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慈禧的權力在清朝末期沒人可以動搖?

蔚藍宇宙浩瀚星空


慈禧,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是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垂簾聽政四十餘年,是清朝末期最高的政治統治者。慈禧太后掌握政權這麼多年,她的個人政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雖說太后執政多年,但是在男權之上的清朝,慈禧太后的權利其實一直都在接受挑戰,一直都是臨時性的,一直受到威脅。


在清朝一直都是男權至上,作為一個女人想要執掌政權,並非易事兒,所以如何控制皇上是慈禧太后一直要考慮的事情,必須為她的執政找到合理的理由,同時弱化皇權和宗族勢力。

1861年,咸豐皇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病逝,在臨終前立6歲的載淳為皇太子,同時任命顧命八大臣,輔佐皇帝處理政務。將“同道堂”,“御賞”兩方小璽賜給載淳和皇后鈕祜祿氏,並且下詔以後下發旨意,必須有這兩個小璽為證。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政,慈禧太后十分不滿意,於是聯合恭親王奕,發動辛酉政變,將顧命八大臣團滅,奕被封為議政王。由於載淳年幼,小璽便由慈禧太后掌管,取得了干預朝政的權利。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垂簾聽政。

但是慈安太后文化素養遠不及慈禧太后,中國古代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而慈安太后不懂得斷句,常常看不懂大臣的奏摺,根本無力與慈禧太后抗衡。其實在咸豐皇帝時期,慈禧太后就已經參與到政治其中,經常幫咸豐皇帝處理奏摺,經歷太多的磨練,慈禧的政治能力呈直線式上升,為以後掌權奠定了基礎。

慈禧太后在執政初期,聽取了恭親王奕的建議,首先整頓吏治,重用漢臣,提拔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等人。而且在列強的支持下,還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及其他組織的運動。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福的方針,發展軍用及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增加國家的實力,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對清朝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反映出,慈禧在政治上的一些智慧,執政的根基也愈加穩固。

後來,同治皇帝去世,慈禧選擇年紀比較小的光緒做皇帝,光緒皇帝年僅三歲,根本沒有執政的能力,所以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擔子又落在了慈禧太后的肩上,慈禧太后做的順理成章,毫無破綻,並且合乎禮法,所以大臣及天下眾人沒有反對的理由。

慈禧太后代表著皇權。清朝是一箇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朝代,也是皇權高度集中的朝代。在當時的那個年代,沒有任何可以與皇權抗衡的事物,皇帝就是天,沒有人可以動搖。軍機處和內閣名義上是為了防止皇帝專政而牽制皇帝的,在實際中,軍機處和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處而已,都是為了輔佐皇帝,對於皇帝的牽制更是微乎其微的。眾所周知,清朝是一個專制王朝,忠君思想深入人心,而慈禧太后則是皇權和君權的代表,在當時人們的思想下,如果反對慈禧太后就是不忠,會遭到所有人的唾棄,就是背叛的典型,遭到當時社會的拋棄,終將會受到嚴懲。太平天國運動就是在挑戰權威,最後被消滅。所以在當時的人們,經歷了歷代王朝的思想灌輸,思維早已成為定式,所以沒有人敢去挑戰權威,就算挑戰了,也沒有好下場。

皇上雖然頂著頭銜,其實並沒有實權,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戊戌變法的時候,光緒帝觸犯了權貴的利益,導致權貴不滿,請求慈禧太后解決此問題,慈禧太后輕而易舉的就將光緒帝囚禁起來。慈禧太后已經執政多年,朝野上上下下都是慈禧太后的人,其他人根本沒有辦法動搖她的地位和權利。其他人就算再覺得慈禧太后不好,也沒有反抗的能力,清朝規定不允許王爺出京城,都沒有兵權,只有恭親王奕有希望,但是被慈禧打壓後,也沒有鬥志了,所以更沒有人與慈禧太后抗衡了。

清朝的國家機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國家的運作都十分的正常和穩健,而且單一制的國家也可以很好的預防分裂和動亂。慈禧時候的清朝,正處於國家的轉型時期,對於國家的前景來說是迷茫的,沒有人可以找出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幫助清朝度過難關。更沒有一個人出來力挽狂瀾,沒有人能帶來希望和光明。其實這樣的現實情況對慈禧太后來說是比較有力的,既然找不到希望和方向,那就不如保持現狀。就算有人想要代替慈禧太后,實際上來說也是極其困難的,洪秀全沒有做到,朝廷上的王公大臣也做不到。其實也並不是慈禧太后有超越常人的政治能力,而是想要取代她的人,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也正處於迷茫和彷徨之中,所以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權利這麼多年,跟特殊的政治局面也有一定的關係。

慈禧太后去世的時候,留下“女人不可預聞國政”的遺言。她的話看似與她的行為相悖,大概是她用她自己的一生,總結出來的話吧。慈禧生活在封建時期,對男權思想其實還是又敬畏的,古代歷史上有多少禁止女人干政的例子,慈禧不會不知道。但是慈禧又不是一個甘願接受壓迫,而不懂反抗的普通女性,她骨子裡的勇敢和智慧造就了她傳奇式的人生。同時她骨子裡的傲慢,讓她去勇敢追求她自己的權利,但又看不起其他的女性,認為她們不可能成為下一個自己,更怕女人執掌政權後會擾亂天下,如果國家葬送在她的手裡,那慈禧就是清朝罪人,沒有臉面去見列祖列宗。不管慈禧掌握政權多少年,擁有多大的權利,在即將死去的時候還是說不能讓女人干政的話,慈禧也是一個不尋常的女性。


木劍溫不勝


慈禧能夠執掌晚清將近半個世紀,不外乎就這三點:獨特身份、權謀手段和恪守封建禮制。

【先說獨特身份】-名分

慈禧手裡最大的一張王牌就是,給咸豐帝生了唯一一個兒子。慈禧生孩子這事,不但改變了她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大清的命運,更改變了中國近代史。假如那晚上,咸豐把精力揮灑到別的女子妃子身上,真能改寫中國歷史了。

慈禧給咸豐生下兒子之後,從一個不起眼的懿嬪,一路升級到懿妃,再升級到懿貴妃。咸豐駕鶴西遊之後,同治毫無懸念繼承皇位。慈禧晉級為與慈安並列的“聖母皇太后”,從此成就全天下唯二的顯赫地位。

後來慈安早逝,慈禧成為唯一皇太后。同治帝幼兒即位。慈禧作為皇太后垂簾聽政,卻也名正言順,太后輔佐幼主,歷來有之。

同治帝死後,光緒是過繼給咸豐,作為咸豐繼子的身份登基,由此,光緒也算慈禧繼子。慈禧作為皇太后的身份沒變,光緒也是幼兒即位,慈禧太后繼續輔佐幼主。

光緒不夠強勢的情況下,什麼時候還政於小皇帝?什麼形式還政?還不是慈禧說了算。

【再說權謀手段】-厚黑

雖說當初咸豐留下顧命八大臣,慈禧也可以作為皇帝的母親干預朝政。但是有顧命八大臣存在,慈禧無法做到大權獨攬,於是就有了慈禧聯合慈安拉攏恭親王、醇親王等人得“辛酉政變”。一舉打掉八大臣,從此“垂簾聽政”慈禧有機會掌握大權。

但是,從同治選皇后和安德海被殺,這些事看出,慈禧大權獨攬的路上,還有一隻攔路虎——慈安。慈安40多歲就莫名其妙死掉,慈禧成為一匹脫韁野馬,再也沒有約束。

慈安死後三兩年,慈禧再拿掉了洋務先鋒恭親王奕訢。從此,慈禧通過恩威並施,打壓一撥扶植一撥的手段,把宗室王爺、王公大臣都馴服成一個個惟命是從的奴才。

【恪守封建禮制】-祖制

慈禧雖然大權獨攬,但表面上一直是恪守了封建禮制。在同治、光緒兩任皇帝身上,慈禧都是皇帝母親,太后輔佐幼主歷來有之,名正言順。

但是無論如何,她不能走到女皇帝的位置上,一旦她走出那一步,滿清統治集團必然群起而攻之。

為什麼把光緒繼嗣給咸豐?而不是找一個宗室子弟給同治繼嗣?那是因為皇太后有資格輔佐幼主,如果給同治繼嗣,那她就成太皇太后,就名不正言不順了。

正因為慈禧始終恪守封建禮制,也沒做出武則天“養男寵淫亂後宮”那樣的事,同樣恪守封建禮制的大臣們才信服她。

光緒16歲時,慈禧即使捨不得放權,也要做出還政於光緒的樣子,自己並沒有打破幼帝大婚後親政的“祖制”。

即使慈禧仍然通過“訓政”掌握大權,但是政治就這麼虛偽,做樣子也是必須的。很明顯,慈禧這樣做就有失去權力的風險,但是她仍然恪守了“祖制”。

1889——1898這個時間段,光緒是有機會逐步收回權力的,可惜光緒太慫,慈禧太橫,反而搞得水火不容,最後“戊戌政變”,慈禧也沒敢廢掉光緒。

但是,慈禧跟光緒估計真的矛盾夠深,慈禧發狠幽禁了光緒帝,實際上是赤裸裸挑戰了皇權制度,算是有違封建禮制了,這就造成了朝中大臣的離心離德,慈禧的威信再也不復從前。

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一眾封疆大吏東南亞互保,不聽號令,就能看出,慈禧失去了對朝局的絕對掌控。此後,督撫們陽奉陰違,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慈禧即使不死也無力迴天了。


爾朱少帥


晚晴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40多年,可以說整個清朝的權力都集中到了她一人的手中。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了整個國家,以至於在她死後竟然沒人可以替代她,最終大清也就迅速的崩潰了。

那為何晚晴時期無人可以撼動慈禧的權力?

傳聞慈禧自幼就聰明伶俐,非常的有主見。在她17歲第一次進宮的時候,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秀女。她深知在宮中只有成為皇帝的女人,安全才有保障。於是她買通了太監,在得知咸豐皇帝行蹤之後,又設計了一出巧遇的情景。很順利的慈禧就成了咸豐的女人,並被封為蘭貴人。

藉著咸豐的寵信,慈禧可以在咸豐批閱奏章的時候,自由的出入。因為慈禧學習能力極強,常常可以一眼就找出奏章中問題的所在,所以在咸豐皇帝病休期間,奏章都交給了慈禧處理。這也讓慈禧練就了處理前朝政務的能力,應該說慈禧的執政能力比一般的皇族子弟強了太多。也是在這個時期,慈禧對權力有了很強的渴望。

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皇帝逃亡到承德避暑山莊,並死在那裡。咸豐在臨終前,將政權交給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同時叮囑他們要小心慈禧。但是沒想到被慈禧太后先下手為強了。此時的慈禧對權力有了極大的野心,她先是聯合了沒啥文化的慈安太后,而後又拉攏了一直被咸豐壓制的恭親王奕欣,以極為狠絕的作風,迅速將咸豐辛苦安排的八位顧命大臣,打成亂黨剷除。於是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垂簾聽政,但是沒過多久作為唯一一個能夠威脅到慈禧的慈安太后暴斃在鍾粹宮。此時大清皇權盡在慈禧之手,慈禧開始真正的掌控國家政權。

慈禧駕馭朝堂的能力極強,但是她最厲害的地方不是消滅自己的政治對手,更厲害的是她的御下制衡之術。慈禧的親政是皇權的代表,清朝時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最強的朝代,在清朝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抗皇權。而大清的宗室在法理上罷黜慈禧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彈指千年


中國古代史上最有影響力的3個女人,他們分別是呂雉、武則天和慈禧。當然了,這三個女人也是最具爭議的。而爭議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她們干政。在男人為主導的古代,女人干政,本身就是大忌。但是她們不但干政,還製造出了改變歷史的影響.

慈禧能牢牢掌權歷史原因:

慈禧不是呂后則天,她心向婆家,不但少重用自己的家族葉赫那拉還儘量禁止葉赫那拉參政,而且竭力維護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再有一個家族的天性問題,滿人內部十分團結重大局,清朝基本沒什麼滿奸。

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那就是滿人當時已經走下坡路,國家充滿內外危機,滿人貴族中沒幾個有本事的,能幹的大臣都是漢人,光緒平庸,一幫愛新覺羅王爺也巴不得聽從慈禧指揮,他們都是利益共同體。

慈禧別的不說,至少在保持清王朝中央政權方面是個很有能力的人,一個女流之輩就能鎮住下面一大群軍閥大臣,連袁世凱當年也曾坦言自己每次見慈禧都是冷汗。如果換成光緒掌權,說不定清朝不用等到孫大炮出馬就分崩離析了。

簡單總結下:

1 慈禧太后是封建保守者的堅強的後盾。

2 清朝大部分官員的思想非常保守,不開放。

3 清朝的制度太腐敗,皇帝沒有實權,朝廷變成洋人的天堂。

4 中國封建勢力根深蒂固。

5 很少有人有改革精神。所以改變不了清朝這種腐敗無能的現狀。






好言老爸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國落後之根源。

為什麼清末慈禧太后的地位無法被動搖呢?最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慈禧的地位是正統合法地位

慈禧是咸豐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母親,慈禧太后的位置一直是正統的。

咸豐皇帝死的時候,確立了三方互相制衡的正統權力,慈安、同治帝(慈禧)、顧命八大臣。

然而慈安慈禧兩太后夥同恭親王奕訢、蒙古名將僧格林沁發動政變,顧命八大臣被順利剷除。

後來隨著慈安太后的去世,慈禧太后一家獨大。

因為軍權代表僧格林沁死亡,慈禧太后將軍權握在手中。

唯一能抗衡慈禧的人是恭親王奕訢,但是奕訢最大的短板是他的權力來源不合法,是發動政變來的,最終被慈禧太后踢出權力中心。

慈禧太后真正做到一家獨大應該是從1884年開始的。

第二、湘軍集團、漢族勢力的威脅

湘軍勢力的坐大,漢族勢力的抬頭迫使滿清貴族渴望一位有政治權威、有政治手腕的人物來帶領他們進行抗衡。

慈安太后去世、同治皇帝早夭、恭親王奕訢地位的不合法、光緒皇帝年幼,導致清朝能與湘軍集團、漢族勢力相抗衡的正統領袖只能是慈禧太后。

事實也證明滿清貴族是迫於湘軍集團抱團的,很多人並不認同慈禧太后。當光緒皇帝長大之後,很大一部分滿清貴族和清朝官員倒向光緒皇帝,形成帝黨,但是此時已經太晚,慈禧太后已經成了氣候,直接發動政變將光緒皇帝囚禁。

連光緒皇帝這樣一個過繼的皇帝長大後都對慈禧太后的地位形成威脅,可想而知如果真正的按照法統繼承的皇帝權威有多大,但是很可惜最後一位按照法統上位的同治皇帝早就死了。

第三、慈禧太后的政變手段很“溫柔”

慈禧發動了三次政變,祺祥政變、辛酉政變、戊戌政變,一次是剷除了顧命八大臣,一次是剷除了恭親王奕訢勢力,一次是剷除了光緒皇帝身邊的帝黨勢力。

中國曆朝歷代,政變都是“血腥”的代名詞,基本每次都是血流成河。

但是,慈禧的這三次政變卻沒殺多少人。

  • 第一次政變別說餘黨,就是八大顧命大臣都只殺了三位,為了照顧大臣們的體面,除了肅順之外,其餘都是在家自盡。
  • 第二次政變也只是讓恭親王奕訢強制回家療休,也是一人未殺。
  • 第三次政變也只殺了帶頭的“戊戌六君子”。

相比之下,漢朝呂后、唐朝武后的手段太過酷烈,雖然也震懾了很多人,但是也導致很多人沒有退路,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這對於慈禧的政敵還是湘軍集團來說都是樂見其成的,因為誰都不願意自己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而被朝廷清算,極大的保證了朝廷的穩定性。



第四、慈禧太后搞“均衡”“平衡”的手段特別高超

這項技能是統治者的天賦技能,在中國,只要是統治者,都無師自通這項技能。

第五、慈禧太后擅長給自己製造“拉仇恨值”的肉盾,也就是所謂的替罪羊

針對湘軍集團的肉盾“兩江總督馬新貽”;

天津教案讓曾國藩辦理,使曾國藩在洋人和百姓面前兩面不是人;

中法越南戰爭又一次成功的甩鍋給恭親王奕訢,導致其下臺;

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御用肉盾”李鴻章;

慈禧太后後期一直想變法,但是自己不動,讓光緒皇帝和康有為衝在前面躺雷,等差不多了,囚禁光緒皇帝,捕殺變法人士,然後三年後自己進行變法。

總結

慈禧太后長達半世紀的權力並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時代背景和慈禧太后高超的政治手段共同造成的。

但是慈禧太后政治手段再厲害,也只能證明她是一位老謀深算的政客,而不是一位為國為民的政治家。

她的權力只能用於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能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慈禧身為一介女流之輩,能夠執掌晚清47年,在朝中呼風喚雨、笑傲江湖,沒有一點本事兒,那還是玩不動的。


這個“婦人”,是臣子口中的太后; 光緒面前的親爸爸; 太監身邊的老佛爺,而這一切的一切,還得從咸豐這個敗家的短命鬼說起!

話說咸豐這個老兒,年號倒是取的還好,“鹹”是普遍的意思,“豐”是富足的意思,“咸豐”自然就是天下豐衣足食的意思了,可這在當時看來,這個“天下豐衣足食”完全就是咸豐自個兒,想象出來的產物,是個完全不切實際的幻想!

英法聯軍侵入北京,火燒圓明園,這是外患; 太平天國佔領南京,搞得百姓水生火熱,這是內憂!

而咸豐倒好,趁著年輕,,帶著老婆兒子,王公大臣等一大批跟班兒,一屁股冒煙就逃到承德避暑山莊消遣去了,還美其名曰“巡狩”!

你說他跑就跑了吧,你看看他在承德做的事兒,就知道他為啥是個敗家子兒了!

你以為他在承德避暑山莊,設法挽救國家危亡、關懷黎民塗炭?帶著大臣討論家國大事兒?不,都不是!咸豐有著他自己的“愛好”,我簡稱四貪:

  1. 貪美酒
  2. 貪鴉片
  3. 貪絲竹
  4. 貪女色

這還真不是個省油的燈兒,前面“三貪”我們就不說了,咱重點來擺一擺咸豐到底有多“貪色”了?

這個風流的主兒啊,對於美人,那是從來不吝色,他有所謂的漢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羅春,除此之外還獨愛“天地一家春”,那就是我們的慈禧大美人兒了。
(年輕時的慈禧)


後來慈禧也自己曾說:“入宮後,宮人以我美,鹹妒我,但皆為我所制。”

《十葉野聞》則記載:“當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頗有惑溺之象,《長恨歌》中所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者,彷彿似之。”

這慈禧可大有來頭啊,她給咸豐生了唯一的一寶貝個兒子——載淳(後來的同治皇帝),當時慈禧還只有27歲,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可咸豐這個風流皇帝,還沒來得及多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就於1861年在熱河一命嗚呼了,享年僅31歲。

這可倒好,咸豐死後,6歲的同治繼位,尊慈禧為皇太后,慈禧身為帝后勢力聯合慈安,再加上同治的地位,完全把咸豐生前制定的“顧命八大臣”壓得喘不過氣來,最後發動宮廷政變即“辛酉政變”,一舉摧毀了這八大臣集團,從此掌握了朝中大權!
(同治皇帝)


辛酉政變後,慈禧開了皇太后“垂簾聽政”的先河,牢牢掌控著同治、光緒兩代皇帝。

同治也是個不爭氣的傢伙,但這也倒不能完全怪他,究起源頭還得怪他這個敗家的老爹。

6歲登極的同治,一直到十四歲之前,每天都是去養心殿擺擺樣子,走走過場,一下朝之後,又喜歡貪玩,不愛讀書,在這期間都是由兩宮皇太親自後“垂簾聽政”,掌管朝中大事,所以慈禧的勢力和威望是這麼一步一步培養起來的。


之所以會有一個“同治中興”,那完全是因為同治年間,正處於太平天國沒落時期,外國侵略的緩衝時期,這就給同治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機會,讓他手下諸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等這些大臣,有了發展的空間,搞了個“洋務運動”。

同治年輕氣盛,就曇花一現,19歲就掛了,也沒有留下子嗣,所以了光緒這個主兒,還是慈禧一手操作的了,他能不聽慈禧的話嗎?他敢不聽慈禧的話嗎?他在慈禧面前除了叫“親爸爸”,除了下跪、還是下跪,他還能做什麼了?

至於後來,光緒長大後,真正想幹點大事兒了,想搞個“戊戌變法”,結果被慈禧毫不留情的來了個“戊戌政變”。活生生的鎮壓下去了!
(戊戌變法六君子)


事後慈禧可能覺得,光緒你小子是不是翅膀長硬了,也太不尊重我這個“老佛爺”這個稱號了,便一腳把把光緒“囚禁”到瀛臺,哪涼快哪待著去!

至此,慈禧的權力可謂是達到了巔峰,用“無人之下,萬人之上”來說也一點不過份!

綜合說來,慈禧能掌握大權、在朝中能呼風喚雨,還是這幾個不爭氣的皇帝惹的禍,她被尊為皇太后,手中沒有一點實力、沒有一點權力,那還能算回事兒嗎?


文史議春秋


慈禧的權力本來還是有所制衡的,只是那些人不爭氣罷了。

前人挖的“坑”

朱元璋廢了宰相之後,皇帝的權力開始走向巔峰。但是畢竟剛廢宰相,皇帝負擔就增大了,於是就有了內閣,而後明朝一些時期的內閣在一定程度上極大的制衡了皇帝權力。清朝立國搬的是明朝的制度,且在此基礎改進了,設立了軍機處,至此皇權達到頂峰,正常情況下臣子難以威脅皇權。這就給慈禧專權提供了制度上的優勢,算是前人挖的“坑”。



不爭氣的人啊

咸豐死的時候,用互相制衡來提防慈禧等后妃或者大臣專權,所以就有兩宮太后和顧命八大臣。但是顧命八大臣卻不爭氣,幾下就被慈禧給算計掛了。哪怕慈禧的盟友,亦是鬥爭不過慈禧。

隨著同治年歲漸長,慈禧不得不讓同治親政,但是同治也是不爭氣,年紀輕輕的就掛了,這樣又給了慈禧復奪權力的機會,慈禧權力進一步鞏固。

慈安雖然去世的最晚,但是對權力追求並沒有慈禧那麼狂熱,而且光緒七年慈安亦亡去。慈禧從此一人獨大,當然不可動搖。


慈禧的地位並不是一開始就沒有人可以動搖,只是這些人基本上都不爭氣,要麼就是對權力不感興趣,最終才使得慈禧權力走向巔峰,變得沒有人能制衡。


淡看天上月


滿清入關,統治達260年,到了清朝末期後,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四十餘年,牢牢的把控著清朝的全部權力,她的一言一行,甚至還影響著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轉,但這也使得在她死後,清朝無法找出任何人來替代她,但是最後迅速的崩潰了。 慈禧為什麼能夠牢牢的把控住清朝的全部權力,無人可以動搖呢?



一-自身聰敏,巧設機緣遇咸豐

當慈禧17歲進宮的時候,她還僅僅是一個寂寂無名的秀女,但對於慈禧來說,進宮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成為皇帝的女人,於是她通過買通太監,提前獲知了咸豐皇帝的出行路線,設計了一出巧遇的戲碼。 但咸豐巧遇慈禧的時候,這對於愛看戲的咸豐皇帝而言,這簡直就是西廂記裡經典的橋段,於是便一發不可收拾,非常喜歡上了這個看似嬌羞的小秀女,將其納為蘭貴人,自此博得了入宮之後的第一個進階之身。 此後,慈禧更是在咸豐病痛之時,在御書房經常幫助咸豐批閱奏摺。 那麼為什麼咸豐會讓她來批閱,肯定不會是別人以為的她書法好,可以肯定的是,慈禧在看問題的時候,大多能夠一針見血找出奏摺中的問題所在,並能夠提出解決方案,這才是慈禧能夠在御書房幫助咸豐批閱奏摺的原因,看過這一幕大家是否覺得很眼熟,沒錯當年武則天也是因為李治多病且極有主見,而逐漸代理了唐朝的政權,而慈禧對權力的慾望估計也是在那個時候養成的。



二、殺伐果斷,聯慈安殺盡八大臣

咸豐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之後,倉皇逃亡承德避暑山莊,最終死在了那裡。或許是他死前警覺到了慈禧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但又不捨得殺死自己所愛之人,於是便將政權委託給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希望用這種方式來限制慈禧。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已經對權力產生了極大慾望的慈禧。在面對稍縱即逝的機會面前,永遠會選擇緊緊抓住權力。 於是她聯合了沒啥文化,好忽悠的慈安太后,拉攏在咸豐時期一直被咸豐這個親哥哥壓制著的皇叔恭親王奕欣。以恨決的作風迅速的將咸豐辛苦安排的顧命八大臣,打成了大逆不道之徒,予以剷除。 當政權真正到手之後,近僅過了七年,作為唯一能夠威脅慈禧掌控政權法統正確性的慈安太后暴斃於鍾粹宮,自此兩宮垂簾變成了慈禧一人垂簾,慈禧開始真正的獨自掌控清朝的國家政權。



三、擅制衡,滅天國,興洋務,無一不是

在滅太平天國的時候,慈禧火線提拔增強李鴻章所率領的淮軍實力,以此制約曾國藩越發膨脹的湘軍,並製造湘軍與淮軍之間的不和,斷絕了曾國藩反叛的可能。 並在之後的洋務運動中,以恭親王奕欣為總理大臣總制中央,但實際權力掌握在慈禧自己的手中。 而地方上,慈禧以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和左宗棠,這四位大臣作為地方洋務運動的代表,形成競爭及制約作用。很好地將政治矛頭由地方針對中央,轉變為地方與地方之間的矛盾。 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內部矛盾,但也為清朝覆亡之後,軍閥割據的局面埋下了隱患。



從慈禧掌控清朝政權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她是個對權力充滿慾望的女人。但是由於缺乏武則天那樣的大局觀和對國家利益的最終認識,儘管她始終掌握著清朝的政權。 但是,她始終只能算是一個玩弄政權的政客,投機取巧的實際控制人,對國家百姓沒有任何的好處


歷史的循環


清朝末年慈溪太后垂簾聽政四十餘年,成為中國政治最高的主宰者,權力無人可以撼動,直到去世都牢牢地掌握著權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這得益於慈禧太后的個人能力。不管我們是否喜歡她,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她的確擁有較強的政治能力。慈禧太后的文化素養是比較高的,這為她掌握政權提供了基礎。在中國歷史上,試圖臨朝的太后不止一個,但是有些人由於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並不能有所作為。比如在同治年間,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聽政,但是慈安太后的個人文化素養顯然無法和慈溪相提並論。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文言文都是沒有標點的,全靠閱讀者的斷句。而慈安太后不會斷句,她根本看不懂大臣們所上的奏摺。她如何能夠和慈溪相抗衡呢?慈禧太后的政治能力也不可小覷。早在咸豐皇帝還活著的時候,她就已經參與到朝政之中,經過了這些歷練,使得慈溪的政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後數十年的政治鬥爭中,慈禧太后的鬥爭策略和鬥爭技巧都在與日俱增。

其次,慈禧太后的臨朝是代表了皇權的。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中央集權空前加強的朝代,也是皇權空前強大的朝代。在清朝,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對抗皇權。無論是軍機處還是內閣,都只是皇帝的秘書而已,其權限和前朝的丞相是無法比擬的,根本形不成對皇權的抗衡和制約。而清朝後期,地方的權限雖說有所擴大,但是地方也沒有能夠形成對抗中央的權威。所以,曾國藩在剷平太平天國之後,根本不敢動非分之想。

再次,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專制王朝了,經過了此前歷代王朝的灌輸,忠君思想深入人心,反對慈溪就意味著是不忠,任何和慈溪對抗的人都可以被她扣上不忠的罪名從而受到人們的唾棄。

第四,當然皇帝本人和太后之間不能沒有矛盾,皇帝都想自己乾綱獨斷。但是,同治皇帝作為慈溪的兒子,自幼被母親嚴格管教,他雖然對母親有不滿的地方,但不會從根本上反對母親。而光緒皇帝作為一個傀儡天子,根本沒有對抗慈溪的資本。戊戌政變的時候,慈溪輕而易舉地就把他囚禁起來。

也正因為這樣,慈溪才能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四十餘年。


野叟雜談


因為慈禧是皇太后,這就是唯一的原因。

想要挑戰慈禧,前提是你要有和她匹敵的身份。所以,肅順這些顧命八大臣失敗了,光緒這個子皇帝也失敗了。

慈禧的母后身份,使她超然於帝國的一切人物。

古代社會的基本倫理是什麼?

忠和孝。忠是指忠君,孝是指孝順父母。

  • 肅順作為臣子反對皇太后,那麼就是不忠;

  • 光緒作為兒子挑戰母親,就是不孝。

由此可見,慈禧是完全站在當時社會的道德制高點上。這無關於慈禧本人的政治素養和水平,身份就是慈禧最大的依仗。


具體以光緒為例。

光緒的上臺完全是慈禧推動的結果,這就導致光緒在慈禧面前天然會愛上一頭。對母后不孝,何以統治天下?即便光緒手握大權,也必須要尊敬慈禧。

更何況光緒只是傀儡,慈禧從未放棄權力,光緒怎麼會有機會動搖慈禧的統治呢?

再說說朝廷大臣的情況。

無論是被慈禧除掉的顧命八大臣,還是恭親王、翁同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不管他們握有多少權力,在慈禧面前的身份都是一樣的——

都是必須忠誠於皇太后、恪守臣節的大臣。

因此,如果你發起對慈禧的挑戰,就有可能淪為眾矢之的,這是忠君思想在古代的必然結果。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非常明顯的,慈禧的權力不可能被任何人動搖,除非你徹底推翻清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