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聰明人已經開始用這個學習法自救了......

疫情之下,聰明人已經開始用這個學習法自救了......

疫情之下,聰明人已經開始用這個學習法自救了......

文 | 馮小雪

疫情之下,企業可能倒閉,個人可能失業,終身學習是最好的避險方式。

不確定時代下的終身學習法


來源|馮小雪老師直播分享

整理|生涯君


2020年的開始不那麼讓人舒心,有人說這是最糟糕的一年,問我怎麼看。

我不認為是這樣,因為2020年還沒有過去,我們不能夠給它下定義。思想家安蘭德的書《致新知識分子》中有段話:

“如果遭遇旱災,動物會死亡,而人會修建灌溉的溝渠自救,如果遭遇洪災,動物會死亡,而人會修建水壩自救,如果遭遇一群食肉動物的攻擊,動物會死亡,而人卻寫下美國憲法。”

其實人類對於外界一切不好的遭遇,都能夠擴展自己的能力去應對或適應。

一場疫情就是一個不確定因素,越是在不確定的時代裡,終身學習能力越重要。因為一切變化太快了,你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技能去應對。

拿個人職業生涯來說:


農業社會時,個人的職業生涯是有家庭職業傳承的,鐵匠的孩子繼續當鐵匠就好,農民的孩子繼續種地就好;

80/90年代,如果你是工人的孩子,也是能接替父親或父母的工作的;

但今天,一個程序員的父母可能是任何工作;

更可能發生的事情是,今天是程序員,明年就成了老師或者其他職業……

如果把環境變化看成一陣陣翻湧的浪潮,那麼終身學習這個技能,就是我們腳下的那塊衝浪板。

疫情之下,聰明人已經開始用這個學習法自救了......

關於終身學習,需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今天我們重點說3點:


  • 觀全局,掌控學習的時機;
  • 辨目的,精選學習的內容;
  • 建體系,反思學習的順序。

瞭解這3點,至少從大的範圍上,不會讓你白費力。

1

觀全局,掌控學習的時機

人生並不是一條筆直向上的直線,而是像爬山一樣,不斷的迂迴曲折。

諾貝爾獎得主沙克認為,當曲線到達頂點的時候,你再去投入時間資源,來維持原來的優勢,其實是缺乏效率。再創一個高峰的唯一的選擇,就是在第一個曲線開始下滑之前,你要啟動第二個曲線。

什麼是第二曲線?

為了更直觀,我找了一個網絡圖形來表示。當藍色曲線快達到頂點前,就已經是我們開啟第二曲線學習的時機了,在這個時機點,我們需要學習新技能,培養新興趣,甚至是換一個新的工作。


疫情之下,聰明人已經開始用這個學習法自救了......

舉個例子。一個職場新人,大學內容在工作中可能用不到,他必須開始學習不太熟悉的事物,邊做邊學。

隨著橫軸年齡的增長,他不斷地做事創造成果,同時也為自己建立信心,讓縱軸的成果不斷累積。

漸漸的,外界對他有了好的評價,這時不意味著他終於可以歇口氣了。恰恰相反,他需要主動啟動第二曲線。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這個曲線很微妙。

如果你太早投入第二曲線,會面臨很多風險,比如原有投入不會帶來穩定收益,你也很難有足夠的時間、資源去學習更有價值的技能,久而久之可能變成樣樣都不精通的職場萬金油。

如果你推遲開啟第二曲線,又會如何?

競爭者們會很快跟上來,甚至超越你。也就是我們說的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了沙灘上。

所以,開啟第二曲線的時機至關重要。

何時開啟第二曲線?

2個標準能幫你判斷,是否該開啟第二曲線了:


  • 你的工作是否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普遍認可;
  • 你的工作是否陷入了例行公事,沒有挑戰。

你不能說沒挑戰了所以我要開啟第二曲線了,沒挑戰了也可能是你做的事情太初級了,所以兩個標準缺一不可。

2

辨目的,精選學習的內容


很多人喜歡給自己貼上“愛學習”的標籤,常常頭腦一熱,就買了各種課程。

你問他為什麼學,他可能含糊地說,“我感興趣。”

難道我們要把所有喜歡的都學習了嗎?當然不是。

學習前,你一定要搞清楚一點:

成年人的學習和學生的學習是截然不同的。

——學生是被學校要求的學習,成年人該如何選擇學習內容?

我的答案是,按照目的來選擇。學習大體上是為了提升自我,可以分為兩部分:硬實力的學習和軟實力的學習。

疫情之下,聰明人已經開始用這個學習法自救了......


硬實力的學習:為了讓工作更順手,讓人生更成功的學習;

軟實力學習:更多是像為人處事,琴棋書畫,未必當下能帶給你工作成功,但讓你享受人生的學習。

在你確定你的學習內容之前,不妨先確定,你是為了什麼目的學習呢?

據我觀察,聰明的人會把80%的精力放在硬實力的學習上,例如外企員工去學習英語。

但想要生活有點意思的話,你還要留20%精力去學習軟實力的東西,例如鋼琴,畫畫,舞蹈等。

最糟糕的情況是,明明是“軟實力學習”卻偽裝成了“硬實力學習“。

比如好多人都告訴我她看了多少本心理學的暢銷書,這不是硬實力的學習。因為這些書只是看了沒有任何的成果的產生。

如果你要把心理學作為硬實力的學習,需要先確定工作是什麼,這個工作需要的能力到底是什麼,你如何才能獲取這些能力——這才是硬實力的學習。

無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學習,我們還能根據範圍劃分為,有證的學習和無證的學習。

疫情之下,聰明人已經開始用這個學習法自救了......

1區:硬實力有證學習,例如大學的考試,或者是考一個會計證等等;

2區:硬實力無證學習,像職場裡的英語應用,理財學習等等;

3區:軟實力有證學習,例如茶藝師證,潛水者等等;

4區:軟實力無證學習,你可以隨意按自己興趣選擇。

為什麼要劃分?因為開啟學習的難度不同。

如果你的自律性不高,你需要先從1區開始,選擇有報名條件,並且會按照規則講授拿到證件的課程,例如上MBA。

如果你的自律性不錯,可以嘗試自學,但別忘了即便是沒有證的學習,你仍然需要拿到成果:

學了演講就在公司裡爭取公共發言機會;

學了管理,就爭取管理人或者管理事情,乃至承接新活動新項目的機會……

劃分是為了重新思考學習的內容,切記隨時提醒自己:

在成年人的學習,或者是終身學習的概念裡,我們支持學習,但絕對反對毫無意義地學。

3

建體系,反思學習的順序

和你分享一個非常有用的學習順序,是我從古典老師那學到的。

疫情之下,聰明人已經開始用這個學習法自救了......

如果想更有效果的學習,第一條是跟人學,簡單說就是找師傅。

比如英語學習,你能在網上找到各種課程,但跟人學是更快的。

在我跨界做生涯諮詢師時,好長一段時間,見到一個前輩就黏上去各種請教;後來做培訓,也是如此。這些都是需要和導師做溝通才能更好學習到的。

所以,千萬別抱著一本書啃,而是找個真正從事這個職業的人做溝通式學習。

排第二的是跟事兒學。簡單的說就是多做。邊做著邊思考,也能學到不少,尤其是技能性的學習。

剩下的兩個,其實可以放在一起,那就是跟網絡學和跟書學。

前面跟著人和做事兒學,是有自己的體驗的,跟著網絡和跟著書學,卻不是自己的體驗。

如果可能,先花時間找導師,如果找不到導師至少可以找不錯的商業課程。因為商業課程通常是做這個事情的人去做研發和講授的,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導師。

4

寫在最後


說到這裡我們已經講了3件事:


第一是,觀全局,掌控學習的時機;

第二是,辨目的,精選學習的內容;

第三是,建體系,反思學習的順序。

如果你學到了一些能力,務必用它,而不是儲存它

疫情之下,聰明人已經開始用這個學習法自救了......

帶著目的,掌握學習時機和方法,拿到相關學習的證明文件,再不斷地外化拓展,通過寫作或者參加活動的方式,讓人們知道你有這個能力,並最終為不同的人提供協助。

你會因此認識越來越多厲害的人,而他們也會因為你的能力而認識你。

如果上述這些都能做到,那麼你的學習,很可能幫你創造出多元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