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满族的祖先们生活在中国东北辽阔的森林和大川之间,虽然已是大部分定居,开始以农耕为生活常态,但骑射仍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和本领,在当时精熟骑射是男子养妻育子的根本保证。而且部族安全和强盛的主要力量来源,就是拥有熟练骑射技能的战士数量。

​因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的努尔哈赤便是以骑射为俗和学习应用中华兵法、儒家文化为基础,成就了关外金国霸业。故而满族人很珍视马和骑射术。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努尔哈赤射箭图。

满族人重视骑射是有悠久之历史的。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中,满族最早的祖先肃慎在舜、禹时代就生活在中国的东北一带,还曾向舜进贡过“楛矢石砮”,表示臣服之意。

楛矢就是用楛木做杆的箭。石砮则是用石头做的箭镞。后来,周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肃慎族又向周朝进贡“楛矢石弩”,据说箭杆上还刻了字,刻着“肃慎氏之贡矢”。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有一次,一只老鹰飞着飞着,死了,正好掉在了陈侯的宫廷之内,被人发现时,身上还插着一支箭头。陈侯于是就请教正在周游列国,恰巧来到当地的孔子,孔子看后说,箭是肃慎族的箭。陈侯找来档案一查,果然和肃慎贡箭一模一样。

因此在古文献记录中“楛矢石砮”几乎成了肃慎族的特有标记,只要有“楛矢石砮”记载的史料,基本上都和肃慎有关系。因为那时的肃慎族是游猎民族,以狩猎经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弓箭是他们重要的武器和生产工具。将自己的箭作为贡品送往中原王朝,就是表示臣服、归顺的意思。

从先秦的肃慎,隋唐时的渤海国粟末靺鞨,后到金国的女真,再到大清的满洲八旗,一脉相承之下,骑射作为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军事技能没有被这个民族抛弃,一直与这个民族紧密结合,相生相伴。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大清关外金国时期的弓箭及配套用具。

清代皇帝把骑射视为八旗(实为满族的主体)极其重要的一个特点,一再告诫子孙后代不要忘本。正如清太宗皇太极所言:“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立者不动摇,进则不回顾。’”意思是说,金国能够兴起建国,完全是依靠骑射之俗和兵丁之强。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清太宗皇太极朝服像。

清太宗皇太极曾要求各八旗,要根据个人的步射或马射的能力,将八旗兵分为三等,那些达不到三个等级的人都要受到惩处。具体办法是,如果一个佐领(约100人)中有10人或10人以上没有通过测试,该佐领将受到名为不善教练之罚,甚至罚俸。如果一旗中有600或600名以上不称职的士兵,该旗的最高长官都统也要受到惩罚。

有清一代,射箭训练是八旗兵丁的正常训练科目,每月要有6次训练。 清代皇帝中,康熙皇帝的箭术曾经是超一流的。在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有一座“三箭山”,海拔较高,有一次康熙经过时,举弓射之,连发三箭都射过了山顶,从那以后,此山易名三箭山。可见,康熙力气和武功确实过人,这些自然都是长期不懈努力训练的结果。康熙一生中,曾经在狩猎之时,用弓箭先后打死过很多野兽。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康熙皇帝骑马戎装像。

在清朝的初期和中期,保持围猎传统是皇帝最重要的政务活动之一。自康熙皇帝首创木兰秋狝后,除雍正皇帝外,后世皇帝都会带着皇子皇孙和王公大臣们,定时到围场举行行木兰秋狝活动,以示不忘祖宗所依赖的起家本领。这实际上也是皇帝借机检阅军队、联络各方面关系并兼娱乐的一种形式。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清代皇帝木兰秋狝图。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乾隆皇帝狩猎图,递箭的是位女子,应该是乾隆的爱妃。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乾隆射猎图。

清中叶以后,火器已经较为发达,弓箭作为冷兵器的意义已经不大,但在木兰秋狝之中却仍然是作为骑射竞赛或表演的重要项目,弯弓射箭已经成了大清国鼓励习武的象征和维持国家统治稳定的重要标志。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沈阳故宫所藏清代皇家弓箭用品。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北京紫禁城中所藏清代皇家弓箭用品。

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八旗兵战斗力呈下滑趋势,乾隆帝为此忧心忡忡,特别下旨要求:“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洲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厚淳朴,屏去浮华”。要求重视保持传统文化和技能之俗。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乾隆皇帝戎装像。

​在皇子皇孙、宗室和八旗子弟的教育方面,骑射学习也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皇子和部分公主入学时就要学习用弓和箭围猎。晚清的醇亲王奕譞曾回忆说,他从小的时候就和兄弟姐妹们一起学习射箭,而且还得到过父皇道光帝的奖赏。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图为清乾隆朝入典紫光阁图像的功臣像,从中可以一窥当时射箭的姿势、弓箭的样式和服装与顶戴的样式。

正是由于清代历朝皇帝对骑射培训的格外重视,使得皇子们在年幼时,就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骑射本领。例如康熙朝的太子胤礽,年仅9岁时曾射杀过一只老虎,12岁的弘历也曾跟随康熙皇帝一起围猎,射杀了众多猎物。道光帝9岁时曾一连三次射中目标,使得他的祖父乾隆龙颜大悦。

同时,在清廷八旗中也设置了专门机构用于管理加强射箭训练的事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宗室耆英33岁时,被授为十五善射。这个月初,耆英刚刚被嘉庆皇帝升内阁侍读学士。

清代内阁侍读学士之来由和职能如下:清初设内三院。一为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二为内秘书院,掌撰拟与外国书及敕谕、祭文等,并录各衙门奏疏及词状。三为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为皇帝“进讲”,为皇子“侍讲”,并教诸亲王与颂行制度等。

康熙九年八月,内三院改为内阁,大学士无定员。大学士以下设满学士二人,满、蒙、汉侍读学士八人,满、蒙、汉侍读十二人,以后相沿,稍有变化。侍读学士品级为从四品,任职于内阁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从事奏章翻译、校阅等工作。

从担任内阁侍读学士的同时,又担任十五善射之职可一看出,说明清廷极为重视文武双全之才。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嘉庆皇帝着朝服画像。

作为中国古代清朝时期的一个军事机构,大清兵部设有十五善射处,是专门管理官兵练习射箭的组织机构。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耆英着朝服画像。

耆英虽然为文臣,但身材魁伟,力大超人,兼十五善射之职,实为武职,文武双全,由此可见一斑。

清代的射箭姿势如下图所示。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清代的持箭和射箭姿势。

清朝制度规定,射箭弓力,最高以十五为止,每弓力15斤,故称名为“十五善射”。特派管理大臣一人,由都统、副都统或善射之王大臣内选派。翼长二人,管理习射一应事务,由管理大臣于职官兼十五善射人内奏派。定官缺45人、兵缺120人。由管理大臣在善射的年少王公、文武大臣、官员、兵丁及闲散宗室内挑选补充,都是兼缺,即今之兼职。官支原俸,兵支原饷,每月习射六次。

图说清史:大清建国后设置十五善射制度以传承不忘骑射之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