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文玩會客廳(WWHKT)今天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倪 瓚 代表元代繪畫成就的山水畫“元四家”除黃公望外都能畫墨竹。其中倪瓚(1301—1374年)的“逸筆”特別體現元代風格。吳鎮(1280—1354年)的“圓厚”也代表了很高成就。另外王蒙(1308—1385年)也有墨竹作品。

倪瓚畫竹的“逸”的思想,典型地集中在給以中畫竹並自題的一段跋上:

以中每愛餘畫竹,餘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枝之斜與直哉。或塗抹久之,它人視以為如麻如蘆,僕亦不能強辯為竹。真沒奈覽者何。但不知以中視為何物耳。戊申十月七日,倪瓚。(《佩文齋書畫譜》卷十六)

所謂“胸中逸氣”,乃中國隱逸文人大自在的心態表現。也正是倪瓚“殊無市朝塵埃氣”的精神追求。他的繪畫風格之“逸”而造型“草草”不求形似,追求“自娛”,不單單體現在墨竹,乃源於自己總的繪畫追求,他的一句著名畫論“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答張仲藻書》),表明了藝術態度。其內涵,第一是要有“士氣”,即有文人的清高襟韻。第二是用筆率略而遒勁,要“以少少許勝多多許”,要“用筆遒勁,乃為得法”(《雲林畫譜》)。第三是畫要不似之似的“不完全似”。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元·倪瓚《春雨新篁圖軸》紙本水墨 縱70.8 釐米 橫38.8 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春雨新篁圖》軸是其代表作。其瀟灑遊戲墨竹的態度,更多無拘無束的自由。一竿細竹,雖不太拘八法規矩,卻在輕鬆之中篆籀相兼地隨筆揮寫,無法有法。若以“如麻如蘆”眼光觀之,未必真的就離竹甚遠,而是既有竹相,又有竹態。如畫竹竿有比例恰當的竹節,畫竹葉符合真實竹葉的形狀,而且還因竹態婀娜而具竹韻。不過用筆的率略有別於形似者的畫竹,這主要體現在無論畫竹竿、竹葉都是率意為之,例如畫竹竿雖不乏竹節特徵,卻寫過的一筆粗則粗之、細則細之不作修飾,其他處理竹葉也是一樣。倪瓚這樣的畫竹,實際上他畫竹時,是讓精神進入生活中的真竹形態,只是逸氣寫出時,特別重視該狀態中的墨筆形跡。該形跡中的藝術真意,彌為珍貴。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元·倪瓚《梧竹秀石圖軸》紙本墨筆 縱96 釐米 橫36 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倪瓚另一幅代表作《梧竹秀石圖》軸局部的墨竹表現,再次體現了“ 草草” 寫形的“ 逸筆” 之思。濃筆、淡筆、溼筆、枯筆等, 只抓畫竹的“個”字、“分”字特徵, 只抓墨筆行走節奏的大感覺,而根本不去顧及竹的具體形態細節,這又是“ 逸筆” 的特徵。這樣的畫法,文人們喜愛。例如在《春雨新篁圖》上有許多文人的題句。其內容多為讚美,如“ 不見高人倪幼霞, 流傳遺墨尚清華。鳳毛影落湘江水, 春雨新梢整復斜”,“先生清氣逼人寒,愛寫森森玉萬竿。湖海歸來已蟬脫,一枝留得後人看” 等,一次又一次地稱頌了倪瓚清逸的藝術。凡是倪的作品,往往都會在或畫面、或題卷、或詩塘出現滿題現象。《式古堂書畫匯考》中記有“逃虛子戲語”題倪瓚《竹枝圖》句:“以墨畫竹,以言作贊,竹如泡影,贊如夢幻,即之非無,覓之不見,謂依幻人,作如是觀。”乃是從佛經《金剛經》思想的角度所道出的倪瓚墨竹境界。其實,清逸疏淡竹如影的墨竹,對於以山水畫為主的倪瓚來說,是興致所來的餘事。

但即使如此,倪瓚墨竹還是開闢了新的審美思想。這一點,對後人影響很深。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吳 鎮 的墨竹以朴茂沉雄見長。其中不脫“逸興”基調。特別是晚年多尚墨竹,風格格外如是。《竹石圖》是至正七年67歲的作品,為典型代表。他將朴茂沉雄凝練於骨,瀟灑放逸收斂於理,一盡“士大夫辭翰之餘,適一時之興趣”的逸興發揮。那摒棄太重形似、興致墨戲的意識,與倪瓚一樣,在自題中常見“戲寫此枝”、“戲掃清風五百竿”、“梅道人戲墨”、“吾以墨為戲”等墨戲思想。不同的是,吳鎮用筆圓厚而清雄。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元·吳鎮《竹石圖軸》紙本水墨 縱90.7 釐米橫42.6 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其圓厚, 源於他山水畫承董巨兼馬夏而自出深厚蒼鬱的氣質。畫石喜用禿筆中鋒勾勒輪廓,以柔婉的溼筆披麻皴和幹筆皴擦表現石紋,加之溼墨點苔,使山石厚實腴潤。以此意識畫竹,是禿筆點畫間起筆收筆的厚實而圓。這樣的用筆,在“有竹之地人不俗”、“盡消俗塵思全清”(吳鎮畫竹題句)的精神意識裡,離俗生清、朴茂生雄。《竹石圖》寫竿全系中鋒,清氣內斂於意守中正, 使逸興發散竹梢竹葉時,不失內氣雄壯。

由之吳鎮墨竹標立的君子精神,是“抱道之無心,凌雲如有意。寂寂空山中,凜此君子志”(《墨竹譜》自題詩)。所畫之竹,立足於蕭散幽遠的氣韻表達,不刻意於竹子的品類等物理性態的精確;從而突出堅貞孤傲、清虛脫俗的精神象徵意義。

吳鎮畫竹完整的思想認識,基本體現在《仲圭竹圖並題卷》中。他認為不由規矩不能成畫:深淺輕重的濡墨用筆,在濃淡粗細見竹之榮枯。所以結構上要葉葉著枝,枝枝著節;筆法上要筆筆有生意,面面得自然。在筆法從心法的關係上,他推崇文同:“獨文湖州挺天縱之才,比生知之聖,筆如神助妙合天成,馳騁於法度之中,逍遙於塵垢之外,從心所欲不逾準繩。”自己也照文同去做:“故餘一依其法,佈列成圖。”又多次闡發“與可畫竹不見竹”(分別見自題《竹枝行》和《梅花竹譜並題卷》),表明他畫竹師文同的心跡。

吳鎮墨竹作品,現存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篔簹清影圖》,疏逸間有倪瓚之風。又藏《墨竹譜》24 幅,濃葉淡枝各盡環境、形象之態。天津博物館藏《多福圖》、故宮博物院藏《枯木竹石圖》,用筆簡率沉鬱。又故宮博物院藏《墨竹坡石圖》、《墨竹圖》,也是清疏逸興遄發之作。另外,上海博物館還有畫樹石蘭竹的《竹譜圖》橫卷。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王 蒙(1308-1385),元代著名畫家。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外祖父趙孟頫、外祖母管道昇、舅父趙雍、表弟趙彥徵都是元代著名畫家。王蒙的山水畫受到趙孟頫的直接影響,後來進而師法王維、董源、巨然等人,綜合出新風格。

元末官理問,棄官後隱居臨平(今浙江餘杭臨平鎮)黃鶴山,自號黃鶴山樵。明初王蒙出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因胡維庸案牽累,死於獄中。

王蒙能詩文,工書法。尤擅畫山水,得外祖趙孟頫法,以董源、巨然為宗而自成面目。寫景稠密,佈局多重山覆水,善用解索皴和渴墨苔點,表現林巒鬱茂蒼茫的氣氛。山水之外,兼能人物。所作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僅次於黃公望,後人將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董其昌曾在他的作品中題詞:“王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傳世的代表作《青卞隱居圖》、《春山讀書圖》,上海博物館藏;《葛稚川移居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秋山草堂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元·王蒙《墨竹圖軸》紙本水墨 縱77.2 釐米橫27 釐米 蘇州博物館藏

王蒙的墨竹,見蘇州博物館藏《墨竹圖》軸。雖然沒有文同那樣的精確嚴謹,也沒有李衎那樣的寫實,卻有文人逸興蕭散的筆墨清致。所以王蒙墨竹與倪瓚、吳鎮一起,表明了文人畫最高代表的元四家“逸”的審美品格。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元 王蒙《霜柯竹石圖》 水墨紙本

霜柯竹石圖立軸 水墨紙本

款識:黃鶴山中人王蒙畫。鈐印:王蒙印(白文)

題跋:海中鐵網珊瑚樹,石上銀鉤翡翠梢。鳥夜亂啼江月落,檀欒飛影下窗坳。八十翁白珽題。鈐印:湛淵(白文)

高枝千雲霄,勁節凌霜雪。巉然石一拳,期期補天缺。會稽楊維楨。鈐印:會稽楊維楨印(朱文)

《霜柯竹石圖》構圖簡略,一湖石立平坡之上,周圍部落著疏竹及叢草,竹幹修長,竹葉下垂,濃淡相間。湖石上僅一顆梧桐樹,在秋霜的打擊下,疏也大多脫落,僅剩下數片桐夜殘留枝上,但是,它那一點點殘葉甚似“石上銀鉤翡翠梢”,更多的竹葉甚似“檀欒飛影下窗坳”,題畫詩對此構圖作了極美的描繪。該圖喻意霜操樹竹的高潔品格。所畫之直幹樹柯,隨枝進發,逐次添補,使整棵樹疏密自然。王蒙這種細筆勾點樹木和石頭,然後用淡墨渲染,使其早期用筆尖細的畫法。《霜柯竹石圖》的石和樹,皆王蒙枯筆焦墨技法的畫風,畫石仍為其“用淡墨鉤石骨,純以焦墨皴擦,使石中絕無餘地,再加以破點,望之鬱然深秀”。(錢杜《松壺畫憶》。這就是畫家筆精墨妙之功力,所以倪瓚說“叔明絕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比君”。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文玩會客廳(WWHKT)2020.2.4

歡迎添加關注!

墨竹——“虛心異眾草,勁節逾凡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