所杀,但其部将继续领兵作乱。

大唐平定这场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前后共用了近八年时间,据战后统计,大唐人口较战争前锐减近2000多万人。

二、“安史之乱”造成军阀割据,为大唐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如果说安史之乱前,藩镇制度只是为了让藩镇替大唐看家护院,那么,安史之乱后,这些藩镇便成了真正的军阀。

“安史之乱”前,藩镇虽有掌控一地之军政的权利,但多多少少都会收到中央朝廷的制约,但安史之乱后,因军阀大多数都有平乱之功,加之手上有大量兵力,中央朝廷再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了。

换句话说,“安史之乱”前,藩镇只是大唐的看门人,“安史之乱”后,军阀便成了大唐国土上的主人。于是,大唐中央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军阀做大,并最后取大唐政权而代之。

三、“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无力经营西域诸地,改变了国际历史进程。

“安史之乱”前夕,唐朝正在积极经营西域,但“安史之乱”给唐廷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再也无力经营西域。

待得西域诸地再次回归中原王朝的怀抱,中间已经过去了数百年的时间。

因此,虽然是安史之乱只是唐朝内部为了争夺统治权而发生的叛乱,但其影响不光是对唐朝,哪怕是对世界都影响深远。


史海钩沉


安史之乱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其破坏性在安史之乱结束后几十年中都没有完全得到恢复,而且,安史之乱直接导致了这些后果: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与入侵、藩镇节度使的割据、宦官专权与大臣党争、经济发展南移导致北方经济出现问题。

先说第一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于入侵。因为安史之乱导致了大量士兵的死伤,导致唐朝军队、军制都出现了不少问题,这样一来,虽然唐朝有不少藩镇和节度使,下面还会具体说到,但是他们不顾全大局,导致北方游牧民族一个一个起来了,我们看到契丹、党项甚至更远的女真人,都是在唐朝中后期开始起来的。且一个一个接着来中原进行侵略。影响不仅仅只是唐朝中后期,甚至在之后几百年中,都有影响。

(安史之乱示意图)

第二点、藩镇节度使的割据。简单说就是唐朝军队不行了,安史之乱都是又这些节度使解决的,这样一来,节度使对自己军队就更有发言权,成为了一个个的藩镇。大的藩镇可以兼任几个节度使,小的藩镇那就一个吧。这里面,只有少数藩镇节度使对唐朝尽忠,多数都对唐朝置若罔闻,甚至连税收都不给。唐朝中后期虽然有个别时候,中央政权对藩镇势力有优势,但是多数时候是一塌糊涂。这导致了唐朝中央权力越来越差。

第三点、宦官专权与大臣党争。其实宦官势力起来是因为李隆基,而到了岸上种莲岂得生及其之后,宦官权力就更大了,甚至可以监军和其他职能。宦官专权必然导致党争。因为宦官内部也会有矛盾,大臣也会依附于不同的宦官。一方面是宦官专权,一方面是大臣党争,导致唐王朝一直不能真正有效进行执政。著名的如牛李党争、二王八司马事件就不多说了。

第四、经济发展南移导致北方经济出现问题。这一点,是很多答主所没有提到,但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之后,经济南移,但是同时,也说明北方经济发展进入到低谷,一个很困难的时局。考虑到中央政权运营需要钱,而又因为藩镇割据,实际上,局促于北方的中央王朝没钱了。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唐朝最后灭亡,李隆基责任很大)

因为这几个因素,唐王朝还能坚持好长一段时间,真心是不容易啊!


张杰谈史


可以说安史之乱对唐王朝是毁灭性的打击!我就用几点阐述分析安史之乱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大家对这段历史就会有清晰的认知。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象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安史之乱对整个中国的影响

其一,社会混乱

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其二,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安史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有的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有的不入贡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其三,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政令不及,税收只能征自东南八道(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叛乱,代宗一朝,全国各地叛乱四起,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之乱,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乱,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之乱等等。这些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其四,边疆不稳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其五,经济重心南移

安史之乱,促使中国历史上北民南迁,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其六,西域独立

753年前后,正是唐朝经营西域的全盛时期,但是此后随着国内政局的的剧烈变化,唐朝在西域的势力也大大衰退,由高峰跌入了低谷。755年(天宝十四载),唐朝国内爆发了有名的安史之乱,由唐朝蛮族将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东北边疆叛军长驱南下,攻陷东、西两京,唐玄宗怆惶逃出长安,南下四川盆地。玄宗的儿子肃宗在灵武继位之后,调集西北边军勤王平叛,守卫西域的安西、北庭节度使属下的边兵也被大批调往内地。

756年(至德元载)有三支西域唐军被调回内地,其中李嗣业、段秀实率精兵五千,安西行军司马李栖筠率兵七千,马磷精兵三千,三支军队共一万五千人返回凤翔,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以后在此基础上组成了战斗力很强的镇西北庭行营。

欢迎大家点评分析。





点滴见证


我来回答。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在回答题主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了解玄宗为什么重要安禄山?安禄山的实力为什么那么强?

唐玄宗天宝时期,全国边境地区共有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这本来是个基本平衡的局面,各个节度使互相制约,没有一家独大,没有谁能对朝延形成威胁。但随着西北军事压力百增大,西北节度使出现了“兼统”,第一个兼统的大将叫盖嘉运,被唐玄宗封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名将王忠嗣配四将印,兼统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西北军事集团一家独大,是玄宗很担心的一件事,因为从隋文帝开始,到武则天,关陇集团给朝廷带来很大压为,他们甚至能决定皇帝的废立与改朝换代,陏文帝就是在关陇集团的压力下不得不立杨广为太子。为了平衡西北军事集团,玄宗不得不重用胡人安禄山,于是安禄山兼统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这样一来,玄宗朝就出现了三大军事集团:西北军事集团,东北(安禄山)军事集团,剑南军事集团,其中剑南军事集团最弱,只能算是“乙级”军事集团。

755年,安禄山反了,带着近二十万的精锐反了,二十万大军,占了当时天下总兵力的1/3。这场判乱长达七年零两个月,在这七年多时间里,大唐换了三个皇帝,从唐玄宗李隆基到唐肃宗李亨再到唐代宗李豫。

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平定过程就不说了),但安史之乱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首先就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唐王室已不能实际上控制地方。

二,社会遭到浩劫。多年争战,致使土地荒芜,水利失修,人民处于战祸灾难之中。尤其在西起关中,东至青、齐,南及荆、郢,北至亘卫、滑的北方地区“人烟断绝,荆榛蔽野”,古都长安房屋仅存十之三,洛阳城里“井邑穷民,不满百户”。当时人口损失大致在3600万。户数损失率高达67.1%,人口损失率高67.9%。

三,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综上,安史之乱是盛唐走向衰落的开始。大唐荣光一去不复返,也是中华民族之痛,中华民族的一大浩劫。杜甫的《石壕吏》就是安史之乱时发生的事。




一个智者而己


盛唐走向衰落的原因不是因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主要是一个爆发点,只不过这个爆发点太大,影响太深,把唐朝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因此普遍认为安史之乱是盛唐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那么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究竟有多强呢。安史之乱持续七年零三个月,先后经过安禄山,安庆续,史思明等人领导,给唐朝致命的打击。主要有二点:

第一,叛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江淮以北造成社会混乱,十室九空,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

第二,从此藩镇之间相互联手,不听朝廷调度,朝廷无力抵抗,政治威信降低

那么唐朝真正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呢?可以参考作者另一篇文章,《大唐帝国的末路》


考古论今


安史之乱发生在大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战争之前,大唐歌舞升平,一片繁荣,战争之后,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它的破坏性之大可以说是让大唐的国力去了七八成,并且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大唐再也无法回复。简单介绍几点:

第一,社会混乱人口锐减。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 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政令不及,税收只能征自东南八道(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

第二,削弱了中央集权,藩镇进一步加强。

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藩镇地方势力增强,国力更难恢复。

第三,边疆不稳。

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人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唐朝仍然控制西域安西北庭,数十年后,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大唐帝国更加危难。

第四,人口减少,社会劳动力不足,只能加税,从而加重了阶级对立和阶级矛盾。使得农民抗争不断,最终被黄巢攻破长安。


重点直击


安史之乱是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一、封建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土地兼并以至百姓多迁徙流亡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另一方面,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

二、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三、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促成安史之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从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央军则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节度使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深,到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因为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人民并不是主导也就注定了无法推动社会发展,无法解决根本矛盾,爆发后唐朝陷入了更恶劣的社会危机。

一、《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楱应改为榛),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老百姓比战争前更惨,站前只是吃不上饭没有土地种,战后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二、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使唐王朝自盛而衰。

三、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

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约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这些矛盾或者危机都因安史之乱而加重,本来唐王朝已经走下坡路,这等于给下坡的唐王朝又加了v12引擎离彻底倒台越来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