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緝犯人時的畫像根本不像,為何還是能夠認出來?

糖貓兒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古代人流量很小,犯人很難躲避,容易被抓。

薩沙寫過100多個大案,發現一個很搞笑的事情。

在改革開放之後的逃犯,比較容易藏身,有的可以躲避多年。這是因為經濟發達了,人流量大,逃犯找個出租屋就能躲起來,逃亡路上也不容易被人發現。

但改革開放之前(文革時期除外),逃犯就很難躲藏,通常很快被抓。就算能夠躲一段時間,通常也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為啥?當年社會都是公有制,出門住店要介紹信,吃飯要糧票,買一張火車票往往要等很多天。

那個時代尚且如此,古代就更別說了。

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民一般不會離開家超過二十里,最多也就是串親戚和趕集。

當年各地有不同的方言,隨便聽一聽口音就知道是不是本地人。

偶爾出現長途旅行的,不是做生意的生意人,就是雲遊的僧道,或者就是政府的辦事員。

但僧道有自己的特殊打扮,還有度牒;生意人一般都帶著貨或者錢;政府辦事員也帶著公文。

所以,普通逃犯只能偽裝成投親靠友的,但這很容易識別,詢問親友是誰就行了。

而且,古代人流量不大,尤其是小地方,小縣城之內,一天也來不了幾個外地人。

只有這些人一出現,立即就會被人盯著,包括普通市民和政府的差人。

那麼,就算畫像不像,只要略微像一些,犯人就會被盤問甚至抓住。

第二,古代也有很多防止逃犯的措施。

比如漢代、宋代這些朝代,犯人甚至軍人都要有紋身的,甚至紋身在臉上。

這種就基本無法逃亡,除非沿途的差役是瞎子。

武松逃亡時,就必須用頭髮遮蓋住臉部。但古代中國男人是要梳髮髻的,頭髮不可能這麼披散,除非你是行者、頭陀。

所以,如果武松不裝作是行者,估計剛出門就被抓住了。

第三,戶籍制度

古代為了納稅和管理治安,有著比較嚴格的戶籍制度,報價制度。

以唐朝法律為例,它規定農戶在走出一里,連坐的其他農家就要相互告知。如果要搬遷到一百里之外,則要向官府要一份路引,即通行公文,這便是“路引”了。

如果沒有這份路引隨便亂跑,被抓住了就要坐牢,連坐的鄰居也要倒黴。這等同於今天的通行證、暫住證。

同時,古代也有嚴格的戶籍制度,主要登記每家每戶的人口情況,防止逃稅。

很多朝代詳細到:性別、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等情況。

這種情況下,你家突然多了一個人(收留逃犯),就要向官府解釋。官府肯定會派人來調查,逃犯無處可躲。

第四,逃到國外

有人說,我逃到國外就是了,比如逃到西域、逃到越南或者緬甸。

古代離開中國境內,必須有通關文牒,甚至經過邊境大城市和重要據點,也必須有通關文牒。

如果沒有,是不允許你經過的。這就類似於今天的護照。

沒有通關文牒,你是很難逃到國外的,最多隻能偷渡。

古代和今天不同,偷渡就必須自己一個人獨行。那個時候,西域、越南、緬甸等邊境到處都是野獸、匪盜之類。稍有不慎,你不是餵了老虎,就是被匪盜挖心肝泡酒了。


薩沙


雖然古代沒有照片,也沒有監控,更沒有人臉識別,但是古代的時候,抓人比較容易。古代人口很少,人口流動性也不強。左鄰右舍住了什麼人都是一清二楚,誰也瞞不過誰。而且古時交通不便,很多百姓一輩子就在縣城之內活動,如果突然多了不認識的人,是很容易發現的。

再者,古代的時候,朝廷對各地百姓的流動管的很嚴,能穿州過縣的,一般都是辦事的官員、趕考的文人、發配的犯人、商賈等等,而他們的行蹤在館驛和客棧都很容易查到。另外,犯罪的人都有一個普遍心理,就是怕被別人發現,他們往往會買一頂大草帽戴在頭上,或者是把自己的臉抹地黑黑的,眼神也比較閃躲,生怕別人認出來。所以,被通緝的罪犯們心裡很慌亂。

​最後,古代國民的教育水平沒有現在這麼高,很多人在被通緝之後,也不會藏頭露尾,更不會有反偵察能力,所以能瞞過幾天就瞞幾天,被抓了就是自己命不好,反正18年後又是一條好漢。古代通緝令之所以會選擇畫像,主要是為了在民眾識字率不高的情況下儘可能說明罪犯特徵,而不是追求形象上的惟妙惟肖。



老王談文史


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確實有些抽象,遠不如現在的照片清晰,即便如此,抓起人來也是一點都不含糊。

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通緝令並非一無是處。

一般而言,通緝令上除了有犯人的畫像,還會附有文字,主要是描寫犯人的體貌特徵以及犯人犯下的罪行。

根據文字以及相對抽象的畫像,如果遇到類似的人,負責緝拿的衙役還是有一些判斷的,能慢慢把嫌疑犯給鎖定下來。


第二,連坐制度的影響。

古時候,如果你犯了罪,跑了,那麼你的家人就可能受到牽連,為了不連累家人,有些犯人就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第三,保甲制。

這個制度產生於宋朝。

保甲制以家庭為單位,設戶長;

十戶為一甲,設甲長;

十甲為一保,設保長。

保長主要職責是把農民集中在一起,如果有外來人口進入保長所管轄的區域,且沒有任何可以證明自己的憑證的,要上報官府。保甲制的產生,對緝捕犯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四,“身份證”。

古代也有功能類似身份證、用來證明自己身份的一些東西,比如大秦的“照身帖”,明清時期的“牙牌”等。有了這些東西,普通百姓才可隨意出入城門,如果沒有,就可能被官兵送到官府等候發落。

一番審問下,就顯出了原形。

第五,海捕。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有稍微符合通緝令上的信息的人員,比如年齡、身高、體貌特徵等,官兵先把你抓起來仔細審問。

這個方法在古代十分管用。

除此之外,還有賞金。通緝令上除了畫像、描述犯人體貌特徵的文字外,還有提供線索的賞金,這對抓捕犯人也起了一定作用。


金兔歷史


在電視上劇中,我們常常能看到當有犯人逃跑時張貼的通緝榜上的畫像,根本和逃犯就不像,不由思索他們真的能抓到犯人嗎?

其實,在古代跑路的重要犯人,畫像是找一些水平比較高的畫師畫的,畫的都是逃犯人的主要特徵的。在元曲、明清小說中,有無數關於“畫影圖形”的描寫。明代《六十種曲贈書記》裡,將捉拿嫌犯的情況說得很明白了:“老奴走到街坊上,只見喧喧嚷嚷,捱捱擠擠,都在那裡看什麼榜文。老奴也在人叢中一看,原來把官人與老奴畫影圖形,各處張掛。又要十家一牌,五家一保,逐日捱查。不舉首者,一體同罪。我們怎生走得脫身?”一甲一社,相互熟識,每到夜間,村社街巷一律有柵封死,除非有疾病生產等事,皆進出不得。這種情況下,有外來人進村進社,社員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外來的了,警惕就會提高。二十年前的農村依然存在著這種情況,大家對不認識的人的警惕很高。如果這時候有通緝令,再和通緝令上描述的黑框眼鏡高褲腰一對比,還有得逃嗎?


歷史慢慢說


古代的通緝像畫的確實不行。但為什麼還能抓到犯人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幾張古代通緝令的圖片。



從這張圖片上我們可以很清晰的看到這個犯人的幾個特徵:

第一,嫌疑犯的左臉上有一道刀疤。

第二,嫌疑犯的右臉上有一顆大黑痣。

這兩個特徵,可以一眼就能望出來。所以這也是古代通緝令必須要能表達出來的東西。

我們再看這一張,通緝的程咬金,絡腮鬍,大圓眼,還有一撇八字鬍,刀眉。特徵非常明顯。

但如果只是說把罪犯的特徵畫出來,就一定能夠抓到對方嗎?從通緝這張程咬金的通緝令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張通緝令它是包含幾個要點的:

1.罪犯的籍貫。在古代普通話還沒有普及的時候,罪犯的籍貫地的口音往往能說明他的來歷。比方說,一個上海的罪犯跑到了山東,他那一口上海腔在山東,一說話就能被人認出來,所以,通緝令上一定會標明罪犯的籍貫。

2.被通緝的原因。為什麼被通緝說的很清楚,罪犯犯了什麼罪,大家一目瞭然。一般能上通緝榜的都是罪大惡極的,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他人的同仇敵愾的心

3.最重要的賞金的數額。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通緝令中把賞金的數額說的非常清楚,大家一定會去積極的做這件事兒的。


那是不是說,一張通緝令上面幾個要素都包含了,就一定能抓到罪犯了?

在這兒我們還要說一個事兒,很重要的因素。古代的保甲制度

在農耕文化裡,基本上大部分人都是被困在自己的土地上了,一般不會到處去。而保甲制度的實行,是大部分人平常所見都是自己的熟人,一旦某一天身邊出現一個陌生人,他們一定會非常注意的,而陌生的特徵又與通緝令相符合的話,他們一定會報官。

所以我們說古代的通緝令,他抓到犯人的幾率是很大的。並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東西。


少校柳下惠


古代是一個交通、通信都不發達的社會,人犯罪了受到的懲罰也不會比現在社會輕。也會有許多人為了逃避懲罰而選擇逃跑,但是對於在逃的罪犯,卻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被抓回去,而現在社會通信發達、天眼覆蓋,身份識別系統如此完善,為何現在的犯罪分子可以 一逃數年,而古代的人就憑一張通緝和一副不像的畫像,就能在短時間內將逃犯抓捕!

現在社會犯罪會經過多重證據,來證實一個人的犯罪事實,例如我們常見的指紋對比、DNA數據庫、人臉識別等高科技技術,讓犯罪分子遠處遁形。而在古代這些技術都是沒有不存在的,而古代的人犯罪了,又是如何將犯人抓捕歸案的呢?

古裝劇裡都會演,官府要抓一個人的時候都會張貼通緝令,通緝令上會附有一張罪犯的畫像,以及犯罪分子的犯罪罪行,出生籍貫、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

同時將這樣的告示貼到全國或者全省的公示欄中,讓所有的百姓都知道這樣的通緝犯在逃,一般情況下,官府在通緝的時候都會附帶懸賞,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也是在鼓勵百姓協助官府捉拿。

古代的城市都是圍城而建,為了保證治安、每天城門都會有固定的開門時間和關門時間,同時在經過城門的時候,都會有守城門的官兵對進出城的人進行安全檢查,這就有點類似於我們現代的安檢制度,防止危險分子進入城裡。

城門是進出城的必經通道,城門處也是通緝令重要張貼處,同時,守城的官兵會人手一份通緝令,對進出的可疑人員進行一對一查驗。此時如果逃犯經過城門,即使喬裝打扮,但是心理素質差一點的,讓官兵一查,也會露出馬腳。

古代交通不方便,多以農耕為主,不像現代社會,每天的流動量如此之大,一個辦公室裡都會有來自幾個不同省的人,古代許多人生活了一輩子都沒有離開家鄉,所以一般小鄉鎮、縣城的人都會非常固定,大家相互之間也都非常熟絡,如果有外地人到來,一聽口音、一看長相,馬上就能讓當地人知道這是一個外來人。

一般古代會經常踏足各個地方的人無非就是商人、政府官員、遊方和尚、道士。但是這幾類人都是能夠自證身份的,商人會有經商證、以及隨身會有貨品,政府官員會有公文、官印。和尚、道士也會有官方度碟,所以這些流動人口都是帶有身份證的。

主流學派認為我國從隋唐起,就已經開始使用身份證了,當時朝廷給每位官員頒發一個“魚符”,這就是最早身份證的原型。

我國最初使用的身份證有幾種:等級身份證、職業身份證、臨時身份證等,其中以等級身份證最為流行。

身份證的樣式也是多樣的,虎符、兔符、魚符、龜符、龍符、麟府、牙牌、腰牌等,都屬於等級身份證,而其中數魚符最為常用且使用的時間最久的。

明清的時候,出現了現代身份證的雛形,稱之為“牙牌”,也是一種等級身份證,主要有象牙、獸骨、金屬、木質等多種質地,視身份和地位、功能而有所不同。

所以古代儘管通緝令上的照片都非常不像,但是為什麼也能被很快抓住。總結起來就是以下 幾個原因:

一:人口流動性小,外來人口少,當地人對於外來人口敏感度高。

二:城門安檢制度,讓進出城的人 都接受檢查,縮小犯罪分子轉移的機率。

當然以上兩點,只是針對如何抓捕在逃罪犯的,古代也和現在一樣實行身份證,古代人出行也是要帶身份證明的,所以相對於在逃犯罪分子,古代的人更容易被抓捕,而現代社會由於人口流通大、交叉度高,反而不易抓捕!


雨霽視角


經常看古裝劇的朋友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一個畫面,一個男子最後仰天長嘆:“天下之大,竟無我安身之所”,由此可見,在古時雖沒有攝像頭,照相機,但是在古時想要隱姓埋名銷聲匿跡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而在古時官方想要抓捕一個犯人最常見的方面就是下達通緝令,通緝令往往是一副畫像加上一些註解,但是古時通緝犯的畫像往往都通過他人口述給畫師的,因此實際上並不是十分的相似,那麼又是怎麼靠畫像抓捕到通緝犯的呢?



通緝令的作用

一、畫像

通緝令上首先有的就是畫像,能夠讓人初步掌握通緝犯的相貌,這個畫像並不是畫的和通緝犯十分的想象,而是突出通緝犯面部的某一個特殊的特徵,如臉上有一顆痣,一道疤,鼻子比較翹,等十分鮮明的特徵,讓人一眼就可以注意到。

二、批註

除了上面的畫像,通緝令上往往還有一行字作為批註,告訴眾人這個通緝犯所犯的什麼罪,大家應該注意什麼。

三、籍貫

籍貫的作用是告訴眾人通緝犯的口音,是否為外地人等信息。

四、懸賞

通緝令上往往還標註了懸賞多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點也是眾人積極參與的最主要的原因。

五、宣傳

通緝令最大的一個作用並不是以上的四點,而是他的宣傳的作用,告訴所有人有人犯法了,要注意身邊的人,若有陌生人出現,請留意。


通緝令能夠抓捕犯人的主要有的原因

這是跟古代人口流動性小有關,尤其是在鄉下,幾乎都是固定的人口,而如果有外人的人第一時間便會發現,再加上如果官方最近下達了通緝令,那麼村民們就會額外的注意為數很少的陌生人,看看是不是所被通緝之人。即便是城市人口流動性也是很小,在加上古代有五戶為一伍等這樣類似的制度,導致普通平民身邊的陌生人很少,而出現了陌生人也很容易被關注,所以,通緝令的作用便會變的很強大。


通緝令畫像作為古時最常用的通緝手段,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如果沒有效果,這種手段早就會被淘汰。無論是在古時還是現在,如果一個犯人犯了重罪,真的想要抓捕這個罪犯,他是很難有處遁形的,這就叫天下之大竟沒有容身之地。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可拉到吧,按東大街的王大爺,西村的李大娘,南巷的二狗子,北門的劉大美來描述的犯人特徵像貌來畫像通緝人犯,人是肯定抓不到,說不定會抓一隻猴子過來,哎!古代冤死鬼太多啊!

言歸正傳,古代那是刑偵技術落後,沒辦法 ,只能靠這些方法。現代好多了,天網,DNA,家族DNA,(白銀那個就是靠家族DNA抓到的)等等很多先進技術,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畫像的,因為每個人描述都有差異,同樣一個鼻子,各有各的描述,只能取平均數了,另外人在緊張的時候也會看走眼的,所以說,古代畫像通緝犯人成功率很低的。


1983年的冬天


首先,古代抓犯人並不是僅靠畫像來通緝,畫像只是提供犯人大致的體貌特徵,只是起到了很初級的作用。

古代的犯人,之所以能抓住,也是因為古代有很多排查措施。比如你在街上也會查你的身份信息,只是當時他們拿的證明自己的證件肯定沒咱們現在的身份證這樣高級還能掃碼什麼的,他們也有證明自己身份的信物等,如果沒有肯定也是會被帶到衙門去巡查盤問。



另外一個就是古代非常有名的“保甲”制度了,也就是我們熟知的連坐,比如十個人為一個團體,但凡有一個人犯罪,其他的人就要揭發他,不然一塊處罰。這一招可謂是很管用,也大大降低了了犯罪率.


況且古代也是有懸賞的,高額的獎勵也會激發民眾的積極性。

所以說,古代畫像不像真的不是問題,它只是抓捕犯人的一項手段,並不是唯一的手段,所以不用擔心畫不像就抓不住犯人的問題。


有趣的歷史段子


許多影視劇中,都有抓捕罪犯的場景,在抓捕監犯的時分,要不在城門口貼一個告示,上面畫上罪犯的姿態,要不就是手裡拿著通緝令,上邊也畫著罪犯畫像。要知道,古代人並沒有現在人的先進技術,不可能像現在一樣,可以將罪犯的姿態弄出來,其實,通緝令上面罪犯畫像和罪犯自己是有很大去其他,那麼,和畫像上的不像,為什麼古人還能順暢將罪犯捕獲呢?

首要通緝令是給公眾一個信息,這個通緝信息相當於罪犯的身份證明,因而通緝令上的畫像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這個人的信息,他是哪裡人,男的女的。當人們知道這些信息後,捕快們就可以隨意盤查了,一旦發現那個客棧內有生疏的影子,客棧的管理人員就會告知捕快。

古代許多朝代是實行連坐法的,這個創建於商鞅時期的做法,被後世一向沿襲,通常罪犯到一個當地,周圍的人都能知道這個人是外地人,村裡有外地人常駐,鄰居的評論很快就會被官府知道,這也是海捕文書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