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博爾赫斯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最傳奇的作家之一,不僅是因為他失明的雙目,更在於沒有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他影響了後來一大批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這其中就有中國作家莫言。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博爾赫斯

半個多世紀以來博爾赫斯為整整一代的作家開闢了新道路,他被譽為“作家們的作家”,他的作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傳入中國的時候,一下子就掀起了“博爾赫斯熱”。他在上個世紀被公認顛覆了世界上的小說,因為他那謎一般的觀念與結構

博爾赫斯被稱為“作家中的考古學家”,因為他的博學。甚至連寫下大名鼎鼎《玫瑰的名字》的博學強記的翁貝託·艾柯也對他推崇備至。這個作家最大的兩個特點——一是博學,二是失明,這兩點影響了博爾赫斯的創作,在推崇意識流或小說結構的當代文學中,如果一個人沒有讀過博爾赫斯,就好比史家沒有看過《史記》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博爾赫斯

失明的博爾赫斯在自己的宇宙裡思考,與傳統的文學不同,博爾赫斯的小說與一般的創作大相徑庭,第一他不寫長篇小說,第二,他不講正常的故事。在他的短篇小說中,要麼是構造一個難以理解的結構,要麼是探討一個“玄之又玄”的哲學問題。後者有備受稱譽的小說《阿萊夫》,而前者就包括後現代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小徑分叉的花園》。

寓言式奇幻文學大師卡爾維諾曾經用三個字來評價《小徑分叉的花園》,他說它是“超越性”的小說。因為這篇小說用觀念顛覆了文學創作。

偵探小說的外衣

博爾赫斯曾明確的指出《小徑分叉的花園》是偵探小說,讀者可以這樣理解,但卻永遠無法把它當真。因為它雖然講述了一個簡單不過的故事,但所有人都能明顯的感覺到這篇小說要探討的東西不是小說情節本身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小徑分叉的花園》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它由開頭的一段話和之後的證詞組成:一戰期間,為德國人進行間諜活動的青島大學教授餘準,在同伴被殺、自己被追捕的情況下,為了傳出情報而殺死一位名為艾伯特的漢學家的故事。而故事的謎底,就是要轟炸的城市名為“艾伯特”,和那個被殺死的漢學家的名字相同。

故事非常簡單,但故事讀起來卻讓人不知所措,

一是因為小說中毫無來由的各種巧合,二是因為間諜餘準和漢學家艾伯特關於“小徑分叉的花園”的討論。這兩點給人這樣一個印象——簡單離奇的情節和與情節毫不相關的探討。我們不禁要問,作家的重心在哪裡?他到底要幹什麼?

小徑分叉的花園

小說的大部分都在討論“小徑分叉的花園”這個看似毫無道理的“概念”。首先什麼是“小徑分叉的花園”?,這篇小說最讓人不解就是這個概念,而它也正是打開這部《小徑分叉的花園》的鑰匙。

謎底開始揭露是在餘準見到艾伯特時的一段沒有邏輯的對話:

“看來彭熙情意眷眷,不讓我寂寞。您準也是想參觀花園吧?”

“花園?”

“小徑分叉的花園。”

我心潮澎湃,難以理解地說:

“那是我曾祖彭冣的花園。”

“您的曾祖?您德高望重的曾祖?請進,請進。”

這段對話給人一個印象,好像這一切都是刻意安排的。這一點非常重要。

餘準的曾祖彭冣做過雲南的總督,他琴棋書畫、詩詞典詁、天文占星樣樣精通,但是他卻突然辭官拋棄了他的一切,他夢想著寫一部比《紅樓夢》人物還要多的小說,建造一座誰也走不出去的迷宮,但是十三年後他被人刺殺了。故事講到這裡,我們一是讚歎博爾赫斯的博學,他從來沒有來過中國,但是他卻用中國的人物來寫作;二是我們更加懷疑餘準和艾伯特的相遇是不是早有預謀,為什麼會這麼巧合?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博爾赫斯

艾伯特是漢學家,他甚至做過天津的傳教士,更神奇的是他對一個叫彭冣的人很感興趣,而彭冣所寫小說的手稿就是後來他搶救回來的。

於是小說與迷宮開始出現了。

沒有人見過彭冣所建造的迷宮,而彭冣所寫的小說更是毫無道理,為什麼?因為在彭冣的小說中“主人公在第三回死了,在第四回又活了過來。”於是艾伯特用一封彭冣的信揭開了“小徑分叉的花園”的謎底。彭冣的信用蠅頭小楷寫下了這麼幾個字:

我將小徑分叉的花園留給諸若干後世(並非所有後世)。

於是博爾赫斯用艾伯特的身份解釋了“小徑分叉的花園”。那座無人能走出的迷宮就是彭冣所寫的那本小說,而解開這個謎底的關鍵就是“留給諸若干後世”。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彭冣的小說就是他要建造的迷宮

這使得艾伯特明白了彭冣所說的迷宮,不是空間上的迷宮,而是時間上的迷宮。就像是一個時刻在一個時間點開始分裂成幾條線,幾條時間線同時進行。換句話說,一個正常的小說,即使主人公面臨不同的選擇,主人公應該選擇其中一條,按一條時間線進行下去。而彭冣的小說選擇了所有可能性,並同時進行下去。

比如說,方君有個秘密;一個陌生人找上門來;方君決定殺掉他。很自然,有幾個可能的結局:方君能殺死不速之客,可能被他殺死,兩人可能都安然無恙,也可能同歸於盡,等等。而在彭冣的小說裡,各種結局都有;每一個結局是另一些分岔的起點。有時候,迷宮的小徑匯合了。

比如說,你在看這篇文章,在現實中你我不相識,而在某一個可能的過去,你又是我的朋友。這有些像平行宇宙的概念,但是他們之間會有交集,也就是各種可能性。

所以這就是“小徑分叉的花園”的概念,但是這個概念與情節有什麼關係呢?它真的與情節無關嗎?

無法走出去的迷宮

在很早的時候作家們就在尋找一些方法,能不能寫出一本永遠無法結束的小說?換句話說就是製造一個迷宮!很多經典著作都做了嘗試,如果大家注意的話。

在小說《堂吉訶德》第二部中,有一個非常令人不解的情節,故事中的堂吉訶德在看一本書,

而那本書恰恰就是上一部的《堂吉訶德》無獨有偶,在莎士比亞的戲劇《哈莫雷特》中哈莫雷特曾經看過一部戲劇,而那出戏劇的內容與《哈莫雷特》這個戲劇本身的情節一模一樣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堂吉訶德》的作者塞萬提斯

《小徑分叉的花園》中兩人的對話提到了在《一千零一夜》

正中間那一夜,山魯佐德王后開始一字不差地敘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而她所說的故事與《一千零一夜》一模一樣。

為什麼要提這些例子?因為這些例子是理解《小徑分叉的花園》的關鍵。博爾赫斯敏銳地抓住了前輩作家中這些匪夷所思的細節,並用於自己的創作。這就是“小徑分叉的花園”所提出的理論——主人公選擇了所有的可能性。這樣一來就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後世,許多不同的時間,衍生不已,枝葉紛披。並且在某個時間點這些可能性會發生交匯。於是這樣一部小說就成了永遠無法走出的迷宮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也創建了迷宮,這個迷宮就是《小徑分叉的花園》這部小說本身。

而解開謎底的鑰匙,就在小說的結尾、餘準的供詞的最後幾句話。

昨天他們進行轟炸,我是在報上看到的。報上還有一條消息說著名漢學家斯蒂芬·艾伯特被一個名叫餘準的陌生人暗殺身死。

這個細節非常容易被忽略,這個在結尾解釋餘準暗殺細節的表述看似沒什麼問題,很多對《小徑分叉的花園》的解釋也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他們都同意餘準殺了艾伯特傳出了消息。

但是這個報道是和轟炸艾伯特這個地方一同上報紙的。

也就是說在轟炸前,不可能有德國人得到艾伯特被暗殺的消息,因為轟炸後,刺殺的消息才和被轟炸的消息一同上了報紙。

所以全書最大的疑點是在結尾出現了,而且是作為“小徑分叉的花園”的鑰匙出現。

這部小說就是這個迷宮本身

餘準並沒有將他的情報傳出去,而艾伯特這個地方確實被德國轟炸了。為什麼?

我們追溯此前的細節。第一個,馬登前去追殺洩露身份的餘準,正好晚了一步,餘準逃掉了。第二個細節,餘準在一個不知道站名的地方下車,隨即就有小孩子告訴他,這裡是阿什格羅夫,並有瞭如下這段對話:

有一個小孩問我:“您是不是要去斯蒂芬·艾伯特博士的家?”另一個小孩也不等我回答,說道:“他家離這兒很遠,不過您走左邊那條路,每逢交叉路口就往左拐,不會找不到的。”

還有允准與艾伯特第一次見面時的對話。這些絲毫不加解釋的、毫無邏輯的細節,其實在餘準與艾伯特關於“小徑分叉的花園”的討論中就已經做了回答。

這部小說就是“小徑分叉的花園”,它本身就是各種可能性的集合體。

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的看似毫無道理的安排,因為在其他可能性中,這些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於是在另一種可能性下,餘準沒有沒識破,他將情報傳了出去,並且德軍轟炸艾伯特的消息與這個故事中餘準刺殺艾伯特的故事有了交集。

這就是小說觀念的顛覆,博爾赫斯在做一場關於不可知論的冒險。

在餘準與艾伯特討論時,博爾赫斯其實已經通過一段描寫對自己的目的做了暗示:

我又感到剛才說過的躁動。我覺得房屋四周潮溼的花園充斥著無數看不見的人。那些人是艾伯特和我,隱藏在時間的其他維度之中,忙忙碌碌,形形色色。

我們回到小說的開始,這是博爾赫斯用自己話在做“分叉”

,他說在一本名為《歐洲戰爭史》的書中有過記載,十三個英國師對某條防線的進攻推遲了,原因是因為那天的滂沱大雨。接下來就是博爾赫斯開始引用餘準的證言,來做另一種解釋。

其實不是解釋,而是“小徑分叉的花園”從這本書一開始,從博爾赫斯本人的話中就已經開始在幾種可能性中分岔了。

這就是博爾赫斯謎一般的結構。

文學的顛覆

博爾赫斯早年深受柏拉圖、叔本華等人的影響,甚至對不可知論、宿命論都有很多研究,所以在《小徑分叉的花園》中他還專門用彭冣與叔本華對比,來說明“小徑分叉的花園”的概念,這是一種與叔本華相反的思想——時間沒有同一性與絕對性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早年的博爾赫斯受到很多哲學家的影響

目盲、對哲學的研究、博學,使他非常容易對空間與時間、幻想與真實做出思考,所以他總在用象徵和神秘暗示的手法來連接如幻想與真實間的通道。

從而博爾赫斯顛覆了整個二十世紀文學,他所做的是一種虛構的藝術,他的小說幾乎不成長於現實,所以他的創作觀念與生俱來、與眾不同。

他的小說的這種特點在《小徑分叉的花園》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那就是將一種形而上學的哲學思考帶入小說,無論是從小說結構還是觀念主旨入手。而這樣也使得《小徑分叉的花園》成為了真正的迷宮——時間的分岔與循環。

他所在的時代本身就是一個顛覆的時代,那個時期各種奠定現代小說創作基調的大師橫空出世。比如有同樣思想的、寫下《尤利西斯》的後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的喬伊斯,他那部號稱“評論家三百年也不可能看懂”的《芬尼根守靈夜》的第一句是“寫在最後一頁上”,而在全書的最後一句是“寫在第一頁上”。

在過去的某個時間,莎士比亞與塞萬提斯也做了同樣性質的嘗試,即上文所提到的兩個例子。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後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的喬伊斯

而博爾赫斯的一生致力於這種文學觀念與結構的迷宮的構造中。

結語

有種說法,正是因為有了博爾赫斯,拉美文學才贏來了國際聲譽。有人說,博爾赫斯是少數的、諾貝爾文學獎配不上的作家。

他模糊時間、虛構空間的創作其實是為了尋找另外的可能,另一種文學的深度,其他使讀者思考世界的角度。

他們那一代人都致力於將文學從傳統的“講故事”的桎梏中解救出來,博爾赫斯的探索無疑是最為成功、影響力最大的嘗試。


《小徑分叉的花園》:博爾赫斯的冒險,一個沒有出口的迷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