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開國元勳劉文靜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簡十一讀文史


提到唐朝的開國元勳,人們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驍勇善戰的尉遲恭、程咬金,或是領兵有方的李靖等等。其實,除了這些衝鋒陷陣的將軍,還有許多謀臣能吏在唐朝建立的過程中立下過巨大貢獻,這其中就有被有的人認為是唐朝第一功臣的劉文靜。他幫李淵策劃了太原起兵,又為李世民獻上許多良策,最終卻慘死,這是為什麼呢?

《舊唐書》形容他是"偉姿儀,有器幹,倜儻多權略。"隋朝末年,他擔任晉陽令,這時正好裴寂在當晉陽宮監,於是二人結為好友。李淵來到太原,劉文靜敏銳地察覺到他"有四方之志",等到他看見李世民,便對裴寂說:"非常人也。大度類於漢高,神武同於魏祖,其年雖少,乃天縱矣。"

後來劉文靜因為和起義的瓦崗寨李密結親,被連坐抓進大牢,李世民親自來到監獄中探望,詢問他對時局的看法,劉文靜侃侃而談道:"誠能應天順人,舉旗大呼,則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盜賊者,皆入此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朝嘯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復且數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盈半歲,帝業可成。"

李世民採用劉文靜的建議,暗中策劃起兵之事。不過,他又害怕父親李淵反對。於是劉文靜又將和李淵關係很好的裴寂介紹給李世民,幫助李世民謀劃。不久,李淵因為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所敗而連累,被拘捕。劉文靜便與裴寂一同勸說李淵圖謀大事。李淵這才同意。

原本,李世民已經準備好劫獄救父,然後趁勢起兵,可李淵卻正好被釋放了。重獲自由的李淵又陷入猶豫,於是李世民便讓劉文靜偽造隋煬帝的文書,稱要將李淵所管轄的民眾遷去征討遼東。另一方面,劉文靜讓裴寂催促李淵,讓他早日起兵。

李淵起兵後,自封大將軍,劉文靜為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勸改旗幟以彰義舉,又請連突厥以益兵威。"李淵便派遣劉文靜出使突厥,劉文靜對突厥始畢可汗說:"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可汗大喜,賜兵馬幫助李淵。加上劉文靜後來用計大破隋軍,攻取了新安以西的大片土地,於是"轉大丞相府司馬,進授光祿大夫,封魯國公。"

唐朝建立後,他與李世民、裴寂都得到了"恕二死"之權。劉文靜覺得自己的才幹、軍功都在裴寂之上,而官職爵位卻不如他,於是心中不平,以至於朝堂上商議政事,"寂有所是,文靜必非之。"裴寂贊成的,劉文靜一定要反對,於是二人的仇恨逐漸加深。

劉文靜與弟弟喝酒,醉後"拔刀擊柱曰:'必當斬裴寂耳!'"這話被其小妾聽見,告訴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向皇帝舉報,於是劉文靜被李淵叫去審問。劉文靜坦然自己嫉妒不滿,李世民、李綱等人都認為他只是一時之氣,而裴寂則對李淵說:"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醜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敵,今若赦之,必貽後患。"

於是李淵聽信裴寂,殺了劉文靜,臨刑前,劉文靜哀嘆:"高鳥逝,良弓藏,故不虛也。"享年五十二歲。

他為唐朝建立功勳,卻因為一次酒後失言而被誅殺,李淵承諾的"恕二死"在懷疑劉文靜有謀反之心時變成了空言,令人唏噓。


煮酒君


劉文靜,官至唐朝的宰相,在李淵起兵反隋的時候,劉文靜便追隨在側,隨軍征戰、出謀劃策,可以說劉文靜是當之無愧的唐朝開國功臣。


所謂是“飛鳥盡,良弓藏”,在古代王朝,不乏一些立有大功的功臣在後來被當權者所處理,唐朝的劉文靜就是這麼一位“功臣”。而劉文靜為什麼會落得被殺的下場呢?

說法一

劉文靜的被殺,有著一個直接的罪名,就是“謀反”,畢竟是開國功臣,李淵也不可能因為一般的小罪名就把劉文靜給殺了。

劉文靜的悲慘結局還牽扯到一個人,這個人叫裴寂,裴寂是什麼呢,簡單說,就是個劉文靜同一批的人,在李淵反隋時,裴寂也是追隨在側,同時,裴寂和李淵也有舊交,在唐朝建立之後,劉文靜、裴寂都曾獲得“恕二死”的特權,也就是免死罪兩次。



但是,劉文靜和裴寂之間並不和睦,劉文靜是怎麼想的呢,他認為自己鞍前馬後的幫李淵建立唐朝,和裴寂相比,最起碼是不相上下吧,但是最後在朝堂之上,地位反而不如裴寂,這讓劉文靜心裡窩火,不舒服。

於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劉文靜在朝堂上,是很直接的和裴寂對著幹,裴寂說東,劉文靜說西。這麼一來二去的,裴寂和劉文靜之間的關係就僵了,甚至於,劉文靜在家喝多了的時候,曾說必殺裴寂。之後,就有了一個引子,就是劉文靜有一個失寵的小妾,這個小妾把劉文靜在家說過的話什麼的,告訴了他哥,讓他哥去告劉文靜謀反。

按理說,這事兒本來就是空穴來風,真要是正兒八經的去審查,事兒也不大,但關鍵是,李淵派去查劉文靜這個案子的,是裴寂和蕭瑀,蕭瑀倒是無所謂,但裴寂跟劉文靜可是死對頭,落到裴寂手裡,劉文靜能有什麼好。



雖然最後,蕭瑀和李世民都為劉文靜求情,只是發洩下不滿,沒有謀反之心,但攔不住裴寂的說法,裴寂說不處理劉文靜,將後患無窮,而李淵則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把劉文靜這個開國功臣給弄死了。

而高祖素疏忌之,裴寂又言曰:“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敵,今若赦之,必貽後患。”高祖竟聽其言,遂殺文靜。

另一種說法

還有這個說法是,李淵之所以殺劉文靜,是因為劉文靜跟李世民走的太近,劉文靜曾在最開始時說過李世民非常人,是天縱之才。

又竊觀太宗,謂寂曰:“非常人也。大度類於漢高,神武同於魏祖,其年雖少,乃天縱矣。”

而後來劉文靜與李世民的關係確實不錯,劉文靜最後被說謀反的時候,李世民也曾為他求情。但是在唐朝建立之後,李淵立的儲君是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只是秦王,但李世民本身軍功赫赫,威望極高,與李建成之間也不是那麼融洽。




而劉文靜與李世民之間的關係,讓李淵心裡面不舒服,畢竟李世民本身已經威望極高,如果劉文靜這樣的開國功臣也站在李世民一頭,那麼李世民的勢力就可能讓李淵都不能壓制住。

所以,李淵就藉助有人說劉文靜謀反這個說法,把劉文靜給解決掉了。


參考文獻:《舊唐書·劉文靜傳》


說與山鬼聽


唐高祖李淵武德二年(619年),劉文靜因“謀反”罪被下令處死。劉文靜的死,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也因這件事,李淵背上了“誅殺功臣”的惡名。那麼,這起唐代歷史上的一樁疑案,事情的真相究竟又是如何呢?可以說,劉文靜是唐王朝得以建立的重大功臣,沒有他,唐王朝的建立可能會遭遇到很多的阻礙和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

縱觀劉文靜“謀反”案的始末,疑點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劉文靜到底有沒有謀反,二是唐高祖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在沒有任何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就下令處死劉文靜呢?最最根本的原因是劉文靜無意間捲入了李淵與李世民父子的皇權矛盾,成了王內鬥的犧牲品。

事實上,劉文靜案並不那麼簡單。從表面上來看不過是劉文靜和斐寂之間的齟齬而心懷不滿、酒後失言,最後被上綱上線為“謀反”大親,它背後隱藏的矛盾和鬥爭是十分複雜的。

第一,劉文靜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李淵也。

劉文靜對於裴寂的不滿從根本上來說是對朝廷、對李淵的不滿,只是因為李淵是皇帝,所以他才將怨恨轉移到了裴寂的身上。對於此時的李淵來說,建朝伊始,國家根本還不夠穩定,也沒有到“狡兔死”“眾鳥盡”的地步,正是需要人才的時侯,他不會因為嫉賢妒能而殺害劉文靜。即使真是李淵要象朱元璋一樣剿殺功臣,以李淵麾下猛將如雲、謀士女雨的形勢,功臣之中才能高於劉文靜的大有人在,李淵何以只殺劉文靜一人呢?其實質是,劉文靜與裝寂兩人矛盾背後隱藏的是李淵與李世民父子之間關於皇權的矛盾。這也是劉文靜最終被冤屈致死的根本原因。

第二,劉文靜是秦王李世民的死黨心腹。

劉文靜與李世民是“死黨”關係,是鐵桿心腹,當年晉陽起兵前夜,二人在獄中就有個“隆中對”的故事。李世民在劉文靜案發後公然與李淵叫板為劉文靜辨解,正好暴露了他內心對於自己功勞卓著卻得不到太子之位的不滿,是赤裸裸的發洩,所以這不僅沒能幫到劉文靜,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還起了反作用,更加堅定了李淵下令處死劉文靜的決心。李世民登基後於貞觀三年(629年)下令為劉文靜平反昭雪。

第三,李淵殺雞儆猴,警示李世民收斂點。

晉陽起兵之後,雖然知道自己並非長子,李世民一直注重對自己勢力集團的培養,包託劉文靜。而這些李淵看在眼裡,為防止以後發生兄弟之間爭權奪位而互相謀殺的慘劇,李淵不惜背上“謀殺功臣”的惡名處死劉文靜,目的是殺黃牛驚黑牛,給蠢蠢欲動的李世民一個嚴重警示。然而結果事與願違,劉文靜的死恰恰是李淵和李世民父子關係開始發生質變的導火索。


書中有毒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

我們先來說一說,為什麼劉文靜是唐朝第一謀士!

劉文靜為人灑脫,有器量,也有謀略。隋朝末年,身為晉陽縣令,與晉陽宮監裴寂是好朋友。天下方亂,裴寂看到有巡邏的士兵在城牆上往來傳遞烽火,嘆息說:現在國家這麼亂,我將在哪裡安身呢!劉文靜笑說:如果真象你說的那樣,正是天下英豪用武之時,你我二人豈能一直這麼碌碌無為困於貧賤之地呢?在這裡足以看出劉文靜的志向遠大。他不僅有志向,而且有行動,當時李淵為唐公,鎮守太原,劉文靜覺察到李淵有大志向,於是便與李淵深交。當自己因為李密的事情而被牽連入獄是,抓住與李世民談話的機會,不知道李世民與劉文靜的“獄中對”能不能與劉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比,然而無論如何,劉文靜與李世民的這番對話,定下了李家父子起兵反隋的大計,從而開啟了建立大唐王朝的序幕,從這個意義上說劉文靜是大唐第一謀士並不為過。

那劉文靜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呢?

這就要牽扯上劉文靜與裴寂了!劉文靜看不上裴寂,很明顯是站在他個人角度上,“意不平”可以理解,但是對於裴寂的“論政”,不分青紅皂白一概予以批駁,這個就是劉文靜不對了。所謂“戾駁”就是帶有個人情緒。更要命的是劉文靜的這種不滿情緒越來越嚴重,最後竟然發展到不能自控的程度。據《唐書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劉文靜)》:\r

“(劉文靜)嘗與弟散騎常侍文起飲酣,有怨言,拔刀擊柱曰:‘當斬寂!’”\r

就是說,劉文靜與弟弟散騎常侍劉文起一起喝酒,酒喝多了不禁大發怨氣,拔刀砍柱子,說道:應當砍了寂的腦袋!實際上,與其說是劉文靜對裴寂的“恨”,不如說是劉文靜對李淵的恨,只是不好說出來罷了,只能拿裴寂來表達自己對李淵的不滿,甚至憤怒。這個李淵不會不知道,劉文靜最後的死與此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說實在的,劉文靜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罪,就是因為抱怨李淵對自己“有功不賞”,心懷不滿,這點事兒還不至於丟性命。但是為什麼還是死了,有人說是裴寂的“讒言”讓劉文靜丟了性命,實際上不是這樣,主要還是李淵要殺他,裴寂只是個幌子。劉文靜與裴寂之間的矛盾只是表面現象,歸根到底是李淵與劉文靜君臣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且劉文靜已經直言不諱的說出來了。另外這裡還有更深一層的原因,李淵始終對李世民這個兒子抱有三分戒心,自己在皇位的位置上時時都能感受到來自李世民的“威脅”,本來就“壓力山大”,再加上劉文靜這個大謀士,老皇帝內心就更加不安,所以在李淵這裡,劉文靜一定要殺的。

如果您感興趣的話,請您點個贊,加個關注,謝謝。




史料小王爺


要說這個問題,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背景。

1)李世民劉文靜裴寂這三個人是李淵晉陽起兵之時最重要的人物。

2)李世民和劉文靜關係很好,劉文靜能力很強,裴寂能力一般但是晉陽起兵時候地位高超給了李淵不少幫助,並且裴寂和李淵私交很好。

3)唐朝建立後,能力強功勞多的劉文靜地位明顯在只會討李淵歡心的裴寂之下,劉文靜很不滿,兩人多次發生口角之爭。

4)劉文靜對裴寂不滿,對李淵這麼對待自己不滿,在家裡口出怨言,被一個失去寵幸的小妾告發了。

5)小妾告發劉文靜謀反,劉文靜拒不承認,但是劉文靜態度很平靜的說自己確實口有怨言,對裴寂不滿。

6)李淵派李綱蕭瑀裴寂李世民等人負責此案,除了裴寂認為劉文靜確實謀反之外,其餘三人都否認劉文靜有謀反之心。李世民同意劉文靜對朝廷有怨望,曾經口出怨言。

7)李淵最終殺了劉文靜。


可以確認的是,李淵並不認為劉文靜真的謀反,因為裴寂的話是最不靠譜的,他和劉文靜有仇,他的話不能當真。


現在說一下學界對李淵為什麼殺劉文靜的幾個看法

1)誅殺功臣

其實這個是不靠譜的,李淵誅殺劉文靜在武德二年,這個時候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蕭銑等人還活得好好的,還沒有到誅殺功臣的時候。不然會讓功臣寒心。

2)防患突厥

這個說法是這樣的,李淵起兵過程中,和突厥的聯絡事宜都是由劉文靜負責的,現在劉文靜對朝廷口有怨言,一旦他聯合突厥,那麼後患無窮。然而這個也是不靠譜的,突厥和李唐的關係此時並沒有破裂,很明顯,突厥並不會為了劉文靜一個李唐大臣而和李唐翻臉。


關於這個問題,我比較贊同孟憲實先生的看法。

孟老師認為李淵殺劉文靜是為了強化內部皇權。李淵知道劉文靜沒有謀反,但是劉文靜卻直言不諱坦然承認對朝廷有意見,對李淵處置不公有意見。在劉文靜看來,這是身正不怕影子斜,我是大功臣,我沒有謀反。但是在李淵看來,這是對自己的挑釁,是對皇帝權威的挑釁,這就是功高震主。

李淵認為,我是皇帝,我用誰不用誰,是我的權力。用你你得感恩,不用你你也不能怨懟。有沒有功勞,不是你說了算,而是我說了算。

更重要的是,李淵殺劉文靜是殺給自己最會作戰最會打仗的兒子李世民看的。他明明知道裴寂背後的人是他老子我李淵,他還公然為劉文靜喊冤,這就是在說他也對我不滿。對我的用人政策不滿。李淵這樣老謀深算的人物,深知一個集團只能出現一種聲音,現在天下未定,內部就已經有分裂的趨勢了,他需要強勢鎮壓下去,所以他殺了劉文靜。


所以,劉文靜被殺,倒不是因為劉文靜和裴寂的矛盾,這只是一個導火索,讓劉文靜口出了怨言。實際上這是李淵和李世民之間矛盾的一次先期爆發,李世民不給劉文靜解釋還好,一解釋就讓李淵覺得有一個以李世民為首的團體對自己不滿。


鳳妖


劉文靜(568年-619年),今陝西武功縣人,唐朝開國功臣。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劉文靜成為宰相。

劉文靜會被李淵下旨殺掉,是因為妒忌好友裴寂。劉文靜因地位不如裴寂而心生不平,每次朝中議論大事,凡是裴寂贊成的,劉文靜一定反對,因此二人之間產生了隔閡。

有一次,劉文靜與兄弟 劉文起飲宴,醉後口出怨言,拔出佩刀,劈砍廳柱,道:“我一定要殺了裴寂。”恰巧家中幾次出現妖怪,劉文起便召來巫師,在夜間披髮銜刀,作法驅除妖孽。這時,劉文靜有個失寵的小妾把此事告訴其兄,上告劉文靜謀反。

李淵派遣裴寂與蕭瑀審訊劉文靜,劉文靜道:“太原起兵時,我是司馬,與長史裴寂地位相當。如今裴寂官居 僕射,而我的官銜與賞賜卻與眾人相同,我東征西討,家屬卻無所庇護,確實有不滿之心。”李淵聽到後,認為劉文靜有謀反之意。

劉淵素來對劉文靜疏遠猜忌,裴寂又趁機道:“劉文靜的才能謀略確實在眾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陰險,忿不顧難,其醜言怪節已經顯露。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若赦免了他,必會留下後患。”李淵聽信裴寂之言,於619年下旨殺死了劉文靜、劉文起,並抄沒了他的家產。


元來大


先說下結論:在公司上班的,就應該討好老闆以及老闆身邊的紅人,否則在以後的日子裡,有你小鞋穿的。

劉文靜可謂死的比較憋屈,在家做了一場法事,就被李淵定義為謀反,哪怕免死金盤都不管用。(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劉文靜三人為太原元謀功臣,“特恕二死”)

事情是這樣子滴:

劉文靜說最近家裡鬧鬼,他弟弟就請來法師做法,仗劍披髮,然後劉文靜一個失寵的小妾看到了,然後就告訴了他哥哥,然後他哥哥就告訴了裴寂,然後裴寂就添油加醋的告訴了李淵,然後李淵不顧大臣反對,不顧兩次免死金牌,然後一刀就把劉文靜咔擦了。

你就說劉文靜冤不冤?

其實不怨,回到第一段的結論,其死的根本原因是得罪了領導,做法事只是一個由頭而已,畢竟這事可大可小。

那劉文靜是怎麼得罪領導的勒?

話說兵變之前,是李世民、劉文靜出謀劃策通過裴寂使得李淵造反,按理說劉文靜比起裴寂的功勞要高,畢竟是他的點子。但是江山打下來之後。在李淵的眼裡就只有裴寂的功勞了。

所以在封官的時候,裴寂是尚書右僕射,而劉文靜就是他的下屬民部尚書。這還得了,所以在以後上朝談事情的時候,經常跟裴寂唱反調。

那麼結果顯而易見,裴寂跟李淵都是劉文靜的上司,裴寂跟老闆又是穿同一條褲子的,你還天天這麼對著幹,一下得罪兩。

所以在皇帝眼中,劉文靜有問題,劉文靜思想道德有問題,劉文靜還那麼有才,所以此人不能留,所以就咔擦了。

所以劉文靜死於自己的才能,因於得罪上司領導。


笑嘗歷史百態


晉陽起兵的造反小分隊,主要有四個人:李淵、李世民、劉文靜、裴寂。在戰爭前期,他們以李淵為利益核心,相互配合,團結一致,克服重重困難,從偏居一隅到最終席捲天下。可以說,李唐的江山是這幾位一起打下來的。

那麼作為元老忠臣的劉文靜,在李唐建國後,卻被李淵毫不猶豫的殺掉,甚至不顧自己兒子李世民的多次求情,是何原因呢?小編認為主要還是劉文靜自己的問題,總結起來就是——自己作死。

作死一:居功自傲

在李淵起兵之初,急需藉助北方突厥的兵力,劉文靜在此時自告奮勇前往突厥,成功借得二千騎兵,為李淵平定西秦薛舉立下了大功。之後,在李唐南征北伐過程中,又多次出謀劃策,帶兵出征,李淵視其為心腹,並稱其為自己的第一副手。

李淵稱帝后,論功行賞,作為元老之一的劉文靜被拜為宰相,甚至還被賜予了免死金牌,可見李淵對劉文靜的器重和感激。

戰功赫赫而不引主上猜忌,功高震主最終能全身而退,這可是一門大學問。而歷史已經給出了我們答案,很多英雄人物別的方面或許可以拿滿分,但這門課卻往往不及格。

很不幸,劉文靜也是其中之一。

他犯了歷朝歷代開國將領都會犯的毛病——居功自傲,不懂得收斂。劉文靜多次在外炫耀自己的功績,認為自己乃是開國第一功臣。瞧不起朝堂上的同事,總是一副頤指氣使的姿態,尤其是和另一位開國元老裴寂之間產生了矛盾,這為他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作死二:不滿現狀

我們看歷史,造反之前往往大家都親如兄弟,畢竟是掉腦袋的事,大家同生共死,幹不好一起玩完。

但一旦造反成功就不一樣了,開始有了君臣之分,有了主次之分。你的功勞決定了你的位置,而你的位置決定了你子子孫孫的位置。這就需要計較計較了,最上面的位置就一個人能坐,但下面站的位置可多的很,憑什麼你總讓我盯著你屁股看。

劉文靜心想:同是元老,最早跟著李淵打天下的人,李世民就不說了,這小子有個好爹,咱比不了。可是你裴寂何德何能站我前面!

劉文靜和裴寂的矛盾日漸加深。

可是很顯然,裴寂要比劉文靜情商高很多,也低調很多。在朝堂上,凡是裴寂提出的,劉文靜一概反對。而反觀裴寂則是默不作聲,暗地裡使壞,但是效果卻很好。

李淵一看,我這開大會呢,你事事跟裴寂對著幹,扯著嗓子亂吼,這工作怎麼開展。

劉文靜的行為讓李淵很不爽,你他孃的罵裴寂腦袋裡都是屎,但我看你更像根棍子!

最終,劉文靜被人告發謀反後,李淵並沒有什麼迴護之心,再加上裴寂終於等到了機會,暗中推波助瀾,李淵趁此機會將劉文靜剷除。

可見,皇上給的免死金牌是這麼個意思:你看,一刀沒殺死你,免死一次了吧,兩刀又沒殺死,又免了一次吧,三刀、四刀……你有幾張牌我就砍你幾次,用完為止。

作死三:身陷皇儲之爭

凡是參與進帝位傳承的都沒有好下場,這是鐵律!人家的家事你跟著摻和啥,費力不討好。

劉文靜是鐵桿的秦王一派,李世民的人。

李唐建國初期,李世民因功封秦王,卻日漸做大,身邊圍了一幫能臣。這導致了李建成的不安,也引起了李淵的不滿。

正好這時候爆發了劉文靜謀反案,李淵也藉此敲打一下秦王,讓其安分守己。畢竟李建成是正牌東宮,李淵不想看到兄弟之間發生內鬥,兒子最多教訓一番,外人可就得拿來儆猴了。

綜上,就是小編認為劉文靜身死的原因,僅代表個人觀點。劉文靜也算是一代能臣,其死也著實讓人惋惜。後來,李世民登基後,為其平反。

我是木子君,一個喜歡歷史和文學的逗逼青年,感興趣的話可以關注,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謝謝!


木子君讀史


劉文靜是大唐開國三元勳之一,高祖曾有詔書說,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劉文靜三人為太原元謀功臣,“特恕二死”(即可以赦免兩次死罪)。不料劉文靜頭一次犯死罪,就被殺死了。在當時很多朝臣都為劉文靜求情,可是李淵卻執意要處死劉文靜,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看看劉文靜究竟犯了什麼罪。

  劉文靜下獄的原因主要是和時任尚書右僕射的裴寂之間的矛盾。有一次,劉文靜在自己的弟弟劉文靜一起喝酒聊天,酒到酣時,就口出怨言,拔出刀來砍柱子,說:“只要我有機會,我一定要殺了裴寂!”那劉文靜和裴寂為什麼有如此深仇大恨呢?

  其實在幾年之前,劉文靜和裴寂曾經是最好的朋友。隋末時劉文靜擔任晉陽縣令,裴寂則是晉陽宮監,兩人經常往來,甚至同吃同住,足稱莫逆。有天晚上,裴寂望見城上烽火,仰天嘆道:“卑賤到了極點,家遭貧窮,又逢戰亂,天下何處是安身之處啊!”劉文靜笑道:“世途如此,時局可知。你我二人彼此投合,何必為卑賤發愁呢?”看得出,裴寂很渴望建功立業,出人頭地,而劉文靜則更加灑脫從容一些。兩個人不同的性格也為後來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後來,在劉文靜的策劃下,李世民通過裴寂勸反了李淵,劉文靜又出使突厥,和突厥交好,為李淵起兵解除了後顧之憂,其功勞遠比裴寂要大。但是在李淵稱帝之後,卻封裴寂為尚書右僕射,劉文靜只被封為下屬的民部尚書。並且,李淵對裴寂的禮遇遠遠超過一個君王對大臣的規格。李淵當著其他大臣的面,感激的對裴寂說:“我能當上皇帝,您出了大力啊!”李淵坐朝時,經常讓裴寂和自己同座,散朝回宮時也常留裴寂臥於內室。李淵對裴寂只稱他“裴監”,不直呼其名,對裴寂所提建議,則“言無不從”。而對劉文靜,李淵則只看成普通大臣,甚至經常借題發揮斥責劉文靜。

  劉文靜自然不滿,於是經常在朝堂上和裴寂對著幹。每當朝廷商議國政,只要裴寂說的觀點,劉文靜一定反駁,兩位曾經的好友,漸漸分道揚鑣。而面對劉文靜的挑釁,裴寂也以牙還牙,經常在李淵面前訴苦,故意誇大劉文靜的行為如何如何惡劣,反對自己其實就是誹謗皇帝李淵等等。一開始,李淵還力求在兩人之間尋找平衡,希望能夠化解兩人之間的恩怨,可漸漸的,李淵的天平就傾向於裴寂,對劉文靜也漸漸不滿起來。

  同是故人,同樣很有才幹,李淵為何厚此薄彼?

  因為裴寂能投其所好,讓李淵充分感受到一位老友對自己的關心愛護。裴寂和劉文靜雖然都是李淵的故人,可是交情並非等同。李淵和裴寂相識已久,兩人在太原時期就經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下棋賭博等等。而後來之所以李淵肯起兵,也源於裴寂用晉陽宮宮女為誘餌,逼迫李淵起兵。李淵本安於現狀,不敢奢望奪取天下,而裴寂說,現在天下大亂,太原城外就是戰場,這時候再講究什麼臣節,也難保性命,若是舉旗造反,不但能夠免除禍患,還能夠成就大功。

  雖然定下計策的是劉文靜和李世民,可是在李淵眼中,真正讓自己走上帝王之路的功臣,卻是裴寂!

  而在之後的很多時候,裴寂都能站在李淵的立場上陳訴問題,成為李淵最為信任的心腹。

  劉文靜下獄的直接原因是家中幾次鬧鬼,他弟弟就請了巫師來家中,晚上披髮仗劍,作法驅邪。恰巧劉文靜有個愛妾失寵,就把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看到妹妹反正在劉家已經沒有什麼出路,裴寂平常也和他走的比較近。於是就上書狀告劉文靜意圖謀反。李淵聞訊大怒,立刻將劉文靜下獄,並且派裴寂和蕭瑀去主審劉文靜的案件。兩人本就矛盾重重,劉文靜更多次揚言要殺死裴寂,裴寂也絕非什麼寬容大度的君子,這下劉文靜還能有什麼好呢?

在當時,負責主審的另一位官員蕭瑀認為劉文靜謀反證據不足,秦王李世民也一再上書,說,劉文靜在義旗初起之時,就先定非常之策,事成之後才告知裴寂。但等到平定京師,二人地位和待遇卻十分懸殊。李世民認為,劉文靜只有不滿情緒,絕對沒有謀反之心,極力想保全劉文靜。可李世民沒有想到,正是因為他這番話,加速了劉文靜的死亡,讓李淵鐵下心來殺死劉文靜。

  為什麼呢?仔細品味李世民提出的兩個理由,其實都是在指責其父李淵!李淵以為自己能夠稱帝,裴寂功勞最大,而李世民則認為劉文靜功勞最大,裴寂不過是因人成事罷了,這不就是指責李淵沒有識人之明?而在李淵稱帝之後,兩人官位懸殊,導致劉文靜心中有怨恨,這不就是說;李淵賞罰不公?

  而且,作為兒子,作為臣子,作為精通權謀之術的李世民,竟然給父親上了一道這樣強勢指責的奏摺,無異於是一再強調父親的錯誤,只會讓防範劉文靜的父親更加火上澆油,必定會殺之而後快。其實,李世民和劉文靜的關係早就今非昔比。在平定長安之前,劉文靜確實和李世民走的比較近,可是,在平定長安之後,劉文靜自持功高,和李世民又是故交,並無臣服李世民之意。而等到多年之後,李世民羽翼已成,帳下如 房玄齡、杜如晦等謀臣眾多,秦王府已經沒有多餘的位置來供養這位昔日的友人,今天的功臣了。

  而在李淵稱帝之後,和自己兒子秦王李世民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微妙。

  誰都知道大唐的天下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太原起兵是李世民主謀,劉文靜輔佐,是二人一手操辦,李淵只不過是走走過場罷了。而在之後大敗屈突通,奪取長安,以至於李淵稱帝之後消滅西秦王薛舉,剿滅王世充等等,李世民都是親臨一線,指揮作戰。可以說,大唐最優秀的將領不是李靖,不是徐茂公,而是李世民!而李淵本在太原起兵之時,就已經承諾立李世民為太子,可之後同樣違背諾言立李建成為太子,並且一直到最後,李淵也沒有更改自己的這個決定。為什麼呢?因為李世民不知不覺已經成為李淵最大的政治敵人,李淵要攜手李建成,共同對抗李世民。

  而劉文靜正是李世民集團前期最重要的謀士。裴寂向李淵說,劉文靜的才能謀略確實在眾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陰險,在此時,他就經常發牢騷,說怪話,難保以後不會真的造反。何況現在天下沒有平定,外面還有強敵,現在要是赦免他,一定會成為日後的禍患!裴寂這番話深深打動了李淵!

  無論劉文靜有沒有造反的行為,甚至就算是劉文靜連造反的心思都沒有,劉文靜都絕不可留!此人越是精明,越是有才幹,越是要及早剷除。所以,李淵寧可讓萬民說自己背信棄義,也要殺死劉文靜。不問是非,只重厲害,從來都是歷史的規律。


一個是木頭一個是馬尾


簡單地說,劉文靜死於女子與小人之手。

進一步說,劉文靜被殺,內部因素是他自己修養不夠,被嫉妒衝昏了頭腦;外部因素是遇上了告密、讒言與猜忌。

劉文靜當初看好李世民,並暗中幫助他招募兵馬;隨後又與李世民合力推動裴寂去勸說李淵起事。在李唐起兵造反這件事上,劉文靜其實居功至偉。


裴寂,時任晉陽宮監,曾經與劉文靜住在一起,兩人關係算是很親密。同時,裴寂與李淵是老朋友了,關係很鐵,否則也不會趁隋煬帝楊廣不在的時候,讓李淵進宮去與楊廣的后妃玩耍。

(早年的劉文靜與李淵)

劉文靜與李世民自認為無法勸得動李淵,於是就讓裴寂去說。劉文靜知道裴寂貪財,就引見裴寂和李世民結交。李世民出錢,安排一個人天天跟裴寂賭錢,而且都是輸給裴寂。裴寂就非常高興了,每天與李世民混在一起,熟悉之後,李世民才把自己的意圖告訴裴寂,裴寂許諾勸說李淵。後來事情就定下了。準備起事過程中因為消息洩露,劉文靜還救過李淵的命。


再往後,李唐實力日漸增強,地盤擴大。李淵也逐漸給大家加官進爵。

但是問題來了。

劉文靜自認為自己的才智謀略與功勳要比裴寂高,雖然兩人同樣是公爵的爵位,但是劉文靜官職卻比裴寂低。劉文靜因此心中憤恨不平。有了這個執念,低情商低智商的舉動就屢屢發作。

具體表現之一:為了反對而反對,忘了做事。每當在朝堂議政時,裴寂贊同的,劉文靜必定反對;還經常欺凌羞辱裴寂,二人關係因此就不再和諧了。

具體表現之二:牢騷太盛。劉文靜愛喝酒,一次與弟弟劉文起一起喝酒,喝酒多了不禁發怨氣,竟然還拔刀砍柱子,發狠說道:“應當砍了裴寂的腦袋!”

禍不單行,此時他家裡多次出現怪異的現象,他弟弟劉文起召來巫師在星光下披散著頭髮、口中銜著刀來避邪。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劉文靜有位侍妾不受寵,於是她讓她的哥哥上告劉文靜要謀反。

(裴寂)

這下事情大了。

李淵因為劉文靜是太原起兵時共同舉事的部下,就比較慎重地派裴寂、蕭瑀審查此事,劉文靜就說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大意就是:太原起兵時我與裴寂職位相當,現在我覺得自己才能貢獻不比裴寂低,但是我職位卻比他低、所得賞賜比他少多了、老母在京師也得不到好好照顧,因此有點不滿;都是酒後的怨言。

從上面劉文靜的話中,看不到反叛的意思,但是李淵竟然對群臣說,“聽劉文靜這番話,顯然是要謀反。”不知道李淵是怎麼得出這個判斷的。

負責審查的李綱、蕭瑀都說明劉文靜沒有謀反,時任秦王的李世民也一再替他求情。但是,所有的這些都架不住裴寂的一番話。裴寂對李淵說說:“劉文靜的才智謀略在眾人之上,加上性情粗疏險惡,如今天下未定,留著他必定是後患。”這個意思很明確了:劉文靜有才能,卻對李唐不滿,萬一投奔其他割據的群雄,於李唐是大大的禍患。

這下劉文靜死定了。雖然史書說李淵猶豫了很久,但最終還是採納了裴寂的意見,劉文靜與劉文起兄弟都被處死。

劉文靜之死的最後決策人李淵責任也不小。裴寂評價劉文靜的才智謀略在眾人之上,可是,李淵給他的官職和封賞卻不是最好。李淵處事不公正是劉文靜心懷不滿的來源。由此可見,李淵的確缺乏知人善任的能力,後來李建成與李世民奪位也就可以推測其根源也在於李淵糊塗。進一步推知,史書所載李世民推動李唐起事、平定李唐大半個天下,應該屬實。


(李淵)

至此,可以總結一下:

劉文靜因為心胸格局太小,嫉妒貪婪之心發作,無法約束自己的言行,導致惹禍上身。自身修養與境界太低、小妾的告發、裴寂的讒言、李淵的不公和猜疑,最終導致劉文靜被殺。

劉文靜臨刑時長嘆:“高鳥盡,良弓藏。’此言不虛啊!”又有何用?可嘆啊!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