渥巴锡土尔扈特族东归后的族人,用胡杨与梭梭来治理沙漠

明朝末年位于新疆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土尔扈特族由于要躲避战乱,并且准备寻找新的栖息地,不断迁徙最终到达伏尔加河下游的广袤的无人定居的草原。但是自从莫斯科大公国的崛起,执行对外扩张兼并政策,客居在此的土尔扈特族部落牧民马匹和青年不断被征召去往欧洲和土耳其方向作战。

渥巴锡土尔扈特族东归后的族人,用胡杨与梭梭来治理沙漠

同时沙俄政府不断让哥萨克移民往东扩展,使得土尔扈特族的牧地不断减少。当时的土尔扈特族信仰的是藏传佛教,与清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土尔扈特族首领阿玉奇汗面临族人不断因征兵减少,且因文化向心力。因此不断与清朝康熙等中央政府保持联系。阿玉奇汗决定派遣五百先锋先行东归,一个是为后续大规模迁移做好路线侦查;另一个是试探清政府安置他们族人的诚意。

最终先行到达的土尔扈特族先锋被清政府安置到水草肥美的额尔济纳河流域的居延海,这里有着中国第二大的内流河,是块风水宝地。这条内流河也被称为弱水,就是弱水三千的那个典故的出处。

渥巴锡土尔扈特族东归后的族人,用胡杨与梭梭来治理沙漠

有着肥美的草场、水源;偏于内陆可以远离战乱之地,土尔扈特人看到了祖国的诚意。乾隆年间也就是1767年,土尔扈特汗渥巴锡召开族人绝密大会最终达成一致,举族东归。最终3万3千多户的土尔扈特人往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前进。面对迁徙过程中的沙俄围追堵截和漫天风雪带来的瘟疫疾病,都没有阻挡土尔扈特人东归的脚步。不过最终漫长的迁移过程中,只有3万多人到达祖国,不少族人不幸死于途中。

当时正值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女王听说土尔扈特人举族逃离恼羞成怒。她派遣哥萨克骑兵将来不及迁徙的左岸土尔扈特人围住,这部分没有回归的部族现在位于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共和国。沙俄当时递交国书威胁清政府不得接纳土尔扈特族,乾隆听闻勃然大怒,当即批复: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如果沙俄干预并派遣兵力继续追逐,不惜与沙俄交战。

渥巴锡土尔扈特族东归后的族人,用胡杨与梭梭来治理沙漠

当时土尔扈特族动迁的大义举动,使得各地增援和捐献物品供应归来的土尔扈特人。清政府户部拨付钱粮,购买了牲畜、皮衣、茶叶粮米,帮助东归途中十去其五六的土尔扈特人。清政府将水草丰美之地如巴音布鲁克、乌苏、科布多等地划给土尔扈特人作为牧场。

自新中国建立后为打造中国航天事业,最终将酒泉至额尔济纳河流域部分地区划分为航天试验基地。为了服从国家战略,当时的土尔扈特先锋的后代二话不说,在祭拜了这片土地之后踏上了迁徙之路。

渥巴锡土尔扈特族东归后的族人,用胡杨与梭梭来治理沙漠

今天的额尔济纳河不仅有东风航天城基地,还有胡杨林等重要自然保护基地。土尔扈特族后代亲身目睹祖国航天事业的日新月异,这块基地不仅仅见证了东方号一号发射成功。还有之后的载人航天英雄杨利伟已经太空行走的翟志刚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的场景。这些部分场景在陈凯歌的《我和我的祖国》中白昼流星被刘昊然倾情演绎了其中的片段。

渥巴锡土尔扈特族东归后的族人,用胡杨与梭梭来治理沙漠

由于之前的额尔济纳河的水源取水较多,过度开垦等问题,导致土壤沙化严重并且胡杨林这一重要的植物死亡较多。额尔济纳河生态保护建设不仅能够防范沙漠对西北的侵袭,也防范对华北根本之地的侵袭。

渥巴锡土尔扈特族东归后的族人,用胡杨与梭梭来治理沙漠

钱学森当时在额尔济纳河工作时候,发现沙漠中的肉苁蓉、锁阳等沙漠植物是很好的经济作物。他提出了治沙理论,就是利用沙漠作物的经济价值去更好地保护沙漠。今天从居延海到阿拉善,不仅很多牧民从放牧改成了种植胡杨林,还建设了大批的农业合作社。营养价值高的沙葱被规模化种植,进行加工成了畅销的蔬菜。另外长在沙漠植物梭梭根部的肉苁蓉也能采摘进行售卖。

渥巴锡土尔扈特族东归后的族人,用胡杨与梭梭来治理沙漠

今天这块宝地继续发挥防风治沙的作用,更积极探索沙漠新农业经济。蚂蚁森林也掀起了国民种植沙漠植物的热潮。土尔扈特先锋的后人用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告慰了迁移后因过度劳累而早逝的先祖渥巴锡。千年胡杨林是全民族的财富,更是不屈的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