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老二中忆事

银川老二中,过去是宁夏文庙,建于明代成化十一年(1475年)。

从明代《嘉靖宁夏新志》中的宁夏城图看,文庙的西边是儒学。儒学的学子,经常在这里,面对“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牌位顶礼膜拜。

到了清代,文庙改为考棚。同治十年(1871年),银川书院移建于考棚。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银川书院为宁夏府中学堂。

辛亥革命之后,1913年改为朔方高等小学,1916年成立甘肃省立第八师范。

1920年,又成立了甘肃省第五中学,两校共用一个校舍,俗称“五中八师”。

银川老二中忆事

银川老二中校门

从文庙到银川二中

1949年9月银川和平解放,新生的人民政府迅速恢复经济建设,兴办教育,在文庙的所在地成立了宁夏工农速成中学。

1954年6月宁夏省撤销,中南部并入甘肃省,北部的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和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银川成为甘肃省的一个专区,管辖永宁、贺兰、宁朔、陶乐、平罗、惠农六个县。同年银川专员公署在宁夏工农速成中学原址,维修了文庙,建立了银川初级中学,因此银川二中的建校时间定格为1954年。

建校当年招收了初中一年级四个班,从宁夏中学调拨来初中二年级一个班,五个班共计学生三百多人。

1956年,学校在银川东郊红花公社满春大队办了农场,成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教育的基地。后来二中农场搬到良田公社魏家桥大队南边的西沙窝。

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银川初级中学更名为银川市第二中学,并增设了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随着首府银川市人口和学生的日益增加,银川市政府在增设新学校的同时,加速了老学校的扩建步伐,银川二中的规模和办学条件迅速得到提升。

学校翻修了校门、围墙,新建了教室、老师宿舍,文庙也改成了图书馆,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

学生也从1958年的十五个班,发展到1965年的二十四个班。在自治区成立前后,全国各地的支宁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奔赴宁夏,满怀激情地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宁夏。

上海市动员文教系统的六百多人,拖家带口支援宁夏教育,被宁夏人亲切地称作“上海支教大队”。

银川市的教育系统,热情地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支宁教师和支教毕业生。在这批人员中,有不少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和当地学校里的优秀人才。

这些新鲜的“血液”注入银川二中等学校,对发展银川中学教育事业,汇集了正能量,功不可没。

银川老二中著名老师和学生有:

原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

原银川二中副校长,著名书法家胡介文

画家、美术教师丁钧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赵宁安

国内著名的国画家,骆驼画王胡正伟

原宁夏大学美术系的教授,擅长画虎的“西北虎王”王敬平

1964届初中毕业生李明,曾荣获西北五省少年乒乓球比赛冠军、宁夏乒乓球比赛冠军

1965届初中毕业生穆刚,1982年参加全国航模比赛获得第一名,被授予“国家级运动健将”

1968届初中毕业生任占国,中国象棋名手,现任宁夏象棋协会主席等等。

银川老二中忆事

1962年 学校文艺宣传队为群众表演节目

为了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校办工厂,走勤工俭学之路成了教育战线的新生事物。银川二中的校办工厂,也白手起家,迈出了艰苦创业的步伐。

1960年银川二中被自治区政府评为“教育系统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

1961年,学校食堂被银川市政府评为“银川市先进食堂”。1963年以后,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有口皆碑,社会影响日益扩大。1958年才设立高中的银川二中,已经能和老牌的银川一中、银川女中比肩而立了。

银川二中还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率先在1960年试行十年一贯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教育改革,增设五年制小学部,称“银川二中附小”。招生三届,每届四个班,在银川二中院内的窑洞式平房教室上课。

1963年秋季“二中附小”与银川二中脱钩,搬到当时银川市硬件条件最好的,位于山河湾西部有两层新教学楼的校园里,校名改为银川市第十五小学校。

在满是平房的老银川,离老二中百米远的十五小,可以说是鹤立鸡群,十分抢眼。

如今花甲之年的“二中附小”老三届的学生,总忘不了“银川二中附小”的根。

1964年银川二中被自治区政府评为“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1958年到1965年,银川二中共培养出一千一百多名初中毕业生,三百多名高中毕业生。

银川老二中忆事

1960年学校部分师生留影

银川二中的文庙沧桑

银川二中图书馆是由文庙改建的。

笔者1961年在“二中附小”读书的时候,放学后经常到校园文庙去玩。小时候看到的文庙高大巍峨,最感兴趣的就是灰白色乌龟形的石碑座了。

它位于文庙西山墙的旁边,雕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那伸出来的龟头,被人们抚摸久之,已呈黑色,熠熠生辉。

有些小同学还骑在乌龟背上、颈上,以示胆大,嬉戏顽皮。乌龟的背部是一个石碑,因为年幼,不知所云。

到了1969年再上银川二中时,只剩下插石碑的石槽,石碑不知去向。这座为纪念孔子而建成的文庙,时称大庙,老师、学生大多是肃然起敬的。

文庙的大成殿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大屋顶,飞檐斗拱,灰瓦、灰墙,朱门、红窗,磨砖,做工精巧。地面是用大青方砖铺就,古香古色。

我们看到的文庙,窗户已改成现代样式了,矮墙上面是安装着大块玻璃的窗户。进到文庙里面,感觉宽敞、明亮,庄严肃穆。

文庙起初是室内体育活动室,后来改成学校图书馆了,里面是书库和办公室,外面是阅览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厅中间的一排大红柱子,给人留下雄伟挺拔,十分气派的感觉。

躲过文革“破四旧”的文庙,最终没有躲过被拆除的厄运。

据知情者回忆:1984年,银川老二中因建教学楼和扩充操场,请示拆除文庙,上级主管部门以“没有重大历史价值”为由,批准同意拆除。

拆除时发现屋顶上放的一卷用麻纸书写的文字档案,据说是文庙的历史见证,可惜流落民间,不知今在何处?!

一个始建于明代,已有五百多年历史的宁夏文庙,永远地从银川消失了。

银川老二中忆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学校学生军训时留影(后为文庙)

1980年银川二中被确定为自治区首批八所重点中学之一。

1981年位于西沙窝的银川二中农场转让给宁夏公安厅,现是宁夏武警总队的训练基地。

1983年银川二中在文化街原址新建,留给中老年学子脑海中的平瓦房老校舍,荡然无存。

2005年银川二中搬到兴庆区中山北街英才巷新址,又被确定为首批“自治区普通高中一级示范学校”。老二中的老校址演变成银川市第十五中学,文化街老大门处的仿古建筑,也许会勾起中老学友的怀旧情结。


文章摘选自《银川党史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