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華人為何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今天,咱們引薦的是“這位華人為何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在NCP疫情面前,各位學者不妨多瞭解一下這位經濟學教授短暫的一生,進而激勵我們在各種困難面前繼續勇往直前。下面是經濟觀察報對他的採訪,標題為《楊小凱:我的一生》,鏈接如下:

http://book.ifeng.com/special/neibushu/list/200906/0613_6795_1201437.shtml


楊小凱,原名楊曦光,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華裔經濟學家。他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方法和理論。他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包括:《專業化與經濟組織》、《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使他獲得了世界級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楊小凱曾經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2002年和2003年)。2004年在澳大利亞去世,享年56歲。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認為楊的工作比羅伯特·盧卡斯(Lucas)、保羅·羅默(Romer)、克魯格曼(Krugman)的要好得多。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阿羅稱讚楊的研究使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論與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渾為一體。由於其在經濟學上的巨大成就,楊小凱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這位華人為何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本文的主題,是引薦楊小凱教授生前刊發的期刊學術文章。首先,我們列示出小凱教授在中文期刊上發表的文章。


[1]楊小凱,張永生.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J].經濟學(季刊),2001,(01):19-44.

摘要:此文擇要評述否定貿易理論四大命題(比較利益說、要素價格均等說、斯托爾珀-薩繆爾森定理、羅賓辛斯基定理)的理論研究和經驗證據,以及最新的內生比較優勢理論和區別分工網絡效應和規模經濟的新貿易理論。大量的理論研究成果證明,上述四大命題不可能是一般規律,它們只在非常不現實的假定條件、特別的模型和特定參數值範圍內成立,而相關的經驗證據也推翻了這四大命題。但是,交易效率改進會使更多的分工正網絡效應被利用的理論,卻是有著相當廣泛適用性的規律。

[2]楊小凱.企業理論的新發展[J].經濟研究,1994,(07):60-65.

摘要: 企業理論是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核心,自古諾以來已有上百年曆史,但如果我們將企業理論嚴格定義為一門解釋企業為什麼會出現,企業內部組織的經濟學意義的學問,則新古典主義的企業理論不是企業理論,而只是生產理論,真正的企業理論可說是由高斯(Coase)1937年的經典論文所首創。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是用數學中的最優決策問題來研究人的經濟行為的理論。現實世界中人們的最優決策問題往往是角點解。角點解意味著某些決策變量的最優值是零。例如買

[3]Jeffrey Sachs,胡永泰,楊小凱.經濟改革和憲政轉軌[J].經濟學(季刊),2003,(03):961-988.

摘要:本文研究經濟改革和憲政轉軌之間的關係,論證國家之間和國家內部不同政治力量間的競爭是憲政轉軌的推動力量。通過對俄羅斯和中國的例證,本文分析了兩種轉軌模式下的特徵和問題。結論是,在政治壟斷下的經濟轉軌將被國家機會主義所挾持。經濟轉軌雙軌制產生了憲政轉軌的非常高的長期代價,大大超過它贖買既得利益平滑轉型的短期好處。經濟轉軌是後社會主義國家的制度與WTO規則下的全球經濟趨同的過程,而不是創造一個本質上不同的制度的創新過程。

[4]楊小凱.中國改革面臨的深層問題——關於土地制度改革——楊小凱、江濡山談話錄[J].戰略與管理,2002,(05):1-5.

[5]楊小凱,張永生.新興古典發展經濟學導論[J].經濟研究,1999,(07):67-77.

摘要:一、古典發展經濟學和新古典發展經濟學以配弟、杜閣和斯密為代表的古典主流經濟學家,關注的焦點是分工對經濟發展的含義①。在一定程度上說,古典主流經濟學的核心就是發展經濟學。這一核心的主體是斯密定理(AdamSmith,1776),即分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6]張定勝,楊小凱.具有內生比較優勢的李嘉圖模型和貿易政策分析[J].世界經濟文匯,2003,(01):1-13.

摘要:在這篇文章裡,我們把交易成本和內生比較優勢引進到李嘉圖模型中,考察了政府對不同的貿易政策機制的選擇。有趣的結果是均衡的貿易政策和國際分工水平有緊密的關係,如果完全國際分工,政府之間會進行貿易談判,談判的結果是貿易自由化,如果部分國際分工,均衡的貿易政策是由納什關稅對策導致的單邊貿易保護和單邊貿易自由化共存。

[7]楊小凱,張永生.新貿易理論及內生與外生比較利益理論的新發展:回應[J].經濟學(季刊),2002,(04):251-256.

摘要: 我們在"新貿易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及其經驗研究的新成果:文獻綜述"(見《經濟學季刊》第1期)中,評述了否定赫克歇爾-俄林稟賦比較利益說(簡稱 H-O 定理)的文獻,並用3個反例證明流行的比較利益說並不具有一般性。梁琦和張二震兩位教授在"比較利益再探討"(以下簡稱"比文")一文中對我們的文章提出批評。我們感謝他們認真地讀我們的文章,並檢驗我們文中的計算。但是,對於他們提出的批評,我們卻不能同意。第一,關於能否事先假定要素密集度逆轉不出現的問題。對於一個代表

[8]張定勝,楊小凱.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看貿易模式、經濟發展和二元經濟現象[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3):314-318.

摘要:根據超邊際分析法分析既有外生比較優勢又有內生比較優勢的李嘉圖模型 ,隨著交易條件的改進 ,一般均衡結構必然會從自給自足不連續地跳到具有二元結構的部分分工 ,然後再跳到完全分工 ,此時二元結構消失。

[9]楊小凱.新政治經濟學與交易費用經濟學[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4,(04):158-164.

摘要:本文結合新政治經濟學和交易費用經濟學的有關理論,研究了許多發展中國家存在的"國家機會主義"行為:一是政府藉口特權壟斷經濟利益;二是政府缺少相互制衡的機制,進而損害社會利益;並且闡明瞭法治和道德準則之間的關係以及由國家機會主義產生的內生交易費用對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影響。


[10]李克,楊小凱,張杭輝,曹暉.勞動分工、專業化與侵佔行為——“霍布斯叢林法則”的一般均衡分析[J].南大商學評論,2005,(01):74-94.

摘要:本文利用內生侵佔行為和內生專業化分工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侵佔行為對均衡狀態的分工網絡規模、社會總產出以及人均實際收入的影響。如果一個個體成員能夠侵佔其鄰國或其交易對方,那麼,交易運輸效率的上升或侵佔行為效率的降低都將提高勞動分工水平,在此勞動分工水平下,每一個個體成員配置在侵佔行為上的資源或者高於或者低於自給自足分工結構。這表明人均實際收入、均衡勞動分工水平和侵佔行為相互作用下的一般均衡分析的複雜結果,常常與傳統的常識判斷"富則思安,窮則思盜"不相一致。交易運輸效率的提高或(和)侵佔行為效率的降低將提高均衡勞動分工水平,並藉以擴大市場容量,提高人均實際收入和社會總產出。


[11]楊小凱.一本有較高學術水準的經濟學教科書———評張維迎博士新著《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J].經濟研究,1997,(02):72-73.

摘要:一本有較高學術水準的經濟學教科書———評張維迎博士新著《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楊小凱(澳洲莫納什大學經濟系教授)我於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受北京大學之邀訪問中國,給一個關於超邊際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的系列講演。這次中國之行,驚喜...

[12]楊小凱.俄羅斯的憲政轉軌[J].經濟學動態,2000,(12):57-59.

摘要: 有兩種轉軌模式,一種是中國和越南採用的,在這種模式裡,市場取向和改革是在沒有憲政秩序轉軌的條件下實施的,另一種是東歐和俄羅斯採用的,在這種模式裡,市場取向改革只是憲政規則轉軌的一小部分。薩克斯和皮斯特(Sachs and Pistor,1997)指出,在俄羅斯缺乏法治傳統,在1992年1月到1993年10月的轉軌第一階段裡,改革是在原有政權基礎上實施的,在這個期間,由三個重要支柱:價格和貿易自由化、穩定化、私有化構成的經濟改革開始進行。

[13]楊小凱,謝宇鵬.工業革命的條件——讀書札記[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4,(01):231-245.

摘要: 一、《財富的槓桿:技術創造力和經濟進步》Mokry,Joel(1900),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分析和比較孟子的教義深深地紮根於古代中國人的信念當中,認為一個社會的統治者擁有針對於它的國民的職責,國民與統治者之間存在一種雙向的交流,這種信念在宋朝發展起來。中國本土的產出滿足了它對鋼鐵、船隻和大規模建設的需求。國家壟斷了一些貨物(例如鹽)的貿易,對外貿易在它所存在的範圍內受到政府的監督。簡而言之,1800年以前的中國政府直接干預經濟,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經濟福利。在歐洲,政府幹涉私人生

[14]楊小凱,謝宇鵬.工業革命的條件——讀書札記[J].制度經濟學研究,2004,(01):231-245.

摘要: 一、《財富的槓桿:技術創造力和經濟進步》Mokry,Joel(1900),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分析和比較孟子的教義深深地紮根於古代中國人的信念當中,認為一個社會的統治者擁有針對於它的國民的職責,國民與統治者之間存在一種雙向的交流,這種信念在宋朝發展起來。中國本土的產出滿足了它對鋼鐵、船隻和大規模建設的需求。國家壟斷了一些貨物(例如鹽)的貿易,對外貿易在它所存在的範圍內受到政府的監督。簡而言之,1800年以前的中國政府直接干預經濟,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經濟福利。在歐洲,政府幹涉私人生

[15]楊小凱.中國的後發劣勢[J].領導決策信息,2019,(05):19.

摘要:"後發劣勢"(Curse To The Late Comer)概念由經濟學家沃森提出,就是"對後來者的詛咒"。是指落後國家由於發展比較遲,所以有很多東西可以模仿發達國家。模仿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模仿製度,另一種是模仿技術和工業化的模式。由於是後發國家,所以可以在沒有在基礎制度的情況下通過技術模仿實現快速發展。為什麼說"詛咒"呢?就是說

這位華人為何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其次,我們列示出小凱教授在英文期刊上發表的文章。

注:點擊圖片看大圖

這位華人為何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位華人為何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位華人為何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位華人為何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這位華人為何被兩次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