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這種情形都叫戀著戲處,戀著戲處會怎樣呢?或許就會墮落了

162. 這種情形都叫戀著戲處,戀著戲處會怎樣呢?或許就會墮落了


妙法蓮華經淺釋 162


佛在三七日中來思惟,用什麼法來教化眾生呢?是用小法教化眾生?是用大法來教化眾生呢?那麼想了二十一天。所用的法就是屬於勸門;勸門,也就是慈悲門,屬於攝受。


怎麼叫攝?攝就好像用吸鐵石吸鐵似的,把鐵給吸來,所以它屬於為人悉檀。誡門,是令眾生諸惡不作,這叫折服門;勸你不聽,就罵你一頓,以嚴厲的方法來教化你,用威德來令你折服,這也就是一個威服門。


所以佛說法,用折攝二門來教化眾生,用四無所畏、十力和如來的知、見,令一切的眾生,從捨出之:都從這個火宅裡頭出來。


復更思惟:這位長者又想了,是舍唯有一門:這個舍,唯有一個門。一門,就是唯一佛乘,也就是大乘的大白牛車那個車門。大乘法唯有一門,而復狹小:可是這個門是很小的。


因為這麼多人,雖然說大乘是唯一佛乘,可是這麼多人從一個門出來,也是很擁擠的──很擁擠,就是人太多了,這個門太小了。


一,可以說是一乘的道理,又可以說是一道的清淨。門,是比喻正教,真正的、正正當當的佛教。又者,門是以能通為義;通於什麼地方呢?通於所通,通到所通的那個地方。這個正教就是教化所教化的眾生,這叫通於所通。


又,怎麼叫狹小呢?這個門,外道進不來——外道,就是執斷、執常的那種外道;七方便眾生也進不來,一定要大乘的圓教菩薩才能從這個門走。什麼叫七方便?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三藏的菩薩乘、通教的菩薩乘、別教的菩薩乘。


這七方便,都是小乘的根性,沒有達到大乘圓融無礙那本有的、圓理的境界,他們就都不能到這個門裡邊來;所以說這個門狹小,這是按照小乘的人來說。


本來按教理來講,這個門是最大的,大乘的,只有佛和圓教的菩薩,才能從這個門能出能入的;小乘的人不明白大乘圓融的妙理,所以才說它狹小。其實這“狹小”不是狹小,而是最大了。


怎麼叫“理一”?因為這唯一佛乘的妙理,純一無雜──只有這一個妙理,不摻雜其它的道理。這理既然一,這一條道路是非常清淨的,只有這一條道路;所以就說是“門一”,這個門是唯一的。為什麼又說狹小呢?因為“理一”和“道一”這種法,是微妙不可思議的,不容易明白。這是按照理論來講,所以叫理一。


那麼再可以約這個教來講,這種教,也是屬於圓教“權實不二”的妙理;但是在凡夫,他不知道出這個門,所以這叫不知權;他也不知道入這個門,所以這叫不知實。


這權、實教理,凡夫不知道;二乘雖然知道出,可是他永不知道入,所以也不明白這種的教理;菩薩確實知道出,然而也不知道入──這是別教裡的菩薩,也就是前邊講七方便的那個菩薩。這七種方便的人,對於這種教理都不明白,所以就說這個唯一佛乘的教門是狹小。


為什麼說它狹小?就因為小乘人不能走這一個大乘的路;不能走,雖然大,也就變成小了。所以在經上說:“正直舍方便,唯說一佛乘。”這個法門,是隻屬於一佛乘的。這按照“教”來講,所以說這個門,也是狹小的;這個“乘”,也是隻有佛乘。


“唯有一門”,一門,只有這麼一個門;這一個“門”,就是大乘這個白牛車的車門。這個車門,就是比方一乘的佛乘。一乘佛乘,在前依照理、教來講;現在要依照“行”來講這一門而復狹小。


這個“行”是圓教修行的行,就是一直的行去,沒有彎彎曲曲的這種行為,也沒有可以留難或行不通的地方,所以這叫“行一”──你修行這菩薩道,一直到佛的果位上,到菩提道場而證佛果;所以這又叫“門”,因為你一直行這個,這就比方一個門。


可是行這個門,這是一種妙行;妙行難行,不容易去修行。這個大乘的佛法不容易修行,把一切的方便法門都不用了──前邊不是講正直舍方便?把方便法都不要了;因為這個,所以就說是狹小。實際上這一個法門並不是狹小,而是最廣大的一個門。


諸子幼稚:諸子,就是說的前邊那個“一十、二十乃至三十”,就是聲聞、緣覺和菩薩這三乘的佛子。我們一般人都知道,小孩子他無知、無識,不驚、不怖,所以叫幼稚。


這是說這三乘的人,在二萬佛那時候,學習這無上的道、修行菩薩法;那二萬佛,也教化這三乘的眾生修行無上道。雖然這樣子,但是這三乘人對於大乘的佛法,這種的善根很微弱;微,是微細;弱,是軟弱,就是很薄弱的,沒有力量。因為他大乘的善根微弱,所以叫幼稚;在佛法裡就說這三乘的人,都像小孩子似的。


未有所識:因為三乘的人善根很薄弱,所以他一聞見大乘的佛法,就生出一種謗毀的心;好像五千退席,有增上慢的人聽見這個佛法,不生信心反而跑了!這就叫未有所識,這就叫無知。


戀著戲處:戀是留戀,著是執著,戲就是小孩子的遊戲,處就是地方、處所。他不但不能接受大乘的佛法,而且還退失菩提心了;退失菩提心,就著到見、愛這兩種的毛病上。著到見和愛上,這就叫戀著戲處。


在退失菩提心,有時候會被八苦來交煎,就著住到依、正二報上,這是就一般的凡夫來講。依報,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又叫“器世間”;正報,就是我們身體這個報身,又叫“有情世間”。


三界眾生,有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欲界的眾生,就著住到五欲上;五種的欲,是財、色、名、食、睡,也可以說是色、受、想、味、觸這五塵。


色界眾生也有所著住,他們著住到“味禪”上了;味是滋味,禪是禪定。就到四禪天,四禪天的眾生還有色,就著住到味禪上,得到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一天到晚都是非常快樂,簡直說不出來那麼快樂。


所以,初禪天就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天就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天就叫離喜妙樂地,四禪天就叫舍念清淨地。那種清淨是味禪的一種境界,那種妙樂也是味禪的一種境界。味禪,就是禪的滋味,得到參禪這種滋味了。所以色界眾生就著住到這種的快樂上了;好像小孩子吃糖,吃一塊還想要吃,這都是著住。


無色界也有所著住,著住到“定”上了。


你不要說天天講定,雖然說“勤修戒定慧”,你也不能著住的。你若著住到這個定上,你生了無色界天,還一天到晚總有所執著──著住到定上,也是執著;所以有這麼多的執著,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這個三界,就叫戀著戲處。


我們不要說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就好像我們人一天到晚,哪一個沒有執著?要是能沒有執著,就可以出三界了!我們就因為有所執著,執著這種東西,執著那種東西。


本來人是很聰明的,但是做了一些糊塗事。為什麼做糊塗事?就因為有所執著,有所留戀,留戀這個“戲處”,這種好好玩的地方。


到這兒玩一玩!到那個地方又玩一玩!今天到南邊去,明天又到北邊去,後天到東邊去,再後天到西邊去,四面八方這麼玩,這叫戀著戲處。捨不得離開這愚痴的行為,捨不得放下這愚痴的知見,這都叫戀著戲處。


這“戀著戲處”,在這個地方留戀,捨不得走;為什麼捨不得走?因為這個地方好好玩的。好像人跑到電影院去,把家就忘了;就因為看電影看得生出一種執著,留戀戲處了。


跑到賭場,也把家都忘了,什麼都忘了;那時候,也可以說是一種定──入了賭錢的定了!看電影去,入了看電影的定;乃至於你跳舞去,入了跳舞的定,跳上舞,什麼都忘;喝酒的,就入了酒定;抽菸的,入了煙定;吃迷幻藥的,入了藥定。


你說這不是戀著戲處,是幹什麼?在這裡邊,糊糊塗塗地那麼去遊戲、去玩,這都叫戀著戲處。戀著戲處就會怎樣呢?這下一句說得清清楚楚的,告訴你明明白白的,什麼呢?


或當墮落:這幸虧經上還是個“或”字,若不是個“或”字,那就是正式墮落了,真真實實墮落了!因為有這個“或”字,這還有一點希望;是或者墮落,或者還不墮落?這是有一種活動的口氣。


這活動的口氣就是說,你如果能改過自新,能不執著,能迷途知返,能早一點覺悟,或者就不墮落;你若不覺悟,那或者就墮落了。


這“或者”是不定詞,沒有一定的。好像這個人犯罪了,法官沒有判決,沒有說“你現在有罪了,要坐五年監獄。”在沒有被判決之前,或者就會沒有罪,或者就會有罪,這是兩可之間。


怎麼樣墮落的?因為幼稚;幼稚就是愚痴。小孩子沒有知識,太愚痴了,就著住到五欲上──這就比喻著住到五欲上;就會墮落到三塗裡,三塗,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


墮落有兩種原因,第一,幼稚會墮落;年紀輕不懂事情、盡貪玩,都會墮落。第二,就是無知,沒有知識,就是“未有所識”,這也會墮落。未有所識,就是以苦為樂、背覺合塵;他違背這個覺悟的道理,而合塵勞了,這就叫無識。


他以苦為樂,這樣的人也會墮落,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裡去。墮落,就是為火所燒:為八苦、五蘊這種五濁的火所燒。被這種火所燒,就更不能覺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