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大伊萬在每週日的歷史系列文章,目的是帶領大家系統的認識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彌補我們歷史課本上缺失的或者沒講清楚的內容,避免廣大讀者被網絡上不負責任的扭曲言論所帶偏。本專欄走系列化的路線,中間也會根據讀者評論留言,寫一些其他歷史話題。今天我們繼續“怎樣看待清帝國”系列文章。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在上週的文章中,我們用一定的篇幅向大家講述了後金諸申族群的淵源,闡明瞭女真、諸申多部在古代中國國家體系裡的重要地位,也初步向大家說明了明、清戰爭作為封建時代爭奪統治權柄的王朝戰爭,與近代民族國家建立之後發生的“殖民與反殖民、侵略與反侵略”戰爭的區別。當然,評論區還有些人沒有認真讀文章,就根據思維定勢開始評論了,對此大伊萬不禁要問:學點歷史唯物主義就那麼難?

後金進佔遼瀋地區後的形勢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不過不要緊,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從歷史的角度闡明瞭後金政權與女真族群應當屬於古代中國國家體系中的“外藩羈縻”,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來換個思路,從現實角度出發來分析明帝國與後金之間戰爭的性質。話不多說,下面開始文章。

努爾哈赤是明朝冊封的羈縻官員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曾說過明帝國在建政之初即著手加強對東北地區的控制,主要的措施則是分別於洪武八年、洪武二十年、永樂九年設立的遼東都司、大寧都司和奴兒干都司,在東北地區部署明軍武裝力量,負責彈壓本地的女真部族。而在這期間,努爾哈赤的祖先、元帝國冊封的萬戶猛哥帖木兒正因不堪忍受更北方的兀狄哈人攻擊,不得不向明帝國求救,於洪武十五年遷到目前位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東北部的咸鏡北道一帶定居。

位於今黑龍江省依蘭縣的猛哥帖木兒塑像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值得一提的是,猛哥帖木兒當時定居的地方在理論上並不屬於朝鮮李氏王朝的管轄區域,而應該屬於明帝國遼東都司鐵嶺衛轄地。後來由於明太祖朱元璋交好李朝,將咸鏡北道一帶地區交給了李朝統轄,才變成了朝鮮李朝的實際控制區。伴隨著鐵嶺衛的內遷,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現在的東北地區多了一個叫“鐵嶺”的“大城市”,二是猛哥帖木兒成功地抱上了明帝國的大腿,並在永樂三年赴南京覲見明成祖朱棣。當時朱棣十分高興,“賜印信,銀花金帶”,最關鍵的一點是,“授猛哥帖木兒建州左衛都指揮使職”,女真酋長變成了正兒八經明帝國的羈縻官員,自此走上人生巔峰。

明朝授予的“世襲建州左衛指揮使”銀牌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應該說,猛哥帖木兒的這個都指揮使當的還是比較稱職的,永樂二十年朱棣的三次“永樂掃北”中,猛哥帖木兒均派出女真軍協同參戰,作戰十分勇猛,隨後又與屢屢犯邊的兀良哈蒙古交戰,也算是保固了明帝國東北邊疆的安全,由於猛哥帖木兒功勳卓著,此後又被明帝國加封“右都督僉事”,一直到宣德八年(1432年)與兀狄哈野人的作戰中陣亡為止;猛哥帖木兒死後,其子董山襲職,但因與明帝國經濟糾紛屢次犯邊劫掠而慘遭“成化犁庭”,建州左衛幾乎被明軍“絕其種類”,董山也被明軍擒斬;董山死後,建州左衛與明帝國的關係長期處於不好不壞的狀態,經脫羅、錫寶齊篇古、福滿等幾位首領,最後傳到了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的手裡面。

位於今遼寧省新賓縣赫圖阿拉城舊址中的努爾哈赤出生地復原民居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在當時的女真貴族看來,從覺昌安到其子塔克世,再到塔克世其子努爾哈赤,都是典型的“能當大明的狗就是最大的榮幸啊”(笑):咱們先說覺昌安,此人身為建州左衛指揮使,給明軍李成梁部帶路攻擊自己的兒女親家、反叛的建州衛指揮使王杲,後使王杲兵敗被俘,並於萬曆三年(1575年)被“寸磔”於北京。覺昌安則因帶路有功,被加封建州左衛都督,其子塔克世承襲建州左衛指揮使;再說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從十五歲起(萬曆二年,1574年)就跟隨明遼東總兵李成梁,由於作戰勇猛,“每戰必先登,屢立功”,成為李成梁十分厚愛的一名部下,甚至到了情同父子的境地。

位於今遼寧省新賓縣的清永陵,埋葬著努爾哈赤的四位直系祖先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本來,覺昌安、塔克世、努爾哈赤祖孫三代為大明效忠,這事情也挺好,但隨後情況突變:萬曆十一年春,明遼東總兵李成梁以所謂的“阿臺未擒,終為禍本”為由,率部隊攻打王杲之子阿臺為城主的古勒寨。我們前面提到,覺昌安與王杲本就是兒女親家,覺昌安救自己的孫女心切,於是自願和塔克世一起進城勸阿臺投降。可這邊覺昌安跟阿臺還沒有談妥,那邊明軍已經開始攻城,破城之後,李成梁“縱兵屠戮”,將全城男女老幼幾乎殺盡,進城勸降的覺昌安和塔克世二人也被明軍殺死。事後努爾哈赤責問明帝國官員:“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汝何為辭?”

明朝賜予努爾哈赤的“龍虎將軍劍”,是典型的明朝樣式的寶劍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明帝國方面無言以對,最後只能對努爾哈赤解釋說是“誤殺”,並給予努爾哈赤“敕書二十道,馬二十匹”作為補償,而努爾哈赤儘管在其後依然對明帝國保持恭順的態度,並從萬曆十一年(1583年)到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先後八次進京朝貢,還在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因“保塞有功”被明廷加封為龍虎將軍,成為了朝廷的正二品高級武官。但復仇的種子已經在努爾哈赤的心裡種下,在從其承襲建州左衛都督開始,就在錯綜複雜的遼東局勢裡縱橫捭闔,開始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鬥,一直到1616年正式以“七大恨”起兵反明為止。

那明清戰爭的性質是啥?

我們在瞭解上述事實後,就會明白,努爾哈赤本人其祖先,都是不折不扣的、由明帝國中央政府冊封的羈縻官員。而且僅和名義上冊封的烏斯藏(西藏)各部不同,有明一代,努爾哈赤等人領銜的女真各部儘管與明帝國時有齟齬,但總體上還是受明帝國冊封、受明遼東各總兵轄制、對明帝國的關係維持表面穩定的。說句不過分的話,建州女真與明帝國的關係,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傳統的“外藩”、“羈縻”的範疇,有了一部分“內臣”的特徵,在古代中國國家體系裡屬於級別相當高的組成部分了。努爾哈赤在之後自稱“為明世代守邊”、“看守九百五十里邊疆”是基本的事實。

努爾哈赤所穿的盔甲,是典型的明代晚期遼東明軍的盔甲風格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明白,努爾哈赤在1616年建立的後金政權,就是一個明朝的地方少數民族首領在實力強大之後從明朝分離出來建立的割據政權。同時,和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的是,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國,並非是一個純粹的女真人的國家。建州左衛的女真人長期通過撫順馬市與遼東漢人來往交流,在經濟、文化上受到漢人的深刻影響。努爾哈赤在主政建州左衛期間,特別重視吸引掌握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有較高文化水平的漢人為他服務。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建立的啟運書院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在當時,由於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十分腐敗,尤其是萬曆帝派出的“稅監”——宦官高淮在遼東橫徵暴斂,把遼東搞得民不聊生,使遼東百姓發出“生於遼不如走於胡”的感慨,大批漢人主動投奔到努爾哈赤治下。正是在大批投奔過來的漢人百姓幫助下,努爾哈赤讓過去不能製作鐵器的建州左衛具備了冶鐵、制鐵器的能力,從而實力大增。

1619年,後金大敗明軍的薩爾滸之戰

明朝官員努爾哈赤為何以“七大恨”起兵反明?應怎樣看待明清戰爭

瞭解了以上這些歷史事實,我們就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明與後金(清)之間的戰爭從本質上而言,是明帝國內部的一個地方勢力反抗中央政權的戰爭。不能因為後金(清)統治者的少數民族身份,就把這場戰爭定性為漢族與女真族之間的所謂“民族戰爭”。更不能不顧歷史事實和基本邏輯,把這場戰爭和二十世紀的日本侵華戰爭相提並論。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是一個主權國家侵略另一個主權國家的戰爭。非要把兩者混為一談的人,我只能說,不是蠢就是壞了。

參考文獻:

《明史》、《清史稿》、《明實錄》、《朝鮮李朝實錄》、《三朝遼事實錄》、《山中聞見錄》、《柵中目錄》、《東夷考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