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漁村青島|小魚山名人街區“沈從文故居”,就在眼前卻進不去


常年在秦嶺遠村行走,以致到了一個新城市時,都不知道該去看點啥好。之前從未去過青島,關於這個城市的信息一片空白。從入駐的酒店溜達出來,沒想到竟一腳誤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青島小魚山文化名人街區”。看山看水看文化,還好這秋日暖陽特別適合行走。

青島的陽光雖好,但風極大,氣溫也不高,道路上的行人三三倆倆,這條文化名人街區上冷冷清清,空空寂寂。街道兩邊,多是獨棟的小別墅,隱隱露出一些房頂來,但進出的大門緊閉著,圍牆和柵欄高高,也不知道如今都是什麼樣的人,才能住在這樣的房子裡。

突然,街對面牆上的一塊銘牌上,“沈從文故居”五個大字跳入眼中。平時行走秦嶺之餘,我喜歡讀點閒書,是極愛沈從文先生作品的,《邊城》《湘行散記》讀得如此如醉,沒想到竟然在這裡看到了先生的故居。只可惜大門同樣緊鎖著,應該沒有對遊客開放。


牆上的銘牌內容顯示:1931年,時年29歲的沈從文先生,在國立青島大學任教期間,創作完成了《三個女性》《月下小景》等作品。而立之年,沈先生靜守在這個校園裡,擔任學校文學院的講師。隨後的1933年9月9日,沈先生與張兆和女士喜結良緣。

小魚山的名人街區很安靜,非常適合漫步,但此處的缺點是坡度很大,行走起來有點累。腳下的這條道路,大部分路段是由高高低低的臺階組成的,連接著福山路和棲霞路。想必當年住在這裡的沈先生,肯定也曾無數次在清晨或黃昏路過此處。只是陽光依舊,人已離去。

行走城市與行走鄉村的體驗完全不同,譬如面對著這棟天青色的小樓,我只能隔著高高的圍牆遠遠地欣賞,而不能像在山裡一樣,大方地敲開它的大門,愉悅地與主人閒聊。城裡有城裡的規範,人與人之間,設置著一道誰也不會明說的距離,靜悄悄地把人們分隔開。


斑駁脫落的老牆上,半牆的爬山虎已經染滿了秋色。在城市行走,我喜歡獨行在安靜的巷道里,把鏡頭對準這些被大家遺忘的角落。陌生的城市也並非完全就是陌生的,只要仔細去尋找,還是可以找到一些與自己居住地一樣熟悉的景物,譬如這陽光和植物。

在城裡,對於擦身而過的陌生人,大家默認是不需要主動打招呼的。你走你的路,我行我的道,相互不干擾。不像我在秦嶺山中,但凡碰到了人,無論認識不認識,都會停下腳步說上幾句話。農耕生活人們紐帶緊密,但城市生活恰恰相反,我們住得很近,卻並不常聯繫。

這些樹木與山中生長的一樣,高大而挺拔,單從外面看並無區別。只是留意樹與樹之間的距離和位置,才會看出這是被人刻意種植的,規整合理,匠氣十足。這種整齊,是規劃和建設的結果。每一個城市的景觀,都融入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審美情趣。


從小魚山往下走,不遠處就是海邊,地圖上顯示這裡叫“青島第一海水浴場”。時節即將立冬,沙灘上偶有幾個遊客,不過全都裹著厚厚的衣服,迎著寒冷的風,艱難地走著。看著這大海,還有漁船,對我來說一時還無法適應,畢竟秦嶺群山的輪廓,在我腦海中已經生根發芽。

海灘遊人,高樓大廈,再發達的地方,其實最初也是村莊。譬如這青島,一個以古代漁村而得名的城市,6000年來居住的大多是漁村的漁民。本組圖片拍攝於2019年11月4日,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喜歡專業行走圖文,請轉發、收藏、評論,歡迎關注《遠村行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