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寫在前面的話:2020年初爆發在武漢,最終波及全國,甚至全世界,讓人聞之色變的這場疫情,是否應該讓我們自我反省:引發這場疫情的罪魁禍首,究竟是病毒,還是人類自己?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應該是怎樣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然,讓自己以及子孫後代,更好的生存下去?

新型冠狀病毒:它引發的這場疫情,暴露出人與自然相處的真相

01 它,為何如此可怕?

在2020年即將到來之際,新型冠狀病毒,成為一個轟動世界的詞語。它被WHO(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2019-nCoV冠狀病毒。

下面這張圖,就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結構,看著外表很美。但在這個美麗的外表下,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具有異常迅速的複製能力和繁殖力,這才是它的真正可怕之處。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它的到來,也讓人們不禁想起2003年爆發的那場SARS,時隔十餘年後,病毒這個詞,再次讓人聞之色變。

因為,它不僅來勢洶洶,讓人類措手不及,讓2020年中國的春節,蒙上了一層霧霾,揮之不去。

更因為,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湖北武漢開始,席捲全國,甚至可能向全球蔓延,如果不及時阻止的話。

除了SARS冠狀病毒,還有天花病毒、登革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都曾讓人聞風喪膽,也奪去過大量的生命。可以說,人類已經具備了多次與病毒做鬥爭的經驗。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每一次鬥爭,都是以生命作為代價。這一次,也不例外,同樣不能倖免。無怪乎,人們聽聞它的名字,會心生恐懼。

然而,恐懼並不能讓它消失,只能讓它顯得更加強大,也更加肆無忌憚。所以,只有面對它,認識它,才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02 它與他,誰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這個“罪魁禍首”的瞭解越來越多,它的神秘面紗也逐一被揭開。

中國疾控中心證實,該病毒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也就是說,此種病毒,本不存在於人類身上,而是野生動物身上。

這就意味著,病毒是從動物身上轉移到了人類身上,最終導致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個危及人類生命健康的疾病發生。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那麼,是不是可以這麼認為:是人類自己,把所謂的罪魁禍首——病毒,帶到自己的身體裡?也是人類自己,導致了這場沒有硝煙,卻讓大家人心惶惶的戰役?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當這個真相大白於世,卻並未解決問題。

但至少真相讓我們看到,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人類對自然一味的索取,當索求無度時,大自然自然會做出反擊。與其說,這是一次,人類與病毒的較量,不如說,這是一場,人類與自然的博弈。

03 人與自然,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人類的歷史,遠比大自然存在的時間,要短得多。人類對一切都有好奇之心,有無畏的勇氣,有探索的渴求,有徵服的慾望,有必勝的信心。

然而,人類卻妄想要征服自然,不料遭到自然界的能量反噬,自然自會用它的方式,去懲罰違背自然法則之人。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那麼,究竟誰會是最後的贏家?

最近播出的主持人大賽中,董卿說的下面這段話,從另一個角度,道出所有戰役的真相以及結局。

“傷害與被傷害,有時候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傷害他人,有時候也意味著在毀滅自己。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那對不起,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周國平在其所著《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中,說到,“人是自然之子。”如何當好自然之子,應該是每一個人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自然孕育了人類,大自然賦予人類生存的環境,提供所需的一切基本物質,天地之間的所有能源,無不是自然供給的。

如果失去大自然的饋贈,人類單靠自己,無法在這個自然界生存下去。如果人類持續破壞環境,最終也會讓大自然損失慘重。

無論是怎樣的結局,都是兩敗俱傷。

一切不遵循自然規律,違背自然法則的人事物,終將會受到自然的反噬。這,就是自然之道。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我們所面臨的災難,並非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而是在人類歷史上,無數次上演過的劇情。只因,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我們不是第一次遭遇這樣的困境,也不會是最後一次經歷。

疫情還在繼續,不知何時才是終點。我們與病毒的戰役,也還沒有決出勝負。或者,這場特殊的戰爭,本就沒有輸贏可言。

如果說,現在的情形,不允許我們做任何的猜想,那麼在小說的世界裡,我們可以自由的暢想。

比如,在這本被大家成為這次疫情的“神預言”的著作中,我們看到了最終的結局:“20NN年9月1日,最後一名病人出院,中國燕市徹底平息了此次花冠病毒感染。”

雖然看似完美的結局,但是作者卻這樣寫道:如果我們沒有一個和世界上的萬物和平共處的心態,那麼,就算這一次戰勝了花冠病毒,以後還會有各式各樣花樣跌出的病毒來造訪人類,最終人和病毒誰輸誰贏,不得而知。

輸或贏,誰又說得清呢?

《花冠病毒》:“神預言”的背後,需要一顆強大且真善美的心靈

01 這本書,為何會讓人又愛又懼?

由著名作家畢淑敏所著的小說《花冠病毒》中所提到的這場災難,也是人類與病毒的一場戰役。

2003年SARS病毒引發的非典,在北京爆發,疫情深重。當時不僅是作家,還曾經有當醫生經驗的畢淑敏,受派深入抗擊非典的一線採訪。

直到8年後,也就是2011年,她才開始寫這部與病毒有關的小說,於是,這本著作才得以誕生並問世,畢淑敏自己將其稱為“中華靈燕”,後來這部作品,也被稱為“國內首部心理能量小說”。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這部小說,雖然是虛構的情節,但其中的場景,真實得可怕,卻讓人恍如親身經歷一般,讓人不敢看,卻又忍不住繼續看下去。

為什麼不敢看?

作者在前言中這樣說到:“如果你沒有勇氣和責任,沒有環境危機感,讀這本小說,將非常困難。如果你沒有人道主義情懷,就不要讀,扔了它。”

因為本書是作者深入抗擊非典一線的採訪之後所著,必定是加入她所經歷過的一些真實的事件,這些事件,不止給了作者自己一些思索,也會給讀者,更多的感悟。但同時因為太過真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面對。

所以,讀這樣的一本書,是極需要勇氣的。沒有勇氣,就很難以局外人的角色,平靜的看完這本書。若是深陷其中,便很容易對號入座,忍不住想,自己在裡面,是怎樣的角色。

為什麼忍不住看?

如同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恐懼,讓人必須面對恐懼,突破恐懼,就必須去深入研究。這本書也是如此,越是恐懼,越要直面,所以會忍不住看下去。

尤其是現在這個疫情正在進行時,看這樣一本書,會讓我們對疫情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多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場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而非虛幻的書中的疫情。

正是這樣一部,讓人不敢看,又忍不住看的作品,卻有可能拯救,被困在疫情中的每一個生命。正因為如此,我才在這個特別的時期,推薦這樣一本書。

02 如何評價這樣一本書?

《花冠病毒》在豆瓣評分雖然只有7.1分,但是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當然,每個人對於一本書的熱愛,都是不同的,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而以下這段作者寫在封面的話,也足以看出她對這本書,所傾注的心血與感情,也足以看出這本書的價值與分量。至於,每個人從書中能獲得多大的回報,還是由每個人自己所決定的。

這本書裡,滲透了我人生的結晶。我青年時代在西藏飲下的每一口冰雪。我當醫生搶救垂危病人時對心臟的每一次按壓。我對鮮血從恐懼到習以為常的每一分鐘目不轉睛。我面對瀕死者臉龐溫和凝視的告別……這書裡還包含著我繞行地球的漫長航程。包含著我對以往和將來世界的回眸與眺望。包含著我對宇宙的好奇和幻念。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在這篇文章中,我不太願意去複述,書中具體寫了怎樣的一個故事,我不想也不願成為劇透者。因為,再怎樣闡述,都不如自己去看這本書的感受更加深刻與真實。而且,我也更願意留給大家更多的機會,自己去讀這本書,因為我覺得,它值得。

你看到這本書,但是你是否願意繼續讀下去,這是你的選擇,但我始終認為:一個人選擇讀什麼樣的書,是由他是怎樣的人決定的;一個人將來成為怎樣的人,是會受他讀過的書影響的。

但是我相信,每個讀過它的人,會有更大的信心和勇氣去面對現實的世界,面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病毒”。因為,我知道,每一個有勇氣將這本書讀完之人,也必定內心能量足夠強大。

這是作者的觀點,也是我所信奉的。一個人的內心,存在著真善美,這是一個人最本真的東西。

在身體和心靈遭遇突變,像本書中出現的那種極端困厄的狀況,最終能依靠的必有你的心靈能量。幸福只存在於你身心善美堅穩之處。

當一個人的身體和心靈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才會意識到健康的身體和心靈的重要性,就好像一個瀕臨死亡的人,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意識到生命的珍貴一樣。

面對一場突變,一個人不可能單純靠著運氣活下來,還要擁有一顆強大並且對未來懷抱著希望的內心。

03 如何從書裡迴歸現實?

書裡的世界,是作者虛構的世界,卻也是她人生經驗的積累和映射。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這本書由他自身的經歷書寫。如何書寫,則是由他自己決定的。

就好像,你似乎可以選擇,是否看一本書,但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並非是你選擇了它,而是它選擇了你。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當一本書選擇了你,就說明這本書將會帶給你一些啟示。這些啟示,可能來源於作者,可能來源於書中的角色,也可能,只是你自己內心的一些感觸。

“祈願書中情形永不再現,但我堅信人類和病毒必有血戰。誰勝誰負,尚是未知之數。讀這本小說,有一個小小用處——倘如有一天你遭逢瘟疫,生死相博,或許你有可能活下來。”

這是作者希望,讀者通過這本書,所能獲得的益處。其實,每一本書,都會讓人有所收穫。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人就是這樣一種矛盾的個體。也許正是恐懼,促使一個人去做自己所害怕的事情。

那麼試想,如果人是一個生命體,那麼病毒亦是如此,動物也會如此,大自然更是如此。如果在遭受到威脅,面臨生死存亡的恐懼,是否會用最大的力量去反抗,甚至進行毀滅,同歸於盡,也在所不惜?

當然,這並非我們想要的結果,人類與病毒之間的戰爭,或者說人與自然的戰役,能否獲得雙贏的結局?

書中的結局只有一個,也是已經註定了的結局,它的結局是由作者決定的。

但每一個人的人生,卻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如何生活,如何度過接下來的人生。我們可以選擇,在未來如何和自然更好的相處,避免類似的局面再次出現。

畢淑敏《花冠病毒》:敬畏與尊重,不應是人類對自然最後的仁慈

寫在最後:我們有理由相信,人與自然,永遠有更好的選擇

就像史蒂芬·柯維在《第3選擇》中所提到的那樣,我們永遠會有更好的選擇。這個選擇的思維模式是:我看到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與你協同。

協同,指的是我們可以讓1+1>2,即用創造的思維,讓大家都能夠獲益。

對於自然,我們也有更好的選擇,我們看到自己的需求,也看到大自然的需求,我們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和大自然和諧共處,共同成長。

任何一場重大的災難,都不過是一面照妖鏡,照出每個人內心的那個“妖”。它會讓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也會映射出我們曾經的所作所為。當然,災難的出現,也會給予我們一些啟示,讓我們可以從中學習、醒悟,同時也會讓我們看到,希望的存在,或許,便擁有了更多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