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發達國家好,比發展中國家強。那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差距,具體體現在哪裡?發展中國家又如何能夠成為發達國家?這就是值得仔細研究的方向。從源頭上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根本差距,源於一切方面的發展的時間積累上。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第一,社會穩定性的差距:這是一切方面開始時間積累的基礎。如今的發達國家,除了沒有太多參照意義的資源型國家(如新西蘭那種),都經歷了血與火的洗禮,甚至是百年、千年的內外部鬥爭,比如西歐列強之間、英國內部英格蘭蘇格拉愛爾蘭、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哪怕日本也有明治維新期間的內部鬥爭。以美國為例,南北戰爭的殘酷程度隨便上網查查就知道,以今天的統一的美國的眼光來看那場戰爭,就是在自己國土上搞三光政策。這些血與火的經歷換來了什麼?對於今天既成事實的發達國家而言,就是社會的穩定性,穩定了才能搞經濟建設並開始發展科技。今天全世界有鬥爭的地方很多,沒有穩定下來的,要麼還在打仗,要麼動不動大規模上街散步,當然沒有好好發展經濟和科技的現實基礎了。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第二,有形的質量差距:個人的吃的、用的、住的、玩的等等,以及社會基礎設施建設。有了穩定的社會基礎,就開始發展經濟,因為人活著就要吃穿住行、吃喝玩樂,而且滿足基本需求之後就會對品質方面產生更高的要求。因為有穩定的社會作為基礎發展經濟,那麼通過技術進步、工藝改進、新材料的開發等等,發達國家能夠生產的產品質量肯定強於發展中國家。比如德國燃油汽車發動機怎麼看都比我們國家生產的好得多吧,再比如西歐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要比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完善得多吧。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第三,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差距。還是有了穩定的社會基礎,在經濟得到發展的前提下,社會有資源能夠投入到基礎科學研究中去,比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的研究是需要時間的積累的,而且當今世界越往高科技走,就越體現基礎科學的價值。比如5G,它並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一系列的技術組合應用的結果,但是其根源來源於數學算法,無論是華某為的解決方案還是高某通的解決方案,本質上都是基於某一種數學算法發展而來。哪怕一大批發展中國家把城市硬件水平都建得比美國紐約還厲害,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的差距還要幾十年的時間去追趕(當然,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追也追不上)。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影響當今世界的尖端產業,進而通過產業競爭改變世界的財富分配格局。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第四,科技發展積累的技術優勢如果形成產業優勢,就能掌握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的高價值高利潤部分,從而拉高本國社會的福利底線,形成基層民眾生活起步生活水平的差距(各國富人沒有對比價值,因為再窮的國家也有鉅富)。絕大多數人都知道發達國家工資高,但是卻沒有想過為什麼工資高。不是因為人家發達所以工資高,而是因為人家掌握了高利潤產業,所以有能力負擔全社會的高工資水平以及高福利水平。在貿易和物流全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產品價格在全世界的市場上,價格差已經不大了(當然價差肯定還是存在的),比如同配置的電腦、最新款的手機等等。發達國家基礎職業的工資水平很高(比如餐廳服務員、超市收銀員等等),那麼基礎生活水平的起步線就越高。而同樣的最新款產品,或許發達國家普通民眾一個月的收入就可以負擔,而發展中國家的普通民眾可能會需要攢幾個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才能負擔得起。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第五,人的認知水平、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的差距(包括道德、法制、公共秩序等等方面)。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發達國家的人民素質普遍高,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據說,日本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人們去公共浴室洗澡都要小心保管自己的肥皂,因為別人可能順走!這是我們印象中彬彬有禮、素質極高的日本人的形象嗎?這說明發達國家人的認知水平、觀念、行為方式都是在物質豐富的環境下慢慢磨合並提升的。由於社會物質供應的充分與極大豐富,人們才不會把這些“相對易得”的物品看得太重,進而會更加註重個人形象、言談舉止、社會公德、公共秩序等等。而這些,都是在物質豐富的前提下,靠時間積累出來的。

這一點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應該會開始體會到:當你的物質生活品質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自然而然地關注個人精神文明以及社會精神文明,並對此產生要求,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要求越來越高。比如辦事要排隊,比如注意公共衛生,比如公共場所避免大聲喧譁等等。發達社會的人意識到這樣的精神文明需求之後,需求和行動會螺旋上升:因為認識到要這樣,所以行動上會慢慢注意,同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就會同步跟上,然後進一步促進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狀態。這就需要時間的積累。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

第六,就是社會管理水平的精細度的差距。很簡單的一個例子,發達社會應該都已經普及了無障礙設施的建設,而基建狂魔的我們,還有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市區內都沒有完全普及,更不用說更廣大其他發展中國家了。這一點放在二十年前,我們國人一定沒有感覺,放在十年前可能有點小想法,放在今天可能會越來越有觸動。因為物質條件富裕了以後,會從“有沒有”的注意力提升到“好不好”的層次上來。這還是時間積累比拼出來的差距,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都住老破小的房子的人突然自己買新房子了,第一次裝修一定沒有經驗,通常是聽別人的建議來裝修。但是一旦這套房子住了幾年了,知道哪裡當初設計得很好、哪裡可以改進從而使生活更方便等等,再裝下一套房子的時候,就很有經驗了。把一個家庭住的房子,擴展到幾百萬人居住的城市,不是相同的道理嘛。發達國家連續幾十年的穩定發展,不就是在一個又一個建設實踐中不斷漲經驗、優化國民各方面體驗的過程嘛!

所以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差距,大方面可以說這麼多,進一步細分還能講出很多條,但是歸根結底,就是各個方面在時間積累下所形成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