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1993年就上映的影片,作為斯皮爾伯格電影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的影片,該片以非凡的表現力及對人性的探索,給人們以巨大的心靈衝擊。作為同樣以二戰為背景的影片《金陵十三釵》,以繽紛的彩色還原了日軍大屠殺的殘忍。而《辛德勒的名單》則用黑白色彩的對比再現德國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具有自己獨特的美學構成。

這部影片將人性和人類生命維度的超越精神以及視聽語言緊密結合,其美學構成中蘊含了人類的生命價值,是一部成功之作。

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辛德勒的名單》劇照

一、 對人類生物生命的珍視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德國企業家辛德勒,同時也是一名納粹黨員,傾盡其所有財產保護一千多名猶太人免遭法西斯殺害的真實的歷史事件。在影片中,不僅真實再現了猶太人是如何遭到德國納粹軍官殘酷迫害的過程,揭露了德國納粹的恐怖罪行,而且也展現了辛德勒這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納粹黨員內心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最終成為了一個不惜一切代價,拯救猶太人的義士的過程。無論是德國納粹、辛德勒,或是被迫害的猶太人,還是在《金陵十三釵》中,玉墨等風塵女子為了拯救女學生,不顧生命危險赴日本軍官的宴會,他們在影片中都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方面體現著對人類生物生命的珍視。

(一)殘存的人性展現對生物生命珍視的瞬間

影片中的葛斯站在陽臺上隨意射殺猶太人,性格暴躁如雷,為了獲得錢財,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辛德勒提供便利。多處細節描寫都刻畫出葛斯是一個殺人如麻、冷血、貪婪的納粹軍官。在對待他的猶太女傭海倫的問題上,殘酷的葛斯身上竟有一剎那閃過了人性的光輝。影片中辛德勒用錢來替換猶太人的生命,但在海倫的問題上,一開始葛斯是拒絕的,他想和海倫“白頭偕老”,想帶她回自己的家鄉。他似乎非常在乎海倫的生物生命,然而這一刻的人性光輝一劃而過。他馬上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和海倫之間是絕對不可能有結果的,最終還是同意了將海倫也賣給辛德勒。這瞬間的猶豫使我們看到了葛斯身上殘存的一點點人性,只是最終他內心的“惡”戰勝了他殘存的一絲絲“善”,還是成為了一個喪失了人性的納粹分子。

德國納粹軍官的殘暴通過葛斯這個典型人物凸現出來,給觀眾帶來強烈視覺衝擊的卻是猶太人生命的脆弱,直擊觀眾的內心,使觀眾感受到對生物生命的珍視。《金陵十三釵》中同在教堂避難的女學生和風塵女子起初是互相都瞧不起對方的。而面對一次次日本軍隊的侮辱與女學生的拼死反抗,玉墨等風塵女子最終決定為了保護女學生代替她們赴日本軍官的這場生死之約。與《辛德勒的名單》中對於生物生命珍視的人性不同,《金陵十三釵》中的人性從一開始就有閃現,一系列事情的發生最終使人性散發出了光輝。

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二)辛德勒內心世界的轉變展現對生物生命的珍視

影片開頭一連串特寫鏡頭傳達出辛德勒對於自己身份的肯定與滿意。別勳章、打領帶、選擇外套,包括數鈔票等特寫畫面表現了辛德勒是個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和生活細節的人。緊接著鏡頭隨著他來到舞會上,此時給辛德勒的特寫,他的眼神關注著舞會上德國軍官們的肩章,他遞鈔票給服務員,每一個細節都向觀眾傳達出了辛德勒只在意德國軍官的軍銜。辛德勒成功的公關能力也在一次次與德國軍官的聚會中體現出來。

在《金陵十三釵》中,一個以拜金主義者、賭鬼、酒鬼形象出現的約翰在教堂中目睹了女學生的慘劇後,立刻挺身而出。而辛德勒目睹了一次次猶太人被殘害的畫面後,他的內心開始掙扎,思想開始有了轉變。導演斯皮爾伯格在對辛德勒內心世界變化的描寫過程中,並沒有急於像《金陵十三釵》中那樣塑造一個英雄人物,而是通過辛德勒的四次沉思更深刻地展現他對猶太人生物生命的珍視

第一次思考:感情豐富的辛德勒在目睹了猶太人遭到的種種迫害後,開始思考自己究竟該站在哪一邊。他拾起車蓋上飄落的看似雪花的灰燼,他意識到這飄落的灰燼竟是猶太人的骨灰,內心尚有一些良知的辛德勒陷入了他的第一次思考。而此時影片中沉悶、壓抑的音樂和辛德勒皺起雙眉的臉部特寫,傳達出了辛德勒此時的糾結與他內心的不安。

第二次思考:辛德勒和葛斯少尉站在焚屍場的高地上,更近距離地看到猶太人在傳送帶上被運送焚燒。作為工業化時代的產物—運送帶,此時卻被用來運送屍體,他的臉上透露出一些難以置信。辛德勒和葛斯站在高地上,獲得了上帝般的俯視視角去目睹這殘忍的一切,這瘋狂的行為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的承受範圍。

第三次思考:所有猶太人將被運往奧斯維辛集中營,辛德勒點燃一支菸看著史登,辛德勒在對話中所提到的“特別待遇’,以及辛德勒臉部特寫時深情的眼神,史登的臉部特寫中的眼淚,都體現出了辛德勒是發自內心地感激史登,這場生離死別中許多微小的細節都表達出了辛德勒已經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逐漸變成了一個有良知的、真正意義上的人。

第四次思考:辛德勒把從猶太人身上賺的錢都已經整理好準備回老家,他沉重地凝望著窗外,而緊接著的卻是辛德勒去找納粹軍官葛斯談判,決定用這些錢將這些猶太人買回來的畫面,說明辛德勒最後一次的沉思已經使他的良知徹底地被喚起,他決定不遺餘力地拯救這些猶太人。

這四次思考展現的是辛德勒內心的活動變化,他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開始逐漸轉變成一個有良知的人,而到最後他被一次次殘忍的屠殺畫面所震醒,成為一個散發著人性光輝的善人。這個過程深刻地揭露出了這場戰爭的慘絕人寰。這場戰爭與人類生物生命必然是緊密相連的,有戰爭的地方就有人流血犧牲,有人無辜牽連,有人正氣凜然。一幅幅殘忍迫害的畫面,一個個英勇解救的鏡頭都有力地展現了《辛德勒的名單》中人們對於人類生物生命的珍視。

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二、對精神生命的超越

影片沒有一味地批評德國納粹軍官的殘暴,也沒有塑造在戰爭中全能的英雄形象,相比於《金陵十三釵》中假教父約翰的變化、風塵女子玉墨的勇武,《辛德勒的名單》則是通過一系列的細節描寫讓觀眾去感受影片中人物的內心變化,在善與惡不斷的對比與更替中去體會影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用巧妙的情節設置讓觀眾看到一個慘絕人寰的戰爭年代,人們對於生物生命的珍視以及對精神生命的超越。

(一)導演個人情感的超越

作為含有猶太民族血脈的導演斯皮爾伯格,“不再依賴使他屢獲成功的美國公眾對幻想的期待和那些為他建立起不朽名聲的魔術、動作、特技,而把視點轉向了真實生活的描繪和歷史場面的演示。”在影片中導演在將自己的民族情感投入到影片的同時,將德國納粹軍官的人性與猶太人遭到迫害的悲慘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得人性的美,以及人類生命維度的超越精神在影片中的人物中表現出來,突顯了影片的生命美學價值,加深了影片的意蘊和層次,更是展現了對人類精神生命的超越。

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二)人性真善美的開掘

影片中除了運用了很多細節的設置、與納粹軍官葛斯的對比來表現辛德勒的人性光輝,在燈光、拍攝角度等方面的處理為故事情節服務以外,也為辛德勒人性的光輝埋下了伏筆

在《金陵十三釵》中,光線的作用同樣是為敘事作鋪墊,但它的方式不是強化人物形象,而是通過一束強光照在書娟的臉上,使這張驚恐的面孔在李教官的保護下得到一絲安慰,這裡的光線用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在辛德勒剛開始出場的畫面中,他坐在餐廳裡尋找他的“獵物”—德國納粹高官時;辛德勒用金錢與葛斯兌換猶太工人時;辛德勒與葛斯在海倫的問題上做賭注時;辛德勒與納粹高官談判,拯救錯運到奧斯維辛的猶太女工時,打給辛德勒的光基本上是以順光為主,表現出辛德勒在面對不同的情況時十分冷靜的臉部表情,在強化他這個人物形象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後,辛德勒開始為籌辦工廠找到史登。在猶太人自己的辦事處,辛德勒進門大呼史登的名字,當鏡頭給到史登時,視線的發出方是辛德勒。此時的短焦鏡頭,使離得不遠的兩個人看起來特別遙遠,表達出戰爭混亂的年代,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距離是遙遠的,也使觀眾開始反思對人類精神生命的認識。而當辛德勒趕到車站救出史登後,鏡頭隨著運送猶太人的推車將觀眾帶入車間,堆積如山的照片展現了被迫害的猶太人的冰山一角,

也喚醒了人們內心的人道主義情懷以及對精神生命的超越。

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三)人類生命維度的超越精神

“能發掘出人性光輝魅力的故事情節,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指向了人的生命及其生存狀態。影視藝術的美學價值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不僅體現在對人性的反思上,同樣重要的是也引發了人們對精神生命的超越

思考。

影片開頭,在猶太民族的頌揚聲中出現一個蠟燭的特寫鏡頭,畫面裡出現一隻手在划動火柴、點燃蠟燭,這個鏡頭點明瞭影片的主題。它可以理解為是這隻手寓意著辛德勒伸出正義之手,幫助猶太人獲得重生,點燃他們生的希望。然而隨著頌揚聲的消失,畫面中的彩色漸漸變為了黑白,故事即將回到那個黑暗的年代。而蠟燭熄滅後,濃煙自下而上漂浮,緊接著剪接的畫面是火車煙囪的濃煙自上而下,這些也不是簡單地傳達著故事來到了這個黑暗的時代,一場慘絕人寰的殘殺即將展開,更重要的是隱喻著猶太人生命的漂浮與脆弱,以及德國納粹分子們良知的飛逝。

德國納粹分子們對猶太區進行瘋狂屠殺進入後半夜時,鋼琴旋律響起,此起彼伏的哭聲、尖叫聲、機槍掃射聲與歡快的旋律組成了音畫對立的藝術形式。一個納粹軍官坐在鋼琴前面無表情地彈奏著巴赫的鋼琴曲,此時門外機槍瘋狂掃射發出的道道寒光在遠處像是軍官演奏時燈光絢麗的舞臺。這張毫無表情的臉彈奏著如此歡快的旋律,而這雙靈活彈奏的手既可以拯救千千萬萬個生命,也可以肆意地踐踏千千萬萬個生命。生命的脆弱正被這旋律演繹在這冰冷的“舞臺”上。

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在辛德勒帶著夫人逃亡之際,史登代表所有被救下的猶太人送上他們用藏在牙齒裡的金子燒鑄的戒指。這不僅代表著所有猶太人對辛德勒的感激,戒指上的猶太文字“當你挽救了一條生命,你就等於挽救了全世界”,這句話更是點明瞭主題。生命是多麼可貴,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在他們的送別中,生命早已超越了它原本的生存意義。

幾十年後,被辛德勒拯救的猶太人以及他們的後裔來祭奠這位猶太民族的恩人。雖然這一場戰爭帶給猶太人不盡的噩夢,甚至是整個猶太民族的噩夢,而當他們邁向辛德勒墓地時,就是人們對生命維度超越、對精神生命超越的一大步。影片畫面的色彩由黑白又變回了彩色,恢復了一片祥和的色調。同時也展現了影片最終的基調仍然是在宣揚和平,更重要的是在這場“善”與“惡”的博弈中,“善”最終壓倒了“惡”,展現了精神生命存在的意義。

影片通過電影藝術的語言以及故事情節的多處細節描寫,從對人性的真善美的開掘與對人類生命維度的超越精神兩個方面為基礎,將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更加立體、更加真實地展現出來。也證明了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的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是因為它真實地再現了這場戰爭中的“善”與“惡”,並且使人性中的善獲得了昇華,使人們對精神生命有所感悟,引發了人們對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讓人們真正體會到了人類精神生命的超越。

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三、對社會文化的深刻反思

(一)對人性的反思

影片中關於人性美的顯現當然離不開情節的推動。辛德勒和他的情人騎馬在高處看到德國納粹們正在瘋狂地掃蕩猶太區,在驚慌的人群中出現了一抹紅色“辛德勒以滿懷悲憫的目光,見證猶太人的苦難。紅衣猶太小女孩,在黑白畫面中的一點紅色,既是辛德勒對於自我內心良知的呼喚,更象徵了人類永不熄滅的希望。色彩的表意空間,在這個段落中被無限延伸。

然而紅衣猶太小女孩最終還是出現在了運屍車上,這代表著生命的紅色在那個年代、在那一場戰爭中還是被黑暗所吞噬。這也是辛德勒思想上受到巨大沖擊的一點,代表了他心理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在辛德勒營救猶太人的過程中似乎都是一帆風順的,然而在將猶太工人運往辛德勒家鄉的時候,他的猶太女工卻被錯運到奧斯維辛集中營。她們被強制剪掉了頭髮,被強制脫光了衣服,推入到毒氣室,

那一刻的尖叫、那一張歇斯底里的臉、那一瞬間的黑暗,將緊張的氣氛推向了極致。就在這短暫的燈光熄滅後燈突然亮了,出現了情節的轉變。

辛德勒繼續發揮他擅長的公關能力,傾盡財產拯救這些被錯運到奧斯維辛的猶太女工。這不僅讓人們感受到辛德勒到最後不惜一切代價拯救猶太人的決心,也讓觀眾看到了他的智慧,以及德國納粹軍官的貪婪。人性光輝的展現同時也引發著人們對於人性的反思,無論是處在和平年代還是戰爭年代,戰爭作為顯性或隱性因素,都一直存在於人們周圍。而影片中所表現出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絕望時刻提醒著人們,愛好和平才是最終共贏的結果。

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二)對社會生命的領悟

“影視藝術作品除了要具有社會價值更重要的是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所以具有一定的美學風格和藝術品位。如果一部影視作品一味地追求商業利益而沒有美學精神的支撐和科學理論的指導,那麼就失去了審美價值,也不會被作為審美主體的欣賞者所喜歡,也必然會影響其社會價值。”《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在對人性與生命的挖掘上,與影視藝術的語言完美結合,使人們看到了有些人性在戰爭中被扭曲,而有些人性卻因為戰爭而轉變,無論世界曾經是怎樣的黑暗過,但那終將成為過去。這些人性、生命維度的超越在影視作品中的體現都是影視藝術審美價值的所在。影視藝術的審美價值就是一部影視作品中蘊含著的生命意識,它可以引導觀眾去領悟生命,反思人性,超越自我,甚至於由關注自我的生命延伸到對整個人類生命意識的終極關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戰爭中最光輝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單》所蘊含的溫情

綜上所述: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既殘酷又美麗的故事”,而《辛德勒的名單》是一部“既殘酷又感人的故事”。影視藝術的審美價值意義所在就是讓觀眾能夠從影片中得到精神的昇華。它不是讓觀眾看到了眼前所表現的內容,而是要讓觀眾通過“看”到和“聽”到的內容,聯想到更廣闊、更深層次的東西。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就如《辛德勒的名單》,具有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不僅包含著對人性真善美的挖掘,也體現著人類生命維度的超越精神。它的美學構成富有深刻的人文關懷,在對人們帶來視覺上的強大沖擊與心靈上的震撼的同時,對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進行著反思與體會,滿足了人們的三重生命需求,具有獨特的生命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