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滿足即時性需求的小程序還會如此受追捧嗎?

最近兩年越來越明顯的一個趨勢就是:線下生意越來越難做、線上生意越來越紅火!

2020新冠病毒的發生,很多企業和中小商戶,受到疫情的影響很大,這次的疫情,從個人到行業,甚至社會的整體環境,誰都逃脫不了。

在這種嚴峻形勢當前,小程序成為新解藥,很多人以為受影響最大的是餐飲行業,因為春節都沒人出去吃飯了,囤積的食材很多都要浪費了,實際上大部分餐飲老闆選擇轉型線上,選擇小程序有著微信10億流量紅利。

但我們仍要試問:疫情過後,滿足即時性需求的小程序還會如此受追捧嗎?當商家端及用戶量的脈衝增長降溫時,小程序格局會否生變?

疫情過後,滿足即時性需求的小程序還會如此受追捧嗎?


疫情發生 “宅”在家裡創造出來的生產力

從疫情期間需求端看,疫情爆發後,民眾被迫居家隔離,兩大需求場景應運而生。

一方面是對重大突發事件的信息需求,包括涉及公共衛生的疫情追蹤、防疫用品購買等需求。

另一方面,疫情當頭,民眾對生產生活和文化娛樂的需求依然存在,因而在居家防疫之際,線上買菜、雲辦公和宅娛樂(遊戲、蹦迪)等場景也是遍地開花。

這些需求為小程序的爆發提供環境,不過,App也能滿足上述需求,新聞資訊類產品都有疫情數據的實時更新,而生鮮商超、遊戲類App更比比皆是。

但小程序也有App不可比擬的優勢。

再觀察需求角度,疫情本身導致了大量長尾需求爆發,例如用戶希望獲知所在小區的疫情軌跡;且民眾本身對互聯網認知度的不同,也為App推廣提出挑戰:出入小區菜場的大媽,很難快速掌握一款App的操作。


疫情過後,滿足即時性需求的小程序還會如此受追捧嗎?

小程序能解決大量用戶痛點。

一方面,小程序輕便快捷,用完即走,適合功能單一的工具型產品;

另一方面,借微信這樣的國民應用,小程序能迅速觸達下沉市場,成為重要的獲客抓手,過去調用率低的小程序也被快速激活。


疫情之下的場景需求與小程序高度契合,後者順勢。

據小程序數據平臺“阿拉丁”的報告顯示,今年2月,全網小程序DAU數據已經到達4.5億,小程序數量達360萬,月度TOP100榜單的替換率達到53%。

細分領域來看,微信官方數據顯示,農曆春節及疫情期間,政務、辦公、生鮮等小程序的用戶訪問類同比大增,醫療類小程序的用戶量更是在三週內增長3.47倍。

顯然,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各類細分需求迅速爆發。

首先,由於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用戶對疫情防護的信息獲知產生突發需求,這也帶火了一批政務、醫療類小程序。

例如廣州市政府上線的“穗康”小程序,提供了“健康自查上報”“疫情線索上報” “口罩預約購買”等功能,上線當天訪問量突破了1.7億;上海市政府推出的“隨申辦”小程序,則能為有夜間用藥需求的用戶提供“24小時藥店”搜索服務。

而在醫療層面,官方平臺也在行動。微信“城市服務”小程序在疫情期間上線了“發熱問診”專區,累計接入全國18省份的多家醫院,提供線上問診諮詢服務。

其次,由於長期被迫宅家,用戶對宅娛樂、線上買菜的長尾需求爆發,生鮮、遊戲類小程序便乘此東風迅速發展。支付寶就在2月上線了“買菜”小程序,並接入美菜網、盒馬鮮生、大潤發等十餘個商家,僅疫情期間的日均交易金額就同比增長132%。

另一款社區團購小程序“食享會”,被武漢市商務局指定為菜籃子保供企業,疫情期間業務量增長超5倍,原本每日20-30輛的配送車輛,在疫情期間增長到150輛。


疫情當下,各類生鮮商超小程序的表現確實生猛。

此外,結合阿拉丁及微信的數據,從除夕到初七,遊戲類小程序單日用戶數量環比增長了53%;截止今年2月,遊戲類小程序的DAU超過1億。

最後,由於疫情導致線下復工、開課時間推遲,企業針對雲辦公以及家庭針對雲課堂即時性需求陡增,這為工具類、教育類小程序留出發展空間。

微信官方數據顯示,辦公類小程序在2月3日至2月9日的日活躍用戶數量環比增長了385%,部分小程序增長接近20倍。教育類小程序也是異軍突起,在1月20日至2月8日期間,教育行業小程序用戶同比增長近40%。

疫情過後,滿足即時性需求的小程序還會如此受追捧嗎?


各類需求在疫情期間遍地開花,小程序自然會增長。

當然,小程序突發增長背後,還有兩大因素不能忽視。一方面,平臺端基礎設施的完備加快了企業端小程序的上線,微信小程序更是在疫情期間開啟了全天24小時審核通道。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正是小程序自身優勢與疫情之下應用場景的高度契合,小程序用完即走且開發門檻低,這不僅節約了商家的技術成本,也能充分滿足用戶的即時性、突發性需求,使用成本更低。

同時,當疫情導致生產生活短暫停滯、全民物理隔離時,小程序的連接能力不斷髮揮作用,連接分散的貨源供給與集中爆發的需求,為線下企業打開線上場景,保證生產力的正常運轉。

這正是疫情期間小程序生產力的體現。

因而,疫情之下,用戶對小程序的使用量激增,而掌握供給端的商家也沒閒著。在經濟處於下行週期之際,中小企業主又如何借小程序實現突圍?


借勢突圍

疫情來得猝不及防,多數中小企業都要艱難過冬。

恆大研究院公佈的數據顯示,自除夕到正月初六,僅餐飲零售、旅遊和電影3個行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元。

疫情導致線下經營持續受損,大量企業現金流吃緊。到目前為止,教育機構兄弟連、松鼠AI,北京KTV“K歌之王”都採取了或降薪或解散的措施,在失去線下客流這一重要的流量及營收入口後,收窄成本以節流支出成為企業艱難過關的必選項。

疫情當頭,節流很重要,開源同樣重要,在線下場景停滯之時,線上交易量卻持續增長,陷入經營危機的中小企業,更應抓住技術紅利來實施自救。

小程序便成為中小企業通往線上化的金鑰匙。

對供給端的中小企業而言,它們掌握貨源,更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經驗,它們需要客源,但也缺乏線下門店之外的場景補充和流量轉化,且技術研發實力相對較弱。

如前所述,小程序開發門檻低,且背靠微信、支付寶這樣的流量池,在連接貨源與用戶之時,也開拓了新的交易場景。藉助小程序,中小企業可以從單一的線下經營向線上線下結合經營轉化,在疫情期間實現“突圍”。

顯然,疫情之下,不同企業都想借勢突圍。

疫情的到來令人措手不及,大量傳統企業感受到過去在數字化建設上的不足,而在疫情引爆了線上需求之後,它們通過搭建小程序來迅速補課。

據地歌網瞭解,上海的小程序SaaS服務商“掌會”在疫情期間為農樂品牌“敏航新農園”搭建了小程序商城,後者擁有生鮮果蔬貨源,以及農園娛樂的線下設施。通過上線小程序,“敏航新農園”擴大了用戶獲取範圍,效率也較手工下單有大幅提升。

另外,同城即時服務平臺UU跑腿緊急上線“優小U”小程序,為餐飲商戶提供運營支撐及配送服務,0佣金扶持入駐商戶,截至目前已服務全國超過100萬的商家。

上述企業依託服務商或自身實力上線小程序,藉助微信“群+公眾號”的社交裂變場景,或者是支付寶的金融支付場景,在疫情期間持續開拓客源。

過去一年,流量紅利觸及谷底,獲客成為多數企業的老大難問題,但需求始終存在,並且不斷走向細分垂直,企業亟需在多變的市場環境中找到有力的客流連接器。

這一局面下,小程序發揮了重要作用,天然的流量池擺在眼前,服務商提供了秒殺、拼團等營銷手段,企業經營不斷走向數據化,分散的供給能力得以集中向用戶呈現。

首次觸電小程序的企業都有望攻下自己的疆土。

另外,早已入局小程序的企業也有著新的訴求,在初步具備客源優勢後,其必然會在留存和轉化等層面有所動作,更何況疫情還導致用戶的小程序訪問量提升。

支付寶小程序運營負責人廖宇奇就曾透露,一個門店90%以上的到店客流是沒有產生任何轉化就離開了。顯然,留存客源並轉化為交易用戶,是商家們的共同訴求。

小程序要做好留存,一方面商家要通過提升產品及服務質量來加深用戶粘性,包括會員制、線下活動等;另一方面,平臺和服務商也應在技術層面給予商家支持,完善小程序的商業生態。

日前,微信正式開放小程序直播插件,通過更為直觀的視頻形式呈現產品性能、品牌價值,而不同於淘寶、快手的“封閉式”直播,則有利於小程序深耕存量用戶。

同時,小程序服務商也在行動。徐州的農產品採購平臺“雲潤農鮮生”,便依託微盟商城推出1.5米無接觸配送服務,幫助該小程序在疫情期間的日訂單量提升6倍之多。

看來,疫情之中,企業正通過小程序借勢突圍。

當企業的線下交易遭受衝擊,小程序在線上端提供了重要的流量入口和交易場景,大量被疫情重創的企業有望借小程序切入線上場景,延續自身的線下生產力。

而突如其來的疫情也能讓中小傳統企業方反思數字化短板,重視技術在生產工作中的地位,在不斷深耕小程序產品的同時逐步培養用戶習慣,進而起到教育市場的作用。

市場正在持續向好,你現在覺得小程序會是怎樣一番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