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老二中憶事

銀川老二中,過去是寧夏文廟,建於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

從明代《嘉靖寧夏新志》中的寧夏城圖看,文廟的西邊是儒學。儒學的學子,經常在這裡,面對“大成至聖文宣王”的牌位頂禮膜拜。

到了清代,文廟改為考棚。同治十年(1871年),銀川書院移建於考棚。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銀川書院為寧夏府中學堂。

辛亥革命之後,1913年改為朔方高等小學,1916年成立甘肅省立第八師範。

1920年,又成立了甘肅省第五中學,兩校共用一個校舍,俗稱“五中八師”。

銀川老二中憶事

銀川老二中校門

從文廟到銀川二中

1949年9月銀川和平解放,新生的人民政府迅速恢復經濟建設,興辦教育,在文廟的所在地成立了寧夏工農速成中學。

1954年6月寧夏省撤銷,中南部併入甘肅省,北部的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額濟納自治旗和磴口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銀川成為甘肅省的一個專區,管轄永寧、賀蘭、寧朔、陶樂、平羅、惠農六個縣。同年銀川專員公署在寧夏工農速成中學原址,維修了文廟,建立了銀川初級中學,因此銀川二中的建校時間定格為1954年。

建校當年招收了初中一年級四個班,從寧夏中學調撥來初中二年級一個班,五個班共計學生三百多人。

1956年,學校在銀川東郊紅花公社滿春大隊辦了農場,成為學生參加生產勞動教育的基地。後來二中農場搬到良田公社魏家橋大隊南邊的西沙窩。

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後,銀川初級中學更名為銀川市第二中學,並增設了高中,成為一所完全中學。

隨著首府銀川市人口和學生的日益增加,銀川市政府在增設新學校的同時,加速了老學校的擴建步伐,銀川二中的規模和辦學條件迅速得到提升。

學校翻修了校門、圍牆,新建了教室、老師宿舍,文廟也改成了圖書館,學校的面貌煥然一新。

學生也從1958年的十五個班,發展到1965年的二十四個班。在自治區成立前後,全國各地的支寧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紛紛奔赴寧夏,滿懷激情地來建設社會主義新寧夏。

上海市動員文教系統的六百多人,拖家帶口支援寧夏教育,被寧夏人親切地稱作“上海支教大隊”。

銀川市的教育系統,熱情地接納了來自五湖四海的支寧教師和支教畢業生。在這批人員中,有不少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和當地學校裡的優秀人才。

這些新鮮的“血液”注入銀川二中等學校,對發展銀川中學教育事業,彙集了正能量,功不可沒。

銀川老二中著名老師和學生有:

原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馬啟智

原銀川二中副校長,著名書法家胡介文

畫家、美術教師丁鈞

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教授趙寧安

國內著名的國畫家,駱駝畫王胡正偉

原寧夏大學美術系的教授,擅長畫虎的“西北虎王”王敬平

1964屆初中畢業生李明,曾榮獲西北五省少年乒乓球比賽冠軍、寧夏乒乓球比賽冠軍

1965屆初中畢業生穆剛,1982年參加全國航模比賽獲得第一名,被授予“國家級運動健將”

1968屆初中畢業生任佔國,中國象棋名手,現任寧夏象棋協會主席等等。

銀川老二中憶事

1962年 學校文藝宣傳隊為群眾表演節目

為了貫徹執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校辦工廠,走勤工儉學之路成了教育戰線的新生事物。銀川二中的校辦工廠,也白手起家,邁出了艱苦創業的步伐。

1960年銀川二中被自治區政府評為“教育系統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

1961年,學校食堂被銀川市政府評為“銀川市先進食堂”。1963年以後,學校的學生管理和教學質量有口皆碑,社會影響日益擴大。1958年才設立高中的銀川二中,已經能和老牌的銀川一中、銀川女中比肩而立了。

銀川二中還響應教育改革的號召,率先在1960年試行十年一貫制(小學五年,中學五年)教育改革,增設五年制小學部,稱“銀川二中附小”。招生三屆,每屆四個班,在銀川二中院內的窯洞式平房教室上課。

1963年秋季“二中附小”與銀川二中脫鉤,搬到當時銀川市硬件條件最好的,位於山河灣西部有兩層新教學樓的校園裡,校名改為銀川市第十五小學校。

在滿是平房的老銀川,離老二中百米遠的十五小,可以說是鶴立雞群,十分搶眼。

如今花甲之年的“二中附小”老三屆的學生,總忘不了“銀川二中附小”的根。

1964年銀川二中被自治區政府評為“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1958年到1965年,銀川二中共培養出一千一百多名初中畢業生,三百多名高中畢業生。

銀川老二中憶事

1960年學校部分師生留影

銀川二中的文廟滄桑

銀川二中圖書館是由文廟改建的。

筆者1961年在“二中附小”讀書的時候,放學後經常到校園文廟去玩。小時候看到的文廟高大巍峨,最感興趣的就是灰白色烏龜形的石碑座了。

它位於文廟西山牆的旁邊,雕刻得栩栩如生,特別是那伸出來的龜頭,被人們撫摸久之,已呈黑色,熠熠生輝。

有些小同學還騎在烏龜背上、頸上,以示膽大,嬉戲頑皮。烏龜的背部是一個石碑,因為年幼,不知所云。

到了1969年再上銀川二中時,只剩下插石碑的石槽,石碑不知去向。這座為紀念孔子而建成的文廟,時稱大廟,老師、學生大多是肅然起敬的。

文廟的大成殿採用了我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大屋頂,飛簷斗拱,灰瓦、灰牆,朱門、紅窗,磨磚,做工精巧。地面是用大青方磚鋪就,古香古色。

我們看到的文廟,窗戶已改成現代樣式了,矮牆上面是安裝著大塊玻璃的窗戶。進到文廟裡面,感覺寬敞、明亮,莊嚴肅穆。

文廟起初是室內體育活動室,後來改成學校圖書館了,裡面是書庫和辦公室,外面是閱覽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廳中間的一排大紅柱子,給人留下雄偉挺拔,十分氣派的感覺。

躲過文革“破四舊”的文廟,最終沒有躲過被拆除的厄運。

據知情者回憶:1984年,銀川老二中因建教學樓和擴充操場,請示拆除文廟,上級主管部門以“沒有重大歷史價值”為由,批准同意拆除。

拆除時發現屋頂上放的一卷用麻紙書寫的文字檔案,據說是文廟的歷史見證,可惜流落民間,不知今在何處?!

一個始建於明代,已有五百多年曆史的寧夏文廟,永遠地從銀川消失了。

銀川老二中憶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學校學生軍訓時留影(後為文廟)

1980年銀川二中被確定為自治區首批八所重點中學之一。

1981年位於西沙窩的銀川二中農場轉讓給寧夏公安廳,現是寧夏武警總隊的訓練基地。

1983年銀川二中在文化街原址新建,留給中老年學子腦海中的平瓦房老校舍,蕩然無存。

2005年銀川二中搬到興慶區中山北街英才巷新址,又被確定為首批“自治區普通高中一級示範學校”。老二中的老校址演變成銀川市第十五中學,文化街老大門處的仿古建築,也許會勾起中老學友的懷舊情結。


文章摘選自《銀川黨史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