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楊西|撰文

董壽平先生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受家庭的薰陶喜愛書畫。初學花鳥,後研習山水,尤以畫梅、畫竹見長。他被人尊稱為“董老”,筆下的墨竹被人稱為“壽平竹”,可見其畫竹技藝的精湛。

董老的竹,筆墨簡練、構圖奇絕、堅挺不拔、渾厚古樸,使人欣賞之餘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情感在胸中升騰……“家泉石眼兩三莖,曉看陰根紫脈生。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近窗臥砌兩三叢,佐靜添幽別有功。影鏤碎金初透月,聲敲寒玉乍搖風。無憑費叟煙波碧,莫信湘妃淚點紅。自是子猷偏愛爾,虛心高節雪霜中。”“彩筆凌雲畫溢思,虛心勁節是吾師。人生貴有胸中竹,經得艱難考驗時。”以上這些詩都是古人讚美竹的千古絕唱,詩中以生動的比喻、準確的詞彙,讚美竹虛心高潔、抗霜鬥雪、堅韌不拔的品格,抒發詩人高尚的道德情懷。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壽平

說到畫竹,人們自然會想到清代畫家鄭板橋,他一生愛竹、種竹、畫竹。他在自己的一首題畫竹詩中寫道:“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亢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可說是鄭板橋一生畫竹的精神寫照。

董壽平先生的竹與鄭板橋的竹不同,他很少在畫上題詩,下面這幅《墨竹圖》是一幅四尺三裁的作品,雖然畫幅不大,卻是董老墨竹風格的典型代表。在構圖上,他採取對角線構圖,兩竿粗竹從左下角斜上至右上角,將畫面分成兩個典型的三角形,並且畫的枝葉都安排上半部的三角形內。這種構圖按理說是繪畫之大忌,但是在董老的筆下卻險中求奇,只見他在右下角發一小枝,三五筆便打破了畫面的呆滯,使整幅作品變得神采飛揚、氣韻生動,觀者無不拍案叫絕!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壽平《墨竹圖》

在畫法上,董老以飽含濃淡墨的大筆,從左下角向右上角一前一後、一濃一淡畫出兩竿竹的主幹,接著寫出幹上的枝條,寫時兼顧枝與枝的穿插、疏密、前後、避讓、聯繫;然後依枝生葉,先濃後淡,畫到意足為止;最後在畫的左下方向右斜出,寥寥幾筆畫一小枝打破畫面的沉靜。整幅作品用筆用墨勁挺有力、氣韻生動、筆法流暢、情趣盎然。

我國畫竹的歷史,應該追溯到唐宋時期,像董壽平畫的這種墨竹究竟為何人所創?卻說法不一。有人說始於唐太宗,有人說始於文同,而有的又說始於李夫人。相傳後唐大將郭崇韜伐蜀虜得西蜀美女李夫人,帶回作為自己的妻子,因李氏本非情願,終日悶悶不樂,月下獨自坐於南窗,見竹影徘徊於窗紙上,忽然靈機一動用墨將其描畫下來,第二天一看頗有韻味,遂經常以墨寫竹,從此便有了墨竹畫法。對於這些傳說我們暫且不去辨析它的真偽,不過晚唐的確有很多相關的作品流傳下來,比如李頗的《風竹圖》、《墨竹》,徐熙的《雪竹圖》、《墨竹圖》等等,可以看成墨竹畫法的依據。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南唐 李頗《風竹圖》

到了北宋,文同與蘇軾將墨竹畫法推至一個高峰,賦予墨竹畫法以文人氣息,彰顯文人堅韌挺拔、高風亮節、寧折不彎、萬古長青的秉性。文同與蘇軾既是四川同鄉又是親戚,亦師亦友,二人在當時都是世人皆知的大名人。文同人稱“文湖州”,創“湖州竹派”;蘇軾以其詩詞享譽於世,一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醉倒無數文人,他在《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中寫道: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到了元代,墨竹畫法上名氣大的當數趙孟頫及夫人管道昇,“夫唱婦隨”影響了一大批畫家,李衎、吳鎮、王蒙、柯九思都是這其中的佼佼者。李衍還專門編著了《竹譜詳錄》十卷傳世,為後人畫竹留下了珍貴的圖文資料。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元 柯九思《橫竿晴翠圖》

明代墨竹畫法基本沿襲前人,其中代表人物有王紱、文徵明、夏昶、陳芹、唐伯虎、陳淳、徐渭。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夏昶,他師承王紱,後變法突破,有“夏昶一竿竹,西涼十錠金”之譽。

清代可視為中國墨竹畫法的又一個高峰,風格各異、意境大開,石濤、八大山人以及“揚州八怪”,個個都是畫竹高手。鄭板橋清瘦、金冬心古拙、汪士慎平淡、李復堂簡秀、羅兩峰堅挺、石濤淋漓灑脫、八大山人孤傲脫俗……

在近現代畫家中,墨竹畫法推陳出新,湧現出一大批精英良才,如任伯年、吳昌碩、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陳半丁、溥華、啟功、李苦禪、傅抱石、董壽平,真是大家雲集各領風騷。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元 吳鎮《墨竹譜》冊頁

這幅《墨竹圖軸》是董壽平的代表作,畫中一大兩小的竹竿從左下角往左上穿出,為垂線構圖,畫的主要枝葉安排在垂線上,明顯地將畫面分成左右兩個部分;其中一竿竹從左挺拔而上,然後拐向右邊迎風舞動,表現一種寧折不屈的頑強精神;畫幅下端一根小竹,幾片竹葉,穩住畫面重心,起到以小搏大的作用。眾所周知,董老畫竹雖善於表現竹風、晴、雨、雪的各種姿態,但風竹是其所長,有時簡約、逸筆草草,風韻猶存;有時繁茂、精心巧構、氣勢磅礴,此幅《墨竹圖軸》屬於後者。他有悖於“胸有成竹”之論,將其改為“胸無成竹”,昇華為“趣在法外”,集李夫人之影、文與可之勢、石濤之筆、板橋之意於禿筆之上任意揮灑,如寫真、草、隸、篆,一氣呵成!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壽平《墨竹圖》

董壽平先生1904年出生于山西省洪洞縣,原名揆,字諧伯,後改為壽平,畢業於天津南開大學和北京東方大學。一生以畫松、竹、梅著稱,晚年以黃山為描寫對象創作山水畫。歷任北京榮寶齋書畫藝術顧問、北京中國畫研究會名譽會長,曾多次應邀出國進行藝術訪問並舉辦個人畫展,出版過《董壽平畫集》、《董壽平談藝錄》、《榮寶齋畫譜·董壽平卷》。他畫的墨竹作品深受大眾喜愛,如《墨竹圖》、《高風亮節》、《風竹》、《勁節迎風》、《墨竹圖軸》,都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

董壽平的墨竹何以畫得如此出神入化,我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來自於對竹文化審美傳統的情感寄託

我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千百年來對竹的喜愛,經久不衰、代代傳承,早已成為一種竹文化現象發揚光大。

竹非草非木,人們稱為“竹子”,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其虛心勁節、四季長青、迎風傲骨、挺拔向上的特性,隱喻著謙恭自律、容顏不改、不畏強暴、高風亮節的君子品格。因而倍受古時文人喜愛,將它與人品道德、倫理節操、矢志奮鬥、堅貞不屈、虛懷若谷、笑對人生等等美好的品德聯繫在一起。小到個人哀樂、人生志向,大到家國情懷、民族氣節,都可以在竹的身上找到寄託,人們將它與梅、蘭、菊並列稱為“四君子”,又將它與松、梅合稱“歲寒三友”而推崇備至。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北宋 文同《墨竹圖》

人們愛竹、種竹,不但有浩瀚的竹園、竹海,還將其置於庭院、案頭。蘇東坡一句“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詩句,將古人對竹的喜愛之情形容得幾近瘋狂。他與其同時代的文人,將竹所寓予的文化現象反映在繪畫中,他不但畫墨竹,還創造了朱竹的畫法,使畫竹之風在宋代形成一個高峰,文同被稱為“墨竹鼻祖”,他則被稱為“朱竹第一人”。

中國畫歷來的藝術觀強調哲理大於科學、寫意大於寫實、神似大於形似,墨竹畫法就是最能體現這種觀念的載體。董壽平先生深諳此中之道,所以他以畫墨竹作為自己審美情感的寄託,託物喻志,借物抒懷。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北宋 蘇東坡《朱竹圖》

中國的墨竹畫法源於唐,起於宋;盛於元,揚於明清。文同、吳鎮、夏昶、鄭板橋分別為不同時代推陳出新的四座高峰,自李息齋《竹譜詳錄》之後,又有汪之元的《墨竹》、蔣和的《寫竹雜記》、李景黃的《李似山墨竹譜》、諸昇的《青在堂竹譜》等著作傳世。如此浩瀚的墨竹畫法畫卷及文字,為墨竹畫法傳承和發揚提供了寶貴的研究學習資料。

董老為了將墨竹畫好,畫出自己的風格,他一頭扎進前人的故紙堆裡。有些人說董壽平的墨竹沒有出處、沒有傳承,這是不對的!是因為董老將所學之形態、筆墨融入自己的精神,一般人看不到出處罷了。下面的這幅《墨竹》是他1959年的作品,一看便是傳承文同墨竹的風格,董老一般畫墨竹都是用禿筆,而這幅作品他用了尖筆,其用意就是更好地與文同之竹在形態上取得一致的效果;只不過他不像文同那樣淡墨畫葉的反而、濃墨畫葉的正面,而是將濃淡墨互用,以表現竹的高低遠近、前後層次,達到以形寫神、以筆達意的藝術效果。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壽平《墨竹圖》

董壽平先生對中國畫的墨竹畫技法十分推崇,同時也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創作之始,目視一張白紙,胸中自有佈局,這便是‘胸有成竹’。但當第一筆落下,畫家則應‘胸無成竹’,而後便因勢利導,順其自然,不被其成竹所束縛,而應盡情抒寫胸中之意,一氣呵成。”所以他筆下的竹大到老竿、竹叢,小到末梢、細葉,哪怕是一筆淡墨,都是挺拔勁健、生氣蓬勃;從起筆、行筆到收筆都如書法一樣,這便是他繼承傳統“寫竹還須八法通”最好的詮釋。

三、來源於對墨竹畫法學習的刻苦與創新

在中國畫中,人們通過對竹的喜愛、寫生、提煉,將它畫於絹和紙上,單純以墨畫的竹稱為“墨竹”,成為一種獨特的繪畫形式,它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一組逆風飄動的竹葉,可寓意“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強信念;一枝窗前搖曳的竹影,使人想起“人間此夜頻前席,涼月虛窗更自宜”的詩句;一幅雪後之竹,引發人們對傲霜鬥雪、虛懷若谷崇高精神氣節的敬仰。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畫法上,古人稱畫竹為寫竹,一個“寫”字道出了墨竹技法的精髓。董壽平先生出生於書香門第,祖輩皆為當地的丹青妙手,在家庭環境的薰陶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他,青年時期對繪畫就十分喜愛,並由喜愛發展為痴迷,常常以畫畫度日;自從他愛上了墨竹畫法,更是不停地練習,當他從古籍中得知趙孟頫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的道理之後,便刻苦地練習書法,並將所獲運用到墨竹畫法中。他常說:“畫竹子要像寫字一樣把它寫出來”、“畫竹的過程,就是如何將具象美與抽象美和諧統一的過程。人即是竹,竹即是人,要做到人畫竹而竹人。”董老這種哲學思想和美學理念,打通了自己的精神情感與描繪對象之間的通道,是他對傳統繼承上的創新,也是他的墨竹畫所具備的鮮明個性特徵;作品中不僅有一種挺拔向上的精神、一股陽剛正氣,還有一縷謙和純樸的儒士遺風。

從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董壽平為何能成為當今一代墨竹大家?

董壽平《墨竹圖》

縱觀董老筆下的墨竹,無論是頂天立地的長竿,還是畫中局部的枝葉,都顯示出一種斬釘截鐵的力度和自然和諧的柔美;畫中濃淡乾溼、疏密長短、黑白對比,種種矛盾對立的現象都取得平衡;他將人品修養與作品格調有機地統一在一起,呈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美妙意境,堪稱當今畫壇一代墨竹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