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項羽留龍且對戰劉邦,自己剿滅韓信,能穩贏麼?

京東李達康


古時候打仗簡單粗暴,主將出陣,直接打敗對方將領,大軍隨後衝殺,直到三國時代都是這個模式。項羽帶兵打仗未嘗一敗,並非項羽會用兵,而是項羽戰力超強沒有對手。對方釆取守勢,項羽也沒有辦法消滅。這才形成楚漢相持局面。龍且是項羽手下第一大將,戰力僅次於項羽,這才能統兵二十萬去敵韓信。而韓信善用兵,本人並非戰力超強,也沒有哪一個名將陣斬龍且,龍且被殺完全是韓信用兵如神。如果項羽去了,直接被滅了。


山西人老王


不能。



首先劉邦不是白給的。別看劉邦被項羽打的屁滾尿流,從來沒贏過一仗,讓人覺得劉邦很垃圾,其實忘了劉邦是第一個打進咸陽的人,身邊有無數的驕兵悍將和謀臣勇士,除了項羽,沒人在劉邦手下討過便宜。換言之,也就項羽能跟劉邦打個半斤八兩,處於對峙狀態。如果項羽跑了,劉邦馬上反攻,能把項羽手下任何一個人給收拾了。英布是項羽的悍將,學習了項羽全部的排兵佈陣,後來造反,呂后說,你得親征,否則手下這幫人沒一個是英布的對手,劉邦聽了,御駕親征,經過激烈戰鬥,把英布打敗了,劉邦都受了傷,回去沒幾天就掛了。龍且最多也就是英布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不如英布,所以他不是劉邦的對手。



再說項羽和韓信。韓信擅長大兵團作戰,項羽擅長特種兵作戰,如果韓信帶十萬對戰項羽的十萬,韓信贏不了。但是韓信帶五十萬對戰項羽的十萬,韓信就能贏。有人說,這不是廢話麼,人多打人少。其實人多打人少是一門手藝,劉邦當年帶了六十五萬人,被項羽三萬人打的差點活捉,因為劉邦帶不了這麼多人,韓信說他最多帶十萬人。其實項羽帶的人更少,八萬到十萬應該也是他的極限。如果項羽帶人圍剿韓信,也只能帶走兩三萬,但是韓信卻有十幾萬人,項羽肯定幹不過。


唐風宋月


換項羽對陣韓信,井陘之戰韓信肯定又會採用另外一種戰法。韓信是項羽帶出來的兵,他深知項羽的用兵之道,斷不會採用背水列陣來對戰項羽。

另一方,是劉邦對陣龍且,如果是項羽打劉邦,肯定三番兩次會把劉邦打得向韓信求救,或者打得他棄城而逃。龍且打劉邦,劉邦絕對不會輸的那麼慘,再加上有蕭何源源不斷的供給,劉邦肯定可以始終堅守住滎陽。

然後我們別忘了,楚軍後方始終有一個彭越在搗鬼。不管龍且在前線打得怎樣,彭越肯定會時不時去抄斷楚軍糧倉,龍且面對劉邦且吃力,再加上一個彭越,相當於被兩面夾擊,要麼楚軍敗,要麼向項羽求救。

韓信呢,因為缺少了劉邦的需求,於是他便會沒有後顧之憂,也不會經常被劉邦抽掉軍隊。韓信會在趙國和項羽大大方方地幹,兩邊軍隊力量旗鼓相當,統帥能力也不分伯仲,所以他們會戰平,僵持下去。



項羽因為龍且的求救,不得不脫身大迂迴前去幫龍且,韓信便又可以放手幹。韓信必然又會掃北成功,天下局勢又回到了原來楚漢戰爭晚期局面,劉邦自然又順理成章地一統天下。


如史如畫


首先戰場上沒有穩贏,尤其是冷兵器時代,認為自己穩贏的老闆們,最後敗得都比較慘,比如袁紹、曹操、苻堅等。項羽留龍且對戰劉邦,自己剿滅韓信的話,項羽可能敗得更快。

龍且對陣韓信輸了,對陣劉邦同樣很難取得勝利。楚漢戰爭打的是消耗戰,沒有雙方的統帥坐鎮,雙方的士兵都很難堅持下來,尤其是戰場上的傷亡很高。如果是龍且掛帥對陣劉邦,很難取勝的情況下多半會撤退,不會像項羽一樣堅持到底。

至於項羽對陣韓信也沒有必勝的信心,項羽與韓信都是同時代最傑出的軍事家,鹿死誰手很難說。韓信是謀略型統帥,通常帶著一堆戰鬥力不高的士兵,依靠奇謀妙計取勝。項羽是猛將型統帥,依靠楚霸王親自衝鋒陷陣的勇猛鼓舞士氣,楚軍有以一當十的氣魄。

雙方如果在齊地交戰,勝負很難說。歷史最大的魅力就是永遠沒有如果,假設有如果的話,不妨想想項羽帶領20大軍參加濰水之戰,會不會中了韓信的埋伏?楚軍被水淹之後還能發揮幾成的戰鬥力?這些都是未知數。

龍且輸給韓信是因為輕敵,韓信在楚軍中時不過是個小兵,龍且又在九江擊敗了英布,所以根本沒有把韓信放在眼裡。換成項羽就更不把韓信當盤菜了,多半也會中埋伏,能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就看項羽的臨場發揮了。


青史文集


假如項羽大將龍且對戰劉邦,當初自己提兵對付韓信,項羽軍團也一樣會戰敗!楚漢戰爭可能提前結束。

問題背景是:西漢三年(公元前204年)被包圍的在滎陽的劉邦被項羽軍團攻破,劉邦倉促逃入修武,奪取韓信大軍,並且命韓信率餘部進攻齊地。而此時劉邦派儒生酈生勸齊王田廣叛楚,結果齊國本原同意,不料韓信偷襲齊國。導致齊王烹殺酈生,向項羽求救。迴歸主題:假如此時處於滎陽的項羽軍團,直接率本部攻擊,會怎麼樣?讓我們一起回到當時戰場形式。當時項羽和龍且在滎陽(近滎陽市,鄭州下轄縣級市),韓信在濰水(今山東濰河),劉邦丟失滎陽的劉邦和灌嬰在燕縣,假如此時是項羽和周蘭(歷史上是龍且和周蘭)提兵20萬就齊,憑項羽性格,可能會率本部所有騎兵,在高密城與齊王部隊回合接著直擊韓信。後續部隊路陸續跟上。對峙位置在濰河岸,以項羽軍事作風,首先以一部分騎兵和齊王田广部隊組成正面集團軍團攻擊韓信軍團,自己則率本部精銳騎兵偷襲韓信帥部。再加上在路上的剩下步足大部隊攻最後防線。 項羽援齊軍團三方面進攻韓信軍團。這也是項羽最可能進軍路線。看似很有勝的喜歡,但是大勢已去。 剛開始可能齊楚集團會取得初期勝利。此時韓信也會退卻柿子園村西二里的渠河、濰河匯流處。龍且和項羽性格一樣。面對,新敗的韓信,會更加目空一切,追擊韓信軍團,而此時韓信會在渠河、濰河匯流處,引項羽軍團來在維河下游。煩合圍項羽的楚齊聯軍。待項羽軍至,河水猛然陡漲,澎湃洶湧,衝得楚軍四散而逃,沒淹死的也被提前準備好的木纖戳傷,齊楚聯軍也會遭受重創。此時韓信軍團圍攻。天也救不了項羽軍團,項羽可能就是濰水自刎就不是烏江自刎了。項羽一敗龍且在戰略上處於兩邊夾擊態勢,楚漢戰爭可能會提前結束!


沒辦法就這樣黑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項羽得知韓信已經攻破齊地,為了避免腹背受敵,勸降韓信失敗後遂派龍且統兵二十萬攻打齊地,結果龍且於次月的濰水之戰中慘敗於韓信,楚軍幾乎全軍覆沒,主將龍且也被灌嬰斬殺。那麼,如果項羽留龍且駐守滎陽,自己攻打韓信,能夠取勝嗎?

相同的戰例已經上演過一次,結果楚軍正面差點潰敗

漢高祖四年(203年),在龍且率兵攻打齊地韓信之前,曾爆發過另外一場大戰。彼時,在項羽攻破成皋和滎陽之後,雙方再度陷入對峙局面。

為了扭轉頹勢,劉邦在奪取韓信兵權之後,重整軍備,令漢軍在鞏縣堅守,重新穩固正面防線,並令張耳、韓信在趙地重新招募訓練士兵,由韓信領兵攻打齊地,進而使項羽腹背受敵。與此同時,派盧綰、劉賈率兵2萬渡白馬津深入楚地,配合彭越進攻睢陽縣、外黃縣等地威脅楚軍背後,以減輕正面壓力。

同年九月,彭越、盧綰等率兵連下睢陽(今商丘南)、外黃(今蘭考東南)等十七城,楚將薛公兵敗身死。項羽得知消息後,未免腹背受敵,在正面短時間內無法消滅劉邦的情況下,不得不回師進攻彭越。

△彭越

根據《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項羽命海春侯、大司馬曹咎留守前線,並叮囑道,“如果漢軍挑戰,切勿與之交戰,只要令其無法東進就可以。我十五日之內必能平定梁地,待我回來”。之後親自率軍回身攻打彭越,先後收復陳留、外黃、睢陽等地,解除了背後威脅。

然而,就在項羽率軍離開後,漢軍立即對滎陽前線的楚軍展開了挑戰,曹咎起初還能依照項羽的叮囑堅守不出,但當漢軍在城外辱罵五六日後,曹咎一怒之下率軍出戰。結果,當楚軍渡過汜水時,漢軍趁其半渡而擊,楚軍隨即大敗,大司馬曹咎、長史司馬欣全部自刎而死。之後,劉邦又率軍圍攻鍾離眜,幸好項羽聞言緊急返回,漢軍這才撤退。

縱觀整個楚漢爭霸時期,項羽麾下雖然大將眾多,但卻無人能夠獨當一面。或許正是汲取了此戰的教訓,項羽才在得知韓信奪取齊地後,不敢輕易離開正面戰場,只能派龍且率軍攻打韓信。

如果項羽率軍進攻齊地而已龍且留守,非但無法取勝恐怕結局更為糟糕

如果項羽率軍進攻齊地,而已龍且留守正面,能否取得勝利呢?鑑於韓信比彭越、盧綰等人更難對付,而龍且卻並不見得比曹咎更要出色,以及齊地距離正面戰場過遠等因素,我認為結果可能更為糟糕。

△韓信無疑要比彭越更難對付

韓信被稱為“兵仙”並非沒有道理,他的軍事才能顯然要在彭越和盧綰等人之上,若是項羽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進攻韓信,以韓信的軍事才能,再加上齊地百姓對於項羽的憎恨,項羽想要短時間內擊敗韓信、平定齊地顯然不太容易。


與此同時,龍且與曹咎同為楚國大司馬,他的軍事才能就算比曹咎更出色,但恐怕也極為有限。項羽離開正面戰場之後,面對漢軍的進攻,龍且真的能夠抵擋住嗎?我並不這麼認為。要知道,儲君謀士本來就少,而漢軍這邊不僅有張良,更有以陰謀著稱的陳平。

△此時的局面對項羽已經極為不利

我們再來看看此時的局面,項羽雖然在正面戰場上始終佔據著優勢,但從天下大勢來講,自從韓信開闢北方戰場之後,北部的魏地、趙地、代地全部落入劉邦手中,而燕王臧荼也被迫向漢軍投降,楚國背後的齊地則被韓信佔據,西南的吳芮也已經在張良的勸說下改投漢營。天下大半已經落入劉邦手中,局勢對於項羽來說已經越來越不利。

如此局面之下,一旦項羽久離前線,漢軍如果對正面的楚軍發動全面攻擊,龍且將很難抵擋的住。而一旦正面戰場楚軍戰敗,而項羽又無法迅速擊敗韓信,亦或者擊敗韓信之後無法及時趕回,那麼局勢對於楚軍來說恐怕將更為不利。

可以說,楚漢爭霸到漢四年(前203年)時,局勢對於項羽已經極為不利,他根本不敢輕易離開正面戰場。一旦他本人率軍與韓信糾纏,漢軍必然從四面八方群起而攻之,項羽極可能就此崩盤,楚漢爭霸或許極可能提前一年結束。


香茗史館


導語:這個假設出來的戰略,與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戰況一樣,戰爭的勝負結果完全取決於龍且!

眾所周知,項羽一貫信任重用龍且、曹咎之輩。而龍且、曹咎這樣的人,歷史已經證明都不堪大用。他們都是勇猛的莽夫,沒有戰略頭腦,缺乏軍事謀略;正是龍且和曹咎在獨當一面時,一人一次莽撞出擊,使楚軍遭受到兩次重大的慘敗,從而導致了項羽的最終失敗。

因此,項羽如果讓龍且單獨跟劉邦對峙,那麼,以龍且的性格作風,他一定不甘寂寞,肯定會在張良、陳平的詐謀之下,冒然出兵,招致楚軍的大敗,從而使項羽的主戰場徹底完結。

而項羽親自去齊地討伐韓信,結果肯定是韓信戰敗,或是韓信避而不戰,撤出齊地,打游擊戰。

這是因為:

1.“羽之神勇,千古無二!”要想打敗項羽,漢軍必須聚集全天下之力,把劉邦、韓信、英布、彭越所部、以及其他所有反對項羽的軍事力量全部集結起來,才能同項羽進行決戰。劉邦、韓信等人,任何一部單獨的漢軍,誰也不是項羽的對手。

2.趙、燕、齊之地,都是韓信剛剛攻取的,人心並未完全歸附,尤其是當時齊軍實力尚存。這一戰區並不是韓信的穩固根據地。一旦項羽率軍趕到,必然有大批反對韓信的舊勢力死灰復燃,來配合項羽作戰。

3.戰前,韓信分析楚軍動向時,曾經說過一段話,大意是:楚軍必來!如果項王親自率軍趕來,我軍必敗;若是項王派鍾離眜領軍前來,敵我雙方旗鼓相當,勝負在伯仲之間;如果項王派龍且前來,我們可以一戰擒之!我斷定項王一定會派龍且來,因此,我軍必勝!

所以說,項羽對龍且極其重用,因此,龍且這個人就決定了戰爭的勝負。而以龍且剛愎自用、不納諫言、自恃勇武的性格,必然會敗於劉邦之手。

當龍且在主戰場被劉邦打敗以後,項羽即使在齊地擊敗了韓信,又有什麼意義呢!


品茗讀史


項羽的政治才能其實也不低,他只是剛愎自用、驕傲自大、喜歡以武力解決問題罷了。項羽在用人識人方面我感覺也是不錯,韓信和項羽的軍事才能並不是一個等級,這估計也是項羽不喜歡韓信的主要原因吧。不說後面叛變之類的話題,項羽在初期,手下能打的將領比劉邦要多得多,但是他手下的謀士人才要比劉邦少,估計是因為項羽性格上的缺陷吧。

韓信打仗確實比較厲害,而且謀略點子也非常多,比如:出川蜀的那個戰役,可以說是明伐棧道暗渡陳倉,這是歷史裡唯一一次能從川蜀往外打出來的戰役。從這之後,再也沒一個人能夠做到,包括後來的諸葛亮,還有一系列攻城略地的戰役,打魏豹李左車(李牧孫子,很能打)之類的,這些戰役都能證明韓信的軍事謀略確實比較高明,而且考慮周到,環環相扣,韓信在和項羽對戰之前最強對手是章邯,打的也是有聲有色。

韓信項羽軍事上的最大差別是:項羽喜歡準備好之後臨場發揮,他喜臨場看到對方的漏洞,看出戰機,再給對方來個重拳一擊,喜歡隨機應變,在找出對方的漏洞之後將對方直接消滅。而韓信是在對站前謀劃好規劃好按部就班的進行,但也是隨機應變,他好像都是事先想好了應對方法。但是韓信是有蕭何作為後方謀士的,而項羽可沒有這樣的謀士。

如果只是單純的打仗,按照當時的環境,軍隊最多也就是能夠達到百萬級別,也就是雙方都有五十萬軍隊,擺開架勢限定時間決出勝負,那就要看是韓信的謀略厲害還是項羽臨陣指揮的能力厲害了,有些人認為項羽也就只能帶十萬人的部隊,項羽在巔峰時期貌似最多也就帶過三十萬人的軍隊,但可惜的是龍且浪費了二十萬部隊,而當時項羽仍然可以多線作戰,打的也非常有聲有色,比如:彭越之類的,項羽的後勤不是很穩定,不如劉邦的後勤,如果拋開劉邦集團,只看韓信和項羽,韓信可能輸得很慘。


公元前


我認為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龍且失敗後,項羽彷彿看到自己以後的下場跟龍且是一樣的,要知道,龍且當時帶領的是20萬大軍,幾乎是項羽整個軍隊的一半,所以在軍隊數量上就能確定對結果是沒有影響的,再談談龍且和項羽兩人的作戰風格,勇猛,但謀略卻時有時無,鉅鹿之戰,彭城之戰,看似以少勝多,但卻是一場軍事賭博,鉅鹿之戰因為趙高殺害秦二世,章邯為求自保向項羽投降,而此時秦軍仍佔據上風,試想,如果秦朝王宮沒有發生變亂,以章邯的軍事才能和秦軍力量起碼有8成勝算。而彭城之戰完全是諸侯之間不團結,看似有56萬人,實際各自為政,如同一盤散沙,項羽3萬騎兵一擊而潰,但是試想,如果諸侯都願意派一點兵力做好防禦,項羽的騎兵也不會這麼快打贏戰爭,說不定還會失敗,正是這一系列的成功讓項羽和龍且認為勇猛是戰爭勝利的關鍵,所以兩個性格相似,軍事水平差不多,軍隊數量一樣的兩個人,即使互調位置,結果還是一樣的


向陽橋扛把子


如果項羽能夠這樣做,並且殺了韓信,當然贏的機會還是有的。

問題是,當時大局操控在劉邦手裡。劉邦不會把主力與主戰場交給韓信。

如果項羽非要對付韓信,他就要離開主戰場,韓信兵少,又不是主戰場,依韓信作風,他會避免正面作戰,項羽很難殺韓信。

劉邦主力大軍實力其實很強,他只怕項羽這種猛將突擊,正如曹操曾被馬超追得割須棄袍是一個道理。

但劉邦不怕其它將領,龍且必須要能頂住劉邦主力的進攻,因為主戰場無法避讓,龍且失敗的機率是很大的。

主戰場一旦失敗,項羽就失去根本了,將會兵敗如山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