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文中的孔乙己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1王亞坤


《自由體詩》

——(論一下,孔乙己)

純粹侮辱文人們,仍哂仍笑傻深深。

可憐中國痴愚者,遇蠢還將拇指伸。

拇指伸,魄失魂,一代一代一代人。

長此以往何為了,沒聞己聲聞彼聲。



如若天風


是的,就是這麼不堪。

孔乙己一生讀書,但是沒有考中功名。年紀總到中年了,可是沒有家,沒有親人。他的書法不錯,本來可以靠一技之長,謀生吃飯。但是他“好喝懶做”,經常“連人帶書,一起失蹤”,也就是說,他在人家家幹活,還要順手牽羊偷東西。

這麼一位仁兄,還不算“不堪”嗎?

不能因為一個人可憐,就否認他的可恨之處。


棲鴻看紅樓


《孔乙己》是收在魯迅的《吶喊》中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說,是反映知識分子生活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

孔乙己是一個考到鬍子花白還沒有“進學”的老童生。他心地善良,自視清高,好吃懶做,生活窮困潦倒。封建教育的長期毒害,使他不會營生,越過越窮,甚至流為竊賊而捱打,被人取笑嘲笑譏笑。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淪落,還是忘不了讀書人的身分,脫不下又破又髒的長衫。他經常到魯鎮的咸亨酒店來喝酒,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他一說話,滿口都是“之乎者也”之類,咬文嚼字,寒酸十足,被人當做奚落嘲笑的材料。孔乙己品性善良,對兒童很和善,不願意拖欠酒錢。他因偷竊遭丁舉人毒打身殘,然而還是沒有任何覺悟,只是在悽慘哀痛中掙扎著用手當腳走路,無足輕重地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孔乙已是被侮辱被損害的善良而又迂腐的讀書人的形象。

知識分子問題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問題之一。魯迅注意從知識分子的悲劇中開掘社會革命的內容。他從不離開社會鬥爭孤立地描寫知識分子的生活和命運,而是同近現代的社會矛盾,同人民反封建的鬥爭聯繫在一起。魯迅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大都是悲劇型的。象孔乙己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由於受封建教育、科舉制度的毒害,變成了好喝懶做、不會營生的廢物,最後成為封建教育制度的犧牲品。魯迅通過孔乙己的悲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教育的罪惡,並從這個角度揭示了造成他們悲劇的社會根源。


古今人文擷英拾萃


魯迅筆下的孔乙己:人們只看到了他的迂腐,卻未看到他的善良。今天給大家分析一下,魯迅《吶喊》集中的一篇白話文小說《孔乙己》,我前前後後也分析了不少孔乙己在那個時代生活的為難之處,也分析了那個時代對於孔乙己的“迫害”。所以很多人都說,其實孔乙己之所以有後面的結果,都是他咎由自取,怪不得那個社會。這裡我是其實非常不認同的,是的,我承認,孔乙己是非常的迂腐。但是僅僅用迂腐二字就概括得了他的一生嗎?我想這是非常的不公平的。這也是對孔乙己個人的極大抨擊,我們都講,看人要看全面。是,孔乙己是因為他的迂腐所以才導致了他最後的死亡,可是他那僅存的小心翼翼的善良你們看到了嗎?孔乙己是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下的,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認為,他最應該放下的就是他作為封建制度下讀書人的尊嚴。最後他是放下了,偷了東西不再狡辯了,可是這也是他生命的盡頭了。每一個人都有支撐他活下去的信念,這個信念我們沒法用好壞來區分。孔乙己最後放下了他心中的信念,所以導致了他對生沒有了什麼慾望。雖然他的信念在很多人眼中是非常迂腐的,是不正確的。可是當時,又有誰不是呢?丁舉人感覺孔乙己的信念比較好笑,所以他的信念就是用封建制度的官僚主義去懲治那些危害自己利益的人。那群短衣幫不迂腐,感覺孔乙己的“偷”和“竊”是無理的狡辯,所以,他們的信念就是能夠活下去什麼都無所謂。可是這些在小編看來,又與孔乙己有什麼不同呢?剛在一篇博文上看到了,有一個人偷了東西,被抓到了,但是拒不承認。他的原話是這樣的。“我不是偷,我這是盜,比較高雅。為什麼呢?因為你們聽到的一般都是江洋大盜,什麼時候聽說過江洋大“偷”啊。像這樣的人,我們不能拿他和孔乙己比,這種人就有點潑皮無賴了。其實很多人會說,這不就是和孔乙己一樣嗎,這個和孔乙己的和“偷”和“竊”的道理是一樣的。如果你是這樣的想法,那真的是拿你沒辦法了。孔乙己是很迂腐的,但是他的迂腐只是這個人的一面。他的另一面在小編看起來,是非常的善良的。在作者的敘述中,我們知道,其實咸亨酒店門前有一個粉板,上面用來記所有門客欠的錢,孔乙己很窮困,所以他的名字也會經常在粉板上出現,但是作者是這樣說孔乙己的,”他在我們店裡,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其實這就說明了孔乙己的善良。他知道自己生活的比較窮苦,所以他不願再讓這份苦強加到別人身上。欠了錢就要還,還要按時還,是他善良的本性使然。他如果沒有善良的本性,完全可以賴賬,就像剛剛我們說的那個人“偷”不叫“偷”叫“盜”這樣充滿了俠義。他如果耍起無賴應該會比這個人有更高的水平。但是他,沒有選擇這樣做,比別人的品行都好,就說明了孔乙己要比任何人都在乎自己,在乎自己的品德。那麼窮困的情況下,依舊保持那麼好的品行,這樣的孔乙己怎麼能不善良呢?其實這就是孔乙己作為讀書人的傲骨吧,雖然他是依舊堅持了封建科舉制度能帶給人飛黃騰達的機會的迂腐想法,但是如果把他的這一點拋棄,那個時代的人,能做到他一般的有幾個呢?還有那得之不易的茴香豆,本來就沒有幾個,他還是堅持分給了小孩子們。那群所謂的認為比孔乙己更好的人呢?有誰能這樣做呢?還有其實從小孩子們的表現來看,就知道,其實孔乙己是非常善良的。這群小孩子,知道孔乙己善良,知道能從孔乙己這裡要來東西吃,所以才會找他要。可嘆,世人只知道孔乙己迂腐,卻看不見他的善良。



肉團小咪


孔乙己是一個名人,很多人都知道他。

很多人也知道他的故事,比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再比如:讀書人的事算偷嗎?

那麼,他還有些什麼故事呢 ,他真的有那麼不堪嗎?

一、一個慣於小偷小摸的人

孔乙己是個沒有考中功名的讀書人,按理說以教書寫字為生是沒問題的。可偏偏又生就了一副好吃懶做的身子骨,懶就懶點吧,為什麼沒事順走人家東西呢?“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也真是沒有枉費了一肚子的學問,辯解的雖然蒼白,但是卻說的振振有詞。

二、一個不肯放下架子的人

孔乙己有讀書人的架子,端的還挺高呢,即便是在貧困潦倒的時候。一襲長衫著身,那可是身份的象徵,萬萬不能脫下的。自然,那些“短衣幫”是不入法眼的,怎麼可能與他們為伍呢。可是生活中又少不了接觸,那隻好相處的時候裝一裝了,喝酒絕不能與他們平起平坐,這可是一個不欠酒錢的人啊!

三、一個不願夢中醒來的人

每個人都有夢想,孔乙己也不例外。讀書,考取功名,揚名天下,走向人生的巔峰。奈何隨著封建王朝的土崩瓦解,科舉制也走向了沒落。時代不行了,不要再做白日夢了。即便你不肯放下讀書人的架子,即便你沒事就拿走別人家的東西,但好在於社會沒有大害。只要你醒來還是個有用的人,還是個可以自食其力的人,醒醒啊!

四、一個心底有著善良的人

茴香豆的“茴”字有幾種寫法呢?小孩子們躍躍欲試,於是,表現好的小孩子得到了好東西吃哦。可是,孔乙己也沒有餘糧啊!這幾顆茴香豆原本是他上佳的下酒菜啊。於是乎,從中看出了孔乙己的善良,他可是個好人啊。至少,那幾個小孩子是這麼認為的。

那麼,孔乙己到底是誰呢?也許他不是一個人,他是一群人,化名孔乙己。

他身上有著許許多多讀書人的影子,那個時代下,這群讀書人究竟怎麼過活,實在是一言難盡。

這些人真的有那麼不堪嗎?也實在是一言難盡。可憐、可恨,可悲、可氣,大時代如此,又有幾人能真正走出時代的窠臼呢。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沒有別的辦法幫他,只好寫寫他,魯迅幫著孔乙己揚名天下了。

說起來還要感謝魯迅,也許只有見了魯迅,孔乙己才肯脫下長衫坐下吧。


春風化雨沐東方


如果說我們非要給孔乙己一個定義,他是一個對社會無害、卻又全無用處的人。

孔乙己或許讀了很多書,可是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他讀的那些書,如果不能讓他考中科舉,連個秀才也沒考上,除了滿口“之乎者也”,跟別人炫耀“茴香豆的茴有幾種寫法”,此外,再沒有別的用途。於是讀了很多書的孔乙己便成了“文不能提籃,武不能擔擔”的廢人,沒有了養活自己的最基本的生存技能。

可是讀了很多書的孔乙己又不能放棄自己精神上的自認為所謂的高貴,作者說他是咸亨酒店裡面“穿長衫站著的唯一人”,他到了自己都不能養活自己的時候,他仍就要有這副行頭,穿長衫,我不能像做體力活的人那樣穿個短衫,那成什麼樣子?在他的觀念裡面,竊書不算偷,因為讀書是件高雅的事。即便不能在科舉中勝出,但是也不會紆尊降貴去從事體力勞動,以此要養活自己。到最後為生存計終於走上了小偷小摸的道路,被人打折了腿,在貧病交加中死去。

孔乙己可不是他一個人在戰鬥,那時候讀書人如果不能中舉,最後的出路可能大抵如此。《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也是這樣的典型,在他沒有中舉之前,連他那當的屠夫老丈人都看不起他,活了一大把年紀,屢考不中被老丈人當面嘲笑,科舉考試已經成了他心頭的魔咒所。以當他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中舉了,居然會瘋掉,喜極生悲。實際上,這種形象又是另外一個孔乙己的形象。假設那個范進他最後沒有中舉,他又會怎樣生存下去呢?

作者在這裡狠狠地抨擊了科舉考試對人精神上和靈魂上的荼毒,讀書人一輩子就這一個追求,當這個追求求而不得的時候,他們就沒有了任何生存技能。范進如此,孔乙己也如此。孔乙己的悲哀不是他自己一個人的悲哀,而是那個社會里他那樣一個群體的悲哀,而正是因為是一個群體的悲哀才更具有了普遍性,才值得作者這樣大書特書。說到底孔乙己只是作者提煉出來的一個典型代表而已,是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對象。


蘇小妮


孔乙己的遭遇,確實是不忍卒讀。正因為如此,以魯迅兄弟為代表的新青年,才毅然決然地跳出了傳統科舉的窠臼。



在孔乙己的年代,曾經輝煌的科舉制度走到了窮途末路。大時代的浪頭,擊碎了多少個孔乙己的美夢。這是孔乙己個人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隨著西風東漸,外部的西洋文化隨著堅船利炮洶湧而來,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的衝擊,不可謂不大矣。孔孟之道的溫文爾雅,抵禦不住強者通吃的弱肉強食;曾經的王道,在馬基雅維利主義的不擇手段面前,簡直是不堪一擊。此時,朝廷早已慌了手腳,遑論孔乙己這樣的腐儒呢?


痛定思痛,如何才能救中國?如何才能救自己?這是擺在每一箇中國人面前的,不得不回答的考卷。 這麼一來,那些率先睜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就請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與科學。


當時的出國留學,說白了,就是為自己找一條出路。也就在這個時間點上,日本順勢打開了大門。魯迅先是到仙台學醫,後又棄醫從文;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先是在南京海政學堂學習輪機,後來,也奔赴日本留學了。


鼠目寸光的孔乙己,就沒有這麼幸運了。他困臥書齋,皓首窮經,竟然落得個惶惶不可終日的下場。我們現在,說孔乙己不夠努力是不客觀的。不過,他的保守和迂腐,確實是其致命傷。


幸虧,時代不同了。如果,我們身處的當今的社會不那麼功利的話,就應該有孔乙己他們的立錐之地。道理很簡單,甘守清貧的窮秀才,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我認為,研究腦回路的,炒制茴香豆的,琢磨回字有幾種寫法的,都應該體面地活著。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和諧社會。


俚言雜談


另類君解題^_^

《孔乙已》,1918年發表在當時的《新青年》雜誌上。此時正是“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文化界鉅變前夜,一年後的五四運動此時已然有崢嶸之跡象。

迅哥兒創作《孔乙己》,是對封建科舉制度的炮轟,他並非針對孔乙己作為“不第秀才”的個人遭遇,而是對整個封建科舉制度以及封建文化的大範圍攻擊!

孔乙己的人設是“沒有功名”、“好吃懶做”、“貪杯”、“偷竊”、“苟且偷生”……

然而我們從《孔乙己》全文的字裡行間中,看到的卻是一個和善的,有誠信的,有儒人尊嚴的落魄書生。

所有關於他的負面評價,都來自於“聽人家背地裡評論”,而文中並沒有對孔乙己個人的直接評價。

最後切題。封建科舉制度下,選拔並豢養了許多“帝王家奴”,然而能躋身於士大夫階層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讀書人在科舉制度的弊病下,儘管皓首窮經,最後卻成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社會廢物,缺乏謀生技能,難以融入現實社會中,生存都成問題。

然而另一些躋身於體制內的“成功者”,例如文中的王舉人,居然對孔乙己動輒暴打,至於“打折了腿”,最終孔乙己“大概的確可能死了”。

其實從兩千多年前,孔丘和他的門徒們四處奔走的時候,中國文化的宿命就已經摻雜入了一些病菌,在數千年“明儒暗法”的運作下,封建文化摧毀的不只是中國民主科學的根莖葉,更有人性良知的光輝!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另類文史


一,他懂得自嘲,內心善良。你看,他一到小酒店,所有的人都拿他取笑,而他從不反唇相譏,甚至連為自己辯護都不會,他只是不理人,對櫃檯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實在被無聊的酒客們逼急了,也只會說“竊書不能算偷”,還有什麼“者乎”之類,徒然更引得眾人鬨笑起來,“店內外充滿快活的空氣”。

二,他講道德,守信用。雖然他有個可笑的、也不好的名聲,即受僱給人家抄書時,最後往往“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似乎太隨便,也太不可信,“但他在我們店裡,品行比別人都好”,欠了錢,不出一月,定然還清。

三,他古道熱腸,樂於助人。原文說他穿著破舊髒的長衫,可見他生活窘迫,可是他還經常從一小碟豆子裡撿出一些給小孩吃,還熱心教“我”認字,可見他是善良的。

四,他懂得慾壑難填,量腹而食。凡事有個節度。偷竊固然是不對的,但他只是“偶然做些偷竊的事”,要是全世界的犯罪分子都能懂得“節制”,


山水144903882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是個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的盲目維護者。

科舉制度產生了丁舉人這樣少數的權勢者,一朝中舉,身價百倍,有錢有勢,作威作福,而大多數知識分子,則如孔乙己白首窮經,百無一能。窮困潦倒,淪落下層,受害而不能覺悟,意識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覺中被它們吃掉了自己的一生。

孔乙已在最潦倒的時還擺著讀書人的架子,不肯脫下代表他身份的長袍,不肯和“短衣幫”平起平坐地喝酒,他無為謀生,有一手好字,卻不肯憑此吃飯,偷了書賣,反而振振有辭地為自己辯白:“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嗎?”終於因此被丁舉人打折了腿,從此消失了他卑微的身影。孔乙已的悲劇命運是封建思想、封建倫理道德的產物,而孔乙已則是在精神與肉體上的全面受害者。

魯迅先生在小說中表現了對被損害與被侮辱的下層知識分子的悲劇命運的深切同情,對扼殺他們的封建思想和封建道德進行了強烈地控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