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趙雲到底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回答此題的,都是喜好三國曆史和演義的師友們,基調大多是肯定了趙雲是一名良將,都認可了陳壽《三國志》點評趙雲那句話: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散發弄舟再絮叨趙雲的高與低,也是這些話。謹就個人的觀點岔開些資料瞎侃幾句,希望得到同好的認可,以及雲迷的諒解。

一趙雲的定位。

晉臣陳壽著《三國志》,離三國歲月最近。並且《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他在排完劉備諸葛亮之後,接著排了關張馬黃趙,說明什麼?說明趙雲是蜀漢的肱骨之臣。這點上要先明確,趙雲於蜀漢是有大功的。 但在排名上,與演義小說中的關張趙馬黃有出入,陳壽這裡是趙雲打末。 史料排趙雲於末,演義升了位,又說明什麼?演義有給神話誇張了的因素。什麼是演義,演義怎麼來的?演義的初級版是底層百姓的街談巷議當時當勢,一代代傳誦下來的,而留有跡。升級版是古代茶社說書藝人,當他看到聽眾願意聽誰誰武藝超群,斬將如探囊取物,為了茶水錢,他肯定會更想法盡力於去誇張的延伸,誰誰如何血染徵袍,見誰滅誰。 通了這排名的變化兩點,我們就應該明白,趙雲是蜀漢重臣不假,但又絕非一杆銀槍,如入無人之境那樣。


二長坂坡的正確推理。

大背景,此戰是劉備慘敗,曹操風頭正最盛之時。小說演義中,此時趙雲是七進七出,連斬曹軍大將。

正史是,曹操聽說劉備逃遁,急派五千騎兵精銳追擊。在當陽追上劉備軍民,一番衝殺,劉備慌了神,慌不擇路,能逃多遠就多遠,百姓也顧不上了。

那現在就當時情景推理,曹軍騎兵衝入劉備兵民萬人之多之中,一番砍殺之後,搶掠要不要?換位思考,假使當日你是曹操帳下一小兵,敵人如驚弓之鳥,一觸即散。滿坡東東,吃的喝的,你搶不搶?!還有心思追不追。

正解長坂坡:趙雲職責是保護主公家小,若完成此職責,應該怎麼辦? 要是我,且還有倆下子武藝,先首選護得主公妻小走樹林,穿山路,避敵鋒芒,繞敵疾走。 若是遇上散兵小股,可奮力擊之,以得全退。 若是一人之力破千騎萬騎,斬五十將,那就是絕對神化了,再者,曹軍先鋒五千騎兵,有五十大將嗎?有五十個班組長到差不多。別說千騎,就是百騎,一人之力亦難衝之。什麼上將可殺個七進七出,還帶個孩童。除秦末之項羽之猛外,其它蓋為演義。



三劉備的態度

關羽身亡於東吳後,劉備可以傾國之力報仇。劉備在三國裡的特長之一,也是會識人用人,性格也性情,但凡他看重的親信或兄弟,不會不重用。倘若趙雲真如羅貫中小說說的那樣,力斬曹將若干,劉備傻嗎?益州稱王后,絕對會給趙雲一個類似三軍總司令的職位或是託孤重臣。

結果呢,劉備病亡。死之前也沒說把趙雲喚至身邊,能以傳說中的“四弟”身份與諸葛亮同列託孤之臣。 若真是當年趙雲以血拼之功救下劉禪,劉備性情不會不動容及感念。稱帝后大任不會不多加於趙雲。



《雲別傳》有載趙雲空營計,一身是膽。但後人有質疑《雲別傳》。

縱是實情,趙雲當日對壘的也怕是曹軍支流。曹操一生戎馬,若親帶大軍主力,還不會在劉備非主力軍玩的花活上範錯。

史實上,劉備傾全川之力斬了夏侯淵,拿下漢中之後,曹操來救,劉備採取的是憑險要,只守不攻,耗等曹操無奈,缺糧或運糧不濟,只得退兵。

還一個推理點就是,曹操退軍後,漢中要地,委任了魏延為帥,而不是用了趙雲。漢中是關係到益州安不安穩的門戶,趙雲未得首選,也令人存疑,趙雲是排前的劉備左膀右臂嗎?

再有趙雲的諡號是後來劉禪追封的,封了個順平侯。其實,王佐之臣,諡號也有講究。倘使趙雲以武勇著稱當時,應該諡的是威侯、壯侯之類。諡了順平侯,只能側面說明,趙雲作為蜀漢良臣,更多的表現,是在恪盡職守、不貪功只忠心上有典範作用。

國人大都有崇尚英雄之情結,讚譽以一當十、以一當百之豪傑。 讀書看背後,形成自己見解最佳。羅貫中確實神化了趙雲。若趙雲真有此猛,劉備不會不更加重用。

史傳中,趙雲排關張馬黃之後。 誠然,趙雲是蜀漢中掛號的人物,但絕非是什麼血戰長坂,斬將數十,只是國人崇尚英雄情結,說書人以求精彩,而演義為之。


唉,那麼多評論,就沒一人提過趙雲長坂坡之境,當日是穿樹林、走小路,以護得劉備家小成功。凡有此想者,握手。凡有不贊同我瞎論的,還請諒涵。

我也崇尚英雄,崇尚金戈鐵馬、斬將奪旗的鐵甲男兒。年少時,我也一看到趙雲二字,倍感親切和血湧。甚至到現在,我也心裡矛盾,不想推翻趙雲,人云亦云跟風說他在長坂坡,只是巧避成功。

但現代人,尤其年輕人,還是往往把小說《三國演義》當正史,把劉備手下關張趙馬黃,當成橫掃中原和江東,都應該易如反掌般簡單。

告訴你真實:三國時,蜀漢最弱。曹操憑中原之地,人才輩出,資力強勁;東吳孫權憑長江之阻斷,軍事經濟中心一直未敢離開近長江側今我國南京一帶。

支持你心中一直把趙雲當真,視萬夫不當之勇之真要。讓你年輕的血液為之傾慕、嚮往。傳達的畢竟是一股有正能的份量。 但同時你要明白,趙雲之勇,只是小說、演義、評話為追求“收看率、收聽率”而做了延伸和誇張的藝術表現。 真實的趙雲是蜀漢的肱骨之臣,忠良之臣。絕沒有羅貫中依據唐宋評話寫的《三國演義》那樣橫勇。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正史中的趙雲,比《三國演義》中更牛,他不僅是勇冠三軍,而且文武雙全,膽氣過人,德行高潔,深謀遠略。

首先講趙雲的“勇”。

陳壽《三國志》稱趙雲“強摯壯猛,灌、滕之徒”;楊戲《季漢輔臣贊》也書其為“猛烈之將,以忠勇稱”……

《資治通鑑》寫據漢水北山救黃忠一段,就頗為傳神:“……(趙)雲將數十騎視之。值(曹)操楊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陣……”

好一個“突其陣”!

何謂突陣?

古時行軍佈陣,頗具法度,講究配置嚴密,步騎結合,除了外圍的盾牆矛壁,還有相當數量的重弩硬弓所謂“壓住陣腳”。

突陣亦稱“摧鋒”,即冒著矢林箭雨刀池槍叢去衝擊敵陣而使其混亂……。

又好一個“遂”字!

尤為形象地道白了趙雲對此等刀頭舐血、兇險萬分的玩命格鬥竟視為家常便飯……

短短十餘字,卻極其鮮活地詮釋了趙子龍“一身都是膽”英武雄邁、勇絕萬夫的沖天豪氣!

但是,趙子龍除了其勇邁的膽魄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超凡的才略和潛能被生生埋沒掉了。探究史實的過程中對於這樣一個在三國時代殊為難得、幾近完美的人物竟留下如此的巨大遺憾不禁喟生長嘆、久久不泯……

早在趙雲出道的時候,其志向與抱負便顯得與眾不同:“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但得仁政所在,便當依託,正不必計及遠近也”匡扶天下之志,濟民水火之衷!年輕的趙子龍超凡脫俗令人肅然起敬!

後來跟隨劉備顛沛四海,艱難百戰,折衝跌宕,九死一生。但直到入川之前,卻始終被定格為類似於近衛部隊統領的位置上而不得專任一方。即使是益州平定,晉封詡軍(非主力部隊)將軍之後,也是多任於摧鋒掠陣的“偏、裨之事”,幾乎未有獨將一師的經歷。

繞是如此,趙子龍依然上演了當陽扶幼主、長江截吳舟的忠謹和恪職;桂陽卻樊氏、北山救黃忠的自律與輝煌……

趙子龍乏於將略嗎?

不然!

試看漢水之戰:突陣摧鋒攖敵銳芒於前;空營疑兵出其不意於後。漢水初戰便以寡凌眾一舉挫動曹軍銳氣。在戰役初期便造成漢軍極為有利的心理態勢,為曹操後來的“無能為矣”預設了鋪墊和伏筆……

再看箕谷之役:趙雲、鄧芝本屬偏師,作為疑兵狙拒曹真大眾。街亭一失,全軍勢敗,趙雲寡不敵眾自在情理之中。但能敗而不亂,斂眾固守,已屬難能,尚能趁隙逆擊,而後徐歸漢中,竟是全身而退!

能打出這樣的戰例,殊為罕有,可見其將略絕不遜於同時代的關張馬魏諸將。而每每披堅執銳,身先士卒。更難得的是,逢大賞又不獨享,而是分賜諸軍,愛兵如子,能使士卒用命,擁稱“虎威”,實有古今名將之風。

不惟有此,更為可貴的是趙雲所具備的“識慮經遠,壯而不疏”(郝經《續後漢書》)“見事明決,持重老成”(李光地《榕村語錄》)清明通達,卓識大體的重臣、儒將之風!

趙雲一生,於蜀漢政務有著名的“二諫一拒”垂芳青史。

一是劉備得益州後“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趙雲諫道:“霍去病以匈奴為滅,無以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故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久罹兵革,田宅綿可歸還。令安居復業,得其歡心,然後可役調,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一秉往日匡君救民之初衷,堂堂正正。

二是劉備伐吳大舉東征之際,趙雲又諫:“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能滅魏,則權自服。今操雖身死,子丕篡位……宜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今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驟解,非策之上也。”高屋建瓴,遠矚卓識!

可惜劉備不聽,一意孤行,以至猇亭慘敗,漢祚式微。

三是北伐失利後,諸葛亮為彰箕谷之功欲重賞趙雲,趙雲堅辭不受:“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庫中,須十月為諸軍冬賜”大節磊磊,毓德高風!

宋朝學者蕭常評價:“(趙)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較之劉備納同族劉瑁遺孀、關羽乞娶秦宜祿之妻不啻天壤雲泥),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但可惜,由於趙雲出身低微,非豪門望姓,所以一直不得重用。

劉備稱帝,群臣上表祝賀…列舉前五十人的姓名再加上“……等一百八十人”。首席領銜何人?“徵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究其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

其後法正位列第二……孔明第八……

趙雲呢?

在“……等一百八十人”中也,其名姓不得載耳!

另外,趙雲也時運不濟,追隨劉備於“患難之時”,窘蹙勢微,根本無兵可帶,難以展才。一直到入川前,劉備都是寄人籬下,因此趙雲屢屢充當的是警衛長之類的角色。待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然是若干年後。趙雲長期桎梏於警衛長這一位份,缺乏獨當一面的統兵經歷。而此時川蜀簪纓滿廷,成都冠蓋雲集,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

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實在無人可用(皆歿於猇亭之役),才想起趙子龍的忠貞勇烈,而此時的常山虎將,已然滿頭白髮步履蹣跚……

清代學者徐奮鵬說得好:“子龍不特渾身是膽,亦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乾隆皇帝讀史於此,也不禁掩卷浩嘆:“誠如趙雲所諫,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劉備贊其“一身都是膽”。

何謂膽?忠義之聚也,非忠義之心發乎性情,何來如此風骨與膽魄?!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不如一默”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趙雲是河北人,當時,河北人大都投奔了有四世三公之稱的袁紹帳下,張郃,文丑,連山東人顏良都過來投奔。但趙雲還是選擇了有“白馬義從”之稱的公孫瓚。

當時,趙子龍也就二十出頭,但他有自己的見解,“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之所在。。。。。”可見,趙雲不是一個渾渾噩噩,只想找個地方,混口飯吃的人,他是一個很有理想的人,想要找一個仁義的主子,幹一番匡扶正義的事。可惜,公孫瓚卻不是這樣的主子。

從史書上看,公孫瓚可能不瞭解趙子龍是一員猛將,並沒有重用他;倒是棄商從戎的劉玄德對趙雲一見如故。劉備當時也客居公孫瓚處,“每接納雲,雲得深自結托。”

公孫瓚沒有將趙雲帶在身邊,劉備隨田楷征戰袁紹時,就向公孫瓚借來趙雲,任為主騎。

遺憾的是,趙雲因先在公孫集團中,不便就隨劉備四處征戰。從公元192年到公元199年間,史書對趙雲的介紹較少。或曰:趙雲以兄喪,辭瓚暫歸,應該是離開公孫瓚,自謀出路了。

我倒更相信,趙雲並沒有離開公孫瓚,否則,這八年間,縱然趙雲不去找劉備,劉備也會去請趙雲,劉備征戰徐州的幾年,手下的猛將只有關羽,張飛,正是缺人之時,若趙雲無主,劉備定會將他請來。

到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前,公孫瓚已經敗於袁紹,自焚而死,而劉備因兵敗徐州,北投袁紹。正是在此時,“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先主與雲同床眠臥,密遣雲合募得數百人。”

時間點完全吻合,這七八年間,趙雲在公孫瓚下,因此,沒有去投奔劉備,待公孫瓚滅,趙雲立刻尋蹤來找劉備,正式加入劉備集團,官渡之戰後,趙雲隨著劉備來到荊州,屯於新野。

24-32歲,趙雲浪費了七八年時間,為了一個不值得的主公公孫瓚,古人對信義兩個字,看得多重,呂布要生於現在,怎麼可能得到一個“三姓家奴”的惡名。

劉備為什麼這麼信任趙雲,原因正在於此,一個人若能不因形勢和環境的變化,始終堅守自己的為人處事原則,這種人,為何不能信任?

因此,當劉備兵敗當陽之時,有人言,雲已北去,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三國演義裡寫的更通俗易懂: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

劉備在袁紹處時,應該是人生非常低谷之時,可以說,前途一片的不光明,相反,袁紹集團正處在蒸蒸日上之時,按常理,怎麼也該投奔袁河北而不是劉草蓆。

然而,趙雲卻自投羅網,在劉備困窘之時,加入劉備集團。用現代的話說,趙雲是在劉備集團快破產倒閉之時,還應聘加入劉備集團,這需要一種什麼樣的勇氣和信心?

趙雲如此相信劉備,劉備又怎能對趙雲心存芥蒂?

但還好,趙雲在公孫瓚處,雖沒有成績,也並沒有消磨自己的鬥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元202年,劉備和曹操手下的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交戰於博望,趙子龍則生擒夏侯惇部將夏侯蘭。這一年,趙雲已經35歲了。

03-207年,曹操忙於統一北方,劉表從性格上,不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公,劉備雖勸他偷襲許都,劉表卻為人保守,無四方之志,因此,連劉備都感嘆“髀生贅肉”,這幾年,若是求田問舍之輩,生活的應該比較滋潤,但劉備是個胸懷大志的人,他一面感嘆,一面也沒閒著,三聘請來孔明,操練兵馬,時刻關注天下之變。

207年,曹操統率數十萬精兵,氣勢洶洶,南向討伐劉表,劉表正在病中,聞此消息,驚懼而亡,荊州投降派立刻佔據主導,新主劉琮年幼,沒有主見,舉州降曹。

劉備本還在前線準備抗敵,後抓獲宋忠,才知荊州之變,無奈下,只得倉促往江陵退卻,途中,荊州十數萬百姓跟隨,延緩了行軍速度。曹操知劉備南逃,選五千精兵急追,在當陽長坂追上劉備,雙方一場混戰,由於曹操此次所帶,皆是軍中精銳,有曹純統率的虎豹騎,有許禇統率的虎衛軍。

劉備軍自然不敵,被曹軍殺散,劉備兩個女兒被曹純的虎豹騎俘獲。然而,阿斗劉禪和甘夫人卻安然無恙,為何,賴有常山趙子龍拼死救護。

史書記載: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不過短短十數字,看似簡單,但大家要想想,要在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和虎衛軍雙重圍困下,救出曹軍首要打擊目標,劉備的家人,這個任務,貌似無法完成,但趙子龍做到了。

有人現在總是詬病,羅貫中將趙雲救阿斗之事,描寫的太過神化,豈不知,小說本身就應該對人物進行藝術的昇華。

但我以為,羅先生並沒有神化,什麼才叫做神化,比如,羅先生如果描寫孫乾或簡雍跨戰馬,持長槍,在萬軍叢中,將阿斗救出,那的確是神化。讓不可能的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事,那才叫神化。

況且在實戰中,劉備軍隊已經被打散,趙雲要帶領一隊散兵,對抗曹操最精銳的虎豹騎和虎衛軍,還要救出手無縛雞之力的阿斗和甘夫人,這需要何等的智慧和果敢?

然而,常山趙子龍做到了。現在有人總喜歡貶低趙雲為保鏢,趙雲做保鏢,那也太大材小用了。蜀漢集團裡,其實是有一個名副其實的保鏢,那就是陳到,字叔至。從公元196年就護衛在劉備身邊,然而,陳到確實只有做保鏢的才能,觀其一生,沒有很出採的事蹟。甚至到關鍵時刻,保護劉備家小的事,不是讓關羽搶了風頭,就是讓趙雲奪了功勞。所以陳到只能慢慢被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開始展露黑馬的強勁實力,劉備一口氣吞併了荊州南長沙,桂陽,零陵三郡,趙雲正在此時領桂陽太守。

從209年到211年,趙雲鎮守桂陽郡兩年,直到211年劉備揮軍入蜀,劉備需要一個大將在大本營公安約束驕豪的孫夫人及她手下那幫吳兵吳將。“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

大家想想,在外帶兵打戰,其實簡單明瞭,就是敵我矛盾;然而,要處理主子的家事,這是一項技術工作非常複雜的任務,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勝任,這樣的人選,一要是主子的親信;二要能鎮的住場面,大家想想,主子的親屬,加上七大姑八大姨的,沒有一個是好伺候的,何況這個孫夫人,身份地位,劉備尚且懼她三分。三不但要鎮的住場面,更重要的,還要能很好的協調各方面的感受。

這差事,要交給孔明,可以勝任,但浪費了,孔明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要交給關羽,張飛,是親信和鎮場面沒問題,就是關張都是心高氣傲之人,向來視孫權為“江東鼠輩”,那孫夫人,更不在他們話下。若如此,一語不和,矛盾就會大大激化,後來關羽毀敗,就是敗在太輕視江東人物。

劉備是一個知人善任的明主,他從賣草鞋和草蓆而能三分有其一,不可謂不英明,單看他選趙雲為留營司馬,掌內事,就知道他對趙雲有多信任。而趙雲又一次在任上立下大功。

當孫夫人慾偷偷將阿斗帶回東吳時,趙雲第一時間得到消息,約集火暴脾氣的張三哥,勒兵截江,軟硬兼施,把阿斗給截了回來。這阿斗要被帶到江東,就等於一個人質,放在江東,劉備以後要有什麼涉及江東利益的事,就不得不“投鼠忌器”。孫權結好曹丕的時候,文帝要孫權將兒子送到魏都,孫權百般推拖,堅決不送。

可見,截江攔阿斗的意義有多大!

213年,趙雲隨諸葛亮入蜀,214年,馬超歸降,成都震怖,劉璋開城投降。益州既定,部分將領時希望能將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雲立刻站出來反駁這樣的言論,洋洋灑灑一番陳述,使“先主即從之”。

趙雲是一個先國後家的將領,有些像東漢光武帝手下的“大樹將軍”馮異。平素不喜“並座論功”。

可惜了,劉備夷陵失敗後,陸遜一路追擊劉備,劉備撤至白帝城,趙雲已率蜀中精銳兩萬,到達白帝城,而陸遜卻突然撤兵,表面上,陸遜有言,是因為要回防魏國偷襲,實際上,陸遜心裡也清楚,如果能抓住劉備,功勞何其大?

但是,他更明白,接下來的對手是趙雲,權衡利弊,討不到便宜,無法速戰速決。如果和趙雲僵在白帝,魏國在東線再發動攻擊,那時,想要退兵,恐怕,常山趙子龍是不可能讓東吳從容撤兵東去。因此,陸遜退兵也是無奈之舉,當他知道自己的對手是趙子龍時,他乘勝追擊的念頭迅速打消。

劉備集團的發展過程,在前二十年(190-208年),是以緊縮性為主,顛沛流離,四處奔走,發展緩慢,而往後十年(209-219年),卻呈現井噴式的擴張。十年間,佔荊州,奪益州,收馬超,爭漢中。可以說,劉備集團是以十年的擴張,完成了三十年的累積。

這種發展的速度,要求掌權者必須能很恰當的處理好集團內部各派系的利益,才能保證人心的穩定和事業的繼續發展壯大。

當然,自己的嫡系肯定是放第一位的。因此,關羽才位列諸將之首。但是,若好的位置都給嫡系,必然會人心不服,因此,我們看前後左右四將軍,分屬三派,前荊州幫,荊州幫和涼州幫。

趙雲對蜀漢集團的功勞,要稍遜關張,但是絕對高於馬黃,之所以不提升趙雲,主要就是考慮到內部派系平衡。

而之所以選趙雲,劉,諸也衡量了趙雲的各個方面,包括心態,趙雲是一個先公後私的人,對個人的榮辱看的較輕。

因此,劉備才敢將本應是趙雲的位置讓於他人。其實,趙雲性格上沉穩,嚴謹,在個人能力上,攻守兼備,守能獨鎮桂陽二載,於漢中反守為攻,大敗曹軍,於箕谷,能從容指揮,擺脫曹真大軍的追擊;攻能生擒夏侯蘭,於亂軍中勇救張著。這樣的名將,可遇而不可求,試問,劉備,諸葛亮能不看重趙雲麼?





司馬濁嚼歷史


既然問的是歷史上的趙雲,那我就從歷史真實的角度給您扒一扒。也許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給裡面的大將排名,這一排名就有人開始說趙雲不如這個不如那個了,這大都是從文學作品中挑出來的毛病,我們應該從正史中去客觀公正地看待趙雲的過人之處。

在《三國志》中關於趙雲的記載是在《三國志·蜀書·卷六·關張馬黃趙傳》,接下來我們就根據《趙雲傳》這篇來看下歷史上真實的趙雲如何。這裡開頭是這麼說的:“趙雲字子龍,……,為先主主騎。”雖言簡意賅,最後一句卻有點出趙雲的地位。而且長坂坡單騎救主也確有此事。《三國志》中對此記載為:“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坂,……,皆得免難。”可見當時趙雲可是在萬軍之中將一個小孩和一個女人單槍匹馬救出。這就可以想象趙雲的武力值有多麼恐怖了。

除此之外,在漢中之戰時,黃忠被曹操大軍包圍,趙雲僅僅帶了幾十騎,就把黃忠救了出來。隨後張著又被包圍,趙雲又深入敵陣救出張著。士兵們都稱其為“虎威將軍”。這在《趙雲傳》中亦有所描述,趙雲以幾十騎打退曹操大軍,劉備知道這個情況後,誇趙雲渾身是膽。後來趙雲多次對蜀國的建設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所以說趙雲是個十分厲害的大將這一點毋庸置疑。


三十歷史


在正史上,趙雲並沒有《三國演義》所寫的那麼重要和厲害。

1、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同傳,其中關於趙雲的傳記只有寥寥四百多字。再加上裴松之的注,總共不超過三千字。

2、在正史上,趙雲在蜀漢的地位,是遠沒有關羽他們高的。像關張馬黃都是蜀漢一建國就被封為名號將軍(關羽是前將軍,張飛是右將軍,馬超是左將軍,黃忠是後將軍),也就是有帶兵的實權;而趙雲則只是一個雜號將軍,翊軍將軍,和其他四人是不同級別的。知道劉禪即位,才感念趙雲的救命之恩,封趙雲為徵南將軍,也算有了名號。

3、《三國志》中,關於趙雲的事蹟主要有:

——長坂坡救後主劉禪和甘夫人。(與三國演義相同)

——諸葛亮北伐時,與鄧芝守箕谷,兵敗被貶。(與三國演義類似)

4、裴松之註解時,加入了部分事蹟:

——拒絕了桂陽太守趙範的說親。(與三國演義同)

——生擒夏侯蘭,並推薦給劉備。

——截江就阿斗。(與三國演義同)

——漢中救黃忠,張著;並設疑兵退曹操追兵。(與三國演義同)

5、正史中,關於趙雲也就這幾件事跡了。但是,箕谷兵敗和救黃忠設疑兵兩次事蹟,裴松之的註解寫的非常詳細,把趙雲智勇雙全的形象完美的描述了出來。


掩耳盜鈴的鈴


趙雲不是劉備帳下最勇猛的將軍,也不是最智謀的將軍,那麼正史上趙雲厲害在哪裡呢?趙雲厲害之處在於他的完美,他幾乎沒有大的缺點,而這一點也正是劉備最欣賞他的地方。那麼趙雲如何完美,聽我慢慢細說。

趙雲最勇猛的時候不是所謂的長坂坡七進七出,那都是《三國演義》的杜撰,而在正史裡,趙雲也是一身是膽,勇猛異常,這又從何說起呢?

漢中之戰後期,曹操親自領兵來與劉備爭奪漢中。曹操準備了半年,在北山儲存了數以萬斛的糧食,目的就是為了熬敗劉備。此時劉備營中大將黃忠認為可以偷襲曹軍的糧食,於是趙雲隨黃忠一起去行動。事先有約定,黃忠偷襲,趙雲接應。

黃忠過了約定的時間還沒有到來,趙雲便引少量兵力前去查看。這時恰逢曹操親自領兵出現,趙雲於是和曹軍短兵相接。趙雲所率兵力較少,於是且戰且退,即使這樣,將軍張著還是受傷且陷入重圍。

趙雲馳馬來到駐地搬兵,誰知道曹軍隨之尾隨而來。此時駐地蜀兵較少,而曹軍人多勢眾。蜀將張翼建議關閉營門進行堅守,趙雲則鎮定的下令打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來到近前,看到營門大開,沒有一張旗幟,懷疑其中有埋伏,於是下令撤軍而去。

等到曹軍剛撤退,趙雲下令弓箭手射出強弩,隨之掩殺而出。曹軍被突如其來的情況嚇得慌亂不已,於是四處逃竄,墜入漢水者不計其數。

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戰後,劉備盛讚趙雲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軍中之人也都尊稱趙雲為虎威將軍,而後期《三國演義》杜撰諸葛亮空城計的橋段也有這件事情的影子。

趙雲不但勇猛智謀,也善於治兵。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期,趙雲、鄧芝率領蜀兵作為佯攻,出斜谷攻擊魏軍。由於人數較少,被曹真所敗。幸虧趙雲領兵斷後,據險自守,蜀兵才不至於全軍覆沒。

事後諸葛亮讚揚趙雲治軍嚴謹,臨危不亂。準備將一些冬衣獎勵給他,趙雲說道:軍事失利,不能有獎勵。等到嚴冬來到後再自然發放給將士就行。諸葛亮大為讚賞趙雲的品德,勝不驕,敗不餒,無論何時都鎮定自若。

趙雲除了勇猛,還對劉備特別的忠誠。趙雲和關羽、張飛不一樣,關羽、張飛有兩重身份,一重是兄弟,一重是部下,而趙雲從一開始就以部下自居,並且一生忠於劉備。因此,劉備對趙雲非常的放心,總是將最機密的事情交給他。那麼劉備信任趙雲如何體現呢?

劉備後期流竄至袁紹處後,被打散的部眾慢慢來聚集,令劉備感到意外的是幾年前分手的趙雲竟然也來了,於是劉備和他同床而眠,相談甚歡。劉備秘密交代趙雲,募集百餘名士兵作為自己的部曲,貼身包圍自己的安全。這是劉備第一次設置自己的警備隊伍,而隊長不是關羽,也不是張飛,而是趙雲,由此可見,趙雲在劉備心中的位置。

後劉備領兵入川,援助劉璋協防張魯。劉備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協助諸葛亮全權管理軍事。趙雲不但完美的完成了任務,還有預見性的幫了劉備一個大忙,什麼大忙呢?

當時孫權因為南郡的問題準備和劉備翻臉,於是寫信召自己的妹妹(劉備的夫人)吳夫人回江東。吳夫人不但自己要走,還順帶把劉禪給帶走了。趙雲及時警覺,率兵在半道截住了吳夫人,將劉禪強行要了回來。如果不是趙雲反應及時,恐怕劉備連個成年的繼承人都沒有。

趙雲的忠不但表現在保護劉備和劉禪上,在關鍵時候,趙雲總是對劉備說真話,做真事。當時關羽大意失荊州,身喪臨沮。劉備稱帝后欲東伐吳國,替關羽報仇。此刻連和劉備關係甚秘的諸葛亮都不說話,趙雲卻直言不諱的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趙雲勸劉備應當冷靜,此刻的大敵是曹魏,而不是孫權。消滅曹操後,孫權自然臣服。此刻興兵伐吳,一時三刻兵不卸甲馬不解鞍,空勞國力而已。劉備不聽,遂有了夷陵之敗。

趙雲既是劉備的警衛隊長,又是隨時可調用的大將,不但如此,趙雲還積極的給劉備舉薦人才,連丞相的事情都做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劉備在博望坡伏擊夏侯惇,趙雲生擒了魏將夏侯蘭。而趙雲和夏侯蘭是老鄉,因此趙雲就向劉備乞求放了夏侯蘭,並且舉薦夏侯蘭為軍正。劉備經過觀察,認為趙雲舉薦的這個人可以留用,於是夏侯蘭便成為了蜀軍的軍正。趙雲舉賢不避親,舉止坦蕩蕩,不管對敵人還是對自己人都是這樣。正是因為如此,劉備才讓他督管內務,甚至連傲嬌的孫權妹妹也忌憚趙雲的剛正無私。

趙雲就是這樣一個人,對劉備、劉禪極度忠臣,治軍嚴謹,領兵有方。既能貼身包圍劉備的安全,又能隨時領兵作戰。在他的保護下,當劉備再次被擊潰時,家屬並沒有失散。劉禪和甘夫人安然迴歸。這就是趙雲最大的功勞。

趙雲有缺點嗎?沒有。既能文又能武,文可以論斷時局,舉薦人才。武能領兵作戰,奇襲敵軍。因此,仔細想想,趙雲真的是一個完人。勇猛、正直、忠心、智謀、識大體,顧大局,這就是正式上真正的趙雲。


每日趣評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論武力僅次於呂布;論勇略和膽識,長坂坡七進七出……堪稱是文武雙全+忠義護主,一等一的良將,也是散仙最喜歡的三國四大人物之一(另兩個是諸葛亮、周瑜和羊祜)。不過,既然是聊正史,那就只能以三國志和雲別傳作為依據。趙雲依然是一位傑出將領。

三國志中趙雲形象頗為單薄

三國志這本書的作者是陳壽,在蜀漢工作時長期不得志,後入晉為官,頗受丞相張華賞識,所以他著作的三國志一書以曹魏為正統,對蜀漢頗多歪曲、貶損,實在是二十四史中最差的一部,影響力遠不如小說三國演義。

按照三國志蜀書趙雲傳記載,趙雲的事蹟僅有以下幾個:

1、趙雲……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也就是投奔劉備後,負責管理騎兵。考慮到騎兵在古代的戰略地位及劉備起兵初期的實力,騎兵數量不會太多,估計相當於劉備勢力的特種部隊隊長。

2、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

連劉備自己都逃跑了,但他仍然在長坂坡救了幼主、主母,凸顯出其忠誠。劉備給他的獎勵是牙門將軍。雖然牙門將軍是雜號將軍,魏晉時期相當於第五品。但考慮到赤壁之戰前,劉備雖然已成為皇叔,但實際只是一小諸侯,駐紮在新野,自己的權限範圍也就是五品的知府水平;戰後奪取荊州,荊州太守也不過相當於二品,封給趙雲的職位為五品,不算低。

3、先主自葭萌還攻劉璋,召諸葛亮。亮率雲與張飛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縣。至江州,分遣雲從外水上江陽,與亮會於成都。

劉備徵蜀時,趙雲作為諸葛亮的先鋒部隊,立下大功,雖然可能沒達到張飛的程度,但也能獨當一面。

4、成都既定,以云為翊軍將軍。

有人翊軍將軍是雜號將軍,地位不高,其實不然。從權力來看,趙雲擔任翊軍將軍時,已任徵西將軍的黃忠在漢水之戰時卻需要趙雲授予兵馬,這說明,在蜀漢,趙雲的權力地位是要高於黃忠的。

5、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徵南將軍:四徵將軍之一,是中國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鎮東將軍與徵南將軍差不多。僅次於大將軍。亭侯是爵位名,次於諸葛亮、張飛的鄉侯,與關羽的亭侯是一個級別。

可見,趙雲在蜀漢並非不受重用,而是非常受重用,而且是劉備的親信大臣。

雲別傳中趙雲形象更豐滿

南朝宋史學家裴松之注於《三國志·趙雲傳》裡補充記載趙雲人物生平的傳記——《雲別傳》,填補了趙雲生平的大量空白,使得趙雲的形象更加飽滿。

1、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

長得帥,顏值高,而且在家鄉名望較高,一呼百應,拉起義旗投奔的人不少。

2、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頃之,雲至。

忠心。

3、從平江南,以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代趙範。範寡嫂曰樊氏,有國色,範欲以配雲。雲辭曰:“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固辭不許。

守禮重道。

3、與夏侯惇戰於博望,生獲夏侯蘭。

智勇雙全,擊敗名將。

4、先主孫夫人以權妹驕豪,多將吳吏兵,縱橫不法。先主以雲嚴重,必能整齊,特任掌內事。權聞備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智勇雙全,還能剋制孫尚香,救回後主。

5、益州既定,時議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諸將。雲駁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令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今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先主即從之。

從這一段記載來看,趙雲不僅忠心護主,還愛民如子,清廉公正。關鍵這背後還冒著得罪眾大臣的風險,對其仕途其實非常不利。

6、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為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眾至,勢逼,遂前突其陳,且鬥且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伏兵擊敗曹操,為劉備奪取漢中立下大功,堪稱智勇雙全。

7、街亭戰敗後——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不貪錢財。

從上面的記載來看,正史上的趙雲雖然武功不算突出,但智謀、率軍能力、忠義、清廉、愛民方面都是可圈可點的,不愧是一流良將,傑出的軍事人才。


散仙讀史


真正的歷史上的趙雲其實也和三國演義描寫的一樣,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就是因為他武功真的是非常的高強,所以羅貫中也是按照他真實的經歷去描寫的。在三國演義裡對趙雲的描寫實在是太少了,不是因為在歷史上趙雲表現的機會真的是非常少,他一直像是一個劉備的保鏢一樣,總是寸步不離的保護劉備他們一家人。要是他能夠多一些表現機會的話,他甚至是比關羽更加強大。


趙雲可是非常厲害的,只不過他選擇了,低調的過著,這也是人生中的一個選項而已。但是他如果高調做事的話,一定會讓所有人非常震驚,那我們現在來看看到底是有多麼厲害。

歷史上真的是有趙雲在長柏坡之戰大顯神威

在三國演義裡,趙雲最厲害的一次描寫就是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一個人闖進了曹營裡,只為了救的是夫人和孩子。但是夫人最後沒有救出來,只救出了阿斗,在這一個過程中趙雲可是大顯神威。趙雲可真的就是虎威將軍,渾身是膽,在千軍萬馬之中一個人就闖入了進去,不僅是需要膽子大,而且也需要武藝高強。


當趙雲闖進去的時候,看到夫人已經快要不行了,夫人不想要連累他們就跳井自殺了,然後把孩子給趙雲。這個時候趙雲感到非常的愧疚,要不是因為自己的失職的原因,夫人也不可能死,最後他將阿斗用布包起來,然後就和阿斗一起衝了出去。

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包圍,趙雲可是毫不示弱,終於衝出到了曹操的面前。曹操見到他感到非常的驚訝,劉備手上居然有如此厲害的將軍,他怎麼不知道。於是問他是誰,當時趙雲就說了我乃常山趙子龍,聲音響徹天底,嚇得曹操非常的震驚,曹操見到趙雲這麼厲害,想要將他留下來,為自己所用。


可是趙雲卻將幾十個大將一個個全部殺死,曹操又沒有讓放箭,最後趙雲帶著阿斗,突破了包圍圈,回到了劉備的身邊,這個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長坂坡之戰。

但是在現實之中,根本沒有幾十萬的大軍包圍,曹操只是帶了5000多人。但這5000多人也不是吃素的,這可是曹操最精銳的部隊虎豹騎。趙雲能夠從這些精銳部隊裡逃出來,也能夠證明他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厲害的,三國演義中的描寫把他神話了,但是他也沒有太弱。


趙雲其實是劉備的保鏢。

在蜀國五虎將之中,趙雲可是身份最低位的那一個。從其他人的官職上來看,他們分別是前後左右將軍,而趙雲只是一個牙門將軍,也就是一個雜牌將軍,可想而知他們之間的差距是有多大。但是就這樣以為是錯誤的,趙雲其實就是劉備的保鏢,牙門將軍就是帶領主公的親兵,也就是劉備親身部隊,可想而知這個官職是有多麼重要。

而且趙雲還要給劉備做一些參謀,就好像一個秘書一樣,雖然官職沒有什麼經理之類的大,但是替老總髮話的話,所有人都得向他致敬。這個有時候劉備出去打仗的話,趙雲還要帶領這些部隊打仗,不可能就是劉備自己衝鋒陷陣吧,到頭來還是趙雲也要上戰場,不過這樣的機會是比較少的。



趙雲到了後面官職已經是慢慢的上升了,蜀國五虎將其他人都已經是死去了,而且蜀國已經是無才可用。

趙雲最後成為了蜀國軍隊裡的唯一支柱。

蜀國五虎將就只剩下了趙雲一個人,關羽被孫權殺了,張飛是被手下的人殺了,馬超病死了,黃忠是攻打東吳的路上死了。想當年有蜀國五虎將的時候,可是人才濟濟,但是此劉備死後,已經是沒有什麼人可以用了。這個原因就是在於劉備去攻打東吳,將所有的人才都耗盡了。



趙雲就像軍中的定海神針一樣有了他在,根本是害怕不了幾句的,甚至他現在都是快70歲左右了,依然是猶如當年在長柏坡之戰那樣,在戰場上依然是可以當場顯威的。但是趙雲最後還是因為年紀太大了,在北伐的過程中死去了,然後諸葛亮更加的為難,根本是沒有什麼人可以用了。

你們認為趙雲到底是應該在戰場上表現,還是在給劉備當保鏢?歡迎在下面評論。


最帥汪公說


在演義中,趙雲武藝高強、為人忠義,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常勝將軍。他大戰過許褚、張郃、徐晃等名將,斬殺高覽、朱然、邢道榮等人,武力超群,鮮有敗績。他兩扶幼主,對劉備赤膽忠心。在演義中,羅貫中對趙雲的戰績有些過度拔高,對趙雲的形象也有些過度美化。但正史中的趙雲雖然稍遜於演義中的形象,但確實是文武兼備的真英雄。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聽趙雲自報家門“常山趙子龍”。趙雲是常山真定人,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趙雲生活的時代,正值漢末軍閥混戰。當時趙雲受本郡的推舉,帶著一支人馬投奔了公孫瓚。

可是,不久趙雲便發現公孫瓚並非是其心目中的仁主,便有離開之意。之後趙雲藉口兄長故去,離開了公孫瓚。

趙雲入夥公孫瓚時,結識了依附於公孫瓚處的劉備。兩人惺惺相惜,一見如故。所以七年後,當趙雲在鄴城再遇劉備,從此一生忠心追隨劉備左右。

當時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後逃往袁紹處,趙雲揹著袁紹秘密幫助劉備招募兵士,培植自己的勢力。

在鄴城時,趙雲與劉備同床而眠,情同手足。但趙雲為人審慎,做事極有分寸。在同曹操的博望之戰中,劉備大敗曹操,趙雲生擒了曹將夏侯蘭。夏侯蘭是趙雲的發小,在趙雲的請求下,夏侯蘭得以活命。夏侯蘭精通法律,但趙雲為了避嫌,沒有任用夏侯蘭,最後由劉備任用了夏侯蘭擔任軍正一職。

趙雲兩救幼主,對劉備忠心耿耿。建安十三年,劉備駐守樊城。曹軍揮師南下,直指荊州。荊州牧劉琮不戰而降,事後被曹操表為青州刺史。而樊城的劉備也落荒而逃,在當陽長坂被曹軍追得連老婆和孩子都顧不上,只帶著幾員大將飛奔逃命。此時,幸虧趙雲衝入敵陣,大戰曹軍,救出了甘夫人和劉禪。因為趙雲捨身護主,事後劉備升其為牙門將軍。


趙雲第二次扶救幼主是在建安十四年,當時劉備佔領荊南四郡,原屬劉表的萬餘人馬都歸了劉備所有,劉備成為了荊州牧,勢力不斷壯大。孫權為拉攏劉備,就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

兩年後,劉備入益州,趙雲任留營司馬留守荊州。孫權得知劉備入蜀後,接其妹孫夫人回東吳。孫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將幼主劉禪也強行帶走。幸虧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攔截東吳船隊,這才將劉禪奪回。

在益州之戰中,趙雲等人由荊州入蜀,奪取江陽等地,並在次年完全包圍劉璋。劉備在益州站穩腳跟,趙雲功不可沒。戰後,趙雲升為翊軍將軍。


趙雲不戀錢財,一心為公。劉備取得益州後,一些將領主張將成都的一些房舍和土地賞賜給將領們。但趙雲對此堅決反對。他認為天下未平,現在當務之急是爭取民心,應該讓老百姓得到房屋和土地。只有老百姓安居樂業,才能國富民強。劉備對趙雲的建議非常讚賞。

趙雲不但勇猛無比,而且在作戰中善於智謀。在漢中之戰中,他就用空城之計,設計逼退曹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趙雲帶數十名騎兵出營時,遭遇曹軍。在趙雲退入營寨時,曹軍尾隨而至。眼見曹操大軍殺到營寨,趙雲反而大打營門,迎接曹軍。曹軍見狀,疑有伏兵,便下令撤兵。此時蜀軍一鼓作氣,痛擊曹軍。


此戰中,曹軍損失慘重。而趙雲大膽設計,被劉備贊為渾身是膽。

趙雲也很有戰略頭腦。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斬殺後,劉備執意東征東吳,為關羽報仇。這時趙雲上書勸諫,稱曹魏現在是最大的敵人,與東吳不宜開戰。而劉備這時也聽不進趙雲的勸說,就把趙雲留在江州,率大軍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就是蜀軍大敗而歸,這次慘敗,嚴重動搖了蜀漢的國基根本。

劉禪繼位後,趙雲遷鎮東將軍,封永昌亭侯。在建安六年隨諸葛亮北伐,趙雲與鄧芝因與曹軍兵力懸殊,最終在箕谷失利。但由於趙雲的正確決斷和指揮,蜀軍的損失並不太大。諸葛亮的此次北伐,由於馬謖失街亭,最終失敗。諸葛亮因此引咎自貶三級,而趙雲也被降職為鎮軍將軍。


建安七年,為蜀漢奉獻一生的趙雲去世。他的爵位由其長子趙統繼承。他的次子趙廣是姜維麾下的戰將,在駐守沓中期間,戰死沙場。

趙雲自鄴城追隨劉備,鞍前馬後盡忠劉備二十餘載。他上馬身經百戰,衝鋒陷陣,下馬兼治地方,施政頗有頭腦,有武功又有文治。所以趙雲被後世譽為“武神”,紀念他的祠廟也遍佈全國各地。趙雲的英武、忠義形象深入人心,並在小說、評書中進一步美化。


歲月是一條河流



從演義小說的角度來看,當呂布死後,按照“一呂二趙三典韋”的武力排序,趙雲無疑就是天下無敵的存在。

一點寒芒先到、隨後槍出如龍

演義中的趙雲英姿颯爽、一顆鐵膽,鋼槍所到之處無一人生還。

顏值擔當的趙雲在關、張二人的襯托下越加顯得俊美無比。

僅憑顏值和武力這兩個屬性點就已經完全符合當下大部分人心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儘管趙雲沒有戰術能力】

趙雲不僅擁有強悍的作戰能力,還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儘管趙雲的戰略思想與劉備不符】

所以,演義小說中的趙雲主要的屬性就是:戰鬥力、戰略意識【與《三國志》中記載的趙雲差不多。只不過演義小說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作品,再加上是走的尊劉貶曹的路線。劉備旗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得到了作者的各種光環加持。趙雲也不例外】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道:

黃忠、趙雲強摯勇猛,並作爪牙,其灌、滕之徒歟。

爪牙指的是戰將。陳壽把黃忠和趙雲比作灌嬰、夏侯嬰,屬於那種衝鋒陷陣的戰將。

而那些衝鋒陷陣的大將不需要什麼戰術能力,需要的就是強悍的戰鬥力。而趙雲同時又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加上其剛正不阿的性格,被後世稱讚為有格局的儒將。

趙雲還一度被粉絲認為是三國最完美的人物。如果趙雲有統兵戰術方面的能力的話,恐怕還真是三國最完美的人。


說了那麼多都只是末將在對趙雲一味的吹噓,我們接下來說點實質的內容:

初平二年(191)趙雲受鄉郡舉薦投奔公孫瓚。後與依附在公孫瓚處的劉備深交,後追隨劉備,執掌劉備騎兵。

建安七年(202)劉備投靠劉表,屯於新野。時曹操派夏侯惇、于禁、李典等進攻劉備。劉備於博望坡擊敗夏侯惇,戰鬥中,趙雲生擒夏侯蘭。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舉南下,劉琮投降。劉備得知迅速撤離,於當陽長板附近被曹操的騎兵追上,劉備妻兒失散(我就不說劉備丟下妻兒獨自逃跑這種話了)是趙雲抱著少主、護這劉備夫人安全逃離戰場。趙雲也因功被升為牙門將。


赤壁之戰後,趙雲又隨劉備平定了江南四郡。

建安十六年(211)劉備入川,趙雲以留營司馬的身份管理荊州軍務。由於孫夫人帶來的東吳侍衛多有違法行為,所以趙雲同時也掌管內事。之後更是同張飛在孫夫人手上奪回了劉禪。

建安十八年(213)益州之戰打響,趙雲同諸葛亮、張飛從川東南入川,一路攻克至江州後分兵。趙雲獨自率軍由岷江至江陽,一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直達成都南面。與諸葛亮、劉備等完成對成都的合圍。戰後,趙雲被任命為翎軍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漢中之戰打響,此戰趙雲表現突出,多次突襲曹軍陣營,數次被圍但趙雲都能安然撤出(這才是真正的七進七出)趙雲次戰被眾人稱讚為虎威上將。

之後的趙雲職位雖然沒有提升,但地位逐漸提高。多次提出戰略性建言,但由於與劉備思想不符被冷落了一段時間。


建興元年(223)劉備病逝,劉禪繼位。此時趙雲的職位才逐步提升,最後官至鎮東將軍,封永昌亭侯。

建興六年(228)趙雲隨諸葛亮開始了北伐之戰。這一戰,趙雲於箕谷對戰曹真,作戰失利【趙雲終究還是沒有保全常勝將軍的名號,沒能打破七殺必死的定律】但此役,趙雲親自斷後,也保全了蜀軍的軍姿,也減少了人員的傷亡。

建興七年(229)趙雲去世。


回看趙雲一生,大多表現在戰鬥方面。所以僅從戰鬥層面上來看,趙雲絕對是厲害。戰略層面來看也還可以。戰術層面來看就不怎麼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