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迁都只为融入中原,为何最终遭到覆灭?背弃"故乡"遭到背叛

在北方,由鲜卑族人组成的游牧民族从他们生活的草原踏入了中原这块土地掀起了一股腥风血雨,占领了这片汉人生活的土地建立了北魏。这是历史上北方第一次被游牧民族统一并建立起来的政权。

这些鲜卑族人带着他们的彪悍和豪迈的性格融入了汉人这块孕育着儒家文化之地。当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时,难免会因为不一样的文化根基而激发许许多多的矛盾,这种矛盾伴随着北魏政权的兴起和衰落。

这些文明碰撞的矛盾又衍生了政治角色与职能之间的矛盾,累加的种种难以调和的矛盾使得北魏渐渐走向了灭亡。

孝文帝迁都只为融入中原,为何最终遭到覆灭?背弃

一、北魏融入中原地区未能充分展现政权活力,反而惰性加大

关于北魏政权的熄灭牵动了许多复杂且不容易厘清的因素,像一团线头交叉在一起难以准确地找到线的另一头。让我们试着找到其中一个线头来引出一条导致北魏覆灭的线,这条线正是关于北魏政治的种种对于当时而言不太能够调和整个国家统一的矛盾。

让我们从线头开始看看北魏是如何在中原展开它的政治理念的。这个游牧民族刚踏入这片汉族土地后,对于当时的汉人是有着民族矛盾的,他们既不满意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同意他们的那一套儒家学说。

这种民族矛盾的激发导致了当时的汉人官员不愿意在胡人的政治体系下施展自己的才能。所以一开始这些鲜卑族的政治机制的运行是没有什么活力的,甚至呈现出一种无心为政的惰性。

1.政治体系结构没能体现适当的调整,一昧承袭南朝典章制度

当征服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治理这个超乎他们管理范畴的中原之地时,只能够去承袭被征服者他们的政治制度来支撑他们管理的这个兼容了民族多样性的国土。

“所谓北魏北齐之源者, 凡江左承袭汉、魏、西晋之礼乐政刑典章文物, 自东晋至南齐其间所发展变迁, 而为北魏孝文帝及其子孙摹仿采用, 传至北齐成一大结集者者是也。”陈寅恪先生在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写下了北魏鲜卑族对于南朝典章制度的大规模承袭。

孝文帝迁都只为融入中原,为何最终遭到覆灭?背弃

对于政治的承袭有着它不利的一面,即把那些制度中糟粕的部分也一并承袭了,没有过多考虑朝政的现实因素,这个少数民族驾驭的是他们之前从没经历过的政治格局,所以结果就是使得过快的承袭规模适应不了北魏初建政权的运作。正是鲜卑族对于他们的政治角色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导致了内部矛盾的逐渐加深。

2.内部矛盾的加深使得职能运行效率低下

北魏承袭当时南朝的门阀政治,这个导致了当时南朝大量腐败现象的政治制度,北魏在试图套用之时也没能规避掉这种负面的影响。朝政内部的北方民族的个性被逐渐泯灭,也同时使得他们原本的职能相互矛盾,让北魏政权没有朝着积极发展的方向中走去。

它之后要面对的,是这些承袭典章后带来的负面因素能不能摆脱。拥有强大军事权力的鲜卑族却没能展现他们的政治才能,对于这些征服者而言所面对的困惑是大于他们之前征服北方所想象的。内部矛盾并不会仅止于此,它将继续渗透下去,让这个北方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运行效率越发低下。

孝文帝迁都只为融入中原,为何最终遭到覆灭?背弃

二、抛弃固有政治传统,朝政职能被后宫相继占据

我们暂且不论前朝治理朝政所出现的混乱局面,来将视角拉长,展望整个北魏朝政,一股来自后宫的势力也逐渐占据前朝的政治职能。这种后宫占据朝政的现象并非只有北魏才出现,事实上此现象肇始于汉初吕后专权, 武帝时窦太后临朝称制, 遂使国家政权操纵在妇人之手。

后来武帝建立了一个“子贵母死”的制度来消除后宫的隐患,立储之时其母要被迫使自刎。后来北魏延用了这种制度,魏书》卷十三之《皇后列传第一》记载:“魏故事, 后宫产子将为储贰, 其母皆赐死。”可是到了后来孝文帝全面汉化之后,废除了这条制度,它带来了后来北魏政由妇出的现象。

1.“子贵母死”的现象为何被废弃

一个制度的废除并非只是当权者的随心授意,而是有着它悄然的影响在渗透着,让当权者做出这种决定。

当时这股力量即是从小抚养孝文帝成长其祖母冯太后,冯太后她并不是孝文帝真正有血缘关系的祖母,她其实是一个汉人,当时北魏奉行“子贵母死”之风,在孝文帝确认“子贵”之时要伴随着其血亲的赐死。

所以孝文帝是在祖母冯太后所代表的汉人文化熏陶下长大的,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孝文帝登基后所作的种种举措,包括“子贵母死”现象的废除。但之前随着这种现象的出现,后宫那种觊觎朝政的势力开始蔓延开来,北魏自此开始呈现朝政势力被拉扯,不再集中政权的矛盾。

孝文帝迁都只为融入中原,为何最终遭到覆灭?背弃

2.政由妇出使得北魏的纲纪紊乱

“时太后得志, 逼幸清河王怿, 淫乱肆情, 为天下所恶。”此番记载是描述当时北魏后宫当政后使得朝政上结党营私,纲纪紊乱的现象。

这些现象是政由妇出造成的政治角色与职能的矛盾,在古代,政治角色对于女性而言是远离的,自古妇女的地位低下,当女性想要掌握朝政时,所掺杂的情感是复杂的。

她们对于朝政的理解可能并没有超越时代的局限,其涉略的政治角色难免与它所代表的职能出现矛盾,而这也被使得北魏统治集团的势力被逐渐消弱,为以后政权分割埋下了隐患。

而除了政由妇出带来的政治矛盾,也为以后北魏形成的两都格局奠下基调,这个由少数民族占领的北方政权将在这种格局之下走向分裂。

孝文帝迁都只为融入中原,为何最终遭到覆灭?背弃

三、伴随着孝文帝东迁洛阳造成的两都格局是政治角色与矛盾激化的原因

在汉人冯太后抚养下长大的孝文帝,这个自幼接受到汉文化熏陶的帝王,慢慢地感受到了汉文化的魅力和辉煌。在胡人统治下的成长环境中,他的这种观念和想法是不容易被人理解和认可的,甚至这会让他置身于危险之中。

孝文帝深知要改变这种局面是艰辛的,至少在他成长的平城之下,他不太可能实现对胡人进行汉文化的推广。该怎么实现他光宅中原的理想呢?这种诉求深埋在孝文帝的心中,在他登基之后,做出一个决定,他想迁都洛阳,在那里实现他的理想。

1.平都被摒弃于汉文化之外,执政者无法达成进一步的协作

这个想法不会被当时北方的鲜卑贵族认可,孝文帝是深知这一点的,所以他做出了一个当时鲜卑贵族无法想象的决定,即举兵南伐。可这只是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当孝文帝成功把都城迁到洛阳之后,在这里,他不再受到来自平城贵族势力的阻碍,可以放手执行他的汉化政策。从此在此地的胡人痕迹将逐渐被汉人的习俗风化所覆盖,胡人在朝廷上得说汉话,穿汉服。

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但这并不非被那些远在平城的鲜卑贵族所理解,甚至激发了他们的怒火。在孝文帝迁都之后,平城这边的政治理念是和洛阳城那里的汉化政策相悖的,这种政治职能的矛盾在这两都之间演化。

在平城的鲜卑贵族看来,孝文帝的迁都相当于抛弃了这里曾经作为胡人政权的象征,这里变成废都,不被入眼,民族内部的矛盾被激化,一股反叛势力在暗中孕育。

孝文帝迁都只为融入中原,为何最终遭到覆灭?背弃

2.曾是北魏的军镇集团到成为覆灭北魏的力量,政治矛盾贯穿其中

北魏先祖在占领北方后,曾为了巩固政权,在北方边界建立了六所军镇,想威吓四方象征自己的霸主地位。

可是在孝文帝迁都之后,这些曾经镇守边界的军镇失去了昔日的地位,渐渐黯淡下去,对这些人而言,自己像是被抛弃的棋子,尽管后来孝文帝有尽力去缓和边境的矛盾,可是终究不被这些世世代代镇守此地的鲜卑族所理解。

这种两都格局由于距离的遥远产生了更大的隔阂,既是内部的民族矛盾,也是他们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不再适用于孝文帝所想要的政治职能的矛盾。于是北魏最终的局面,在这种矛盾的激化下渐渐走向覆灭。

四、结语

北魏最终的灭亡,不是来自外部势力,而曾是鲜卑国家政权最坚实的军事支柱的北方军镇集团,最终颠覆了北魏政权。不免让人感觉历史的走向终究无法被个人所掌握,即使孝文帝努力想要将胡,汉两个民族友好地融合起来。

可是他超越固有格局的视野并不被理解,北方鲜卑贵族认为这挑战了他们的利益,镇守军镇的势力认为他们不再被看重,于是北魏走向了分裂。孝文帝虽最终没能调和政治角色和职能之间的矛盾使得北魏覆灭,但是他至少留下了短暂的辉煌,让后世足以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