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朕也要下跪?"方丈機智答8字,化險為夷

說話是門藝術,話說得漂亮,不僅能得到他人的喜愛和讚賞,甚至能化險為夷,救自己一命。有人要問了:"有這麼誇張嗎?"。今天,就來給大家講講,一個和尚是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成功避過一場死劫的。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

故事發生在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當時的統治者正是"布衣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這個人,可以說是歷代皇帝中的奇蹟,也是後世尊崇的"勵志家"。他出身十分卑微,生在貧窮的農民之家,沒有任何能幫助他的人和勢力,卻硬生生靠自己的努力逆襲成開國之君。這種經歷在當時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來說,算得上極具傳奇色彩了。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是因為家裡有八個兄弟姐妹。而生在亂世中的窮人家,可不是簡單的事,在他十幾歲時,父親則因為得了瘟疫卻無法得到治療而去世,大哥和母親也在不到半個月內相繼而死。

其實,朱元璋深知自己家人的死亡,在某種意義上,和官吏有著很大的關係,可自己卻連埋葬家人的棺材錢和土地都沒有。朱元璋從那時起就十分憎恨官吏,發誓要報仇。但是報仇的首要條件是活著,為了活下去,他跑去附近的皇覺寺當了一個小和尚,希望能夠混口飯吃。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

初到寺廟時,方丈仔細端詳了一下朱元璋說出一句令朱元璋終生難忘的話:"你相貌奇特,日後定會成為不凡之人,你今天能來,說明你和佛祖有緣!"於是方丈就將朱元璋留了下來,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與寺廟的緣分就一直就沒有斷過。

不久後,寺廟裡也沒有什麼可以吃的東西,朱元璋為了能夠吃上飯,就和師兄外出化緣。在化緣的過程中,朱元璋走遍天南地北,大大地開闊了眼界,結識了許多英雄豪傑,也因此有機會參加了起義軍,最後成功為自己的父母報仇雪恨,推翻了元朝,在1368年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

從貧民到九五之尊的人生經歷,讓朱元璋更加珍惜自己的帝位,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工作狂"。雖然對百姓還不錯,但他也漸漸養成了兇暴殘忍的性格,只要是不利於維護自己統治的,不管什麼人或什麼事,他都能做到殺人不眨眼,因此大臣們都生怕得罪了他。

1378年,距離朱元璋開明稱帝已經過去了十年,朱元璋突然想起自己在寺廟的日子,於是便心血來潮帶著若干隨從前往少林寺參拜。不過拜佛需要下跪,而自己是九五之尊,怎麼能輕易就下拜呢?可是不下拜的話,世人又會說他不尊敬佛祖。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

於是,朱元璋便問了少林方丈:"朕也要跪嗎?"這句話中殺氣騰騰,方丈一旦沒有答好,那自然就少不了一場殺身之禍。好在方丈頭腦靈活,便恭恭敬敬地說了8個字:"見在佛不拜過去佛"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

古代中的"見"通現在的"現",意思就是說,朱元璋現在位居萬人之上,相當於人世間的佛祖,而所拜的佛都是過去的佛,哪有現在的佛跪拜過去佛的道理。

朱元璋聽了後非常高興,讚賞方丈是有學問之人,並且大大獎賞了方丈,成功化險為夷。而寺廟也因禍得福,不但讓少林僧眾避過死劫,還得到了重賞,因此這件事被傳為一段佳話。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

其實在現代看來也是一樣的,和老師、長輩、上司相處時不難發現,通常那些嘴甜會說話的人,比起默不作聲埋頭苦幹的更招人喜歡。

有的人會在這方面十分苦惱:自己情商真的很低,不但不能像方丈一樣機智對答,連和別人正常交流都困難,一張嘴就是"話題終結者"。看到人家總是能有說有笑,還能升職加薪,自己就只會埋頭苦幹!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技巧能讓你不容易傷害到別人,當你把這些技巧變成習慣以後,你也是高情商的人。而這些都可以在《口才三絕》中找到。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

讓你學會讚美,幽默,拒絕。讓你內心柔軟、懂得悲憫與體諒、懂得換位思考,說話做事能理解他人的處境,體察他人的難處。人際交往,會說話是一種本事,而怎麼說卻是一門藝術。

朱元璋去拜佛問方丈:

除此之外,還有《修心三不》和《為人三會》,都是提高情商的利器。

董卿:29歲之前讀完這三本書,沒有你進不了的圈子

三本書一起才48元,平均一本19元,買回去提升自己,自己看完,還可以給家人看,而書籍是一個無盡的礦場,只要你肯挖掘,一定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