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週末,跟著老梁逛許昌】

第132站:李夢陽墓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老家許昌

文·圖‖梁耀國


明弘治六年(1493年),20歲的此人參加陝西省組織的鄉試,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中解元。

據說他去考試時,大白天提了一盞點著燈的燈籠。主考官及其他秀才甚覺奇怪,問他這是啥意思。他一語雙關地答道,現在太黑暗,我怕遭人暗算。主考官一聽這話,頓時氣得七竅生煙,有心想整飭整飭他,無奈他文采太好,還是得了個鄉試第一名。(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兒?歡迎點擊以下鏈接:

次年,此人登甲寅科進士,初授戶部主事。也就是說,年紀輕輕的他憑藉自己的本事,一步登天,當上了國家財政部的公務員,一舉超過他的父親李正。要知道,他父親奮鬥了大半輩子,才官居周王府教授。

或許是因為此人年輕得志,自負才高,造就了他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桀驁不馴,直言進諫的性格,這也為他以後在宦海中幾度沉浮埋下伏筆。

初涉官場,此人就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寫下了有名的《應詔指陳疏》。通篇洋洋灑灑5000多字,大膽揭發張皇后的兄弟,外戚張鶴齡、張延齡依仗皇親國戚的身份,“招納無賴,網利賊民,奪人田土,拆人房屋,虜人子女”的種種惡行,以此招致牢獄之災。

出獄後,半道偶遇張延齡,此人佯裝醉酒,先是指著張的鼻子一通痛罵,後拿馬鞭打掉這位國舅的兩顆大門牙,讓其有理沒處說,幹吃啞巴虧。由此可見,此人是很有個性的一個人。

此人,就是明朝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魁首人物李夢陽。

下圖:山村人家:石屋、石牆。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上週四,許昌市詩詞學會會長李國慶老師打來電話,說李夢陽祖籍扶溝縣,出生於慶陽府安化縣(今甘肅慶城縣),死後葬於鈞州大陽山,邀我週六一同前往拜謁。

鈞州,禹州的舊稱。

為了弄準確大陽山的位置,李老師專門打電話請教禹州市文化館原館長、年逾九十歲的教之忠老先生。對禹州歷史文化頗有研究的教先生告訴李老師,他曾經去考察過李夢陽的墓,其位於淺井鄉麻地川村龍頭水庫北岸。

週六上午八時許,李老師開車在天寶路北關部隊門口接住我,一師一徒輕車簡從出發了。

路上,博聞強識的李老師告訴我,對於李夢陽其人其事,也是他在準備學會秋季詩詞講座材料時,偶然發現這位大詩人的墓竟然在禹州,深感震驚的同時,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

李夢陽,生於明成化九年(1473年),卒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字獻吉,號空同,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主張寫文章要以秦漢散文為範本,寫詩要以盛唐詩歌為榜樣,崇尚復古之風。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李夢陽累遷郎中。此時,明武宗朱厚照登基不久,宦官劉瑾等“八虎”把持朝政,打壓廉官循吏,致使下情不能上達。生性耿直的李夢陽看不下去,起草奏摺,痛擊八虎之惡,“明正典刑,以迴天地之變,洩神人之憤,潛削禍亂之階”。自然,該奏摺落入劉瑾等人之手,他再次被陷害入獄。

下圖:尋訪途中。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明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被誅,李夢陽平反,遂升為江西按司提學副使,但因其得罪人太多,以“欺壓同列,挾制上官”之罪,讓他閒賦在家。

就在李夢陽督學江西時,曾發生一樁軼聞趣事。

他發現花名冊上一秀才和他同名,於是對那位秀才說,我出一聯你對,若當堂對上,就算中舉。若對不上,回去再讀三年書。秀才也不示弱,應承了下來。

李夢陽出的上聯是: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如也

秀才略一思忖,拱手答道:

魏無忌,長孫無忌,爾無忌,吾亦無忌

細品下聯,對得著實妙,不僅對仗整齊,而且還揶揄了李夢陽一把。至於後來這位才思敏捷的秀才中沒中舉,就不得而知了。

李夢陽從官場退下來後,致力於詩文的研究,先後創作文集《樂府古詩》三十六卷,《疏書碑誌序集文》二十七卷,《空同集》八卷。下面擷取其詩詞代表作與朋友們共賞。


秋望


黃河水繞漢宮牆,

河上秋風雁幾行。

客子過壕追野馬,

將軍韜箭射無狼。

黃塵古渡迷飛挽,

白月橫空冷戰場。

聞道朔方多勇路,

至今誰是郭汾陽。


汴中元夕


(一)


中山孺子倚新妝,

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

金梁橋處月如霜。


(二)


細雨春燈夜色新,

酒樓花市不勝春。

和風欲動於八月,

醉殺東西南北人。


如夢令


不信園林春早,一夜遍地芳草。

說與小童知,池上落紅休掃。

休掃,休掃,花外斜陽更好。

說話間,汽車在禹州北站下了高速,走朱閣,過扒村,直奔目的地而去。李老師是禹州朱閣人,老家離扒村很近,我也多次到麻地川周邊玩,故我們對這裡的環境都不陌生。

過了麻地川,新修的水泥路越來越陡。李老師駕輕就熟,一踩油門,將車開到了張垌村村委會旁邊,下車打聽去李夢陽墓怎麼走。

熱心質樸的範姓老鄉告訴我們,開車打這兒下去,過了橋,找個空地把車停那兒,爬上對面的山坡,麥地裡的那個土堆就是李夢陽的墓。他的墓頭頂蓮花山,腳蹬臥羊山,是塊好塋地。

下圖:遠眺蓮花山。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因為路窄坡陡,李老師很是小心地將車子開到下面的河溝旁,然後我們徒步往山裡走。剛繞過一堵石頭牆,忽聽到有說話聲從裡面傳出,走近一瞅,原來是一家人正在廢棄的院子裡準備上墳的紙品。

聽了我們的來意,專程從平頂山趕回來給母親燒紙的王雲朝(zhao)兄說,李夢陽的墓就在他家屋後的東北方向,上去坡就能看見。他的墓碑一斷兩截,大塊拉到下面墊橋,小塊附近扔著,只是上面沒有一個字,都被風化掉了。他是79級許昌師專的學生,上學時墊橋的半截碑還在,大前年再去看已經沒影,聽說是被文物販子盜走了。

下圖:左二為王雲朝兄。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按教先生提供的線索,李夢陽的墓應在水庫邊;按世代居住於此的老鄉指認,李夢陽的墓卻在山腰處。究竟哪個說法準確呢?經過簡單商議,我們決計都去看,不過先去找教先生說的那座墓。

下圖:李國慶老師在龍頭水庫邊。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我們沿著羊倌踩出來的小徑,一會兒鑽進酸棗林,一會兒步入亂石堆;一會兒爬到陡崖上,一會兒下到河谷裡。很快,水煙浩淼的龍頭水庫呈現於眼前。

在水庫北岸的楊樹林裡,我們的確看到兩座大墳,但不敢肯定哪一座是李夢陽的。李老師再次撥通了教先生的電話,經反覆溝通,確認是北邊那座。隨後,我們又發現了立於崖坎上的碑記。

下圖:右為教之忠先生提到的李夢陽墓。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碑記內容抄錄於下:

李夢陽(公元1473——1530),字獻吉,號空同,漢族,祖籍河南扶溝,出生於甘肅慶陽府安化縣。弘治六年(1493年)李夢陽登醜科鄉試解元,次年登甲寅科進士,先後任戶部主事、江西按司提學副使等職。他善工書法,得顏真卿筆法,精於古文詞,是明代中期文學家,復古派“前七子”的領袖人物,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其倡導的“復古”運動盛行了一個世紀,後為“公安派”所替代。1530年卒,卒後葬於河南鈞州蓮花山之麓大陽山。其墓誌為明代大學士崔玩(明代大學士名單中沒查到這個人)所題,墓表為明宗室朱侃所寫。大清光緒二十年禹州知州張之屏重立“明詩人李空同墓”碑。其後代李氏家族鈞州支長門守墓至今。

禹州市人口計生委“雙百雙萬”駐村工作隊、禹州淺井鎮麻地川黨支部村委會,為響應市委市政府打造麻地川風景區建設,特刊石記之。

二O一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為了弄清真偽,我們接著去尋找老鄉指認的李夢陽墓。

冬日的麥田裡,儘管已是上午十一時許,可是露水依然很大。沒走幾步,運動鞋上、褲腳上便沾滿了泥巴,看上去髒兮兮的,叫人突然間萌生出逃難的感覺。

或許是天意,或許是王雲朝兄有意為之,此時他已經在梯田的田埂上站著,老遠就衝我們揮手致意。會合後,他把我們領到一個長滿雜木的土堆旁,說這就是李夢陽的墓,旁邊的青石就是原先石碑的碑座。過去墓大,種莊稼犁地越犁越小,加上雨水不斷沖刷,越攤越低。前些年,盜墓賊多次光顧這裡,盜洞大概有水桶那麼粗,直上直下。

下圖:王雲朝兄指認墓碑碑座。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聽到此,李老師接過話茬兒,說李夢陽這個人,雖做過京官,但一生跌宕起伏,還飽受牢獄之苦,墓裡哪會有值錢物,這從一個側面證明這些盜墓者都是些不學無術的蠢貨。

之後,雲朝兄又給我們講了件有趣的事。比如下葬的時辰,要“兔子打鑼魚打鼓”,人都不信。結果出殯那天,受到驚嚇的兔子慌不擇路,咣地一聲響,真撞到了鑼上。接著下面的河溝裡起了龍捲風,將水裡的魚捲到了天上,後來風停魚落,剛好砸在鼓上,嗵地一聲響。不管怎麼說,這些怪事一一應驗。

李老師問,為啥史書上說李夢陽的墓埋在大陽山?

雲朝兄思忖片刻,說這裡是蓮花山的南坡,南坡為陽,是不是取這個意思。我們這裡叫對面的山頭為臥羊山,是因為上面的石頭像一大群臥著的羊群而得名。

據說,前面的大土包是李夢陽的印臺。墓東西兩側各有一道河,宛如兩條龍,護佑著這塊風水寶地。文革時,神道上的石人石獸都砸了,石牌坊也被拆了。

下圖:傳說中的李夢陽印臺。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就在這時,雲朝兄似乎想起了什麼,快步把我們領到一小片柏樹林旁,指著一塊殘碑說,它就是我剛才給你們說的無字碑。我們俯身扒開上面的土,真沒找到一個字。我們不甘心,雲朝兄電話叫來親戚,用撅頭、鐵鍬合力將殘碑翻起來,發現背面也沒有字,著實令人失望。

下圖:柏樹下發現無字碑。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李振昌是李夢陽的看墓人,他家存有石碑,好像上面還有字。雲朝兄親戚的一席話,好像一針強心劑,馬上使我們興奮起來。在雲朝兄的帶領下,我們一路小跑,趕往山下的李振昌家。

敲開門,李振昌愛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並領我們看了石碑。

下圖:李夢陽後人李振昌家。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第一個不能稱之為碑,只能稱之為柱。上面的內容是:

後學徐衍祚撰,禹州知州張之屏立石,萬曆乙亥三月冕重建。

第二個為《先主祠墓碑記》,其斷為三截,且屋內光線昏暗,抄寫內容不免有誤:

春至於墳,典作為文詞,力黜浮華,規矩古世,文必首稱空同先生。雲先生七陋 ,文氣萎靡不振。先生妙悟,神 力探, 氏醁(原字左為酉,右為侵字右邊)茹(原字上為山,下為如字)西漢哉。原夫文之作,所以陶冶性靈,昭融物 下。徐禎卿迭相倡和,繇是天下。文文熙 ,一變至於今。為宗鳴就,中學術恭醇駁,造詣有淺,要以抒蘊作深厚爾雅,如賈誼、董仲舒、司馬相如、楊雄、劉向尤為傑。與所善言者,以自表見,不得不翼以其他,蹈習後之學者,論文考試不同而已,莫為同代也。

由於是塊殘碑,抄到這裡,就沒有下文了。

第三個為“明詩人李空同墓”碑,落款為“大清光緒二十”、“三品御道員用河南候補知府”、“三品衙知府用候補直隸用知事”等字樣,因雜物遮擋,下面的字無法讀到。

這次尋訪,儘管得到的信息瑣碎,一點一點整合起來後,李夢陽,一個清高孤傲的讀書人形象,漸漸呈現於眼前。

下圖:殘碑局部。(文首圖片:李老師在拍照碑文)

敢拿馬鞭打國舅,21歲中進士的他,死後葬在禹州

【作者簡介】梁耀國,現就職於許昌市房產交易租賃管理處,河南省雜文學會會員,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員。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