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眼中的《西遊記》,風景如此與眾不同,評劉一明《西遊原旨》

西遊神仙之書也,與才子之書不同。才子之書論世道,似真而實假;神仙之書談天道,似假而實真。才子之書尚其文,詞華而理淺;神仙之書尚其意,言淡而理深。知此者方可讀西遊。

上面這段話出自《西遊原旨》一書,作者是清代著名道士劉一明。《西遊原旨》以一個道士的視角審視《西遊記》,對西遊100回故事分章批註,用嚴密的道教理論體系進行分析和解讀,揭開了以往籠罩在《西遊記》之上的諸多謎團,讓人拍案叫絕。

道士眼中的《西遊記》,風景如此與眾不同,評劉一明《西遊原旨》

《西遊原旨》

在諸多評述西遊的著作中,此書沒有落於分析故事的窠臼,無疑是一股清流。因此在《西遊記》學術研究領域,具有稀缺性和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

劉一明,號悟元子,山西平陽人(今山西運城)。是清代最著名的道士之一,為全真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他年少飽讀詩書、聰穎過人,卻身患重疾。他因病而求道,在去往甘肅探親治病途中遇到名叫龕谷老人的異人,後又遇到仙留丈人,經此二位師父指點而悟道。後半生在甘肅境內行醫治病、開闢宮觀,開壇講法,影響極大。他一生著述二十多部,內容涵蓋儒釋道三家,對《易經》、《道德經》、《心經》等三教經典皆有獨到深刻的見解。

本文就嘗試對《西遊原旨》的幾個獨創性觀點加以評述。

西遊記不僅是一部小說,更是一部丹經

《西遊原旨》認為《西遊記》表面上是小說,實際上是一部“丹經

”,之所以寫成小說,是為了讓它方便流行。在膾炙人口的同時,引導有心人從中悟道和修道。只不過數百年來,人們往往忽視了其中的內涵,只把它當做小說故事來看。

西遊一書,人皆豔聞樂道,而未有能知其原旨者。其實西遊也,幾等等演義傳奇而已……其書闡三教一家之理,傳性命雙修之道,俗語常言中暗藏天機,戲謔笑談處顯露心法。

——《西遊原旨》

認為《西遊記》是經書,這個觀點與普通大眾的理解截然不同,是否站的住腳?

《西遊原旨》一書用整整100回的分章詳解回應了這種質疑。

比如,在《西遊記》章回標題中出現的這些丹道術語:元神、金公、木母、黃婆、脊關、水火、煉魔、真陰、靈元、猿熟馬馴、功成行滿……

《西遊原旨》對於以上這些概念給予深度的剖析,透過表層的西遊故事,探究到作者企圖暗示的深層涵義上。這裡,以對唐僧師徒的角色隱喻為例:

《西遊記》有個被說濫了的觀點,即“心猿意馬”,指孫悟空為“心猿”,指白龍馬為“意馬”。這種說法不能說是錯的,但遠遠沒有把孫悟空和師徒幾人的重要性和複雜性解釋清楚。

道士眼中的《西遊記》,風景如此與眾不同,評劉一明《西遊原旨》

唐僧師徒

而《西遊原旨》則給予了十分系統和邏輯嚴密的解讀:

孫悟空,又叫金公。“金公”在繁體字中是“鉛”,而丹道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鉛”,即“先天一炁”。它代表了生命的原始能量,又叫“水中金”。

豬八戒,又叫木母。木母在丹道中代表人心中的虛靈,為“真陰”,又稱為“火中木”。

沙和尚,又叫黃婆。黃婆在丹道中是真意,是中央土。而土是合併金木水火的媒介。

因此,孫悟空有七十二變,本事也最大最重要。豬八戒有三十六變,沙和尚因為是中央土,是穩定的媒介,所以不能變化。

唐三藏則隱喻太極,唐三藏收三個徒弟,都得乖乖聽他指揮,即暗喻“太極統攝五行”的內涵。


道士眼中的《西遊記》,風景如此與眾不同,評劉一明《西遊原旨》

唐僧師徒丹道關係圖解

與此同時,唐三藏和三個徒弟,還多重隱喻了佛教和道教的修行路線。唐三藏深明大義,但卻手無縛雞之力,沒有任何神通本領。三個徒弟則相反,都各具本領,神通廣大,但各有各的思想性格問題。孫悟空脾氣壞,豬八戒嘴饞好色,沙和尚是悶葫蘆。這即是佛教的“修性”和道教的“修命”的差異。而西天取經,就是他們從各自角度完善自己的過程,最後都能“儘性以至於命”,達到性與命的圓滿。

在《西遊原旨》的解讀下,整個《西遊記》是一部充滿了象徵和隱喻的密碼書,明面上的線索是取經故事,暗中主線則是道教修行。其中每一回故事的標題和詩文直白的講道教修行原理,正文則是講故事,同時穿插著無數隱喻和符號在其中,以引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

所以,在劉一明的《西遊原旨》看來,《西遊記》就是一部用小說外表包裝的道教丹經,這是它的根本性質和創作動機。

西遊記並非“崇佛抑道”,而是提倡三教合一

歷來都有很多人認為《西遊記》是推崇佛教,貶低道教的,這種觀點佔據主流。他們這麼說的依據是——書中大部分妖怪都是道士的樣子,並且豬八戒取經路上還把道教的三清神像都扔進了茅坑裡……書中的玉皇大帝和眾位道教神仙,面對孫悟空大鬧天宮束手無策,不得不“求助”於如來佛祖幫忙平叛,如來一出場,一巴掌就解決了整個天庭都搞不定的孫猴子……

對於這些觀點,《西遊原旨》則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讀,認為《西遊記》是貫通儒釋道三教為一家:

西遊貫通三教一家之理,在釋則為金剛法華,在儒則為河洛周易,在道則為參同悟真,故以西天取經,發金剛法華之秘,以九九歸真,闡參同悟真之幽,以唐僧師徒,演河洛周易之義。知此者方可讀西遊。


道士眼中的《西遊記》,風景如此與眾不同,評劉一明《西遊原旨》

三教聖人:孔子、釋迦摩尼、老子

劉一明提出這種觀點是符合他身份的,他是道教全真龍門派的傳人。而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主流派別,由王重陽在金元時期開創。全真教的立教理念就是“儒釋道三教合一”。早在元代,就把儒家的《孝經》,佛家的《心經》,道家的《道德經》列為全真教的根本經典。

不僅是全真教提倡三教合一,歷史上許多宗師和重要的學派都是如此。如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周敦頤、張載、二程,都借鑑融合了三家學說,大儒邵雍更是師承於道家陳摶的弟子。理學宗師朱熹晚年用心研學丹道經典《參同契》,儒家心學大師王陽明拜鐵柱宮道人為師,融禪學和道法於一身提出“致良知”;佛家高僧蕅益大師註解《論語》;道家四天師之一的許真君,他的淨明派以儒家的忠孝為立派根本……更不必說呂洞賓、張三丰這樣的大宗師,都以儒釋道三教合一為基本觀點。

因此,劉一明《西遊原旨》的觀點在今天看似另類,但放在整個中國文化的發展史上,是正統思想。

西遊記作者並非吳承恩,而是丘處機

基於上面三教合一背景的論述,該書提出《西遊記》真實作者為丘處機的觀點。

一西遊之書乃歷聖口口相傳,心心相印之大道。古人不敢言者,丘祖言之,古人不敢道者,丘祖道之,大露天機,所關最重。

這個觀點在今天是令人震驚的,眾所周知《西遊記》是吳承恩寫的,怎麼就成了丘處機?

首先,《西遊記》中體現了濃厚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尤其是講道教丹道學的整個龐大體系和次序,清楚分明的植入每100回故事的標題和詩文中。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作者有極大的幾率是全真教信仰者,而且能達到這樣的理論高度絕不是一般的信仰者,而是一位宗師級別的人。丘處機符合這個身份設定,他本人正是全真教最大的流派龍門派的開派宗師。而吳承恩,沒有相關文獻證明他有這樣的背景。

同時,丘處機本人在歷史上有一次著名的西行經歷。在丘處機70多歲高齡時,他不遠萬里,用3年時間步行從中國穿越內蒙古草原,去朝見成吉思汗,勸說成吉思汗在征服的過程中減少殺戮,保護平民百姓。丘處機的弟子根據這次西行的經歷撰寫過《長春真人西遊記》,這次西行極有可能是是《西遊記》創作動機。

而對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文獻記載見於《淮安府志》,但按照慣例,地方誌是不錄入稗官演義類作品的。且在清代藏書家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中對吳承恩這本《西遊記》的分類為“輿地類”(地理類)。所以吳承恩所寫的那本《西遊記》極有可能是類似遊記類的作品,而不是我們今天這本上天入地的“神魔小說”《西遊記》。

吳承恩一說實際上是在魯迅和胡適支持下成為主流觀點的,而魯迅曾經這樣評價西遊記:

評議此書者……或雲勸學,或雲談禪,或雲講道,皆闡明理法,文詞甚繁。然作者雖儒生,此書則實出於遊戲,亦非語道,故全書僅偶見五行生剋之常談,尤未學佛,故末回至有荒唐無稽之經目,特緣混同之教,流行來久,故其著作,乃亦釋迦與老君同流,真性與元神雜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隨宜附會而已。——《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先生是極為喜愛《西遊記》的,但是他讀了很多半桶水的解說,這些人附會儒釋道三家學說解讀《西遊記》,牽強臆斷,所以魯迅乾脆一刀切的說《西遊記》就是一本“出於遊戲,亦非道語”的小說,作者就是吳承恩一個儒生。

魯迅先生的初衷是撇開這些亂解西遊的人和書,但說《西遊記》只是娛樂作品,作者是吳承恩,顯然忽視了作品中無法抹去的三教合一與丹道系統這兩大因素。而在魯迅與胡適之前,《西遊記》的作者其實不存在太大爭議,學者們普遍認為是丘處機的觀點更為主流。

劉一明的《西遊原旨》無疑為丘處機一說給予了強有力的支撐,能把《西遊記》整個100回的內容完全用丹道理論嚴密的進行詮釋,這絕非一言半句能夠反駁。

結語

中國的文化如同自然水系。長江黃河與瀾滄江,三江同出一源,散為百川,最終歸於一海。雖說是三江,終究是一種水。儒家道家佛家,它們的共同點遠遠大於它們的區別。

劉一明的《西遊原旨》,即是以一位全真教道士的眼光,秉持三教同源的理念所創作的《西遊記》評述。在其中,我們不僅能夠看到一個全新的取經故事,更能夠通過西遊故事的解讀,返本歸元,回到源頭,汲取融儒釋道這三種代表了中華文明根本思想文化的精華。

道士眼中的《西遊記》,風景如此與眾不同,評劉一明《西遊原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