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遷都只為融入中原,為何最終遭到覆滅?背棄"故鄉"遭到背叛

在北方,由鮮卑族人組成的遊牧民族從他們生活的草原踏入了中原這塊土地掀起了一股腥風血雨,佔領了這片漢人生活的土地建立了北魏。這是歷史上北方第一次被遊牧民族統一併建立起來的政權。

這些鮮卑族人帶著他們的彪悍和豪邁的性格融入了漢人這塊孕育著儒家文化之地。當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碰撞時,難免會因為不一樣的文化根基而激發許許多多的矛盾,這種矛盾伴隨著北魏政權的興起和衰落。

這些文明碰撞的矛盾又衍生了政治角色與職能之間的矛盾,累加的種種難以調和的矛盾使得北魏漸漸走向了滅亡。

孝文帝遷都只為融入中原,為何最終遭到覆滅?背棄

一、北魏融入中原地區未能充分展現政權活力,反而惰性加大

關於北魏政權的熄滅牽動了許多複雜且不容易釐清的因素,像一團線頭交叉在一起難以準確地找到線的另一頭。讓我們試著找到其中一個線頭來引出一條導致北魏覆滅的線,這條線正是關於北魏政治的種種對於當時而言不太能夠調和整個國家統一的矛盾。

讓我們從線頭開始看看北魏是如何在中原展開它的政治理念的。這個遊牧民族剛踏入這片漢族土地後,對於當時的漢人是有著民族矛盾的,他們既不滿意他們的生活方式,也不同意他們的那一套儒家學說。

這種民族矛盾的激發導致了當時的漢人官員不願意在胡人的政治體系下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一開始這些鮮卑族的政治機制的運行是沒有什麼活力的,甚至呈現出一種無心為政的惰性。

1.政治體系結構沒能體現適當的調整,一昧承襲南朝典章制度

當征服者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治理這個超乎他們管理範疇的中原之地時,只能夠去承襲被征服者他們的政治制度來支撐他們管理的這個兼容了民族多樣性的國土。

“所謂北魏北齊之源者, 凡江左承襲漢、魏、西晉之禮樂政刑典章文物, 自東晉至南齊其間所發展變遷, 而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孫摹仿採用, 傳至北齊成一大結集者者是也。”陳寅恪先生在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寫下了北魏鮮卑族對於南朝典章制度的大規模承襲。

孝文帝遷都只為融入中原,為何最終遭到覆滅?背棄

對於政治的承襲有著它不利的一面,即把那些制度中糟粕的部分也一併承襲了,沒有過多考慮朝政的現實因素,這個少數民族駕馭的是他們之前從沒經歷過的政治格局,所以結果就是使得過快的承襲規模適應不了北魏初建政權的運作。正是鮮卑族對於他們的政治角色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導致了內部矛盾的逐漸加深。

2.內部矛盾的加深使得職能運行效率低下

北魏承襲當時南朝的門閥政治,這個導致了當時南朝大量腐敗現象的政治制度,北魏在試圖套用之時也沒能規避掉這種負面的影響。朝政內部的北方民族的個性被逐漸泯滅,也同時使得他們原本的職能相互矛盾,讓北魏政權沒有朝著積極發展的方向中走去。

它之後要面對的,是這些承襲典章後帶來的負面因素能不能擺脫。擁有強大軍事權力的鮮卑族卻沒能展現他們的政治才能,對於這些征服者而言所面對的困惑是大於他們之前征服北方所想象的。內部矛盾並不會僅止於此,它將繼續滲透下去,讓這個北方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運行效率越發低下。

孝文帝遷都只為融入中原,為何最終遭到覆滅?背棄

二、拋棄固有政治傳統,朝政職能被後宮相繼佔據

我們暫且不論前朝治理朝政所出現的混亂局面,來將視角拉長,展望整個北魏朝政,一股來自後宮的勢力也逐漸佔據前朝的政治職能。這種後宮佔據朝政的現象並非只有北魏才出現,事實上此現象肇始於漢初呂后專權, 武帝時竇太后臨朝稱制, 遂使國家政權操縱在婦人之手。

後來武帝建立了一個“子貴母死”的制度來消除後宮的隱患,立儲之時其母要被迫使自刎。後來北魏延用了這種制度,魏書》卷十三之《皇后列傳第一》記載:“魏故事, 後宮產子將為儲貳, 其母皆賜死。”可是到了後來孝文帝全面漢化之後,廢除了這條制度,它帶來了後來北魏政由婦出的現象。

1.“子貴母死”的現象為何被廢棄

一個制度的廢除並非只是當權者的隨心授意,而是有著它悄然的影響在滲透著,讓當權者做出這種決定。

當時這股力量即是從小撫養孝文帝成長其祖母馮太后,馮太后她並不是孝文帝真正有血緣關係的祖母,她其實是一個漢人,當時北魏奉行“子貴母死”之風,在孝文帝確認“子貴”之時要伴隨著其血親的賜死。

所以孝文帝是在祖母馮太后所代表的漢人文化薰陶下長大的,這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孝文帝登基後所作的種種舉措,包括“子貴母死”現象的廢除。但之前隨著這種現象的出現,後宮那種覬覦朝政的勢力開始蔓延開來,北魏自此開始呈現朝政勢力被拉扯,不再集中政權的矛盾。

孝文帝遷都只為融入中原,為何最終遭到覆滅?背棄

2.政由婦出使得北魏的綱紀紊亂

“時太后得志, 逼幸清河王懌, 淫亂肆情, 為天下所惡。”此番記載是描述當時北魏後宮當政後使得朝政上結黨營私,綱紀紊亂的現象。

這些現象是政由婦出造成的政治角色與職能的矛盾,在古代,政治角色對於女性而言是遠離的,自古婦女的地位低下,當女性想要掌握朝政時,所摻雜的情感是複雜的。

她們對於朝政的理解可能並沒有超越時代的侷限,其涉略的政治角色難免與它所代表的職能出現矛盾,而這也被使得北魏統治集團的勢力被逐漸消弱,為以後政權分割埋下了隱患。

而除了政由婦出帶來的政治矛盾,也為以後北魏形成的兩都格局奠下基調,這個由少數民族佔領的北方政權將在這種格局之下走向分裂。

孝文帝遷都只為融入中原,為何最終遭到覆滅?背棄

三、伴隨著孝文帝東遷洛陽造成的兩都格局是政治角色與矛盾激化的原因

在漢人馮太后撫養下長大的孝文帝,這個自幼接受到漢文化薰陶的帝王,慢慢地感受到了漢文化的魅力和輝煌。在胡人統治下的成長環境中,他的這種觀念和想法是不容易被人理解和認可的,甚至這會讓他置身於危險之中。

孝文帝深知要改變這種局面是艱辛的,至少在他成長的平城之下,他不太可能實現對胡人進行漢文化的推廣。該怎麼實現他光宅中原的理想呢?這種訴求深埋在孝文帝的心中,在他登基之後,做出一個決定,他想遷都洛陽,在那裡實現他的理想。

1.平都被摒棄於漢文化之外,執政者無法達成進一步的協作

這個想法不會被當時北方的鮮卑貴族認可,孝文帝是深知這一點的,所以他做出了一個當時鮮卑貴族無法想象的決定,即舉兵南伐。可這只是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遷都之實。

當孝文帝成功把都城遷到洛陽之後,在這裡,他不再受到來自平城貴族勢力的阻礙,可以放手執行他的漢化政策。從此在此地的胡人痕跡將逐漸被漢人的習俗風化所覆蓋,胡人在朝廷上得說漢話,穿漢服。

這一系列的舉措對於漢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但這並不非被那些遠在平城的鮮卑貴族所理解,甚至激發了他們的怒火。在孝文帝遷都之後,平城這邊的政治理念是和洛陽城那裡的漢化政策相悖的,這種政治職能的矛盾在這兩都之間演化。

在平城的鮮卑貴族看來,孝文帝的遷都相當於拋棄了這裡曾經作為胡人政權的象徵,這裡變成廢都,不被入眼,民族內部的矛盾被激化,一股反叛勢力在暗中孕育。

孝文帝遷都只為融入中原,為何最終遭到覆滅?背棄

2.曾是北魏的軍鎮集團到成為覆滅北魏的力量,政治矛盾貫穿其中

北魏先祖在佔領北方後,曾為了鞏固政權,在北方邊界建立了六所軍鎮,想威嚇四方象徵自己的霸主地位。

可是在孝文帝遷都之後,這些曾經鎮守邊界的軍鎮失去了昔日的地位,漸漸黯淡下去,對這些人而言,自己像是被拋棄的棋子,儘管後來孝文帝有盡力去緩和邊境的矛盾,可是終究不被這些世世代代鎮守此地的鮮卑族所理解。

這種兩都格局由於距離的遙遠產生了更大的隔閡,既是內部的民族矛盾,也是他們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不再適用於孝文帝所想要的政治職能的矛盾。於是北魏最終的局面,在這種矛盾的激化下漸漸走向覆滅。

四、結語

北魏最終的滅亡,不是來自外部勢力,而曾是鮮卑國家政權最堅實的軍事支柱的北方軍鎮集團,最終顛覆了北魏政權。不免讓人感覺歷史的走向終究無法被個人所掌握,即使孝文帝努力想要將胡,漢兩個民族友好地融合起來。

可是他超越固有格局的視野並不被理解,北方鮮卑貴族認為這挑戰了他們的利益,鎮守軍鎮的勢力認為他們不再被看重,於是北魏走向了分裂。孝文帝雖最終沒能調和政治角色和職能之間的矛盾使得北魏覆滅,但是他至少留下了短暫的輝煌,讓後世足以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