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这种情形都叫恋着戏处,恋着戏处会怎样呢?或许就会堕落了

162. 这种情形都叫恋着戏处,恋着戏处会怎样呢?或许就会堕落了


妙法莲华经浅释 162


佛在三七日中来思惟,用什么法来教化众生呢?是用小法教化众生?是用大法来教化众生呢?那么想了二十一天。所用的法就是属于劝门;劝门,也就是慈悲门,属于摄受。


怎么叫摄?摄就好像用吸铁石吸铁似的,把铁给吸来,所以它属于为人悉檀。诫门,是令众生诸恶不作,这叫折服门;劝你不听,就骂你一顿,以严厉的方法来教化你,用威德来令你折服,这也就是一个威服门。


所以佛说法,用折摄二门来教化众生,用四无所畏、十力和如来的知、见,令一切的众生,从舍出之:都从这个火宅里头出来。


复更思惟:这位长者又想了,是舍唯有一门:这个舍,唯有一个门。一门,就是唯一佛乘,也就是大乘的大白牛车那个车门。大乘法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可是这个门是很小的。


因为这么多人,虽然说大乘是唯一佛乘,可是这么多人从一个门出来,也是很拥挤的──很拥挤,就是人太多了,这个门太小了。


一,可以说是一乘的道理,又可以说是一道的清净。门,是比喻正教,真正的、正正当当的佛教。又者,门是以能通为义;通于什么地方呢?通于所通,通到所通的那个地方。这个正教就是教化所教化的众生,这叫通于所通。


又,怎么叫狭小呢?这个门,外道进不来——外道,就是执断、执常的那种外道;七方便众生也进不来,一定要大乘的圆教菩萨才能从这个门走。什么叫七方便?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三藏的菩萨乘、通教的菩萨乘、别教的菩萨乘。


这七方便,都是小乘的根性,没有达到大乘圆融无碍那本有的、圆理的境界,他们就都不能到这个门里边来;所以说这个门狭小,这是按照小乘的人来说。


本来按教理来讲,这个门是最大的,大乘的,只有佛和圆教的菩萨,才能从这个门能出能入的;小乘的人不明白大乘圆融的妙理,所以才说它狭小。其实这“狭小”不是狭小,而是最大了。


怎么叫“理一”?因为这唯一佛乘的妙理,纯一无杂──只有这一个妙理,不掺杂其它的道理。这理既然一,这一条道路是非常清净的,只有这一条道路;所以就说是“门一”,这个门是唯一的。为什么又说狭小呢?因为“理一”和“道一”这种法,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不容易明白。这是按照理论来讲,所以叫理一。


那么再可以约这个教来讲,这种教,也是属于圆教“权实不二”的妙理;但是在凡夫,他不知道出这个门,所以这叫不知权;他也不知道入这个门,所以这叫不知实。


这权、实教理,凡夫不知道;二乘虽然知道出,可是他永不知道入,所以也不明白这种的教理;菩萨确实知道出,然而也不知道入──这是别教里的菩萨,也就是前边讲七方便的那个菩萨。这七种方便的人,对于这种教理都不明白,所以就说这个唯一佛乘的教门是狭小。


为什么说它狭小?就因为小乘人不能走这一个大乘的路;不能走,虽然大,也就变成小了。所以在经上说:“正直舍方便,唯说一佛乘。”这个法门,是只属于一佛乘的。这按照“教”来讲,所以说这个门,也是狭小的;这个“乘”,也是只有佛乘。


“唯有一门”,一门,只有这么一个门;这一个“门”,就是大乘这个白牛车的车门。这个车门,就是比方一乘的佛乘。一乘佛乘,在前依照理、教来讲;现在要依照“行”来讲这一门而复狭小。


这个“行”是圆教修行的行,就是一直的行去,没有弯弯曲曲的这种行为,也没有可以留难或行不通的地方,所以这叫“行一”──你修行这菩萨道,一直到佛的果位上,到菩提道场而证佛果;所以这又叫“门”,因为你一直行这个,这就比方一个门。


可是行这个门,这是一种妙行;妙行难行,不容易去修行。这个大乘的佛法不容易修行,把一切的方便法门都不用了──前边不是讲正直舍方便?把方便法都不要了;因为这个,所以就说是狭小。实际上这一个法门并不是狭小,而是最广大的一个门。


诸子幼稚:诸子,就是说的前边那个“一十、二十乃至三十”,就是声闻、缘觉和菩萨这三乘的佛子。我们一般人都知道,小孩子他无知、无识,不惊、不怖,所以叫幼稚。


这是说这三乘的人,在二万佛那时候,学习这无上的道、修行菩萨法;那二万佛,也教化这三乘的众生修行无上道。虽然这样子,但是这三乘人对于大乘的佛法,这种的善根很微弱;微,是微细;弱,是软弱,就是很薄弱的,没有力量。因为他大乘的善根微弱,所以叫幼稚;在佛法里就说这三乘的人,都像小孩子似的。


未有所识:因为三乘的人善根很薄弱,所以他一闻见大乘的佛法,就生出一种谤毁的心;好像五千退席,有增上慢的人听见这个佛法,不生信心反而跑了!这就叫未有所识,这就叫无知。


恋着戏处:恋是留恋,着是执着,戏就是小孩子的游戏,处就是地方、处所。他不但不能接受大乘的佛法,而且还退失菩提心了;退失菩提心,就着到见、爱这两种的毛病上。着到见和爱上,这就叫恋着戏处。


在退失菩提心,有时候会被八苦来交煎,就着住到依、正二报上,这是就一般的凡夫来讲。依报,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又叫“器世间”;正报,就是我们身体这个报身,又叫“有情世间”。


三界众生,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欲界的众生,就着住到五欲上;五种的欲,是财、色、名、食、睡,也可以说是色、受、想、味、触这五尘。


色界众生也有所着住,他们着住到“味禅”上了;味是滋味,禅是禅定。就到四禅天,四禅天的众生还有色,就着住到味禅上,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一天到晚都是非常快乐,简直说不出来那么快乐。


所以,初禅天就叫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就叫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就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就叫舍念清净地。那种清净是味禅的一种境界,那种妙乐也是味禅的一种境界。味禅,就是禅的滋味,得到参禅这种滋味了。所以色界众生就着住到这种的快乐上了;好像小孩子吃糖,吃一块还想要吃,这都是着住。


无色界也有所着住,着住到“定”上了。


你不要说天天讲定,虽然说“勤修戒定慧”,你也不能着住的。你若着住到这个定上,你生了无色界天,还一天到晚总有所执着──着住到定上,也是执着;所以有这么多的执着,就出不了三界;出不了这个三界,就叫恋着戏处。


我们不要说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好像我们人一天到晚,哪一个没有执着?要是能没有执着,就可以出三界了!我们就因为有所执着,执着这种东西,执着那种东西。


本来人是很聪明的,但是做了一些糊涂事。为什么做糊涂事?就因为有所执着,有所留恋,留恋这个“戏处”,这种好好玩的地方。


到这儿玩一玩!到那个地方又玩一玩!今天到南边去,明天又到北边去,后天到东边去,再后天到西边去,四面八方这么玩,这叫恋着戏处。舍不得离开这愚痴的行为,舍不得放下这愚痴的知见,这都叫恋着戏处。


这“恋着戏处”,在这个地方留恋,舍不得走;为什么舍不得走?因为这个地方好好玩的。好像人跑到电影院去,把家就忘了;就因为看电影看得生出一种执着,留恋戏处了。


跑到赌场,也把家都忘了,什么都忘了;那时候,也可以说是一种定──入了赌钱的定了!看电影去,入了看电影的定;乃至于你跳舞去,入了跳舞的定,跳上舞,什么都忘;喝酒的,就入了酒定;抽烟的,入了烟定;吃迷幻药的,入了药定。


你说这不是恋着戏处,是干什么?在这里边,糊糊涂涂地那么去游戏、去玩,这都叫恋着戏处。恋着戏处就会怎样呢?这下一句说得清清楚楚的,告诉你明明白白的,什么呢?


或当堕落:这幸亏经上还是个“或”字,若不是个“或”字,那就是正式堕落了,真真实实堕落了!因为有这个“或”字,这还有一点希望;是或者堕落,或者还不堕落?这是有一种活动的口气。


这活动的口气就是说,你如果能改过自新,能不执着,能迷途知返,能早一点觉悟,或者就不堕落;你若不觉悟,那或者就堕落了。


这“或者”是不定词,没有一定的。好像这个人犯罪了,法官没有判决,没有说“你现在有罪了,要坐五年监狱。”在没有被判决之前,或者就会没有罪,或者就会有罪,这是两可之间。


怎么样堕落的?因为幼稚;幼稚就是愚痴。小孩子没有知识,太愚痴了,就着住到五欲上──这就比喻着住到五欲上;就会堕落到三涂里,三涂,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恶道。


堕落有两种原因,第一,幼稚会堕落;年纪轻不懂事情、尽贪玩,都会堕落。第二,就是无知,没有知识,就是“未有所识”,这也会堕落。未有所识,就是以苦为乐、背觉合尘;他违背这个觉悟的道理,而合尘劳了,这就叫无识。


他以苦为乐,这样的人也会堕落,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里去。堕落,就是为火所烧:为八苦、五蕴这种五浊的火所烧。被这种火所烧,就更不能觉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