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绝命书"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最早评论《狂人日记》的是学者傅斯年,在《书报介绍·新青年》一文里写道:"就文章而论,唐俟君的《狂人日记》用写实笔法,达寄托旨趣,诚然是中国近代来第一篇好小说。"傅斯年意犹未尽,又在《新潮》第一卷上发表《一段疯语》一文,并呼吁道:"疯子是我们的老师,孩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走向光明去。"随后更多的评论出来,吴虞、茅盾、成仿吾等人纷纷表达对《狂人日记》的看法,茅盾评价道:"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了炫丽的阳光。"可见当时学界对《狂人日记》的重视。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狂人日记》书影


周作人晚年在《关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揭示了很多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其中对于"狂人"的"原型"也有揭示。在《狂人是谁》一文里,周作人写道:"却也实有其人……这人乃是鲁迅的表兄弟,我们姑且称他为刘四……"作为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与鲁迅有大部分共同生活的经历,因此从他口中说出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模型",毫无疑问是非常可靠的。周作人以非常详细的笔触,描述了这位"刘四"精神错乱的情况:"刘四"来到北京后,最先"住在西河沿客栈里",后来他的精神疾病越发厉害,觉得到处有人在"迫害他",直到他觉得"再也无处逃走了",才在"一大清早",去敲击鲁迅住处的门窗,鲁迅觉得问题严重,便在"午前带他去看医生"。这位"刘四"在患病期间,觉得自己遭人追杀,便写了两封"绝命书","拜托鲁迅交给他的家里",但后来鲁迅安排"刘四"住院治疗后,"刘四"的病况大为好转,后来便离开北京,回到浙江老家。按照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文中所说,"刘四"回家后"只是安住在家里罢了。"并没有像《狂人日记》所写的那样:"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鲁迅与周作人


周作人所说的"刘四"只是一个化名。鉴于《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一个患了"迫害狂"的精神病患者,周作人因为这个原型的名誉起见,有所隐瞒也是情有可原。这最起码向我们传递了这样几个信息:第一,狂人有原型;第二,狂人是鲁迅的表兄弟,也即周作人的表兄弟;第三,狂人不叫"刘四",他有另外的名字;第五,狂人得病后,曾经到北京求助于鲁迅,鲁迅安排他住院治疗;第六,狂人的病治好后便回到浙江老家,后来很可能又从事其他工作。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狂人插图


在这里有个疑问,鲁迅所写的"狂人",他的"原型"究竟是谁呢?

在《鲁迅日记》里,我们可以找到与周作人的记载几乎完全相对应的史料。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鲁迅日记书影


1916年10月30日,《鲁迅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上午得久荪信。"晚上,"久荪到寓。"随后久荪在鲁迅西直门八道湾十一号的寓所住下来。但到了31日,鲁迅在日记中记道:"下午久荪病颇恶,至夜愈甚,急延池田医士诊视。"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这次久荪来到鲁迅住处,到10月6日送他回老家,一共有8天时间,其中在池田医院住院5天5夜。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日记》中传达出来的这几个信息:第一,久荪住院让鲁迅先生负了债。他曾两次向别人借钱,第一次是向好朋友许寿裳借了100元,第二次是向许季上借了10元。两次借款主要用来支付久荪的住院费、治疗费和药费等等。由于鲁迅当时工作忙碌,不能天天在医院看管久荪,鲁迅特意请了一位叫做蓝德的雇工,用来在医院里照顾久荪。但鲁迅还是在工作结束后,一天中往医院跑两次。第二,鲁迅及时给久荪的家人写信,报告久荪病情;第三,在鲁迅的积极帮助治疗下,久荪的病很快就治好了,在出院后,还给久荪购买了一个多月的药品。1916年12月,鲁迅回家给母亲祝寿路过上海时,又到日本人开的药房里为久荪买药。在12月5日的日记里记道:"往东京制药会社为久荪买药3种,量杯1只,5元。"第四,在久荪病重期间,曾写了两封所谓的"绝命书",拜托鲁迅交给自己的家人。其中1封写给自己的母亲,另1封写给自己的姐姐,两封信集中展示了久荪深陷"迫害狂"病症之中的境况。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狂人插图


第一封信:

母亲大人膝下,泣禀者,繁峙县张知县性柔弱,寻常事大抵哥哥代定主意,是以受恨者甚多。此次系繁邑各界密议,决定设计陷害,各捐资金,沿途贿嘱,竟将哥哥与弟置之死地。罪情不胜细述,将来报上自有登起。男承,母亲养育之恩,未能少尽人子之道,现已临刑有时,只有望南肃拜,为永别之礼,心乱神昏,不知所禀。敬请,母亲大人善自珍摄,切弗伤悲,男视死如归,跳出红尘,亦所愿从也。肃此寸禀,敬请金安。


六男 阿松百拜

这时候久荪已经到了北京,与鲁迅在一起,但他还是觉得有人"设计陷害",并且现在已经"临危有时",可见他心神是多么混乱!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狂人原型寄给母亲的书信,封面格式


第二封信:

姊姊大人佔次,自姊丈去世,弟悲戚何堪。本拟在外图事,稍资资助,不幸祸遭不测,永无返乡之日,痛哉,痛哉。

大哥,二哥及诸嫂,各子侄,均乞代为道达,不克尽行令函,各自谦和保重,慎弗以弟为怀。人生于世,虽受苦难,较之死者终胜一筹,务乞安心安命。弟言甚长,笔难尽述,总之,死者已矣,生者保重,余无他赠。哥哥迟弟一日到京,亦闻被逮诬服。想必与弟先后同行,但未能与伊见面为恨耳。未知有遗信否?三嫂处代为格外宽慰。弟妇嫁守,任其便,劝伊不必伤心。揣此寸禀,恭请,福安。

胞弟 久荪叩上


在给姐姐的信里,久荪坦言自己出外做事,就是为了挣点钱,然后资助孀居的姐姐,谁想遭人迫害,永远没有返乡日子了。非但如此,他还认为哥哥也被人诬陷,一前一后都要杀头,所以嘱咐姐姐和家人要保重!

那么,这个所谓的"久荪"是谁呢?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狂人是有原型的


"久荪"姓阮,字文恒。他母亲与鲁迅的母亲是姐妹俩。因此阮久荪与鲁迅和周作人是姨表兄弟关系。阮久荪的父亲名叫阮有俊,字士升,妻子是安桥头鲁晴轩的女儿,也是鲁迅的大姨母。阮家世居浙江省绍兴市小金村,是频临海边的一个小镇,距离绍兴城有70多里,现在属于上虞县管辖。阮有俊育有4子1女,长子阮文星,二子阮文宜,三子阮文同,四子阮文恒。周作人在《鲁迅小说里的人物·狂人是谁》一文里,说"狂人"的原型"姑且称他为刘四","刘"是个假托的姓,"四"却表明他排行第四,与阮久荪排行第四是相符合的。阮久荪生于光绪十二年四月十八日,也即1886年8月17日,比鲁迅小5岁,比周作人小1岁,因此是鲁迅和周作人的表弟。阮久荪毕业于浙江法政专门学校经济别科。1915年,29岁的阮久荪跟随他3哥阮文同来到北京,与鲁迅见了一面,在《鲁迅日记》里有详细记载:"晨阮久荪来……午后约久荪来谈,晚至广和居饭。"随后阮文同去热河任职。阮久荪也离开了北京。1916年6月中旬,阮久荪又与鲁迅通了一次信,这时候阮久荪已经到了山西省繁峙县任职。但仅仅4个月后,阮久荪就因为不堪忍受场面上的尔虞我诈,得了严重的精神疾病,随后在这年的10月30日"逃"到鲁迅那里,鲁迅见他病得如此沉重,送他到池田医院治疗。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鲁迅在北京八道湾的住所


阮久荪与周家兄弟们一样素有文名。除了前面写的两封"绝命书"外,还有给鲁迅的两封书信:

豫才,起孟两表兄阁下,音问久隔,时为想念。维姨母大人福体安康,三位表嫂健吉,以次均各顺适,定符私颂。弟自先慈去世后,心境愈恶,遭遇更骞。现在郀桥作民校充当教员,单级教授,终日无暇。倾有同学招赴做馆,似可稍微适畅。已允于下学期履约。绍的社会,依然如故,毫无进步。维游人较多,麻雀牌较旺,他则无所异于昔日也,附及,敬请,阖第百福,

弟 阮久荪顿首 四月初七日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狂人原型寄给鲁迅的书信,封面格式


另外一封是给鲁迅母亲的:

姨母大人慈鉴,敬禀者,去秋三家兄信中,得悉,姨母康健如旧,阖第均各安泰,不胜欣慰。甥去年在马鞍做馆,今年仍需前往。舍下并诸家兄均托福平安,可告慈注。小舅母亦康健,去年得意曾孙。姨母闻之,谅众祈。郦宅荔丞表兄,向做画家生涯,年有百余元出息。辛农弟养蜂,极为得法,每年可获盈余三百元。仲翔叔因俞校长辞职后,家居数月额,今年未知有教习馆否。附以禀闻。敬叩,福安。

甥 阮久荪敬禀 正月初九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狂人原型寄给鲁迅母亲的书信,封面格式


从信中可知,阮久荪病愈回到浙江后,先在民办学校当教员,后又到外地当私塾先生,并不是周作人所说的那样,"只是居家而已。"也能看出来,阮久荪对当时的社会状况非常不满,表达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无奈。目前这4封书信都保存在鲁迅博物馆里。这是"狂人"原型留下来的珍贵墨宝。除了书信外,在1912年鲁迅编辑的《越社丛刊》中,还收录了阮久荪创作的4首诗:

寄友

雨声连不断,春愁断复连。此时怀友意,何日诉君前。壮士容无地,诗家别有天。一灯孤榻里,相对抱书眠。

湖上

风过春江波皱绿,日斜荒寺塔凝红。近攀翠柳苏堤上,远见青山古树中。

客途

轻舟清早过芜关,才到江州月一弯。客舍短擎成独梦,千峰万水到家山。

夜半闻橹声

橹声风送入书楼,深夜谁家独泛舟。短榻已惊三鼓梦,大江应破一天愁。

《越社丛刊》第一辑收录了15人的诗作,仅阮久荪的诗就收录了4首,很多诗句鲁迅都画了着重线,可见他对这些诗句极为欣赏。而无论是从阮久荪的书信里,还是从他的诗作里,都能看出他的精神状态是孤独和苦闷,他受过高等教育,有异于常人的文学才华,但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里,终因尔虞我诈而得了精神疾病,看不到希望和出路。鲁迅对阮久荪是抱着同情心理的,所以他才不惜举债为阮久荪看病;阮久荪也十分信任鲁迅,在病中"逃到"鲁迅那里。鲁迅正是以"身边人"为原型创作出《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牺牲了很多有才华的青年。多年后鲁迅在谈到"狂人"时说,像类似知识分子的遭遇,难道不是旧社会的不合理造成的吗?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狂人是旧社会的受害者


结语

鲁迅的很多小说都有人物原型。这在周作人《关于鲁迅小说里的人物》中有很多揭示,已经引起很多专家重视。原型是最早的一个"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是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鲁迅已经说得很清楚。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鲁迅创作了众多经典的人物形象

《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是在阮久荪病愈两年后,后来有很多学者寻找"狂人"的原型,有人认为是陈独秀,有人认为是章太炎,因为这两个与鲁迅有关的人物性格非常狷狂。鲁迅未必以陈独秀和章太炎为原型。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迅的"狂人"是一个"典型人物":他既有独特性也具有普遍性,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作为"新文化运动"最早的收获,《狂人日记》第一次揭破4000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旧社会的畸形产生了"狂人",也需要更多"狂人"来改造旧社会!


《狂人日记》原型找到了:是鲁迅表弟阮久荪,留下4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