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防輸入!北京東城社工“翻譯官”亮了

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池夢蕊)疫情防控的關鍵,在於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面對外籍人士返京,如何準確傳遞信息並傳遞溫暖,語言的障礙成了首要問題,東城社工當中有出國留學8年的英語達人、也有重拾英語的自學者、還有熱心東城工作的外籍志願者,他們為外籍人士返京工作構築起溝通的橋樑和服務的保障。

外防输入!北京东城社工“翻译官”亮了

分司廳社工姚遠:衚衕裡的“翻譯官”

穿過小經廠衚衕,走個2、3分鐘,就來到了東公街6號。這裡住著一對外籍夫婦,kendrce是美國人、sione是新西蘭人,他們從新西蘭回到北京。

前一天晚上,夫婦二人在安定門街道外圍點位上做了回京信息登記。當天晚上分司廳社工姚遠就給他們打電話預約上門登記時間。

“外國人非常重視預約制度。”姚遠說,沒有經過預約冒昧上門是不禮貌的。姚遠曾在英國留學8年,他可以和外籍人士無障礙交流,大家都稱他是衚衕裡的“翻譯官”。

第二天入戶登記的時候,姚遠手裡多了一支體溫計。“他們家中沒有體溫計,我家裡正好有一支沒有用過的,就給他們送過來了。”姚遠說,外地或者外籍返京人員都要做好居家觀察14天,每天兩次測量體溫,這樣貼心的服務,對於身處異國他鄉的kendrce和sione來講,有了家一般的溫暖。

做完登記後,姚遠請這對夫婦幫了個忙,“如果身邊有返京的外籍朋友,請麻煩他們與我聯繫。”姚遠說,我們除了要依靠大數據、依靠點位登記、電話尋訪,還要依靠群防群治的力量。“外籍人士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金寶街北社區趙曉晴:刻苦自學的“翻譯官”

建國門街道“80後”社工趙曉晴,最近醉心英文翻譯,因為她所服務的金寶街北社區有外籍人員返京,她需要跟他們溝通交流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英文日常對話,我是可以的!”趙曉晴介紹,“可是遇到‘居家觀察14天’、‘每日測量兩次體溫’、‘戴口罩’,我就懵圈了。”

於是,趙曉晴找到學對外漢語專業的表妹,自己用軟件翻譯好了,請她幫忙看一看。得到專業人士認可後,她不僅把翻譯後的語段運用到工作中,還了朋友圈。“我時常可以看到社工的留言,這句我能用得上!”趙曉晴略帶自豪地說,“能幫大家做點事挺好!”

趕上電話尋訪的時候,趙曉晴習慣將自己的“學習筆記”攤開在桌面上,需要用上那句話,趕緊臨時瞄一眼。熱情的投入、嚴謹的工作態度、樂於分享的精神,在服務外籍人士的工作中,趙曉晴為自己勤學英語、學以致用而感到高興,用自己點滴的努力織密疫情防控網。

小黃莊社區文鑫:耐心服務的“翻譯官”

幾天前,和平里街道小黃莊社工文鑫幫助一位來自巴西的女士,這位女士不懂中文,被保安攔在社區門口。

社工文鑫知道後,連忙趕過去,拿了一份英文版健康承諾書,並用手機下載翻譯軟件,一字一句把社區門口的相關通知翻譯給這位巴西女士。

十來分鐘後,這名外籍女士做好了信息登記,對著文鑫不停說“thank you”。“雖然自己英文水平有限,只要耐心,藉助翻譯軟件,同樣可以做好防控工作。”文鑫用耐心、細心、真心換來了外籍人士的認可。

據瞭解,和平里街道統計的外籍人員,均已按照疫情防控工作安排,發放英文告知書,簽訂健康承諾書,做好“外防輸入”的工作。截至目前,和平里街道統計到外籍人員共計37人。

東外大街社區江浩:無障礙交流“翻譯官”

東直門街道東外大街社區海晟名苑小區值守點位上,多了一位外籍志願者,來自英國的江浩。他在中國已經生活18年,居住在東直門地區有5年時間了。

近日,返回小區的外國人日益增多,他們語速比較快,英語水平有限的社工和社區志願者溝通起來捉襟見肘。

江浩一直想為社區做點什麼,剛好東外大街社招募外籍志願者,他主動找到社區負責人。

據社區負責人介紹,“外籍居民來到小區後,有的不知道怎麼辦理手續,有的不知如何尋求幫助,還有的想代買東西。多虧了江浩的加入,讓我們的值守工作事半功倍”。

據瞭解,東直門街道為進一步優化英文服務,除了招募社區英文志願者,還將社區服務項目翻譯成為英文。

東城區外辦:做好外籍人員返京服務

據瞭解,近日,東城區外辦發佈《致在京外籍人士的公開信》中英文版,第一時間為《健康承諾書》提供英文版本。

隨著境外疫情發展,為切實提高外籍人員對防疫政策和知識的知曉率、普及率,東城區外辦製作1000套中英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知識海報及英、日、韓《溫馨提示》卡片5000張,發放至各街道及所有社區。同時,該部門還為《集中醫學觀察個人告知書》、《居家醫學觀察個人告知書》、《結束觀察期證明》等五項防疫文件提供英文、日文、韓文多語種翻譯,全力配合轄區街道開展好外籍返京人員集中醫學觀察、居家醫學觀察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