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最憶炊煙散盡時

“黑火煙,白火煙。快快煙上天,天上打鑼鼓,快去拜神仙。”

我和小夥伴們是在家鄉大屋場的炊煙下,光著腳丫,拍著小手,唱著童謠長大的。

炊煙最接地氣,是最具溫情的人間煙火。

長大後,無論走到哪裡,故鄉那縷縷炊煙,始終在我的心靈深處飄蕩……

天矇矇亮,大屋場從晨霧中醒過來。

“四處都火煙緲緲了,還不快起床放牛去!”

少年時,早晨貪睡,媽媽催了三遍了,我才起床穿衣服。

隔壁婆婆也在催賴床的小媳婦:“別人家都火煙緲緲了,還不起床挑水去!”

十多分鐘後,又傳來了催促聲:“屁股粘住席子啦!”

要是還不起床,等待的恐怕是更難聽的啐罵聲了。

早晨,炊煙裊裊升起,緊張忙碌的一天開始了。

傍晚,炊煙冉冉升起,“家家燒夜火,處處趕牛歸。”

一日三餐,炊煙四起,生活正在廚房中演繹:鍋碗瓢盆,甜酸苦辣。炊煙散盡後,飯菜好香甜啊!

炊煙讓故鄉大屋場充滿了靈動與生氣。

自從燧木取火開始,人類歷史產生空前的大飛躍。有了炊煙,人類就已經擺脫了茹毛飲血的原始的粗蠻,進入農耕文明的時代,有了炊煙,就有了一代一代人的生命的延續,薪火相傳,綿延不斷!

鄉土散文:最憶炊煙散盡時

炊煙是柴火的靈魂。

兒時的記憶裡,曬禾場上的周沿,堆碼著一架架柴片。土坯房的左右和屋後的簷下,堆滿蘆茅,只留下大門兩邊簷下晾曬衣服。有條件的人家,在房前屋後的空閒地上蓋個堆放蘆茅的棚子。

大屋場裡,大嬸子,小媳婦們,想著法子佔據無人居住的老屋堆柴火。有時爭得發脾氣,不惜惡語相罵:

“死佬霸棺材!”“爭你絕火煙!”

我幼稚的心靈感到很納悶,明明是柴火多得無處堆放。怎會“絕火煙”呢?

當年,婦女們互相競爭,誰家的柴火最多,柴把捆紮的最大,誰家的老婆媳婦就最能幹。

民以食為天。有了糧食,柴火是第一位了。在鄉下,男人的擔當是糧食,“家中有糧,心中不慌”;女人負責的是柴禾,“有柴煮飯,心中不亂”。

鄉土散文:最憶炊煙散盡時

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農村由於人口增多,柴禾作為唯一燃料,需求量空前增大。農忙時,白天,婦女們要在生產隊上工,上山割蘆茅只能“只爭朝夕”。每到冬閒時節,是婦女們割柴的旺季,只要天氣好就上山,三五成群,爭先恐後,由山腳割到山頂,割一塊,光一塊,被形象地比喻成“剃頭”,婦女們“剃”光了附近的山,又“剃”到十幾裡外的遠山去了。雖然政府嚴令,不準亂砍濫伐,但人們卻仍然想出各種法子偷偷上山,大路有禁走小路,白天不“行”,朝夕“行”,千變萬法,萬法千變,都要上山割柴。道理很簡單,人要吃飯,煮飯要燒柴,樸實的很!

就這樣,常年累月,荒山不斷向村裡的四周外延。蘆茅樹木再怎麼速生,政府再怎麼嚴禁,也敵不過刀斧的厲害。到農村落實生產責任前夕,村裡附近的山成了“光頭”,連遠處的山也成了“癩痢頭”,附近的山上要找根小樹幹做鋤把都很困難。那時的家鄉真是山窮水瘦了。

鄉土散文:最憶炊煙散盡時

記得有一年,家鄉大屋場,家家戶戶的柴禾也富足了小半年。

那年,遠處大山失火,燒燬了幾百畝山林,我們村裡每天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揹著柴架子,推著獨輪車,拉著大板車,趕上二十幾里路,去撿“火燒柴”。砍了大樹斫小樹,斫了樹幹撿樹枝,最後連樹兜都挖光了,這次撿“火燒柴”,讓村裡的人們爭先恐後忙乎了半個多月。

堂叔二瘸子,就是當年撿“火燒柴”造成的瘸腿。那時,堂叔才十六七歲,他一連幾天的勞累,筋疲力盡,第六天仍然堅持上山,挑著七八十斤重的柴擔,走在崎嶇的羊腸小道上,一腳踩空,掉下山溝,小腿骨折斷了,沒及時治癒,落下終身殘腿,幸虧溝底全是茅草,撿回一條命。如今,堂叔六十開外了,因為腿殘而孤單一人,日子過得很是淒涼。每當有人打聽堂叔瘸腿的原委時,知者訴之語帶憐惜,聽者為之動容,唏噓不已。

後來,落實生產責任制,山場分塊劃分入戶,各自看管山林。再後來,大量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鄉村的都是些老人小孩,柴禾的需求量迅速減少,山上才逐漸披上綠裝。

鄉土散文:最憶炊煙散盡時

近十多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鄉村面貌不斷翻新,一場廚房革命也正在鄉村悄然興起,燃料不再單一,廚房電器、煤球、液化氣、太陽能先後進入農家,炊煙漸行漸遠了,千百年來,用柴火燒茶煮飯的傳統生活方式正在被顛覆。柴禾最後退出廚房已成為必然趨勢,到那時,可真應了那句惡毒罵人的話----“絕火煙”啦!

如今,家中刀斧生鏽,山上林木青蔥,就連過去光溜溜的上山之路,也長滿了蘆茅樹木,還常有野獸出沒。大青山下,生產隊時期,人們撬石墾壤,辛勤開闢出來的那壠“大寨田”,前幾年也自然“退耕還林”了,原因是村裡勞動力少了,耕種不過來,加上野豬經常“光顧”這裡的農作物,種了也是白種。

鄉土散文:最憶炊煙散盡時

過去,政府強制封山育林,嚴禁亂砍濫伐,結果,封山沒成效,育林不見林,為什麼?治山如治水,光“堵”沒用,要“疏”,要找“出路”。如今,鄉村發展了,燃料有了新的“出路”。廚房燃源多樣,炊事便捷衛生。改革、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空前的新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路子,誰還走老路?

“發展是硬道理”,偉人的話震耳發聵、擲地有聲!

炊煙裊裊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那麼,炊煙的徹底消散,則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又一里程碑!

如今的鄉村,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環境更優美了,生態也相對平衡了。 一個個“醉美山村”“客家民居大屋場””山鄉農家樂”等,正在不斷湧現,美麗的鄉村將成為人們觀光、旅遊、休閒的最佳選擇。

歲月如流,時光遠去,炊煙即將飄然而去。然而,小時候奶奶教我的謎語卻猶記心頭:屋頂竹竿萬丈高,不怕斧頭不怕刀,就怕起風吹斷腰。它的謎底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小時候,站在家門口,遠遠望見大青山下的幾縷炊煙裊裊升起,白色的煙柱,貼印在大青山的綠色背景上,幻化成大青山上“流”下的幾條“瀑布”。這幅富有動感的巨幅油畫般的影像,成了我心裡永不褪色的底片。

在家鄉的炊煙下長大的我,對炊煙心存感念,家鄉大屋場的上空那縷縷炊煙,成了我心靈深處永遠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