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特殊的“擺渡”時刻,看不見的海淀“疫線”

經過前期調查和溝通協調,2月29日,海淀區衛生健康委下發關於疑似病例密接人員轉運專班的組建通知,

一聲令下,一呼百應,海淀各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生、護士、司機紛紛報名。

經過慎重考慮篩選,3月1日,22名醫護人員、後勤保障人員、司機等入住轉運班組暫時的“家”,僅僅一天時間,海淀區疑似病例密接人員轉運專班正式成立。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大家一直都非常關注疑似病例密接人員是怎樣被安全轉運的?3月5日,記者緊跟轉運車組,記錄下了這個特殊的轉運車組“擺渡時刻”。

“有一位疑似病例密接人員需要立即轉運!”3月5日下午4點,轉運專班組組長曹旭鋒的手機響起,海淀區衛生健康委向他發送了一條轉接任務,曹旭鋒立即通知第一車隊組長邱玉華、組員楊立娟、司機徐可軍穿好防護服,拿上後勤組早就準備好的消毒水、一次性隔離衣、登記表等物資登上轉運車。

現場!特殊的“擺渡”時刻,看不見的海淀“疫線”

▲轉運疑似病例密接人員

下午4點20分,轉運車抵達指定地點,疑似病例密接人員郭先生來到轉運車旁後,邱玉華立即打開車門,登記姓名年齡、量體溫、消毒、提醒帶好隨身物品、登車前往集中醫學觀察中心,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用時不到一分鐘。

“您不要緊張,咱們北京的醫療條件非常好,只要聽從大夫的安排,不會有問題的。”車裡,郭先生看到穿著防護服的醫生們略微有些緊張,邱玉華不斷安慰他。

現場!特殊的“擺渡”時刻,看不見的海淀“疫線”

▲疑似病例密接人員抵達集中醫學觀察中心

下午4點28分,轉運車抵達集中醫學觀察中心,中心的工作人員早早等候在大廳,一下車就為郭先生消毒、量體溫,登記完信息後隨即發放了房卡,“有任何需要您隨時給我們打電話,這是電話號碼。”中心工作人員耐心囑咐。

記者注意到,郭先生下車時穿上了一次性的隔離防護衣,這是邱玉華特地提前準備的。安頓完郭先生,中心的工作人員為邱玉華和楊立娟消毒,4點30分,轉運車閃著燈離開中心回到轉運組。

4點45分,轉運工作完成,邱玉華一行回到組裡後隨即對車廂內各個角落進行細緻消毒,脫去防護服後馬上處理醫療垃圾。“時間太緊張了,場地有限,我們的緩衝區還沒有搭建好,大家脫防護服都在露天裡。”

驚蟄過後,北京的天氣漸漸轉暖,但是經過一趟轉運任務後,防護服裡的衣服還是會被汗溼,為了穿脫方便,一般裡面的衣服都會是小衫,脫掉後汗被風一吹,還是涼颼颼的。

現場!特殊的“擺渡”時刻,看不見的海淀“疫線”

▲曹旭鋒一路緊跟轉運車

將近下午5點,脫去防護服的3人終於能夠暫時休息。而此時,曹旭鋒才能稍微放鬆緊張的心情,轉運車剛剛出發,他和清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陳雪龍就緊隨其後,通過對講機與轉運車隨時保持聯絡。查看路況、聯繫社區、對接集中醫學觀察中心,從接到轉運通知開始,他一刻也不放鬆。

3月5日發生的這一幕,是海淀區疑似病例密接人員轉運組成立以來順利完成的第一個轉運任務。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密接人員和疑似病例密接人員妥善進行醫學觀察,事關能否有效防止疫情蔓延。3月1日,由海淀區衛生健康委、各醫院、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大夫、護士、司機、後勤保障人員組成的疑似病例密接人員轉運組正式成立。

辦公室作為轉運組的“方向燈”,由西北旺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曹旭鋒擔任組長,區醫管中心馬利鋒擔任副組長。按照組織構成和人員分工,在接到轉運通知後,辦公室迅速做出調度反應,安排車組人員立刻與疑似病例密接人員進行對接,同時調度車輛,對人員身體健康、防護物資進行監督管理。按照職責分工,自願報名前來的人員被劃分為轉運組、後勤保障組、醫療保障組。

現場!特殊的“擺渡”時刻,看不見的海淀“疫線”

▲邱玉華和“戰友們”

由於人員緊張,工作任務嚴峻,大家往往一人分飾好幾個角色,邱玉華既是轉運組第一車隊的組長,也是醫療保障組的組長,“03年非典我們醫院是定點救治醫院,我也一直在前線,所以這次義無反顧的來了。”

邱玉華是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大夫,“我是這批大夫裡年紀偏長的,年輕人是後備隊,我們先上。”他告訴記者,父母已經70多歲,來之前怕他們擔心,沒敢告訴。

潘勇是西三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後勤科的工作人員,轉運組成立後他負責整個轉運組的後勤保障工作。“我們有時候也得充當司機。”39歲的潘勇是一位退伍的“老兵”,經歷過艱苦卓絕的實戰訓練。這次成為“擺渡車組”的後勤保障組長,他既要每天24小時待命保障物資供應,同時也要作為替補“隊員”充當司機,隨時出車。

“我是一個兵,若有戰,召必回!”潘勇說自己是一名“老兵”,“有需要必須上!”這種義無反饋的奉獻精神已經刻在了生命裡。

現場!特殊的“擺渡”時刻,看不見的海淀“疫線”

▲晚上開展轉運工作

3月5日晚8點,海淀一醫院一名急診科大夫需要被隔離集中觀察,二車隊組長劉楊、組員張強、司機余文彥隨即出發。

現場!特殊的“擺渡”時刻,看不見的海淀“疫線”

▲張強工作中

張強是97年的,今年22歲,是整個轉運組最年輕的男護士,“一點也不害怕,我們經過專業訓練,”張強來自薊門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去年8月剛剛參加工作,今年春節,張強年三十兒凌晨才踏進家門,大年初四就返回北京,按照要求隔離14天后立即上崗工作。“我是年輕人,抵抗力也好,我在一線沒問題。”張強說。

現場!特殊的“擺渡”時刻,看不見的海淀“疫線”

▲夜間出車回來後進行消毒

徐可軍是北下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司機,來到轉運組後擔任一組車隊的司機,3月5日的“首班車”就是由他發出。“當時啥也沒想,就希望能儘快把密接人員送到,這是我的責任。”短短的三句話,這個“山東漢子”透出滿滿的責任和擔當。

現場!特殊的“擺渡”時刻,看不見的海淀“疫線”

▲海淀區衛生健康委對轉運組進行實戰演練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遠離傳染源、遠離人群是必要的選擇。在海淀,這個特殊的車組,當別人都在家裡躲避病毒的時候,他們奔波在大街小巷,他們的乘客是疑似病例密接人員,他們片刻不歇,24小時待命,和疫情搶奪時間。

沒有人是生而勇敢的,只是當他們選擇加入這場戰“疫”時,就知道自己必定使命必達,向每一位逆行者致敬!

王芳、劉茜/文、製作

姜志發/圖、視頻

海淀區衛生健康委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