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自打記事時起,記得每年大年初一一大早,村西的陳氏大宗祠(也叫大宗堂)就響起了陣陣鑼鼓聲。不一會,一群孩童歡呼雀躍地簇擁著大人們熱熱鬧鬧敲鑼打鼓,舞著獅子,漸次來到村中土地社壇、石敢當、牛黃社以及村中祠堂、永福書院、烈士故居等一一進行拜謁,之後就挨家挨戶進行採青拜年。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獅子所採的青,就是主人將兩棵連頭的生財、一包香菸和一個利是綁在一起,掛在自家門頭上。生菜諧音生財,利是也有利事的含義,因此採青也帶有祈求新一年和氣生財,事事順利的意蘊,而採青則分為採青、醉青和回青。

瑞獅臨門,在門前來回舞動數回後,仔細端詳下門頭掛著的青,忽然一躍而起,把青一口吞掉,謂之採青。採了青後,獅子匍匐在地上,似乎在慢慢地享用,謂之醉青(也叫碎青)。不一會,獅子站立起來,把口中的生菜分別吐向左右,之後再吐進主人家中,謂之回青,然後連拜三個謁,向主人家恭賀新禧。

每當採完青後,主人都會燃放鞭炮,而孩童們就在鞭炮將盡未盡時,衝進煙霧中去撿那些未爆的炮竹,好在春節期間增加些玩樂。

村子不大,但舞獅子的人們卻十分認真,經過沒有住人的老祖屋、閒屋,都會認認真真的連拜三個謁,一點也不馬虎。就這樣,全村採青結束,已是夜幕降臨。大傢伙都趕緊回家吃飯,因為晚上要在大禾地上舞圓臺呢。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晚飯過後,鄉親們紛紛聚集到大禾地上,間雜有些外村鄉里,或坐或站,圍成了一個大圈。

地堂正中擺著用凳子和八仙桌壘成的樓臺,地上擺放著鑼鼓與獅子,旁邊排放著刀槍劍戟和棍、耙、關刀、木凳等武術兵器。圈中的叔伯兄弟們個個腰扎紅綢帶,精神抖擻,英氣滿滿。

孩童們圍在鑼鼓旁,觀看師傅們敲鑼打鼓。當廣佳大叔打鼓時,只見他時而將鼓槌高高拋起,快速接住後鼓槌落在鼓面上,鼓點居然一點也沒錯,時而雙手交錯地打,看得我們眼花繚亂,不由自主地拍起掌來,連聲叫好。這時,頭髮蓬鬆、身材瘦削的池福叔也接過了鼓槌打了起來,只見他前傾著身子,彷彿用盡了全身力氣,鼓聲激昂悠揚,神采飛揚,與平常我們習慣了他的那副不修邊幅、吊兒郎當的模樣判若兩人。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這時,不經意間已經聚集了裡三層、外三層的鄉親們,大家七嘴八舌地說,今晚有好戲看咯,一會獅子要上樓臺、過三山啦。

終於,千呼萬喚的舞圓臺開始了。在悠揚的鑼鼓聲中,只見獅子從睡夢中醒來,伸了幾個懶腰,東張西望,接著開始了洗漱。之後在手執一把半爛大葵扇、歪帶著破帽的大頭佛引導下,慢慢開始踱步。在大頭佛插科打諢式的引導下,獅子邁著麒麟步,時而不緊不慢,漫不經心,時而急追大頭佛作勢欲咬,大傢伙見狀鬨堂大笑。

近得樓臺,獅子繞著樓臺走了三圈,轉身欲走,這時大頭佛極盡其能事,連哄帶推,總算將獅子拱上了樓臺。

初上樓臺,獅子似半夢半醒般一步一驚心,戰戰兢兢,腳步踉蹌,在樓臺邊角還滑了下來,大頭佛見狀作出了嬉笑、不屑狀,引來了陣陣歡笑。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這時,鑼鼓急停,轉而昂揚、鏗鏘,只見獅頭高舉,作發奮振作狀,威風凜凜,步履穩健,嗖的一聲跳上了樓臺。

上得樓臺,獅子隨著鼓點,來回巡獵,時而高昂,時而低張,騰挪迅猛,動作剛勁,如此來回數趟,後來似發覺遠處有獵物,於是幾個飛躍,跳過了三重階梯,將綁在凳下的青手到擒來。

這時,獅子似乎並不急於吞掉手中獵物,只是不停的把玩。旁邊的大頭佛幾次想來搶青和偷青,都被獅子作勢推開,並張口欲咬,大頭佛見狀無奈,意興索然,退到一邊,與圍坐地上的孩童們玩耍了起來。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如此這般過後,獅子終於完成了採青,從樓臺上一躍而下,在昂揚的鑼鼓聲中巡行一週,向四方各拜一謁,最終完成了上樓臺、過三山的表演。這時,場上歡聲雷動。

稍事休息後,壓軸的武術表演開始了。在鏗鏘的鑼鼓聲中,最年長的水旺四公率先出場,演練了傳統的大羅漢拳,儘管動作平緩,但一招一式孔武剛勁,盡顯老師傅的深厚功力;接著輝五公演練了谷耙,演到性起,一把谷耙舞起,密不透風;日友二叔表演功力拳,哼哈發聲,聲震當場;月德三叔表演匕首技法,迅猛快捷,寒光閃閃;花三叔表演橋凳,上下翻飛,令人目不暇接;振寶大哥演練了散手擒拿,短橋寸打,虎虎生風;而我父親也表演了一手蔡陽刀法,所模仿的騎馬與拖刀法,也是大開大合,惟妙惟肖。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尤其難忘的是池七伯表演開口拳時,孩童們隨著他的一招一式,齊聲和應:烏龍擺尾,鴨仔上灘、翻花撲翼,大人們見狀都合不攏嘴。

就這樣,叔伯兄弟們輪番上場表演,紛紛演練了自己的拿手好戲,或單人表演,或雙人合練,或一對二,或一對三,就這樣將所有的武術兵器都演練了一番後,再重新打了一輪獅鼓,舞圓臺的活動方才結束。

這時,已經快到晚上11點了,一串大鞭炮響盡後,人們逐漸散去。在空氣中瀰漫著的火藥味中,我們一班小屁孩意猶未盡,纏著大人們要他們教教那一招半式。

多年後,我們當年的一班小屁孩已經早生華髮了,茶餘飯後講起當年村中的舞圓臺往事,還是眉飛色舞,手舞足蹈,津津有味。

春節期間,村中獅隊有時還會應周邊村莊及墟鎮的邀請,上門去採青,一般持續到元宵節。之後,便將獅子和鑼鼓等放進一個竹編的大籮筐裡,吊放在大宗堂的屋簷下,等到再有演出時,再拿下來。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那時,有些淘氣孩童調皮搗蛋不聽話,家中大人往往衝口而出,再這樣不聽話,就放去大宗堂陪那獅子過夜。這時,小屁孩便大氣也不敢出,孩童們對獅子的敬畏之心可見一斑。

再後來,在大人們口中知道,許多年前村中堂口統稱“金華堂”,所使用的獅子、鑼鼓等均書“金華堂國術研究社”字樣。

清末民初,鄉下兵匪橫行,強盜土匪流竄搶劫,打家劫舍、擄掠男女,百姓多罹其禍,苦不堪言。

為保一方平安,村中三姓父老集資修建炮樓,一來提供給村中壯丁守夜值更,防備盜賊;二來當有土匪流寇前來劫掠時,村中百姓可進炮樓躲避。當有土匪前來搶掠時,村中義勇就在炮樓頂上敲打銅鑼,告知村民,也讓外村鄉親守望相助,互相救應。

當年村中前輩勇武剽悍,習武風氣甚盛,武林高手不少,所習流派為南派俠家拳,到我父親這代已經是第四代了。很多年輕人農閒之時,除了勤於習武外,還積極參加村中義勇隊,巡查村落,維護治安,還輪流在炮樓守夜值更。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革命烈士陳劍夫少年時代就在村中跟著前輩們習武強身,練就了一身好武藝。1906年他讀完書塾後,繼續在家務農,參加了村中義勇隊,值守炮樓,直至1911年前往香港謀生。

父老們說,過去因為我們村的武術遠近聞名,很多流竄的匪徒不敢踏進我們村半步;當年地方上每年在雞公庵組織搶炮活動,因為村中前輩勇猛彪悍,團結協作,每年都基本囊括了所有獎項,以至於後來主辦方在活動舉辦前都要提前與我村父老商量,要求我們村明確要拿那些獎項,否則別的村都不想來參加活動了;據說我爺爺李七、白髯公陳呀(人稱“大口呀”)和烈士侄兒陳志剛等就是其中的搶炮高手之一;陳劍夫烈士當年也因為武術高超,又有一定文化底子,所以在革命生涯中屢建功勳。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當我們還在讀小學時,寒暑假期間,村中組織老師傅在大宗堂或大戲院教我們練武術,練功扎馬,所以,我們那年代的同伴們基本都有一招半式來防身,閒暇時,也互相比劃幾下。

當年村中還組織了婦女們參加了獅隊,也是威風八面,巾幗不讓鬚眉。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獅隊在1980年參加了雲浮縣舉辦的醒獅比賽,女子組獲得了獎旗;1984年,參加了雲浮縣舉辦的武術比賽,男子組獲得了獎旗;1986年,參加雲浮縣舉辦的醒獅比賽,獲得一等獎,並獲“獅猛虎威”獎旗,這些自然都是當年獅隊的威水史。

今年正月初五,村中為慶祝“紅色文化村”的建設初見成效,組織了附近俠家拳門派十獅齊聚,共賀新禧。當日,村中鑼鼓喧天,群獅起舞,百姓歡慶,熱鬧非凡。在活動主會場兩邊懸掛了一副對聯:

師承俠家,放拳如猛虎,記精撮要揚國粹;

專攻術業,出槍似蛟龍,得心應手逞英豪。

這對聯由我代為草擬,也略表自己對村中武林和俠家拳同門的由衷致敬。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小時候,我家的屋仔是村中父老晚上飲茶消遣的地方,閒談間,叔伯們論起武來,有時還站起來演練一番,互相切磋。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老父親說,當年他其中一個授業師傅是鄰近思勞公社城村的陳炎,因為滿頭黃髮,長相奇異,人稱“金獅爺”,武功精湛。當年金獅爺已經年邁了,但就在屋仔裡,運氣擊掌,硬生生將一張八仙桌打散,而我父親當時正值盛年,也只能將八仙桌打折,言語間透出他對師傅的崇敬之情。

老父親還說,除了“金獅爺”外,他還師從了王彰奇、王萬以及萬金等師傅學習技藝,是在眾多師傅的悉心教導下,博採眾家所長,之後才練成了自己的本領。

村中業藝精湛的老師傅時常被周邊的村莊請去傳授獅藝和武術,其中以水旺四公和我父親為多。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老父親年老在家,我回家探望他時,經常看見他的鄰村徒弟們登門探望,並送給他一些錢和香菸。

1999年老父親去世後,每年清明節期間,他的一些徒弟們都會和我們一起到山上為他掃墓,到現在已有二十年了。鄉土武林中那種尊師敬師的傳統道德傳承每每讓我感懷於心,而與一眾師兄弟的感情也與日俱增。與父親的徒弟們閒談之餘,他們總提起當年父親傳授他們本領時,更強調武德的修為與涵養。

1985年7月,我與堂兄(池七伯的兒子)考上了大學,成為了村中第一代的大學生。9月初,獅隊敲鑼打鼓,舞著獅子,分別將我們送到了村邊的候車亭,踏上了奔赴遠方求學之路。

2009年,獅隊的負責人找到我,說村中集體經濟薄弱,獅隊經費不足,難以維持,面臨渙散。我二話不說,掏出錢贊助了獅隊的活動經費。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再後來,我與堂兄陸續向獅隊捐贈了獅子、鑼鼓、服裝等裝備,並積極參加獅隊的活動。

我想,我們所做的這些力所能及的事,除了感念當年獅隊相送之情、融入血脈的鄉土情懷外,更重要的是想延續村中武林一脈,傳承俠義豪情,這就是初心。

現在村中獅隊冠名為“城溪東怡堂”,從2009年起,獅隊每年在清明節期間參與拜祭村中祖婆和烈士的活動,而獅隊的骨幹們也成為目前村中各項建設的中堅力量。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天地悠悠,歲月滄桑,文以載道,我武維揚。

謹以此文獻給村中歷代武林前輩以及“城溪東怡堂”醒獅隊。

2019年11月21日

記住鄉愁——城頭村的武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