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滿族的祖先們生活在中國東北遼闊的森林和大川之間,雖然已是大部分定居,開始以農耕為生活常態,但騎射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和本領,在當時精熟騎射是男子養妻育子的根本保證。而且部族安全和強盛的主要力量來源,就是擁有熟練騎射技能的戰士數量。

​因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的努爾哈赤便是以騎射為俗和學習應用中華兵法、儒家文化為基礎,成就了關外金國霸業。故而滿族人很珍視馬和騎射術。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努爾哈赤射箭圖。

滿族人重視騎射是有悠久之歷史的。

在中國古代的文獻記載中,滿族最早的祖先肅慎在舜、禹時代就生活在中國的東北一帶,還曾向舜進貢過“楛矢石砮”,表示臣服之意。

楛矢就是用楛木做杆的箭。石砮則是用石頭做的箭鏃。後來,周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肅慎族又向周朝進貢“楛矢石弩”,據說箭桿上還刻了字,刻著“肅慎氏之貢矢”。

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有一次,一隻老鷹飛著飛著,死了,正好掉在了陳侯的宮廷之內,被人發現時,身上還插著一支箭頭。陳侯於是就請教正在周遊列國,恰巧來到當地的孔子,孔子看後說,箭是肅慎族的箭。陳侯找來檔案一查,果然和肅慎貢箭一模一樣。

因此在古文獻記錄中“楛矢石砮”幾乎成了肅慎族的特有標記,只要有“楛矢石砮”記載的史料,基本上都和肅慎有關係。因為那時的肅慎族是遊獵民族,以狩獵經濟為主要的生活方式。弓箭是他們重要的武器和生產工具。將自己的箭作為貢品送往中原王朝,就是表示臣服、歸順的意思。

從先秦的肅慎,隋唐時的渤海國粟末靺鞨,後到金國的女真,再到大清的滿洲八旗,一脈相承之下,騎射作為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軍事技能沒有被這個民族拋棄,一直與這個民族緊密結合,相生相伴。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大清關外金國時期的弓箭及配套用具。

清代皇帝把騎射視為八旗(實為滿族的主體)極其重要的一個特點,一再告誡子孫後代不要忘本。正如清太宗皇太極所言:“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人稱我兵曰‘立者不動搖,進則不回顧。’”意思是說,金國能夠興起建國,完全是依靠騎射之俗和兵丁之強。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清太宗皇太極朝服像。

清太宗皇太極曾要求各八旗,要根據個人的步射或馬射的能力,將八旗兵分為三等,那些達不到三個等級的人都要受到懲處。具體辦法是,如果一個佐領(約100人)中有10人或10人以上沒有通過測試,該佐領將受到名為不善教練之罰,甚至罰俸。如果一旗中有600或600名以上不稱職的士兵,該旗的最高長官都統也要受到懲罰。

有清一代,射箭訓練是八旗兵丁的正常訓練科目,每月要有6次訓練。 清代皇帝中,康熙皇帝的箭術曾經是超一流的。在今河北省易縣境內有一座“三箭山”,海拔較高,有一次康熙經過時,舉弓射之,連發三箭都射過了山頂,從那以後,此山易名三箭山。可見,康熙力氣和武功確實過人,這些自然都是長期不懈努力訓練的結果。康熙一生中,曾經在狩獵之時,用弓箭先後打死過很多野獸。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康熙皇帝騎馬戎裝像。

在清朝的初期和中期,保持圍獵傳統是皇帝最重要的政務活動之一。自康熙皇帝首創木蘭秋獮後,除雍正皇帝外,後世皇帝都會帶著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們,定時到圍場舉行行木蘭秋獮活動,以示不忘祖宗所依賴的起家本領。這實際上也是皇帝藉機檢閱軍隊、聯絡各方面關係併兼娛樂的一種形式。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清代皇帝木蘭秋獮圖。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乾隆皇帝狩獵圖,遞箭的是位女子,應該是乾隆的愛妃。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乾隆射獵圖。

清中葉以後,火器已經較為發達,弓箭作為冷兵器的意義已經不大,但在木蘭秋獮之中卻仍然是作為騎射競賽或表演的重要項目,彎弓射箭已經成了大清國鼓勵習武的象徵和維持國家統治穩定的重要標誌。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瀋陽故宮所藏清代皇家弓箭用品。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北京紫禁城中所藏清代皇家弓箭用品。

到了乾隆皇帝時期,八旗兵戰鬥力呈下滑趨勢,乾隆帝為此憂心忡忡,特別下旨要求:“俾我後世子孫臣庶,鹹知滿洲舊制,敬謹遵循,學習騎射,嫻熟國語敦厚淳樸,屏去浮華”。要求重視保持傳統文化和技能之俗。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乾隆皇帝戎裝像。

​在皇子皇孫、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教育方面,騎射學習也是最重要的項目之一。皇子和部分公主入學時就要學習用弓和箭圍獵。晚清的醇親王奕譞曾回憶說,他從小的時候就和兄弟姐妹們一起學習射箭,而且還得到過父皇道光帝的獎賞。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圖為清乾隆朝入典紫光閣圖像的功臣像,從中可以一窺當時射箭的姿勢、弓箭的樣式和服裝與頂戴的樣式。

正是由於清代歷朝皇帝對騎射培訓的格外重視,使得皇子們在年幼時,就已經具備了良好的騎射本領。例如康熙朝的太子胤礽,年僅9歲時曾射殺過一隻老虎,12歲的弘曆也曾跟隨康熙皇帝一起圍獵,射殺了眾多獵物。道光帝9歲時曾一連三次射中目標,使得他的祖父乾隆龍顏大悅。

同時,在清廷八旗中也設置了專門機構用於管理加強射箭訓練的事務。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宗室耆英33歲時,被授為十五善射。這個月初,耆英剛剛被嘉慶皇帝升內閣侍讀學士。

清代內閣侍讀學士之來由和職能如下:清初設內三院。一為內國史院,掌記注皇帝起居。詔令,收藏“御製”文字。二為內秘書院,掌撰擬與外國書及敕諭、祭文等,並錄各衙門奏疏及詞狀。三為內弘文院,掌註釋古今政事得失,為皇帝“進講”,為皇子“侍講”,並教諸親王與頌行制度等。

康熙九年八月,內三院改為內閣,大學士無定員。大學士以下設滿學士二人,滿、蒙、漢侍讀學士八人,滿、蒙、漢侍讀十二人,以後相沿,稍有變化。侍讀學士品級為從四品,任職於內閣滿本房、漢本房、蒙古房,從事奏章翻譯、校閱等工作。

從擔任內閣侍讀學士的同時,又擔任十五善射之職可一看出,說明清廷極為重視文武雙全之才。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嘉慶皇帝著朝服畫像。

作為中國古代清朝時期的一個軍事機構,大清兵部設有十五善射處,是專門管理官兵練習射箭的組織機構。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耆英著朝服畫像。

耆英雖然為文臣,但身材魁偉,力大超人,兼十五善射之職,實為武職,文武雙全,由此可見一斑。

清代的射箭姿勢如下圖所示。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清代的持箭和射箭姿勢。

清朝制度規定,射箭弓力,最高以十五為止,每弓力15斤,故稱名為“十五善射”。特派管理大臣一人,由都統、副都統或善射之王大臣內選派。翼長二人,管理習射一應事務,由管理大臣於職官兼十五善射人內奏派。定官缺45人、兵缺120人。由管理大臣在善射的年少王公、文武大臣、官員、兵丁及閒散宗室內挑選補充,都是兼缺,即今之兼職。官支原俸,兵支原餉,每月習射六次。

圖說清史:大清建國後設置十五善射制度以傳承不忘騎射之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