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絕命書"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狂人日記》發表於《新青年》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最早評論《狂人日記》的是學者傅斯年,在《書報介紹·新青年》一文裡寫道:"就文章而論,唐俟君的《狂人日記》用寫實筆法,達寄託旨趣,誠然是中國近代來第一篇好小說。"傅斯年意猶未盡,又在《新潮》第一卷上發表《一段瘋語》一文,並呼籲道:"瘋子是我們的老師,孩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帶著孩子,跟著瘋子走——走向光明去。"隨後更多的評論出來,吳虞、茅盾、成仿吾等人紛紛表達對《狂人日記》的看法,茅盾評價道:"猶如久處黑暗的人們驟然看了炫麗的陽光。"可見當時學界對《狂人日記》的重視。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狂人日記》書影


周作人晚年在《關於魯迅小說裡的人物》中,揭示了很多魯迅小說中人物的原型。其中對於"狂人"的"原型"也有揭示。在《狂人是誰》一文裡,周作人寫道:"卻也實有其人……這人乃是魯迅的表兄弟,我們姑且稱他為劉四……"作為魯迅的弟弟,周作人與魯迅有大部分共同生活的經歷,因此從他口中說出魯迅小說中人物的"模型",毫無疑問是非常可靠的。周作人以非常詳細的筆觸,描述了這位"劉四"精神錯亂的情況:"劉四"來到北京後,最先"住在西河沿客棧裡",後來他的精神疾病越發厲害,覺得到處有人在"迫害他",直到他覺得"再也無處逃走了",才在"一大清早",去敲擊魯迅住處的門窗,魯迅覺得問題嚴重,便在"午前帶他去看醫生"。這位"劉四"在患病期間,覺得自己遭人追殺,便寫了兩封"絕命書","拜託魯迅交給他的家裡",但後來魯迅安排"劉四"住院治療後,"劉四"的病況大為好轉,後來便離開北京,回到浙江老家。按照周作人《魯迅小說裡的人物》文中所說,"劉四"回家後"只是安住在家裡罷了。"並沒有像《狂人日記》所寫的那樣:"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補矣。"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魯迅與周作人


周作人所說的"劉四"只是一個化名。鑑於《狂人日記》裡的"狂人"是一個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患者,周作人因為這個原型的名譽起見,有所隱瞞也是情有可原。這最起碼向我們傳遞了這樣幾個信息:第一,狂人有原型;第二,狂人是魯迅的表兄弟,也即周作人的表兄弟;第三,狂人不叫"劉四",他有另外的名字;第五,狂人得病後,曾經到北京求助於魯迅,魯迅安排他住院治療;第六,狂人的病治好後便回到浙江老家,後來很可能又從事其他工作。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狂人插圖


在這裡有個疑問,魯迅所寫的"狂人",他的"原型"究竟是誰呢?

在《魯迅日記》裡,我們可以找到與周作人的記載幾乎完全相對應的史料。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魯迅日記書影


1916年10月30日,《魯迅日記》中有這樣一條記載:"上午得久蓀信。"晚上,"久蓀到寓。"隨後久蓀在魯迅西直門八道灣十一號的寓所住下來。但到了31日,魯迅在日記中記道:"下午久蓀病頗惡,至夜愈甚,急延池田醫士診視。"根據《魯迅日記》的記載,這次久蓀來到魯迅住處,到10月6日送他回老家,一共有8天時間,其中在池田醫院住院5天5夜。值得注意的是《魯迅日記》中傳達出來的這幾個信息:第一,久蓀住院讓魯迅先生負了債。他曾兩次向別人借錢,第一次是向好朋友許壽裳借了100元,第二次是向許季上借了10元。兩次借款主要用來支付久蓀的住院費、治療費和藥費等等。由於魯迅當時工作忙碌,不能天天在醫院看管久蓀,魯迅特意請了一位叫做藍德的僱工,用來在醫院裡照顧久蓀。但魯迅還是在工作結束後,一天中往醫院跑兩次。第二,魯迅及時給久蓀的家人寫信,報告久蓀病情;第三,在魯迅的積極幫助治療下,久蓀的病很快就治好了,在出院後,還給久蓀購買了一個多月的藥品。1916年12月,魯迅回家給母親祝壽路過上海時,又到日本人開的藥房裡為久蓀買藥。在12月5日的日記裡記道:"往東京製藥會社為久蓀買藥3種,量杯1只,5元。"第四,在久蓀病重期間,曾寫了兩封所謂的"絕命書",拜託魯迅交給自己的家人。其中1封寫給自己的母親,另1封寫給自己的姐姐,兩封信集中展示了久蓀深陷"迫害狂"病症之中的境況。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狂人插圖


第一封信:

母親大人膝下,泣稟者,繁峙縣張知縣性柔弱,尋常事大抵哥哥代定主意,是以受恨者甚多。此次系繁邑各界密議,決定設計陷害,各捐資金,沿途賄囑,竟將哥哥與弟置之死地。罪情不勝細述,將來報上自有登起。男承,母親養育之恩,未能少盡人子之道,現已臨刑有時,只有望南肅拜,為永別之禮,心亂神昏,不知所稟。敬請,母親大人善自珍攝,切弗傷悲,男視死如歸,跳出紅塵,亦所願從也。肅此寸稟,敬請金安。


六男 阿松百拜

這時候久蓀已經到了北京,與魯迅在一起,但他還是覺得有人"設計陷害",並且現在已經"臨危有時",可見他心神是多麼混亂!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狂人原型寄給母親的書信,封面格式


第二封信:

姊姊大人佔次,自姊丈去世,弟悲慼何堪。本擬在外圖事,稍資資助,不幸禍遭不測,永無返鄉之日,痛哉,痛哉。

大哥,二哥及諸嫂,各子侄,均乞代為道達,不克盡行令函,各自謙和保重,慎弗以弟為懷。人生於世,雖受苦難,較之死者終勝一籌,務乞安心安命。弟言甚長,筆難盡述,總之,死者已矣,生者保重,餘無他贈。哥哥遲弟一日到京,亦聞被逮誣服。想必與弟先後同行,但未能與伊見面為恨耳。未知有遺信否?三嫂處代為格外寬慰。弟婦嫁守,任其便,勸伊不必傷心。揣此寸稟,恭請,福安。

胞弟 久蓀叩上


在給姐姐的信裡,久蓀坦言自己出外做事,就是為了掙點錢,然後資助孀居的姐姐,誰想遭人迫害,永遠沒有返鄉日子了。非但如此,他還認為哥哥也被人誣陷,一前一後都要殺頭,所以囑咐姐姐和家人要保重!

那麼,這個所謂的"久蓀"是誰呢?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狂人是有原型的


"久蓀"姓阮,字文恆。他母親與魯迅的母親是姐妹倆。因此阮久蓀與魯迅和周作人是姨表兄弟關係。阮久蓀的父親名叫阮有俊,字士升,妻子是安橋頭魯晴軒的女兒,也是魯迅的大姨母。阮家世居浙江省紹興市小金村,是頻臨海邊的一個小鎮,距離紹興城有70多里,現在屬於上虞縣管轄。阮有俊育有4子1女,長子阮文星,二子阮文宜,三子阮文同,四子阮文恆。周作人在《魯迅小說裡的人物·狂人是誰》一文裡,說"狂人"的原型"姑且稱他為劉四","劉"是個假託的姓,"四"卻表明他排行第四,與阮久蓀排行第四是相符合的。阮久蓀生於光緒十二年四月十八日,也即1886年8月17日,比魯迅小5歲,比周作人小1歲,因此是魯迅和周作人的表弟。阮久蓀畢業於浙江法政專門學校經濟別科。1915年,29歲的阮久蓀跟隨他3哥阮文同來到北京,與魯迅見了一面,在《魯迅日記》裡有詳細記載:"晨阮久蓀來……午後約久蓀來談,晚至廣和居飯。"隨後阮文同去熱河任職。阮久蓀也離開了北京。1916年6月中旬,阮久蓀又與魯迅通了一次信,這時候阮久蓀已經到了山西省繁峙縣任職。但僅僅4個月後,阮久蓀就因為不堪忍受場面上的爾虞我詐,得了嚴重的精神疾病,隨後在這年的10月30日"逃"到魯迅那裡,魯迅見他病得如此沉重,送他到池田醫院治療。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魯迅在北京八道灣的住所


阮久蓀與周家兄弟們一樣素有文名。除了前面寫的兩封"絕命書"外,還有給魯迅的兩封書信:

豫才,起孟兩表兄閣下,音問久隔,時為想念。維姨母大人福體安康,三位表嫂健吉,以次均各順適,定符私頌。弟自先慈去世後,心境愈惡,遭遇更騫。現在郀橋作民校充當教員,單級教授,終日無暇。傾有同學招赴做館,似可稍微適暢。已允於下學期履約。紹的社會,依然如故,毫無進步。維遊人較多,麻雀牌較旺,他則無所異於昔日也,附及,敬請,闔第百福,

弟 阮久蓀頓首 四月初七日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狂人原型寄給魯迅的書信,封面格式


另外一封是給魯迅母親的:

姨母大人慈鑑,敬稟者,去秋三家兄信中,得悉,姨母康健如舊,闔第均各安泰,不勝欣慰。甥去年在馬鞍做館,今年仍需前往。舍下並諸家兄均託福平安,可告慈注。小舅母亦康健,去年得意曾孫。姨母聞之,諒眾祈。酈宅荔丞表兄,向做畫家生涯,年有百餘元出息。辛農弟養蜂,極為得法,每年可獲盈餘三百元。仲翔叔因俞校長辭職後,家居數月額,今年未知有教習館否。附以稟聞。敬叩,福安。

甥 阮久蓀敬稟 正月初九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狂人原型寄給魯迅母親的書信,封面格式


從信中可知,阮久蓀病癒回到浙江後,先在民辦學校當教員,後又到外地當私塾先生,並不是周作人所說的那樣,"只是居家而已。"也能看出來,阮久蓀對當時的社會狀況非常不滿,表達出一個知識分子的無奈。目前這4封書信都保存在魯迅博物館裡。這是"狂人"原型留下來的珍貴墨寶。除了書信外,在1912年魯迅編輯的《越社叢刊》中,還收錄了阮久蓀創作的4首詩:

寄友

雨聲連不斷,春愁斷復連。此時懷友意,何日訴君前。壯士容無地,詩家別有天。一燈孤榻裡,相對抱書眠。

湖上

風過春江波皺綠,日斜荒寺塔凝紅。近攀翠柳蘇堤上,遠見青山古樹中。

客途

輕舟清早過蕪關,才到江州月一彎。客舍短擎成獨夢,千峰萬水到家山。

夜半聞櫓聲

櫓聲風送入書樓,深夜誰家獨泛舟。短榻已驚三鼓夢,大江應破一天愁。

《越社叢刊》第一輯收錄了15人的詩作,僅阮久蓀的詩就收錄了4首,很多詩句魯迅都畫了著重線,可見他對這些詩句極為欣賞。而無論是從阮久蓀的書信裡,還是從他的詩作裡,都能看出他的精神狀態是孤獨和苦悶,他受過高等教育,有異於常人的文學才華,但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裡,終因爾虞我詐而得了精神疾病,看不到希望和出路。魯迅對阮久蓀是抱著同情心理的,所以他才不惜舉債為阮久蓀看病;阮久蓀也十分信任魯迅,在病中"逃到"魯迅那裡。魯迅正是以"身邊人"為原型創作出《狂人日記》,批判"吃人的禮教"犧牲了很多有才華的青年。多年後魯迅在談到"狂人"時說,像類似知識分子的遭遇,難道不是舊社會的不合理造成的嗎?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狂人是舊社會的受害者


結語

魯迅的很多小說都有人物原型。這在周作人《關於魯迅小說裡的人物》中有很多揭示,已經引起很多專家重視。原型是最早的一個"點":"大抵有一點見過或聽到過的緣由……只是採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髮開去,到足以幾乎是完全發表我的意見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樣,沒有專用過一個人,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角色。"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魯迅已經說得很清楚。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魯迅創作了眾多經典的人物形象

《狂人日記》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是在阮久蓀病癒兩年後,後來有很多學者尋找"狂人"的原型,有人認為是陳獨秀,有人認為是章太炎,因為這兩個與魯迅有關的人物性格非常狷狂。魯迅未必以陳獨秀和章太炎為原型。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魯迅的"狂人"是一個"典型人物":他既有獨特性也具有普遍性,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作為"新文化運動"最早的收穫,《狂人日記》第一次揭破4000年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舊社會的畸形產生了"狂人",也需要更多"狂人"來改造舊社會!


《狂人日記》原型找到了:是魯迅表弟阮久蓀,留下4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