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錫土爾扈特族東歸後的族人,用胡楊與梭梭來治理沙漠

明朝末年位於新疆塔爾巴哈臺地區的土爾扈特族由於要躲避戰亂,並且準備尋找新的棲息地,不斷遷徙最終到達伏爾加河下游的廣袤的無人定居的草原。但是自從莫斯科大公國的崛起,執行對外擴張兼併政策,客居在此的土爾扈特族部落牧民馬匹和青年不斷被徵召去往歐洲和土耳其方向作戰。

渥巴錫土爾扈特族東歸後的族人,用胡楊與梭梭來治理沙漠

同時沙俄政府不斷讓哥薩克移民往東擴展,使得土爾扈特族的牧地不斷減少。當時的土爾扈特族信仰的是藏傳佛教,與清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土爾扈特族首領阿玉奇汗面臨族人不斷因徵兵減少,且因文化向心力。因此不斷與清朝康熙等中央政府保持聯繫。阿玉奇汗決定派遣五百先鋒先行東歸,一個是為後續大規模遷移做好路線偵查;另一個是試探清政府安置他們族人的誠意。

最終先行到達的土爾扈特族先鋒被清政府安置到水草肥美的額爾濟納河流域的居延海,這裡有著中國第二大的內流河,是塊風水寶地。這條內流河也被稱為弱水,就是弱水三千的那個典故的出處。

渥巴錫土爾扈特族東歸後的族人,用胡楊與梭梭來治理沙漠

有著肥美的草場、水源;偏於內陸可以遠離戰亂之地,土爾扈特人看到了祖國的誠意。乾隆年間也就是1767年,土爾扈特汗渥巴錫召開族人絕密大會最終達成一致,舉族東歸。最終3萬3千多戶的土爾扈特人往著太陽昇起的東方前進。面對遷徙過程中的沙俄圍追堵截和漫天風雪帶來的瘟疫疾病,都沒有阻擋土爾扈特人東歸的腳步。不過最終漫長的遷移過程中,只有3萬多人到達祖國,不少族人不幸死於途中。

當時正值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女王聽說土爾扈特人舉族逃離惱羞成怒。她派遣哥薩克騎兵將來不及遷徙的左岸土爾扈特人圍住,這部分沒有迴歸的部族現在位於俄羅斯的卡爾梅克共和國。沙俄當時遞交國書威脅清政府不得接納土爾扈特族,乾隆聽聞勃然大怒,當即批覆: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如果沙俄干預並派遣兵力繼續追逐,不惜與沙俄交戰。

渥巴錫土爾扈特族東歸後的族人,用胡楊與梭梭來治理沙漠

當時土爾扈特族動遷的大義舉動,使得各地增援和捐獻物品供應歸來的土爾扈特人。清政府戶部撥付錢糧,購買了牲畜、皮衣、茶葉糧米,幫助東歸途中十去其五六的土爾扈特人。清政府將水草豐美之地如巴音布魯克、烏蘇、科布多等地劃給土爾扈特人作為牧場。

自新中國建立後為打造中國航天事業,最終將酒泉至額爾濟納河流域部分地區劃分為航天試驗基地。為了服從國家戰略,當時的土爾扈特先鋒的後代二話不說,在祭拜了這片土地之後踏上了遷徙之路。

渥巴錫土爾扈特族東歸後的族人,用胡楊與梭梭來治理沙漠

今天的額爾濟納河不僅有東風航天城基地,還有胡楊林等重要自然保護基地。土爾扈特族後代親身目睹祖國航天事業的日新月異,這塊基地不僅僅見證了東方號一號發射成功。還有之後的載人航天英雄楊利偉已經太空行走的翟志剛的長征系列火箭發射升空的場景。這些部分場景在陳凱歌的《我和我的祖國》中白晝流星被劉昊然傾情演繹了其中的片段。

渥巴錫土爾扈特族東歸後的族人,用胡楊與梭梭來治理沙漠

由於之前的額爾濟納河的水源取水較多,過度開墾等問題,導致土壤沙化嚴重並且胡楊林這一重要的植物死亡較多。額爾濟納河生態保護建設不僅能夠防範沙漠對西北的侵襲,也防範對華北根本之地的侵襲。

渥巴錫土爾扈特族東歸後的族人,用胡楊與梭梭來治理沙漠

錢學森當時在額爾濟納河工作時候,發現沙漠中的肉蓯蓉、鎖陽等沙漠植物是很好的經濟作物。他提出了治沙理論,就是利用沙漠作物的經濟價值去更好地保護沙漠。今天從居延海到阿拉善,不僅很多牧民從放牧改成了種植胡楊林,還建設了大批的農業合作社。營養價值高的沙蔥被規模化種植,進行加工成了暢銷的蔬菜。另外長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的肉蓯蓉也能採摘進行售賣。

渥巴錫土爾扈特族東歸後的族人,用胡楊與梭梭來治理沙漠

今天這塊寶地繼續發揮防風治沙的作用,更積極探索沙漠新農業經濟。螞蟻森林也掀起了國民種植沙漠植物的熱潮。土爾扈特先鋒的後人用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告慰了遷移後因過度勞累而早逝的先祖渥巴錫。千年胡楊林是全民族的財富,更是不屈的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