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榮和杜月笙相繼去世,他們的葬禮為何天差地別


【史海遺珠】1953年6月,黃金榮和杜月笙相繼去世。但他們的葬禮卻天差地別。上海黃宅為弔唁的客人準備了九桌酒菜,可是等到深夜,也不過來了十七個門徒。而杜月笙的葬禮則極其隆重,主祭者是于右任,許世英、王寵惠、張群、何應欽等魚貫而入,張道藩、錢大鈞、谷正綱、陶希聖等國民黨軍政大員緊隨其後。場面壯觀。蔣介石雖然沒有到場,但是為杜氏手書墓銘"義節聿昭"。


黃金榮和杜月笙相繼去世,他們的葬禮為何天差地別


【史海遺珠】飛虎隊的全稱叫"中國空軍美國支援援華航空隊",由陳納德將軍於1941年創建。因當時美國尚未對日宣戰,所以該航空隊來華處於保密狀態。飛虎隊為中國抗戰提供了極大幫助,對於前來轟炸重慶、昆明等地的日本飛機形成了極大震懾。飛虎隊的神勇在當地百姓中口耳相傳,飛虎隊竟成了老百姓心中保護神,有人曾將美國飛行員的頭像畫在年畫上,當作門神用以鎮邪。


黃金榮和杜月笙相繼去世,他們的葬禮為何天差地別


【史海遺珠】據陳子展回憶:在長沙第一師範學校上學時,毛主席便經常踢足球,他的位置是守門員。他踢球時候認真、勇敢,守球門時沉著冷靜,兩眼緊盯著球,射來的球大多能接住,同學們稱他是"足球健將"。


黃金榮和杜月笙相繼去世,他們的葬禮為何天差地別

雜文家陳子展


【史海遺珠】1930年7月,梁漱溟致信胡適,信中寫道:"大家公認中國的第一大仇敵是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其次是國內封建軍閥。您卻認為不是,而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汙、擾亂,這有什麼道理?"

胡適這樣回答梁漱溟:"什麼都歸結於帝國主義,張獻忠洪秀全又歸咎於誰?鴉片固由外國引進,為何世界上長進民族不蒙其害?今日滿天滿地的罌粟,難道都是帝國主義強迫我們種的?帝國主義扣關門,為何日本藉此一躍而起,成為世界強國?"


黃金榮和杜月笙相繼去世,他們的葬禮為何天差地別


【史海遺珠】胡適擔任駐美大使期間,一直致力於促使美國參戰。並且他很有預見性,曾說過"在不遠的將來也許有一個太平洋大戰,我們也許可以翻身"。

他希望美國能夠參戰,在太平洋上和日本作戰,這樣可以分散日本的兵力,緩解中國抗戰的壓力。

隨著日本在太平洋上的擴張,美日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雙方必然要爆發戰爭。但是美國民眾卻並不支持美國參戰。深諳美國政治體制的胡適知道,沒有廣大民眾的支持,羅斯福不會貿然發動戰爭。所以他便選擇用演講的方式,儘可能多的影響美國民眾。

在美期間,他曾發表了200多場公開演講,既是在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的抗戰,又是在說服美國普通民眾支持美國參戰。

日本人對這位中國駐美大使非常反感,《日本時報》曾這樣評價胡適:"他不恰當地利用其外交職務,謀劃要喚起(美國)民眾對日本的仇恨,並把美國拖入對該國的戰爭"。甚至公開警告美國"要制止外國代理人恐嚇美國人民或把美國事物操縱到危險的軌道上,從而違背喬治·華盛頓關於反對對外糾紛的忠告"。

由此可見,胡適的"宣傳"工作做得非常好,讓對手都感覺到了不小的壓力。


黃金榮和杜月笙相繼去世,他們的葬禮為何天差地別


【史海遺珠】有中國"留學生之父"之稱的容閎對拿破崙非常崇拜,1847年,在拿破崙去世多年後,容閎登上了聖赫勒拿島,瞻仰拿破崙曾經的居住地,"撫今弔古,悵觸餘懷"。離開時還在拿破崙墳前(此時拿破崙骨灰已經遷回了巴黎榮軍院)的柳樹下折了一枝柳枝,"攜歸舟中,培養而灌溉之,以為異日之紀念。"


黃金榮和杜月笙相繼去世,他們的葬禮為何天差地別


【史海遺珠】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陝西境內發生饑荒。餓殍遍野。一個叫吳慶坻的官員詢問百姓災情,一老農回答說:"自去年春夏乏雨,全境歉收,冬令飢凍,死者無算,其故由於多種罌粟。"罌粟種植究竟多到什麼程度呢?老農說:"家有一頃地(100畝)者,必以五十畝種罌粟;有三十畝者,必以二十畝種之;即有五六畝者,亦以三畝種之。"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良田都用來種罌粟,糧食產量自然急劇下降。有學者據此認為,晚清頻頻饑荒,大面積種植罌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黃金榮和杜月笙相繼去世,他們的葬禮為何天差地別


【史海遺珠】曾任《泰晤士報》駐華首席記者的莫理循在一篇文章中這樣描寫慶親王奕劻賣官情形:"中國新設了幾個出使大臣派往意大利、比利時和維也納,想要得到此職位,須出錢買通。賣官的錢便入了清朝最不足道的慶親王的私囊(此時的奕劻是外務部尚書)。我們昔日無能的僱員張德彝,現在是出使倫敦大臣,他花了兩萬五千兩謀取該職。伍廷芳將其全部薪俸給慶王才得以留位,而他自己靠領事職位、華人登記和簽發華人保護書等等,大發橫財。"

1911年,《泰晤士報》刊發《慶親王外傳》,文中這樣描述奕劻:"彼之邸底在皇城外之北,北京大小官員,無一不奔走於其門者,蓋即中國所云'其門如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