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什麼祟禎沒有揹負罵名反而同情居多?

沈靜軒


因為,崇禎皇帝完全不同於歷代的末代皇帝。

首先,明朝的滅亡不怪崇禎。

公元1628年,當大明的接力棒傳到崇禎手上時,大明王朝早已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了。有個說法是“明亡實於萬曆,始於嘉靖”。嘉靖皇帝是出了名的修仙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不理朝政,一心只在修仙問道,他所下的聖旨猶如天書讓大臣們琢磨不透。

嘉靖的懶政對明朝造成了極大的破環,使得嘉靖年間,出現了南倭北虜、國庫空虛的困境。幸好,嘉靖以後,得益於明朝中興名臣張居正的努力,強行推行張居正改革,使得明朝出現了萬曆中興的盛世局面,為大明強行續命半個多世紀。

但好景不長,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很快便厭惡朝政,成為不朝、不見、不批、不郊、不廟的“宅男皇帝”。而萬曆怠政給大明王朝造成了更大的傷害,不但使萬曆中興蕩然無存,還快速將明朝帶入衰亡的道路上。

萬曆之後的天啟皇帝,又是著名的“木匠天子”,他不問朝政,整天躲在深宮中研究木匠之活,把朝政都交給了魏忠賢這個權奸,鬧到天下大亂,朝政昏暗。所以,當大明的接力棒傳到崇禎手上時,明朝實際上早已到了滅亡的邊緣了。

其次,崇禎皇帝並不昏庸;

雖然,崇禎為人剛愎自用,在諸多政治決策上總是猶豫不決。並且,崇禎在對關外八旗軍和關內農民軍的兩條戰線上,也沒有堅持明確的戰略規劃,最終導致明朝深陷雙線戰爭的泥潭中,耗盡自己的有生力量。因此,不論哪個角度上看,崇禎都算不上是一個有為之君,他沒有能力力挽狂瀾,振興明朝。

但崇禎皇帝也並非昏君,他自即位之初,便勵精圖治、殫精竭慮,一心想要振興明朝。可以說,他十七年的皇帝生涯中,始終都在努力的為自己的帝國,為自己的臣民竭盡全力。無奈,他個人能力有限,加上滿朝文武多為投機鑽營的腐儒衛道士。這些朝臣不僅誤導了崇禎,也害了明朝。因此,明朝的滅亡,主要責任並不在崇禎身上。

最後,明朝是漢族最後的大一統王朝,其滅亡本就讓後人惋惜。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大一統王朝,明朝滅亡後,天下就被東北的滿人所建立的清朝奪取。因此,人們對明朝多有懷念。

此外,崇禎皇帝在明朝的最後時刻,做出了以身殉國的剛烈之舉。這等骨氣和壯烈,也使得崇禎備受後世同情和敬重.......



這些歷史要讀


崇禎是個好皇帝,只是碰上了亡國的時代,絕非他一人的過錯。若不是因為碰上了亡國的時代,崇禎必定會成為明朝數一數二的好皇帝。

在煤山自殺前,崇禎帝咬破了手指,在衣襟上憤然寫著:

朕誤聽文官言,致失天下,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意思是說,都是因為朕聽信了這些官員的話,導致丟掉了天下。我願意任由這些亂賊處理我的屍體,但是請他們不要傷害我的百姓。

此等話語,若不是一個愛民如子的皇帝,絕對不會在臨死前還用咬破手指的方式寫在自己的衣服上。這是明朝皇帝特有的氣節,他死的悲壯。

崇禎非亡國之君,卻養了一群亡國之臣

想當初崇禎帝繼位之時,以魏忠賢為首的朝廷閹黨勢力龐大。崇禎繼位後勵精圖治,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蔓延明朝200多年的閹黨之禍逐漸肅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

然而,閹黨之禍雖除,但是另一股勢力卻逐漸崛起,那就是東林黨。龐大的文官集團把持朝政,讓原本搖搖欲墜的明朝更加雪上加霜。

17歲的崇禎帝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了自己一生全部的精力與龐大的文官集團抗爭,用盡心力意圖復興明室,無奈內憂外患。一是文官集團,而是後金勢力,三是農民起義。

崇禎憑藉一己之力,如何鬥得過這三座大山。最終,首都城破,明朝滅亡。

自殺前的崇禎帝

北京城破前夕,崇禎皇帝命後宮嬪妃盡皆自殺,親手還砍殺可自己的兩位女兒。然後又命貼身太監小毛子帶三位皇子出逃,自己帶著太監王承恩一起逃亡煤山,自縊而死。

崇禎帝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明朝皇帝獨有的氣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也正是為何崇禎帝雖為亡國之君,卻深得同情的原因。


歷史評說


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在位十七年,直接導致了大明帝國的轟塌。然而,不管是在官方史書《明史》還是在後世的評說中,對崇禎大態度大多是懷念和同情,卻少有指責。甚至於,崇禎得以諡號為“莊烈皇帝”,併入葬明十三陵之一的“思陵”。

對於亡國之君來說,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那麼,拋開崇禎的能力問題,僅僅從後人的態度去探究,為何崇禎能贏得普遍同情而少有罵名呢?

1 明亡並非崇禎一人之過

明代滅亡,最直接的是在崇禎朝。然而明帝國的潰爛,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到了崇禎朝已經無藥可救了。

關於明朝的滅亡,甚至於連官修史書《明史》中都出現了“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這樣的語句。後人總結為“明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

這樣的形容或許誇張,但這至少說明,在明帝國的衰亡歷史上,嘉靖、萬曆、天啟都要負有相當的責任。

其一,嘉靖皇帝,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倒數第六位皇帝。嘉靖皇帝以小宗入繼大統,因為大禮議等事件,嘉靖對帝國的大臣們十分不信任。

於是,嘉靖皇帝開始修煉他的“帝王之術”,希望通過權力制衡來平衡和掌控朝局。然而,帝國的大臣都是通過層層選拔而進入中央政府的,也不會甘於受到隨意擺弄。

嘉靖朝,明帝國的開始了相當嚴重的黨爭和內耗。在帝國內部,爭權奪利,揣摩上意的官員越來越多,而正直的官員屢屢收到迫害;帝國外部,北部和西部丟失了大量的戰略緩衝地帶。

“庚戌之變”中,蒙古首領俺答汗甚至衝到了明帝國的首都北京城郊,劫掠一番後揚長而去。

因此,可以說,從嘉靖朝開始,明帝國的內部就已經腐爛,中央政府已經變形;外部軍備廢弛,邊境內縮,北方威脅重啟。首先為帝國埋下了滅亡的種子。

其二,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是明帝國倒數第四位皇帝。萬曆朝本來有張居正改革打下的基業。然而,萬曆皇帝親政以後,發現文官們的權力已經急劇膨脹,不僅自己在國事上受到掣肘,連自己的私生活也屢屢受到干預和指責。

這讓高高在上的皇帝感覺到十分的不舒服。年輕的萬曆皇帝採取的策略是,拒絕上朝,對於許多大事既不反對也不同意,消極怠政,拖延不決。

這樣的情況下,許多政府部門職位空缺也難以得到有效的補充,明帝國的政府對帝國控制力度明顯減弱了。

在政府無力的情況下,帝國的亂象開始積累。萬曆朝晚年,明帝國出現了兩個巨大的危機。

第一是流民現象,當初朱元璋制定的戶籍制度已經完全被破壞,帝國的境內充斥著大量的流民,這極大地破壞了帝國的穩定,也降低了農耕帝國的生產力,使得帝國應對災難的能力變弱。

第二是女真人自主國家的逐漸形成。女真人一直是明帝國的附庸,奴兒干都司說明了明帝國在當地有效的統治。萬曆年間,努爾哈赤抓住機遇統一了女真各部,逐漸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國家,並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敗了明軍,逐漸穩固了東北的統治。

帝國政府的怠政,使明帝國的行政和軍事效率變得低下,從而失去了將女真人扼殺在搖籃中的機會。等到薩爾滸之戰時,明帝國驚奇的發現,這個強大的對手已經可以憑藉某些優勢,和帝國扳手腕了。

其三,在明帝國衰亡的道路上,萬曆之孫天啟皇帝朱由校,是個難辭其咎的皇帝。雖然近年來,對於東林黨和魏忠賢的形象普遍有了新的爭論,他們的形象變得複雜而難辨。但天啟一朝,皇帝不作為、大臣勾心鬥角、宦官勢力水漲船高、明帝國更加沉淪、以致於難以挽回,已經成為共識。

如果滅亡是明帝國的一場不能治癒的癌症的話。開始發炎是在嘉靖年間;而萬曆則是癌變的開始,毒瘤已經開始顯症;天啟年間則是公開顯症。到了崇禎即位的時候,明帝國差不多已經癌症晚期了。

在嘉靖、萬曆、天啟、崇禎四位皇帝共同負責下,崇禎作為亡國之君,他的指責被分擔了很多。這是他能夠得到一個相對正面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崇禎的不可為而為之

不得不說,雖然沒能夠最終力挽狂瀾,崇禎的很多方法也毫無遠見甚至是錯誤的,但哪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崇禎皇帝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放棄挽救這個帝國。從態度上來說,崇禎的作為是無可厚非的,甚至為他贏得了相當的讚譽。

崇禎年間的明帝國,可謂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其一,崇禎元年,全國發生大災荒,流民+災荒,陝西首先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其二,財源枯竭,政府失去信用,頻繁的變動農商政策卻無濟於事。各種加派的軍餉苛捐雜稅讓百姓難以生存,而政府信用又嚴重透支,賦稅都難以徵收起來,加重了帝國的災難。

於是,整個崇禎朝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災荒,農民難以生存,只好暴動起義;政府大力征剿,好不容易有點成效;為了更好的穩定帝國,政府不得不加大賦稅的徵收以供應後勤;農民迫於過重的賦稅,難以生存,出現新的暴亂區,再次出現起義高潮;政府加大力度征剿···

面對這樣的情況,崇禎皇帝積極應對,做了很多努力。

其一,崇禎皇帝清除閹黨,打壓文官權力,保證了皇權的集中,有效使將近癱瘓的帝國各級政府重新運行起來.

其二,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有能力有作為的軍事將領,積極應對此起彼伏的國內外動亂,不斷的調整策略,力求解決。包括袁崇煥、盧象升、陳奇瑜、孫傳庭、左良玉、曹文詔等人,都是在崇禎朝得以大展拳腳。(當然其策略的多變和信任的不長久也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

其三,崇禎皇帝本人的修養、勤政、節儉也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在政務上,崇禎宵衣旰食、殫精竭慮;生活上,崇禎衣食樸素,不事奢華。崇禎帝沒有聲色犬馬,大興土木;沒有意志消沉,得過且過。甚至於,崇禎還拿出皇傢俬庫補貼軍費。

其四,在已經難以挽回的餘地,崇禎皇帝依然沒有出現自暴自棄和耽於享樂的局面,這是我們往往忽略的一點。崇禎十七年,在帝國滅亡的前三個月,崇禎還多次調整部署、召見大臣商議,想要再努力一下。這樣的精神,比起王國之君陳叔寶、李煜這樣在劣勢面前意志消沉、享樂一天是一天、敵軍一到就投降的態度,崇禎的這種態度還是值得讚譽的。

中國人一直對“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十分讚譽,而崇禎正是這樣一個人。這讓崇禎所有的亡國之君中鶴立雞群,在史書和後世形象正面了不少。

3 崇禎之死和遺詔的魅力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進圍北京,不久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女兒,令外戚(一說太監)帶著自己的兒子們出逃,而後自縊於萬歲山(今景山)。

從這十幾年的經歷來看,或許對於崇禎來說,死亡並不是痛苦,而是一種解脫。

但已經回天乏術的崇禎沒有選擇投降李自成,也沒有出逃,仍舊具備相當的氣節。在理學、心學興盛的明朝,士大夫最看重的莫過於氣節了。因此,崇禎之死也為自己贏得了很多讚譽。

另外,崇禎的遺詔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明史紀事本末》

關於崇禎的這份遺詔的真實性,實際上是值得存疑的。但是,這份遺詔被《明史》和《明史紀事本末》兩本相對正統的史書所採納,因此流傳甚廣。

對於老百姓和士大夫來說,什麼樣的皇帝才是最值得懷念的呢?

老百姓或許並不在乎他有多麼功德巍巍、開疆拓土、四夷來朝,老百姓在意的是,他對他的臣民怎麼樣,他對帝國的百姓是否有愛護之心。

而同時,民族和國家責任感是士大夫對一個君主的基本要求,那麼,無條件認錯也算是一種責任感的體現。

而崇禎的這份遺詔,雖有推脫,但總的來說集愛民、責任感於一體,因此深得後世人心。

雖然崇禎朝的百姓或許沒有過過一天好日子,但在異族的統治下的清朝百姓和士大夫,還是願意相信崇禎的這份遺詔是真的。

崇禎皇帝的這份遺詔同樣為他贏得了相當多的同情和懷念。

4 滿清和士大夫的政治需要

以上三個原因都是崇禎皇帝能贏得普遍同情的重要原因。然而,這都不是最主要的。

殷商最後一代王帝辛,銳意征伐,擴大在東夷的領地;然而在牧野之戰一敗塗地,自焚而死。於是有了我們熟知的昏庸好色、貪酒酷厲的商紂王。

三國時期,曹操一生砥礪奮進,在分崩離析的中國北部重新建立秩序。劉備大器晚成,偏安一隅。然而,他們的形象已經真假難辨。

隋朝第二任皇帝楊廣一生致力於建立萬邦來朝的隋帝國,不說勵精圖治,也算是一代雄主。可惜用力過猛,終至亡國。於是,我們看到了荒淫無度、奢靡暴戾的隋煬帝。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們都只能在歷史的縫隙中,去還原他們本來的面目。因此,明帝國繼承者的態度,才是決定崇禎皇帝能夠以怎樣的形象面對後人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對於崇禎皇帝的後世形象,繼統中原的清帝國的態度,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那麼,清帝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崇禎形象呢?清帝國的官修史書《明史》中,這樣記載他們對待崇禎的態度:

是年(崇禎十七年)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賊于山海關,五月,入京師,以帝體改葬,令臣民為服喪三日,諡曰莊烈愍皇帝,陵曰思陵。-《明史》

以上記載表明,崇禎的諡號、入葬思陵都是清帝國統治者的官方作為,清統治者甚至還令臣民為崇禎服喪。

同時,《康熙起居錄》中記載了康熙皇帝前後大約五次拜謁明太祖孝陵,康熙為朱元璋手書“治隆唐宋”的石碑,現在還存在於南京明孝陵。

這些事件說明,與周王朝和唐帝國大力貶低殷商、隋帝國不同,清帝國並沒有大力貶低明帝國,反而還為明帝國歌功頌德。

這是為什麼呢?

周和唐都是直接打敗了前朝商和隋,為了增加自身的正統性和統治合法性,肯定要大力貶低商紂王和隋煬帝無道,這樣才能佔領“以有道誅無道”的道德制高點。

然而,到了清帝國,有一點點差異:明帝國直接滅亡於李自成農民軍,而清帝國是通過打敗農民軍和南明從而入主中原的。

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需要贏得士大夫和臣民的認可和擁護,因此,清朝統治者抓住明朝並不是直接亡於己手的事實,把自己塑造成為明王朝的繼承者、打敗農民軍為明帝國復仇的正義之師、重新建立華夏秩序的正統王朝。

清統治者希望通過以這種手段來緩和民族矛盾,並加強自身的正統性。

因此,清朝統治者需要一個政治上十分正確、態度上十分勤政愛民、但能力上有所欠缺,被狡猾的農民軍欺負的,令人同情的崇禎皇帝的形象。這就是清帝國的態度。

而恰恰,我們現在看到的,《明史》中記載的,也正是這樣一個令人同情和追思的崇禎皇帝。

因此,在前任皇帝幫忙背鍋的基礎上,在崇禎宵衣旰食、君死社稷作為下,在崇禎皇帝堅韌不屈的精神下,清帝國終於建立起了一個能夠贏得普遍同情、少有指責的崇禎的形象,也為自己的統治加固了一道防線。(完)

參考資料:《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清史稿》

多有疏漏,歡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中國歷史上比崇禎帝值得同情的亡國之君很多,只是大部分亡國之君的名氣都不如崇禎帝大。

比如比崇禎帝更文武全才更勵精圖治更加無辜的唐昭宗李曄,卻無法力挽狂瀾,最終被奸雄朱溫殺害,唐朝也很快滅亡。

比如自殺殉國的亡國之君除了明朝的崇禎帝以外,還有後梁皇帝朱友貞;後唐皇帝李從珂;南宋皇帝趙昺;金朝皇帝完顏守緒等。

這些自殺殉國的亡國之君往往都生不逢時,面臨遠比自己強大的敵人而力不從心,尤其是金哀宗完顏守緒,他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沒有犯任何自毀長城的低級失誤,只是運籌帷幄的軍事才能不如蒙古首領窩闊臺、拖雷等而導致慘敗。

這些自殺殉國的亡國之君只有崇禎帝朱由檢是大一統王朝明朝的皇帝,崇禎帝無論地盤大小財力物力還是名將兵力數量都遠遠強於對手皇太極、李自成、張獻忠等,崇禎帝面臨的形勢最好,而且崇禎帝手下名將如雲人才濟濟,可以說把一手好牌打爛。



看一下崇禎帝手下的超豪華名將名臣陣容,比如袁崇煥、孫承宗、袁可立、馬世龍、陳奇瑜、盧象升、洪承疇、吳三桂、馬科、白廣恩、李輔明、周遇吉、孫傳庭、鄭崇儉、熊文燦、趙光汴、範志完、趙率教、祖大壽、何可綱、曹文詔、曹變蛟、滿桂、孫祖壽、黑雲龍、謝尚政、尤世祿、尤世威、邱禾嘉、金日觀、張春、黃龍、沈世魁、祖大弼、左良玉、朱大典、賀人龍、金國鳳、吳阿衡、張福臻、劉肇基、楊嗣昌、陳新甲、史可法、黃得功、劉良佐、高傑等,還有著名科學家徐光啟、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財政專家畢自嚴、巾幗英雄秦良玉、斬殺倭寇天皇徹底平定倭寇的海戰專家曹文衡、寫《武備志》的兵法專家茅元儀、游擊戰專家毛文龍等。

雖然崇禎帝勤政節儉,兢兢業業,也不太好女色,比如面對絕代佳人陳圓圓、楊宛等也無動於衷,從個人品德上說,崇禎帝不算昏君。

但崇禎帝性格上有致命弱點,他多疑急躁,剛愎自用,自毀長城冤殺了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名將熊文燦、鄭崇儉、趙光汴、範志完、賀人龍等。

崇禎帝還把把挽救明朝財政危機的財政專家畢自嚴以及名將陳奇瑜、孫傳庭、朱大典等逮捕下獄,逼死名將孫承宗、曹文衡、盧象升、孫傳庭、滿桂、孫祖壽、茅元儀等,逼降名將洪承疇、祖大壽、祖大弼、白廣恩、孔有德、耿仲明等,導致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明朝江河日下敗局已定,最終走向滅亡。

可以說在歷代王朝的亡國之君之中,崇禎帝面臨的形勢是最好的,手下的名將人才是最多的,崇禎帝這樣一位自毀長城犯了無數低級失誤的皇帝為什麼能夠得到廣泛同情呢?

首先崇禎帝有剷除權傾天下的大太監魏忠賢的輝煌功績,崇禎帝剛剛上臺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扳倒九千歲魏忠賢,頗有一代英主的氣象與能力。

其次崇禎帝的所謂臨終遺言為他加了不少分:

“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其實崇禎帝鎮壓農民起義也屠殺了無數的無辜百姓,但這崇禎帝所謂臨終遺言,不管是崇禎自己留下的,還是同情崇禎的人偽造的,把崇禎帝打造成捨己為民的悲壯形象,為崇禎帝的形象加了很多分。

第三,李自成在滅亡明朝以後,也沒有清算崇禎帝的暴政,比如把崇禎帝斬首示眾,向天下公佈崇禎帝橫徵暴斂屠殺忠臣等罪行,反而把崇禎帝以禮安葬。

第四,滿清政權入關以後為了爭取明朝官僚地主集團的支持並麻痺剛剛成立的南明政權,打出討伐李自成為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因此崇禎帝沒有像一些亡國之君比如新朝皇帝王莽那樣被後代王朝侮辱詆譭汙衊。

第五,姚雪垠的現代小說《李自成》也把崇禎帝塑造成為憂國憂民胸懷大志的形象,讓崇禎帝的悲情皇帝形象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第六,很多明粉文人不承認崇禎帝是導致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千方百計為崇禎帝辯護開脫,這些文人把明朝亡國的責任歸咎於萬曆天啟等前任皇帝,認為崇禎帝生不逢時,接了萬曆天啟留下的爛攤子,這些無恥文人大肆汙衊謾罵東林黨誤國,卻又說不出是哪一個東林黨大臣做了什麼具體壞事,甚至用小冰河鼠疫等天災為崇禎帝的低級失誤導致亡國而辯護甚至美化。


厚德載物49847


崇禎之所以把國家治理地一團亂,以至於最後身死國滅。但是崇禎死後,後世對他的評價卻不是太壞,反而是同情的居多。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祖宗餘蔭

明朝是個很特殊的政權,說它特殊,是因為它前面是蒙元政權,後面是滿清政權。夾在兩個少數民族創建的政權之間,在以漢人為多數的古代,大家自然對明朝更偏愛一些。而且之前的蒙元建立政權後,一意橫徵暴斂,並沒有很好地撫育百姓。朱元璋以一布衣,興兵而復漢人政權,自然是受到極高的推崇。雖然朱元璋性格殘忍,但這是對官吏而言。對於百姓,朱元璋還是有許多惠政的。

即使後來的君王屢屢出現昏庸之主,但明朝的社會還是在往前發展的。而且,古代掌握輿論的是天下讀書人。當初楊慎一句:“國家養士百二十年,仗節死義,就在今日”,立馬挑動了讀書人的心絃。可見,讀書人對於明朝,是發自內心的擁戴。直到清末,“反清復明”、“驅除韃虜”等口號,還有很強的號召力,可見明朝在人們心中的位置。再加上明朝對養士、養民都有可稱道處,這些祖宗餘蔭,使得崇禎並沒有引來過多指責。

積重難返

崇禎登基之後,也是想著奮發有為。但是,交到他手中的天下,已經是千瘡百孔。只能說後期明朝的奇葩皇帝太多,建“豹房”的、修仙的、做木工的等等,有的幾十年都不上朝理政。這個龐然大物,交到崇禎手裡的時候,已經是從根上都腐爛了。此時的局面,崇禎想要革除利弊,並不比推倒重建簡單多少。

但是上天已經不給他時間了,滿清政權已經興起關外,國內土地兼併如火如荼,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吏治敗壞、宦官專權、軍隊戰鬥力低下、國庫空虛等等,這些弊端,即使處理一個,都難比登天,可還都湊在了一起。就是神仙下凡,面對這樣的情況,恐怕也是要撓頭。關鍵這些並不是崇禎造成的,只不過這樣的後果需要他承擔罷了,這自然替崇禎擺脫了許多責難。


天意難違

如果說其他弊端,還有法子可想的話,崇禎時期的天災,可就真的是沒法子可想。崇禎時期,小冰河期正在肆虐,使得糧食嚴重減產,農民吃不飽肚子,自然會引起連鎖反應,導致農民起義等一系列惡性循環。雪上加霜的是,當時北方又爆發了瘟疫,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時候,城內五分之一的居民都死在瘟疫之下。這兩樣天災,在古代都是無解的難題。即使是天子,面對這些“老天的怒火”,也是束手無策了。而後人面對這些災難,也無良法,自然不會對崇禎過多責難。

氣節千秋

朱棣當初遷都北京城,喊出的口號就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直到國滅,崇禎都沒離開北京城(其實他也想遷都南京,只是大臣不敢提這個茬口,只是提議讓太子前去。這讓偏激的崇禎十分生氣,既然你們不讓我去,那太子也別去了。所以最終崇禎的三個兒子包含太子在內,才被李自成俘獲),也算是兌現了當初的諾言。而且他吊死在煤山之上,死之前嚴令嬪妃、公主自殺,不得受亂軍的侮辱。這在古代人的觀念裡,是很有氣節的表現。比那些“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的亡國之君,形象立馬拔高好幾個等級。

所以,崇禎的亡國,固然和他執政能力低下、忠奸不分、生性多疑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此時的明王朝已經是積重難返、迴天乏力,再加上災害肆虐,無形中把崇禎執政能力低下的印象沖淡了許多。這麼多因素積聚到一起,使得心向明朝的人們,總會找出許多“有理”的原因替崇禎開脫,崇禎自然就罵名少而同情者居多了。


飛熊說歷史


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有的世世代代遭到歷史的唾罵,比如紂王;有的亡國之君存在感則非常低,比如周靜帝;有的亡國之君則被人同情,比如漢獻帝。

歷朝歷代中,最被世人同情的亡國之君當屬崇禎皇帝。後世不少人都給予崇禎皇帝應有的同情,甚至滿清統治者也對他充滿同情。

張岱曾經如此評價崇禎皇帝:

“古來亡國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窮兵黷武亡者,嗟我先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 “先帝焦於求治,刻於理財;渴於用人,驟於行法”。

順治皇帝曾經給工部的諭旨中寫道:

“朕念明崇禎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為闡揚,恐千載之下,意與失德亡國者同類並觀。朕用是特製碑文一道,以昭憫惻。爾部即遵諭勒碑,立崇禎帝陵前,以垂不朽。”

除了這兩位古人對崇禎皇帝充滿同情之外,乾隆皇帝也同情崇禎皇帝,近代不少學者也都非常同情崇禎皇帝。不少人對崇禎皇帝的評價甚至要好於萬曆皇帝、天啟皇帝等其他明朝皇帝。為什麼做為亡國之君的崇禎皇帝會受到如此同情。

古代的亡國之君多不勝數,大部分亡國之君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選擇投降或者是禪讓。還有一部分亡國之君選擇被俘虜,甚至受盡屈辱。但是崇禎皇帝卻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大明滅亡之時,崇禎皇帝沒有選擇南逃,也沒有選擇投降,而是選擇以死為大明陪葬,做到了君王死社稷。古代多少皇帝都喊著君王死社稷的口號,但是真正做到的皇帝卻非常少。崇禎皇帝做到了,而且做得轟轟烈烈。

崇禎皇帝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明朝的滅亡,崇禎皇帝需要負直接責任,卻不需要負主要責任。不管怎麼說,崇禎皇帝當了十幾年皇帝。崇禎皇帝不僅沒能挽救明王朝,而且還最終亡國。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猜疑多嫉、用人不彰,錯了一次又一次挽救大明王朝的機會。但是明朝滅亡的根源卻不在崇禎時期,而在萬曆時期。明朝的滅亡是眾多矛盾逐漸積累的結果,積重難返的結果。崇禎皇帝能夠挽救明朝固然可以成為奇才,無法挽救明朝也在情理之中。崇禎登基之時,明朝各種矛盾已經非常突出,官員腐敗嚴重,農民起義即將爆發,而且北部還是女真威脅。當時處於小冰期,天災不斷,老百姓生活難以為繼。明朝滅亡之前,還發生了瘟疫。正是由於這場大瘟疫,所以導致明朝軍隊戰鬥力大打折扣,也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面對這麼一個爛攤子,崇禎皇帝無法挽救大明也可以被原諒。

崇禎皇帝雖然沒有挽救大明,卻為振興大明付出了極大努力。崇禎皇帝上臺之後,抓住時間剷除了魏忠賢一黨,肅清了朝政。崇禎皇帝開始了自己艱難漫長的皇帝生涯。崇禎皇帝非常勤政,他的勤政程度僅次於明太祖。為了處理朝政,崇禎皇帝經常整夜不睡,經常為了處理公務可以幾天不眠不休。崇禎皇帝除了正常的上朝之外,還參加日講和經筵。除了勤政之外,崇禎皇帝還非常節儉。崇禎皇帝不沾犬馬聲色,也不奢侈浪費。崇禎皇帝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沒有修建宮殿,所吃的都是最普通的飯菜,所穿的也是最普通的衣服,皇后甚至都親自下廚做飯。

崇禎皇帝為了治理國家,想盡各種辦法。面對國家政權破碎的局面,崇禎皇帝曾經多次下罪己詔。崇禎皇帝的每一次罪己詔都發自內心。古代少有皇帝像崇禎皇帝那樣下那麼多次罪己詔。雖然罪己詔的實際效果並不大,但是崇禎皇帝的這種態度卻非常值得人們尊重。崇禎雖然是亡國之君,對待老百姓卻有仁愛之心。崇禎皇帝臨死還惦記著老百姓,生怕李自成殺害百姓。崇禎皇帝臨死之前,在衣服上寫下血書: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皇帝臨死時,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命運,而是大明江山,還有大明的百姓。崇禎皇帝沒有考慮自己能不能落個全屍,而是考慮不要傷害百姓。正是如此,所以不少明朝的遺民每逢崇禎忌日都會面向北方,失聲大哭。

崇禎做為皇帝是一個非常勤政的君主,做為普通人是也算是一個正人君子。崇禎皇帝為人不近女色、不講究排場,也不講究吃穿。身為皇帝,崇禎就像普通人一樣,事事親為,而且節儉有加。周皇后也是少有的賢德皇后,一位非常勤儉節約的皇后。崇禎夫婦兩人的品德較好,這樣一對夫妻最終卻以悲劇收場,難免會引起人們的同情。北京破城之前,崇禎安排自己的兒子出逃,算是給大明留下種子。崇禎對周皇后說:

“你身為國母,應該殉國。”周皇后選擇了自殺,崇禎皇帝砍傷了長平公主,又勸懿安張皇后自殺。崇禎皇帝來到煤山之後,選擇自殺。做為皇室,崇禎一家大多為國捐軀。做為普通人家,崇禎一家除了年幼的兒子,全部自殺而死。崇禎皇帝一家人的遭遇也令人同情。

最後崇禎皇帝被人同情,也和滿清統治者的統治策略有一定關係。滿清入關之時打出的口號是為崇禎皇帝報仇,進入北京後便以正統自居。滿清統治者以為崇禎報仇為由,自然要適當抬高這個已經去世皇帝。所以清朝的好幾任皇帝對崇禎的評價都相對較高,修《明史》的時候也沒有貶低崇禎。滿清皇帝適當太高崇禎,一來可以拉攏一部分人;二來也可以昭示自己的正統地位,清軍入關乃是天命所歸。

崇禎皇帝用自己的努力與熱情,為大明唱出最後的讚歌。崇禎皇帝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王朝送行。崇禎君王死社稷的行為也讓自己被世人所同情。所以後世史書對於崇禎皇帝同情大於批評,他也成為亡國之君中口碑相對較好的一位。


依稀說史



天亡之國

似乎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都被人所歧視。原因並不在於他們只是成為了所謂的王朝滅亡的替罪羊,而是大部分的末代君主都昏庸無道,喪失民心。無論是他的支持者還是他的政敵,支持者感到失望,政敵而藉機奪得政權統治。基本上沒有人會同情一個末代皇帝,因為農民起義的乾柴烈火就是在這位當政的基礎之上點燃的。從而造成了社會的動亂和政權的更迭,但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十足的賺了一把同情。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在位17年。也是大明帝國最苦難的17年,在後世的評價當中,對崇禎皇帝的態度是懷念和同情的,很少抱有自責,雖然他也有自己的缺點。但不論是後世官方還是民間對於明朝的滅亡和潰爛原因的總結,其實都對崇禎本人網開一面,大部分人都認為明朝的滅亡非一人之過,整個政權無可救藥。其實明朝的問題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初露端倪。

嘉靖皇帝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更是倒數第六位皇帝,應當算得上是一個王朝的中後期。開始的階段,其實明朝的衰落在此時就已經開始。嘉靖一朝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黨爭和內耗,政權內部各個派系爭權奪利,揣摩皇帝心思的官員越來越多,正直的官員屢屢遭受迫害的同時正直的官員也對政權的不滿,採取一種極端的剛強的反擊措施,造成了內部傾軋特別激烈。這直接導致了明朝對外問題出現了很大漏洞,甚至蒙古俺答汗直接衝到了帝國首都揚長而去,而未受到任何反抗。

在當時能夠一心為國為民的人才就已經逐步退出了朝堂,即便並非奸臣即便是心存正直的人大多也捲入了朝堂之爭和內閣一系列內部鬥爭當中。惡性循環,初步形成。政治鬥爭無分好壞。

之後便是萬曆皇帝,明朝的崩潰負有一定責任。前期確實有張居正改革打下了較好的基礎。但是萬曆皇帝掌握真正大權之後發現文官們的權力急劇膨脹,對自己所管理的事物相互掣肘,甚至自己的私生活也遭到干預,同時文官集團之間的矛盾再次爆發。尤其是自己的家務事和太子的用力問題。這也使得年輕的萬曆皇帝早早的就與文官集團決裂,拒絕上朝。整個帝國的政府對帝國的控制力就因為這種不上朝而明顯減弱。

但是換句話說,即便萬曆皇帝上朝又能如何呢?無非也就是朝堂之上的幾個文官勢力,相互唾罵,相互拆臺而已,不要極其幼稚的認為,萬曆皇帝上朝就可以解決這些事,在明朝政府內部這種問題已經存在幾十年。真以為明朝的皇帝說一不二想殺誰便殺誰嗎?而且明朝自朱元璋建立以來就大肆分封諸王,其後也沒有得到改變,所以各地皇家園林土地兼併現象十分嚴重,出現了很多山野流民。這些人原本可以是生產力,但是卻失去了土地進入山野漁獵。不僅破壞了地區的穩定,也降低了整個國家的生產力。使得國家在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時候抵抗力很弱。

第二點就是北方軍事壓力一直存在,在前期是蒙古在後期是後金,而且在東北地區的統治雖然成立,但是帝國對於這一地區的控制抑制不如內地省份。再加上失敗和錯誤的民族政策,使得東北地區很容易建立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權。到了天啟皇帝時期,又出現了大奸臣魏忠賢。很多人認為魏忠賢也要為明朝的衰落和毀滅有極大的責任,包括皇帝,但問題在於,即便沒有二人,文官集團內部就沒有相互打壓了嗎?魏忠賢為何能在短短几年時間成為全切朝野的人物。

真的是因為他手下有那個數千個流氓嗎?這根本不是問題,而是在於文官集團相互碾壓鬥爭,失敗者無法逃過勝利者的報復和乘勝追擊。而失敗者又不甘心,就此喪失自己的一切特權。所以各地的黨派就其其歸入到魏忠賢帳下,共同對付,曾經黨爭的勝利者東林黨。說白了,明朝之中期以後黨爭問題一直沒有解決。而各個時期的皇帝為了彌補黨爭對自己權利的架空,紛紛利用自己的奴才宦官進行制衡,所以才有魏忠賢這類人的存在。雖然這些人無法解決黨政問題,但至少是皇權有利的限制文官集團的一種方式,你很難說它的對與錯。

那麼對於崇禎本人而言,他確實想要力挽狂瀾。他曾經認為殺掉魏忠賢就可以結束黨爭,但是東林黨也只是一個文官集團。在魏忠賢之後,內部又相互鬥爭起來,同時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特權,也開始與崇禎作對,所推出的一些國政改革方案都是在保證自己利益的前提之下做出的。很容易造成地方的反對,雖然地方的各個黨派在中央政權的鬥爭當中落敗,但是他們依然有著自己的地方基礎。國家的改革方針如何能執行,到地方即便執行也會大打折扣,甚至被地方貴族和實力派所利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民心的損失。

再加上崇禎時期全國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再加上之前明朝政府一直無法解決的各地流民問題,最終失控爆發了農民起義。而這一切最主要的還是財政的枯竭之時,政府在民眾當中,失去信用,政策動盪頻繁,各地的軍餉也嚴加催收,這使得剩餘的沒有參加反對明朝政權的百姓難以生存。加重了整個帝國的災難,而這種加重是很容易陷入惡性循環的。稅收只會越來越重,想要解決的社會問題也會越來越複雜。人們之所以對崇禎抱有同情,正是因為他不昏庸。他做了一個想要力挽狂瀾的皇帝該做的事兒。

就他個人而言,他首先清除閹黨打壓文官權利。雖然前半部分成功,後半部分值得商榷,但至少要保證了皇權集中,也使得幾近癱瘓的各級政府重新運轉起來,雖然效率一直提高不了,但至少沒有癱瘓。

第二點崇禎皇帝也確實提拔了一批,有能力有作為的軍事將領,在內外軍事行動當中也保證了明朝政府非束手就擒。


但是由於現實問題,崇禎沒有也無法給這些有才之人,以大展拳腳的堅定支持和機會。畢竟農民起義與後金軍的進攻相互配合,明朝真的兩拳難敵四手,只能儘快結束戰爭了事。卻無法根除痼有問題。

第三,崇禎在政務上殫精竭慮,在生活上節衣縮食,並且多次下達罪己詔,並沒有任何奢華的事件,聲色犬馬,大興土木甚至拿出皇傢俬庫補貼軍費,但即便如此,這些用皇傢俬庫補貼的軍費也受到官員的貪汙。


所以明朝之敗在於無可挽回,不在於崇禎個人的安於享樂無道。在帝國滅亡前的最後幾個月崇禎還在召集大臣商討應對之策,但是沒有一個大臣能夠想出哪怕是拖延的建議。同時對於崇禎的死而言,他沒有逃跑而是保持著自己的氣節。

同時崇禎的遺詔是否真實,暫且不論,但至少它想表達的內容確實也為他賺足了民心。因為這個皇帝在自殺之前依然想著民眾,勿傷百姓一人,除了這些與明朝有關的原因之外。崇禎皇帝之所以能夠得到民眾的同情,還有一點,那就是滿清的宣傳。滿清沒有給崇禎帝身上潑太多的髒水。反而塑造了一個非常正常的帝王形象,表達明朝之王乃天亡之國,滿清便是上天統治凡間的合法繼承人,而如果滿清將崇禎皇帝打成反面典型則很容易造成中原民眾的反抗與不滿。

所以為了減少政治上的敵對崇禎也不容許隨意的抹黑。尤其崇禎皇帝的下葬都是清朝統治者所為,並允許民眾為崇禎皇帝紀念。這一點比之前的周王朝和唐帝國都有根本區別這兩個朝代都是繼承了前者的政治優勢為了宣傳自己的正統和合法性,不斷貶低前朝。但是清朝完全沒按這個套路。而是明帝國直接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軍為出發點,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全新的解放者的形象。崇禎皇帝便是之中的集合點。而且在整個明朝皇帝的排序當中,似乎除了朱元璋和朱棣就只有崇禎皇帝勤政節儉了。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誰也不會對一個勤政的皇帝有太多的不滿和無理由的抱怨。


世界史圖鑑


翻看中國的歷史,大家會發現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幾乎所有王朝的亡國之君,都是清一色的昏君或暴君,總而言之,他們的道德、能力,通常都低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唯一稍微好點的,恐怕就只有明朝的崇禎皇帝。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按照大家通常的理解,那是因為歷代王朝的亡國之君,那都是弱智或者變態,總而言之,他們當皇帝后,都是自顧自己享樂,不顧百姓死活,盡情的瞎折騰,最後把國家給整的滅亡。

而崇禎呢,他當皇帝后,卻一直勤勤懇懇的治理國家,只不過因為他性格缺陷,加上能力有限,所以盡犯一些幼稚性的錯誤,最終才沒能挽回國家滅亡的局勢。因此,後人們在說起崇禎時,才會各種惋惜,而不是嚴厲責罵。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問題是,大家如果翻看所以的亡國之君,就會發現它們幾乎都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世上真有這麼巧的事情嗎?再者,一個國家的滅亡的,真的就是這些亡國之君瞎折騰的結果呢?



其實,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大多都是後來人的抹黑。首先是後來統治者的抹黑,因為他們只有醜化這些亡國之君,才能證明自己不是侵略者,而是解放者。總而言之,廣大百姓在這些亡國之君的統治下,一直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現在新的皇帝把他們解放了。

其次是漢奸們的抹黑,因為這些漢奸,原先都是這些亡國之君手下的軍政大佬,結果他們後來都投靠了新的皇帝,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只有醜化和抹黑這些亡國之君,才能證明自己並不想投降敵人,只是因為這些亡國之君就是一個腦殘弱智,根本不值得大家效忠。

總而言之,大家本來是想和敵人決一死戰的,但是因為自己原先效忠的皇帝一副混吃等死、只顧自己享樂的樣子、殘害忠良等,所以他們就投降了,並且當了帶路黨。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時候,大家都需要一口鍋,而亡國之君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一口不錯的鍋。

第三,是後世許多讀史者習慣性的醜化這些亡國之君,是因為只有醜化了他們,才能堅定自己脆弱的信心;才能讓自己純潔的心靈得到保護。總而言之,如果讓自己處於這些亡國之君的位置上,我們肯定比他們幹得更好,因為從哪個角度上,我們也比他們強的太多。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三個方面的原因加起來,才導致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幾乎都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總而言之,要麼是昏君,要麼是暴君,再總而言之,親小人遠賢臣,荒淫無度,殘害忠良。

對此,肯定很多人會有疑問,那為什麼崇禎皇帝的罵聲要少許多呢?其實,這個主要是因為清朝統治者的原因。

因為,明朝實際上是被李自成所滅,而當時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時,打的旗號就是替崇禎皇帝報仇。換句話說,清朝統治者打出的旗號,是從李自成手中,將明朝臣民們解救出來。

在這種背景下,清朝統治者如果過分抹黑崇禎皇帝,那豈不是顯得李自成、張獻忠等農名起義軍才是真正的解放者,而他們自己則是充當明王朝的儈子手和幫兇,也正因為此,崇禎在歷史上的罵名,才會少很多。大家在看崇禎皇帝時,只才會覺得他人不壞,只是性格和能力有缺陷。


我是趙帥鍋


同樣是亡國之君,為什麼崇禎沒有揹負罵名反而同情居多?因為崇禎有亡國之君之名,而無亡國之君之實。換句話說他有挽救明朝的決心,卻沒有挽救明朝的能力,他盡力了。

明朝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歷經開國,中興,衰落,敗亡,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走完了他的歷史軌跡。而明朝之亡早已埋下了伏筆,傳至崇禎,已是內憂外患,大廈將傾,所以罪不在崇禎,至少不是主要責任。

那為什麼崇禎博得的同情比罵名多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勤政簡約

崇禎皇帝是一位少有的工作狂,沒日沒夜的處理政務,且極其儉樸,不喜歡鋪張,他也是有力挽狂瀾之志的,這從他剛上位鐵腕處理魏忠賢,剷除閹黨,之後重用袁崇煥也可以看出來,但自身才能有限加之性情太過急躁,且多疑,故而自毀長城,造成後期手下無人可用。

明史記載“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悲壯赴死

崇禎皇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後,先殺家人,而後自盡於煤山,過程慘烈悲壯,而他這一死雖然使大明王朝就此落幕,但也捍衛了大明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節,贏的了人們的尊重。

李自成評價崇禎:“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總結:崇禎的一生是坎坷悲壯的一生,他從初登帝位的躊躇滿志,一心想要挽狂瀾於即倒,扶大廈於將傾,但無奈大明氣數已盡,無力迴天。而最後他以身殉國,也確實令人肅然,所以他的努力他的悲慘還是值得後人同情的。


臨石觀海


崇禎皇帝雖然是亡國之君,但不是所有的亡國責任都在崇禎皇帝身上!相反這位亡國之君的所作所為卻有可圈可點之處。

明思宗朱由檢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他17歲時從自己的哥哥天啟皇帝朱由校手中繼承皇位,此時大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岌岌可危。國家處於內憂外患之中,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面對這種局面,朱由檢決意做一位振興大明王朝的中興之主。不同於他的爺爺萬曆皇帝,朱由檢是一位非常勤政的皇帝。他不好女色,勤勉政事,像自己的老祖宗朱元璋一樣每天把自己的時間用於處理國事,批閱奏章。高強度的工作之下年紀才二十多歲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就已經頭髮斑白!


但是遺憾的是崇禎皇帝有朱元璋勤政的心,卻沒有朱元璋的能力。從一定意義上說,崇禎皇帝等一些具體舉措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比如他刻薄寡恩,不識人心,枉殺了寧遠守將袁崇煥。明朝滅亡在他的手中還是有一定深層次的原因的!


不同於其他朝代的亡國之君,後世人們對崇禎皇帝的評價很多時候偏向於好的方面,人們甚至同情崇禎皇帝的不幸遭遇,認為明朝滅亡在他手裡非常可惜。


之所以有這樣的評價,一方面是因為崇禎皇帝本身,還是一個恪盡職守,為國分憂的好皇帝。尤其是他本身的氣節值得後世的人們推崇,朱由檢親身踐行了大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悲壯。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眾叛親離的崇禎皇帝在宦官王承恩的陪同下,上吊死於煤山下的一棵歪脖子樹上。臨死之前,就有點留下了任賊分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臨終遺言。本來有很多次機會崇禎皇帝可以南遷南京避難,而他沒有選擇這樣做。

另一方面很多人認為明朝的滅亡已經在萬曆朝埋下了隱患。雖然明萬曆年間明朝取得了對外三大戰役的勝利,史稱萬曆三大徵!但是這三場戰爭的勝利卻極大的消耗了明朝的國力,讓此前張居正改革的成果付諸東流。


萬曆皇帝是一個二十多年不上朝的皇帝!在那個人治的皇權時代,一個君王二十多年不上朝,國家能往好的方面發展嗎?尤其是萬曆年間明朝對遼東的政策及其失敗,導致了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的崛起。薩爾滸的錯誤進軍更是讓明朝精銳盡失。


萬曆皇帝之後在位時間相對比較長的天啟皇帝,更是皇帝裡的一朵奇葩。天啟皇帝朱由校被稱為木匠天子,他對國事絲毫不感興趣,國家大事兒都號稱九千九百歲的宦官魏忠賢所把持。

在這一對敗家爺孫的折騰下,崇禎皇帝所接手的大明朝已經民心盡失,千瘡百孔!明末清初恰巧又處於小冰河時期,天災人禍之下的大明朝美有此起彼伏的農民軍起義,外有虎視眈眈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在國事上不敢有一絲怠慢的崇禎皇帝朱由檢也難挽大廈之將傾!這就不禁讓後世的人們感嘆哪怕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少了一條,崇禎皇帝都不會落得個身死國滅的下場。不幸的是,這所有的不幸都讓崇禎皇帝趕上了,人們因此也對這位亡國之君抱有無限的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